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閑讀杜詩 1~5

굴어당 2011. 4. 20. 07:07

閑讀杜詩【一】

   閑讀杜詩【一】
   閑讀杜詩1《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仇兆鳌《杜诗详注》(下称“仇注”)】公游奉先寺,夜宿而作也。中四,寺中夜景。末二,宿寺之情。张綎注: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而有所警悟欤。
  【韩城武张志民《杜诗全译》(下称“韩张译”)】有幸游览了奉先寺,晚间又住在这里。阴暗的山谷响起阵阵风声,月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龙门高耸,星辰低垂;榻卧云里,寒气透衣。将醒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一声声叩击心弦,令人生发深刻的警悟。
  【讀後小記】这首诗题目和内容是有距离的。题目是“游”,内容写“宿”,仿佛那个寺院是个宾馆,重点是住的感觉。假如我们写游,比如世博之游,砍掉白天的一切活动,而专写晚上的所见所感,估计是有一定问题的。但这首诗恰恰舍弃一般的思路,选择最能呈现主题(在特殊之地特使之时的“深省”)的时段和精致,是很有些苦心孤诣的。这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
   杜甫从19岁开始外出漫游,到30岁结婚,到35岁才结束漫游,暂时安顿下来。中间两次应试,均遭落榜。按照唐代的漫游的风气和那种激越的时代精神,相信杜甫在出发前是豪情满怀的,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起来令人感奋。但写这首诗杜甫已经25岁,在此前四年的吴越之游已告结束,而贡举考试不第(即在其24 岁时)而终,这正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豪情仿佛夏日的炎热在一阵风雨过后,冷却下来。好高骛远的志向在无情现实的冲击下逐渐暗淡。如果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刻,最能代表心情的时段和景致是什么呢?经过一日喧嚣之后的夜晚,森严的佛寺,阴暗的风,冷冷的月色,还有使人思绪悠远的钟声。将浓郁的情感进行一次稀释,用佛家特有的方法将心情作一个过滤。黑夜需要用黑色的眼睛去审视,需要用一颗灵敏的心去捉摸。我想,这就是杜甫为什么舍弃白日之行程而专写晚上所住的见和思的原因所在。假如生活总在路上,那么,在某个时候也应该停下来,拍拍身上的灰尘,梳理积久的情感,思考人生的出路,盘算下一段的行程,《游龙门奉先寺》就是这样一种停驻与思索。(8月8日)
  閑讀杜詩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仇注】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奭《杜臆》云:“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毗”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毗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韩张译】泰山的高大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都能看到它的青色。天地把神奇和秀美聚集在它身上,那高大的山峰阴面是黄昏、阳面却是清晓。山间云气升腾,重重叠叠,令我心胸激荡;我极尽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啊,定会有一天登上绝顶,俯看脚下群山的渺小!
  【程千帆/徐有富译】呵,泰山,你是多么高大!/山南山北,一碧无涯。/大自然凝聚着神奇秀异,/阴阳向背竟象有早晚之差。/极目追踪暮归的鸟雀,/胸中涌起重叠的云霞。/我定会登上你的顶峰,/看群山都俯伏在脚下。(《唐诗今译集》p173)
