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古典诗词中“以景结句”法赏美
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
―――古典诗词中“以景结句”法赏美
浙江温州第二十二中 夏国荣
【摘要】古典诗词中“以景结句”法赏美:情韵悠长的含蓄美;引人遐思的想像美;赏心悦目的图画美。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以景结句
人们论及结句之法,多主豹“尾”,意为“结句要响”,如豹尾般短小有力。其实,文无定法,诗无定规,有些诗词以景结尾,含蓄蕴藉,别有一种情味,被评论家李渔风趣地譬喻为“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
一、情韵悠长的含蓄美
“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沈义父在<<乐府指迷>>里说:“结句要放得开,含有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唐代诗人钱起在其名篇<<省试湘灵鼓瑟>>中以梦幻迷离的文笔,描绘了湘水女神鼓瑟的神奇虚幻世界:“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尾联宕开神话,拉入现实之境:“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瑟弹完了,乐音停止了,却不见美丽而神秘的湘水女神,只见江上几座青翠欲滴的山峰,使诗境由瑟声、水声、风声、人声的喧闹转而为静谧,而这静谧又引发出一种幽远的令人遐思不尽的韵味,令人产生一种恍惚迷离之感,情韵悠长,难怪有人称之为“神来之笔”。唐代诗人权德 <<岭上逢久别者别>>:“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老友重逢,来不及叙旧,又要匆匆地分手,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西斜的夕照将一抹余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结句不写作别双方的表情、心理,却宕开一笔写景,造成一种怅然的意境,那千峰无语立斜阳的景物传达出诗人多少感慨!以景结情,含思无限,使人感到诗意葱茏,荡漾着将尽而不尽的余韵。
二、引人遐思的想像美
诗歌以含蓄取胜,一览无余只会堵塞读者的想像,以景结句却能唤起读者的想像鼓翼而飞。请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描写了军中宴乐的情景。诗人句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的场面之后,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悬,倾如水的清辉。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样的感想?是对月怀人,生起无尽的乡愁;还是眼望长城,兴起立功边塞的雄心?或许还因苦守边塞,心生对现实的忧怨……结句绝处生姿,让人遐思无限。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三闾庙》也是这样一首引人遐思的诗篇:”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诗人围绕“怨”字,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但屈原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并未去写,而描绘了一幅萧瑟冷清、悲凉凄楚的秋景:夕阳西下,暮色渐起,寒江上秋风瑟瑟经霜的枫林也被吹刮得萧萧摇落。如此萧索苍凉之景,怎能不让人伤情无限,屈原怨之深重,怨之绵长,读者自会去遥思遐思。
三、赏心悦目的图画美
以景结情的诗词,由于将具体景象诉诸读者的视觉,使读者在遐思的同时,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刺激,那一幅幅或浓烈或淡雅或鲜艳或清丽的图景,无会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的愉悦。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词的上片结句于景:“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写景如画,远处残阳如血,几只寒鸦渐渐飞远,只剩下几点为=淡淡的背影;近处薄暮冥冥,溪水徐淌在孤寒的村落间。画境自然,状景逼真。“人美之‘如一幅佳图’清代诗人黄遵宪<<又寄内子>>结句更妙:“知否吾妻桥上望,淡烟疏柳数行雁。”在淡淡的烟霭的背影中,几缕垂柳依依飘拂,几行秋雁翩翩飞远,另有一名痴情女子倚桥眺望,此情此景,完全可据诗摹画,绘成一幅凄迷的游子思归图。作品以景结句,写景如画,妙笔天成,达到了其他结句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本文发表在2002年12期《中学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