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诗歌意象结构管窥_祝菊贤 |
文化: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_胡小伟 |
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 |
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_李康化 |
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_灵石 |
中国诗学之精神_吴淑钿 |
李贺诗歌的美学特征及成因_汪习波 |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_陶文鹏 |
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发_廖伟棠 |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_文师华 |
大儒杜甫_王学泰 |
王维“以佛入诗”辨_刘晓林 |
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_莫砺锋/陶文鹏/程杰 |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_罗宗强 |
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_陶文鹏 |
唐诗的发展 |
传神肖貌 诗画交融 |
话说“香菱学诗” |
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 |
《张鹏翮诗选》序 |
五代十国诗坛概说 |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
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诗歌派别论 |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出处,原诗,解释。 |
情景交融与王维对诗歌艺术的贡献 |
王维友情诗的“遥想”写法 |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 |
陈三立:最后的古典诗人 |
魏秀仁《花月痕》小说引诗及本事新探 |
王维诗歌中的长安及其文化意义 |
论北随园边连宝其人其诗 |
唐代诗镜文化的延伸 |
可欣赏而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的诗意境界和散文现实的矛盾 |
关于明诗 |
《红楼梦》之诗情画意品探春 |
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 |
“珠英学士”与律诗定型 |
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天真 |
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 |
清代中朝三十九家题赠刘大观诗文辑略(一) |
一条令人费神的诗注 |
从解读曹寅著《楝亭集》中某些诗題诗句谈起 |
殷璠《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心态 |
自我的凝视:白居易的写真诗与对镜诗 |
清代诗歌研究“醉歌犹爱有声情” |
白行简行年事迹及其诗文作年考 |
一个诗人与一个朝代的往来 |
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 |
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 |
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 |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之一) |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耿仲琳、田瑞昌关于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研究 |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 |
《永乐大典》所收元厉震廷《唐宋百衲》诗考释 |
清代中朝三十九家题赠刘大观诗文辑略(二) |
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 |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 |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 |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之二) |
谈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
诗话评论刘大观 |
论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 |
金圣叹基本史实考论——《沉吟楼诗选》“读后记”史实探源与辨误 |
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 |
袁枚诗与白居易诗之“貌类”及内在成因 |
由诗词曲赋看《金玉缘》和《红楼梦》 |
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 |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 |
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①② |
论赋与诗在李白笔下的交融 |
新发现的郑珍遗诗 |
《船山诗草》原名是《推袁集》吗?? |
试论晚唐山林隐逸诗人 |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 |
从社会原因看“边塞诗派”的形成 |
暮归的诗学:孟浩然的诗艺习得与超越 |
论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 |
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 |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 |
曹雪芹“化诗”之谜 |
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 |
唐代叙事诗人物作用分析 |
诗化时空的绝唱 |
唐代长沙窑瓷诗的商品意识刍议 |
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 |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 |
《红楼梦》黛玉的“诗魂”和“花魂” |
龚自珍山水诗与准山水诗初探 |
明初诗人张羽《静居集》版本考辨 |
清代毗陵诗派诗论初探 |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 |
《二十四诗品》作者考 |
论初唐休沐宴赏诗以隐逸为雅言的现象 |
试论韩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
唐诗之“反七律体” |
论李白“杂言”诗及其诗学意义 |
试论李德裕的平泉诗 |
周婉如和陈枕云——晚清黔西北诗坛两女性比较 |
《春柳堂诗稿》非乾、嘉时代作品 |
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 |
王维诗歌的文化思辨 |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
第一唐诗《秦妇吟》 |
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李贺 |
唐宋诗学对词学的影响 |
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 |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 |
五代十国的温李、贾姚诗风 |
蒲松龄的诗学观 |
明诗研究方法举隅 |
谢铎与”茶陵诗派” |
明代遂宁黄氏家族诗人初探 |
论清代诗歌戏曲小说间的联系渗透与互补 |
谈谈唐诗里的“胡气” |
一首诗可称为“一韵”——苏轼所谓“二十四韵”是否可指《二十四诗品》 |
论唐代的规范诗学 |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 |
《锦瑟》是一首爱情诗吗? |
岑参诗与唐轮台 |
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 |
查慎行和他的《敬业堂诗集》 |
清代女诗人画家杨继端事略 |
《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 |
清朝杰出女诗人赵慈 |
从夏敬观《唐诗说》看同光体后期诗人的诗史观 |
《东池诗集》与陈忱的生平事迹 |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 |
与五代史料相关的谶言诗的文本类型与文化阐释 |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 |
赋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 |
杜甫在绵阳诗二首签考 |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
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① |
宋琬仕清心态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
王九思三首佚诗考 |
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 |
唐代桂林山水诗与桂林旅游审美的自觉 |
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值观念——《盛唐生态诗学》后记 |
论杨巨源的诗歌 |
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
一滴雨里看世界——论唐宋诗诗风之差异 |
诗的语言曲的意趣——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
由林黛玉的《葬花吟》说起——兼谈《红楼梦》的“传诗之意” |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 |
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 |
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 |
再论元诗分期标准及有关问题——兼答门岿先生 |
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 |
关于清诗 |
唐代格律诗的写成与传唱 |
试述唐人小说诗意特征的内在表现 |
说《唐诗三百首》 |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吕潜初探 |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 |
《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诗化小说 |
质疑《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五)——关于高鹗续书和富察明义诗的商榷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的文言小说刍议 |
北郭诗社考论 |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
李贺鬼神诗的定量分析 |
《骄儿诗》“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 |
也谈唐诗自然意象的具体性 |
天宝之风尚党——论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 |
痴心诗性解“红楼” |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
横吹曲与边塞诗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 |
乾隆年间的科举改革与诗歌繁荣 |
论韦应物诗的盛唐情结 |
唐诗人孟浩然与宋词人张先比较及其文化意义 |
谈吴承恩的诗文创作 |
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 |
唐代“雅丽”诗学观与《毛诗》的经学阐释 |
诗僧姚广孝简论 |
三字经翻译解释 |
清代三家诗说简析 |
“前七子”的“诗变”观 |
对“花魂”与“诗魂”的几点新辨识 |
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 |
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 |
宋之问谒慧能诗平议 |
论《毛诗正义》对李益诗歌的影响 |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
杜甫的重阳诗 |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