  【讀後小記】(1)登山贵在“登”,而不在于“望”,但这首诗的好处却在于“望”。事实上,杜甫也真的登上了泰山的绝顶,可在那一刻感想为何如,不曾写诗下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P3:“据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则杜甫实已‘凌绝顶’,但没有留下诗。”《杜诗详注》P5:“卢世潅曰:公初登东岳,似稍紧窄,然而旷甚。后望南岳,似稍错杂,然而肃甚。固不必登峰造极,而两岳真形已落其眼底。及观《又上后园山脚》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则是业升岱宗之巅,而流览无际矣,乃绝不另设专题以铺张游概,亦以《望岳》一首已领其要,故不必再拈也。试思他人千万语,有加于‘齐鲁青未了’者乎。”)。可见,登上绝顶是一回事,想象登上绝顶是另一回事,而且想象比现实更美妙。望所代表的意义,超越本身的实在而具有象征意义。无论是细望、远望、近望,还是想望,都笼罩在理想的光辉下,显得神采奕奕,神秘无限。泰山的文化意味(葛晓音《杜甫诗选评》P5:“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末句极其现成,也极其巧妙。既自述怀抱,又回到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和年轻人富有理想冲动的特点,通过“望”,很巧妙地联系起来。(2)关于“夫”以及第一句,至少有以下三种说法:A.《唐诗鉴赏辞典》P377萧涤非说:“‘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名家读唐诗:马茂元<望岳>赏析》P5:“夫,古文中常用的发语词,此用以入诗,造成语气的舒宕,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面对泰山的惊诧之感。”B.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P10说:“夫,语助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云:老杜诗凡一篇中皆工拙相半,‘《望岳》诗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举出《咏怀古迹》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两句来。”C.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P9:“注家不解‘夫’字,以为句中助字无义。今谓‘夫’犹‘彼’,即指代‘岱宗’,谓岱宗之为山,彼竟如何呢?此句自问,下句乃就远望言之。虚词能落实,诗意才准确。”不但在词性的认定上不一致,而且于其优劣的看法也大相径庭。聊存此疑,以备他日之用。(3)曹慕樊《杜诗选注》P6:“近臧克家曾谈此诗,说此诗荡胸二句是已登山之景色,但是只登山麓,未上高峰。故结联云云。他说,前人均解为远望泰山,而未注意荡胸二句不是远望泰山而是已登泰山山麓远眺之景。”这是题目与内容关系的疑问。(4)关于最后句的出典。A.张忠纲《杜甫诗选》P2:“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B.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P220:“《扬子法言·吾子篇》:‘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似为这两句构思所本。”C.仇兆鳌《杜诗详注》P5:“《世说》:王珣曰:‘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也。’”D.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P130:“仇注没有引《孟子》,仇注引的是汉代扬雄的《法言》,在于后者跟这一句杜诗的关系更加紧密。扬雄明确地说他是登上东岳,东岳就是泰山,登上泰山以后觉得其他的山都变得很小,山一座座地连在一起,虽然没有出现这个‘小’字,但是出现了‘众山’两个字。所以在仇兆鳌看来,这个出处跟杜诗的关系更加紧密,是杜甫写这首诗可能联想到的文本。”(山行六七里 8月11日)
分类:15、杜诗韩集愁来读 | 评论:0 | 浏览:80 | 举报 | 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

