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原题《北京民间生活彩图》,清代无名氏民间艺人画稿,北京图书馆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彩印,刘凌沧作序。百图所绘,反映了清代末季(同治、光绪年间)北京之世态,包括了市民生活的画面。左图右文,描写细致逼真,为研究民俗学的珍贵资料。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反映了清代末季同治、光绪间之世象。自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大都时起,北京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各地人民来此谋生,或以工商为业,或以卖艺为生,来者愈多,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形成了争奇斗胜的“风俗画”。这些北京风俗画,从其技法观之,乃出自民间艺人之笔。描写工致,刻画逼真,忠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现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抑且具有艺术的价值。画中表现的事物,今或传(如中医诊脉,高蹻,耍飞叉者);或不传(如背包送报人,做蜡烛者,道士化缘者)。笔者于二十年代初来北京时,这些景物,均曾亲见之。今则时过境迁,其中,部分已不可得见,只能于图中窥之。例如宋代人之峨冠广袖,今人见之,颇觉新鲜;而今之高跟鞋,中山服,数百年后,观者亦觉新鲜。今之观昔,犹后世之视今。倘无图画之记录,文化遗痕,均无由得见矣。艺术之功能,比之一部“电影片”,世事进化的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发展之痕迹,咸由胶片以记录之。由此,后世子孙,乃可得见先人生产、劳动、创造文化艺术之过程。不仅得见历史进化之真实缩影,亦为教育子孙生动的教材。
·1.剃头图 |
·2.卖茶汤图 |
·3.卖鸭蛋图 |
·4.卖芝麻秸图 |
· 5.修脚图 |
·6.看西湖景图 |
·7.卖零绸子图 |
· 8.医道图 |
·9.摆西瓜摊图 |
·10.点蒿子灯图 |
· 11.过卖图 |
·12.卖蝈蝈图 |
·13.三棒鼓图 |
·14.送报图 |
· 15.踢毽图 |
· 16.打蛋雀图 |
·17.剃头放睡图 |
· 18.高跷会图 |
·19.吞刀图 |
·20.攒香簸米图 |
·21.蘸羊油烛图 |
·22.耍叉图 |
· 23.焊水烟袋图 |
·24.小什不闲乞丐图 |
·25.打糖锣图 |
·26.卖皮鞭子图 |
·27.批“殃榜” |
·28.广东妇人图 |
· 29.蹬梯子图 |
· 30.宰羊图 |
·31.放风筝图 |
·32.卖大碗茶图 |
· 33.做潮烟图 |
·34.唱大鼓书图 |
·35.卖鞋垫毡垫图 |
· 36.卖“图儿”图 |
· 37.钻火圈图 |
·38.箍桶图 |
·39.下象棋图 |
· 40.赶脚图 |
·41.烧包袱图 |
·42.捡烂纸图 |
·43.撞钟图 |
·44.卖豆腐脑图 |
·45.抽糖人图 |
·46.打连湘图 |
·47.道土化缘图 |
· 48.劁猪图 |
·49.妇人卖花图 |
·50.耍猴图 |
·51.端技勇石图 |
·52.戗剃刀图 |
· 53.冲磨图 |
·54.汉宫太太图 |
· 55.做席图 |
·56.插扇面图 |
· 57.卖凉粉图 |
· 58.耍钹图 |
· 59.卖糖瓜糖饼图 |
·60.打太平鼓图 |
· 61.卖小鞋图 |
· 62.贩骡马图 |
· 63.架双拐图 |
· 64.踢球图 |
· 65.瞽目人图 |
· 66.卖艺图 |
·67.卖江米人图 |
·68.跑旱船图 |
·69.卖吊炉烧饼回 |
· 70.“瞧香”凶 |
· 71.卖估衣图 |
·72.套豌豆糕图 |
· 73.雨水泡图 |
·74.雇乳母图 |
· 75.摇车图 |
· 76.耍双石头图 |
·77.吹糖人图 |
·78.卖仙鹤灯图 |
·79.收拾锡器图 |
·80.烙煎饼图 |
· 81.剥镖刀图 |
·82.耍碗图 |
·83.卖春联图 |
· 84.卖鲜花图 |
·85.卖白薯图 |
· 86.耍坛子图 |
·87.顶宝塔碗图 |
· 88.卖琉璃喇叭图 |
·89.乞丐人图 |
·90.耍火流星图 |
· 91.翻跟头图 |
· 92.拾粪图 |
·93.练皮贡条子图 |
·94.舍冰水图 |
· 95.卖玻璃镜图 |
·96.串铃卖药图 |
·97.耍耗子图 |
·98.卖槟榔图 |
·99.拉冰床图 |
·100.磨刀剪图 |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