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카테고리 없음

苏轼送别词结句小议【天涯博客】

굴어당 2010. 2. 7. 15:08

苏轼送别词结句小议作者:一葉孤城 分类:一叶集 提交日期:2005-10-7 22:05:00 | 访问量:1080   “作者(苏轼)的赠别词一般均以宽慰对方作结……”
  “苏轼送别词的结尾,一般均为友人解忧释虑……”
  这是汤易水、周义敢先生在赏析苏轼词《临江仙 送钱穆夫》和《醉落魄 苏州阊门留别》时的两句话,乍看之下觉得很有道理,好像也很符合苏轼至情之性,但细想之后,不禁有些疑问,这里提出来和包括这两位先生在内的苏词喜爱者共同考虑。
  人的一生中朋友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坡公能屡经坎坷而始终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处之,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起的作用不可小视,然而有相聚难免离别,江淹亦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语,坡公虽不至于效儿女辈沾襟之态,但离别时总是一味安慰宽解却不免于情于理不合。于是找来东坡送别词,细读之下,对以上两位先生语更是不敢苟同。
  苏轼送别词中确实有对朋友的宽慰鼓励,如《浣溪沙 鼓门送梁左?》下片“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归来衫袖有天香”,鼓励友人以势如破竹的气概,陈奏军政方策,为济世谋国大显身手。《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尾句“时平不用鲁连书”,既有劝勉送梅庭老安心本职工作之意,又含有对其生未逢辰不得重用之遭际的同情。但这样的词在苏轼送别词中只是一小部分,出现更多的还是感人肺腑的离别之语,如《南歌子 别润守许仲涂》最后“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更漏子 送孙巨源》尾句“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末句“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末句“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等。
    仔细观察这些词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情况苏轼送别的人都是梁左?、梅庭老、钱待制等交情一般的朋友,而对于共患难之交志同道合之友却往往真情流露,虽仍有坡公一贯旷达超然之气,哀而不伤,但读来给人的震撼却会更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苏轼。
    经历过那么多之后,苏轼的痛苦是深沉的,但他却又永远表现得是那么洒脱,尽管可能只是心中滴血的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苦痛即使说出来理解的人都会很少,那又何苦影响别人呢,因此大多数人面前就出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那个苏轼,用自己的乐观安慰激励着身边的人,于是就有了一些送别词中对友人的宽慰鼓励。但是,对友人以心相交,而又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苏轼,拥有那么多知己挚友又使他在面对困厄时始终得到朋友的关怀和支持而不是独身一人。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苏轼渡海南迁后杨子微乘奉父命专程渡海,访问东坡生死;吴子野听到东坡内迁的消息,立即浮海报告;四川古人巢谷不顾自身贫病,万里探访东坡,竟因劳顿困惫,死于中途。在这些朋友面前,苏轼又何必再掩饰什么呢?
    试看苏轼送别陈襄陈述古的《南乡子 送述古》一开始就深深陷入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中,末二句“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更是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孤寂及其内心思念友人的深情。两首分别送王缄和钱穆夫《临江仙》分别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作结,除生死离别之痛外,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使伤感倍增。在真正的朋友一朝离别可能即成永别之时,苏轼复杂的感情怎么会不纷至沓来呢。于是大部分的送别词里便出现了虽然没有完全袒漏心灵但亦能读出深沉痛苦的苏轼。
    
    这可能只是我理解中的苏轼,有偏颇地方望见谅。也许每时每刻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苏轼都只是自己的。
    
    参考资料;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88年4月第一版,苏轼词部分
    2、《苏轼文学论集》,刘乃昌著,齐鲁书社,82年4月第一版
    3、《苏轼选集》,张志烈,张晓蕾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苏轼评传》,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一版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29204&PostID=28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