 

閑讀杜詩【二】

   閑讀杜詩【二】
  閑讀杜詩3《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仇注】公至兖州省侍而咏南楼也。通首皆登楼所见,“海岱”“青徐”属远景,故以“纵目”二字起之。“秦碑”“鲁殿”属近景,故以“临眺”二字结之。仍在上下四句分截。赵汸云: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
  【韩张译】来兖州探望父亲的日子里,我初次登上城南楼。纵目远望,浮云连绵于大海、泰山的上空,平野一直伸展到青徐二州。孤高的峄山上依旧矗立着秦皇的石碑,荒凉的曲阜城内还存留鲁共王的宫殿。我素来多有怀古之意,当此登临之际独自生出万千感慨。
  【冯至《杜甫传》】杜甫之父杜闲此时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杜甫前往探望父亲,登上兖州城楼,极目而望,但见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的上空,平野苍茫,远远伸向青徐二州。他的心神由空间跃入时间,想到兖州东南的峄山上还留有秦皇的功德碑,曲阜城东还留有汉景帝儿子鲁共王所建的灵光殿。物是人非,宇宙悠悠,登临怀想之际,不禁生发万千感慨。
  【讀後小記】(1)将登临诗赋予现实意义的是末一句,即“临眺独踌躇”。首先立一个坐标,使自己站在空间与时间相连接的点,然后纵目天下,俯仰今古,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历史的沧桑感,现实的使命感,谁来承担,怎么承担,不得不令人“踌躇”起来,而这种踌躇中深含孤独意味,无力之感。不做时代的旁观者,做勇于负责的参与者,做这个历史链条里的一个中间环节,这是儒家学说对人的责任的赋予,在特殊的语境里,比如博大的视野和有深厚的文化遗迹的城市里,都能促动这思维这情感的复苏和涌现。(2)王士菁《杜诗便览》P9:“按李潮八分小篆歌:‘峰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鲁灵光殿当道元注水经时,仅言其基址处所,是碑已不在矣,殿已无余矣,此临眺时所以怀古情深也。要知怀古,非怀秦皇、鲁恭,因平时见峰山碑刻,及读王延寿灵光殿赋,至此吊其遗踪,已就湮灭,故七八两句云云。”在南北朝时“碑已不在矣,殿已无余”,作为唐人的杜甫,所谓的“在”与“余”,是要打折扣的。但在与不在,其实并不重要,不是考古学家,所以目的并不在此,怀古,所怀之古,只是个引起之物,寄托之所而已。
  閑讀杜詩4《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zhēng)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mí)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仇注】此首初访张君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言情,此大概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叶嘉莹释】“此诗开端先从入山求访说起,次句写山之幽,三句写沿途所历之涧道冰雪,四句写到后所见之斜日林丘,五句写夜宿所见的烟岚霞气之美,藉以映衬张氏之高洁清廉,六句写朝游所见山中麋鹿之嬉,藉以映衬张氏之闲逸恬淡,七句写乘兴而游,云山杳然,出处都迷,八句写对此高隐之士,此心荡然,全无所系,有宾主俱化之感。观此诗所写,由‘求’而‘历’而‘到’,又由‘斜日’而‘夜’而‘朝’,层次清晰,章法分明。”(《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嘉陵文集》第1卷P26)
  【韩张译】漫游春山却无伴侣,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更显出山谷的清幽。走过涧道上残留的冻雪,穿过斜阳辉映的石门,终于来到您的林中茅屋。您不贪恋财物,夜间不去观察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我乘兴而来,被您的淡泊情怀所感,以致迷失了出处。同您在一起漫游,仿佛是坐上一只随意漂浮的小舟。
  【讀後小記】(1)仇注很有启发意义。律诗本身就很讲结构,有些八股味道。一个题目出来怎么切题,怎么展开,怎么分布各联,都得事先设计好。按照此诗的题目《题张氏隐居》,共八句,便一分为二,写张氏与写隐居各居其半。一二句总写张氏隐居,第一句张氏,第二句隐居。中间四句,先隐居,两句,后张氏,两句。结尾两句,张氏与我,联合一起,主客融合,结构严谨。这样的结构安排,很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2)“不贪夜识金银气”,这句理解比较困难。典出《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按叶嘉莹的说法是:“写夜宿所见的烟岚霞气之美,藉以映衬张氏之高洁清廉。”(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二版,P27)泛虚舟:《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P162“《庄子· 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谓任凭无所系之舟随意飘荡,形容胸襟超旷,与自然冥合无间。”(3)《金圣叹选批杜诗》P11:“三四写出一片森寒杳冥境界,可见人迹所不欲到。涧道寒威凛然,己历无数冰雪,石门日色尚在,余光直下林丘。此二句虽复写景,然人生世上,受尽艰苦之累,晚岁始肯休歇。无数冷暖自知之事,十四字已摄无不尽矣。” 这样的发挥,很有意思。自然之景色,未必真有什么玄机,但在某个情境下看来,忽然有觉悟。在深山里的行走,虽然已是春天,但冰雪尚存,犹觉寒冷,忽然看到夕阳,暖暖地在山谷间徘徊,心底一暖,似乎找到足以慰藉的力量。这仿佛是人生,穿越无数艰难,经过无数的挫折,直到日落暮年,才清点人生,明白局限,知道获得自我的温暖和心灵的宁静,才是一生最大的需求。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鱣(zhān)发发(bō),春草鹿呦呦(yōu)。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仇注】此记张氏留饮之兴也。曰“时相见”则往来非一度矣。“邀人”句起中四。鱼跃鹿鸣,晚时之景。酌酒削梨,留客之具。醉归忘险,极尽主人之兴矣。《顾注》:杜酒、张梨,暗用宾主二姓。酒本出于杜,故云偏劳劝。梨自出于张,故云不外求。
  【韩张译】这位张先生经常与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然邀我留下,以尽晚间之兴。晴明的潭水上,鱣鱼浮游,弄出“发发”的声响。春天的草野间,传来“呦呦”的鹿鸣。这酒啊,说来本是我们杜家所酿造的,现在却要劳您相劝;晋代的张公之梨当是美味,恰好您也姓张,所以也就不必到大谷求购。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个一醉方休。
  【杨佐义编译】你这位老兄我们时常见面,今天却邀我有兴致的话在你这儿停留。我看到你清澈的池塘中大鲤鱼游上游,青青的春草地上鹿群儿呦呦鸣个不休。筵席上我杜家酿制的美酒偏劳你相劝,你们张府世代相传的香梨无须外求。归去时前村的山路很是危险,但我醉后回去却一点也不必发愁。(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P608)
  【讀後小記】(1)“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说明杜甫很有幽默感。语言是个魔法,里面充满着智慧。张家所宴请之酒,与杜康无涉,与杜甫之姓更无关联,但有杜康酒的典故在,便显得很有渊源,信手拈来,顿成妙趣。梨,更为悠远,但张公之梨的典故在,也可以很幽默一把。《世说新语》上有孔融靠姓做文章生奇趣的故事(《世说》言语第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或许杜甫此联是孔融的翻版。(2)《唐诗鉴赏辞典》P379俞平伯指出末两句存在的矛盾。试想山路这么险,又喝这么多酒,岂非要出交通事故,安得不愁?但诗歌中情理总是矛盾的。“无理而妙”,方是好诗。按照现实的逻辑,喝酒限量,自然最好,但深情如此,顾不得许多,而且也恰恰如此,更见深情。所以以此来看翻译“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靠现实理性太近,过于拘泥,失却原意了。(3)“晴明的潭水上,鱣鱼浮游,弄出“发发”的声响;春天的草野间,传来‘呦呦’的鹿鸣”,仅仅翻译出字面的意思。《杜律说解》:“鱣值晴霁,故出游而发发;鹿得美草,故呼侣而呦呦。即物之自适,以见隐居之适;即物之相乐,以见友朋之相乐,赋也而有比焉。”陈贻焮《杜甫评传》P53:“鱼在清潭里拨剌欢跳,迎接着新晴;鹿鸣呦呦,呼朋唤友,分享着芳香的春草,分享着春天的喜悦。”在联系了所用的典故(“鹿鸣呦呦,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将背后的那种和自然亲近和友朋交往的快乐展露出来,将作者写作的技巧呈现出来。(4)关于“发发”,上面两种译文明显不同。一以为模拟声音,一以为形容鱼在水里的游动状态。考其出典,《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袁愈荌/唐莫堯《诗经全译》P76注释:“发发pō:一说盛貌,一说鱼跳跃掉尾声。”张志烈《杜诗全集今注本》P10:“发发(bō):指鱼众多的样子。《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传:发发,盛貌。”由此可知,拟声可以,状鱼多也可,而写游动之情状,未必合适。(5)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p56,p57)指出杜诗在叠音上的运用,说明其在意象美和音律美的构建上所起的作用。本诗中的“丁丁”“发发”“呦呦”,属于拟声方面的叠词,使人如闻其身,如临其境,而源于《诗经》的三个叠词,更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赋予特殊的联想意义。(山行六七里8月12日)

,,,,,,,,,,,,,,,,,,,,,,,,,,,,,,,,,,,,,,,,,,

 

 

閑讀杜詩【三】

  
  閑讀杜詩【三】
  閑讀杜詩5《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仇注】首联点石门,次联点刘九,三联点宴集。横吹、龙吟,极言开筵张乐之盛,亦应“秋水清”句。
  【韩张译】秋水清清深不见底,清净冷落得令人心无杂念。刘郑二位属官乘着雅兴,骑马来到郊野山林。二位贤能有如一双美玉,今日得以欣逢;举办如此盛大的筵席,其价可值钱币一金。晚来横笛吹起美好的乐曲,深水里的蛟龙也随之长吟。
  【诸家评注】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P89】〖鹤云:当是开元二十四年以后作。瑕丘,鲁负瑕邑。石门,属兖州〗
   秋水清无底【杜工部草堂诗笺】〖谢宣城诗:“江月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杜诗集评P576】〖陆云:眼底偶然得之〗【杜诗五律补注P37】〖言石门秋景可爱。客字,自谓。下句因上句。〗【岁寒堂读杜P27】〖深而无底,则其深可知〗。掾曹乘逸兴【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洙曰汉制:以曹官爲掾,如屋之椽也〗,鞍马到荒林【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鞍马去相寻】〖一云到荒林〗【五家评本杜工部集:鞍马去相寻】〖拙得无兴趣〗。能吏逢联璧【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洙曰潘岳、夏侯湛,每同行,人以爲连璧〗【杜诗五律补注】〖兼称刘郑〗【杜工部草堂诗笺】〖晋潘岳,字安仁,少号奇童;夏侯湛,字孝若,幼美容观,毎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五家评本杜工部集】〖下句各不成语,能吏伴联璧亦不雅〗,华筵直一金【杜诗集评】〖三字王本抹去〗【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张咏曰:史记注,古人以一镒爲一金。一镒,三十两也〗【杜诗五律补注】〖言筵之盛〗【岁寒堂读杜】〖是杜之俚拙处〗【五家评本杜工部集】〖必有出处,不然不成文理矣〗。晚来横吹好【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梦弼曰:吹,尺伪切,嘘也。沈括曰:《汉书班超传》注,胡乐,有横吹之名〗〖无可取〗,泓下亦龙吟【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梦弼曰:泓,乌宏切,深貌〗【杜诗五律补注】〖泓下,应起句。龙吟,形容形容横吹之妙〗〖刘云此诗无可取,盖亦求之太过。大家岂必首首好,句句好,字字好。然亦未尝不好。此惟可与李杜言之,他人盖不知也〗【读杜诗愚得】〖此诗以秋水净客心起兴,而掾曹鞍马,乘兴到石门之荒林,乃逢连璧之能吏,故开筵张乐以乐之。而泓下之龙亦吟,则宴集之尽欢,从可知矣。兴而赋也〗【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作“樽酒宜如此,人生复至今。白头逢晚岁,相顾一悲吟”〗。
  【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鹤曰:按《唐志》,瑕丘县,本鲁负瑕邑,属兖州。石门,属齐州○洙曰:汉制,以曹官爲掾,如屋之椽也,言其有所负荷。晋潘岳夏侯湛美容观。毎同行,人谓之连璧。张咏曰:《史记》注古人以一镒,爲一金。一镒,三十两也。沈括曰:《汉书班超传》注胡乐,有横吹之名。洙曰: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截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网上word版繁体无标点)
  【分門集註杜工部詩】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乗逸兴[洙曰:汉制,以曹官爲掾,如室之掾也,言其有所负荷〇赵曰:题是与刘法曹,故云曹掾]鞍马去相寻[洙曰:一云“到荒林”]能吏逢联璧[洙曰:潘岳夏侯湛每同行,人以爲连璧]华筵直一金[张咏曰:文帝惜百金,罢露台。颜师古注:以为金一两,直十千。则百金者,一千缗,乃中人十家之产也]晚来横吹好[沈括曰:古《今乐録》曰,横吹,胡乐也]泓下亦龙吟[洙曰:马融《长笛赋》“龙吟水中不见己,伐竹吹之声相似。近丗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网上word版繁体无标点)
  【杜诗会粹】(四部丛刊本6-P282)首二句先从石门叙起,中间题面,字字照还。末句与秋水相应。结构严密,最宜体认耳。
  【杜律说解】首二句写石门之景,引入宴集。水至秋雨清,无底字,萧然字,皆所以状其清也。清,则足以荡涤尘心,引人延赏,故刘法曹乘兴而来,鞍马遂到荒林。汉制以曹官爲言,如屋之有椽,谓其能负荷。三联承次联以起末二句。刘系法曹,郑亦官于瑕丘,故统曰能吏。晋潘岳、夏侯湛,美仪容,每同行,人谓之联璧,借以况郑与刘秦。以一镒爲一金,而一斤值一金,正见筵之华。然语太浅俗。吴门张氏曰,此二语是杜之俚拙处,不必为讳,是也。《古今乐府》:“横吹,羌乐也。”《乐纂》曰:“横笛,小箎也。”《乐书》:“笛者,涤也。”邱仲所作《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类说:“大泓,下深貌。”开筵张乐,流连至能使泓下之龙亦吟,则宴集之畅悦可知矣。泓下二字,与首句相应。石门,盖近水次也。
  【金圣叹选批杜诗】(P8)题中无枉字,又无陪字,然则先生不与宴集矣,如何又有此诗?及读椽曹能吏二联,而后知刘乃枉驾,郑乃夤缘。一段幽事,败于俗物。故不复书枉书陪,以明是日身直不在酬醉中。因叹一起一结之妙,正不止于傲然不屑而已。 五六出郑瑕邱,能吏字下得毒。僻地到一曹官,便又寻踪摄影。此非能吏而何?逢联璧字,写尽丑态。此时但有两官人,相对彼一老,竟不知复置何地矣。一金,三十两也。直字好。便特地与他估算出来,真毒眼毒口。下吏奉承上人,此费岂止一次。聊与点破,为民脂民膏一哭。又岂知乘兴到荒林者?初心亦不欲尔哉。先生于此,不好看,不屑看,亦不忍看,于是据床横笛,自出爽致。彼联璧一金,于我何有私下龙吟者?言彼既狐鼠为群,我自与龙吟相应。不可言是日曾与人为伍也。诗极难看,从看题得之。
  【读杜心解】(P334)此逐层叙事之诗也。一二石门领起,三指刘,四含郑。“相寻”,络绎之义也。五六叙宴集。下一“逢”字,连己在内。结乃酒酣乐湊之趣。“龙吟”为“横吹”生色,亦与“秋水”相顾。
  【杜诗论文】(四部丛刊本7-P42)秋水二句,先从石门说起。惟其净客心,故掾曹乘兴而鞍马荒林也。能吏联璧,贴刘郑;华筵一金,贴宴集。下二句总结。横吹结宴集,泓下龙吟结石门。龙吟与横吹映带,正见秋水清无底也。古人作诗结构严密。
  【杜诗阐】(四部丛刊本7-P533)石门秋水清澈无滓,客心似之。客如法曹,遂乘逸兴,不以荒林为僻,投鞍马而来会。乃瑕丘,亦能吏,今日逢法曹,信为双璧。此集诚华筵,既有贤主客,直得一金。未几,横吹忽起,疑为龙吟。岂知泓下龙吟,声亦相旷(?),藉非秋水清无底,能有此龙吟哉?
  【讀後小記】(1)现代杜诗选本和唐诗选本,很少选这首诗,想引些资料,也无从找起。于是一头扎入古代去,看古代杜诗注评本说了些什么。找了十来种,费去了很多的光阴,便将资料录在这里。有些是手抄本,字不清楚,不知道看对了没有。有些没有标点,暂为标点,不知道断句错了多少。对于古人,只有“高山仰止”的心,他们精力之集中,思考之深湛,像我这样草草读书、碌碌为生者,莫可比拟也。(2)在文本上,存在着异文。一是后半首不同的,如“樽酒宜如此,人生复至今。白头逢晚岁,相顾一悲吟”,一看就明白写得很直白,缺少诗味,不像原诗多用典故,表达情感(即便是应酬的)。二是第四句,是“鞍马到荒林”,还是“鞍马去相寻”?版本不同,所取的诗句也不同。刘法曹,相对于郑瑕丘以及作者来说,官位比较大一点,那么按作者诗人的立场来看,他居然到此参加活动,自然是值得颂扬的,标题也是主要是针对于他的,因此“鞍马到荒林”,很好地表达了这样一种颂扬之情。因此,和“鞍马去相寻”相比,效果之别,是显而易见的。(3)关于“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的问题。看金圣叹的批注,他的慧眼是很可敬佩的。在他以为,这首诗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一段幽事,败于俗物”,原来此次宴集居然是一个小官(郑瑕丘,有注解说,郑是瑕丘县的县令)对于比他大的官(刘法曹,是州府级别的官员)的阿谀奉承的行径(“刘乃枉驾,郑乃夤缘”“下吏奉承上人”),而诗人则冷眼旁观,冷嘲热讽之。拿公家的钱,行奉承拍马之实,一对腐败分子,而称之曰“能吏逢联璧”云云,岂不好笑?不过,我以为金圣叹这样的阅读,有点过度。从整体感觉来说,虽然有客套和虚应的成分,但有板有眼,有景有情,算是很符合当时情境的。作为没有官位的诗人,杜甫参与这个宴集,奉命或者应景写这样内容的一首诗,他要照顾两位长官的情感,所以写诗以法曹为主,称之曰“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夸奖其不拘身份不辞辛劳到这个地方来,是他对于宴集活动的重视,也是大家的荣幸。郑瑕丘也是地方的长官,所以在第三联有“能吏逢联璧”之句,两人同写,同时夸赞,固然有些肉麻,但也算应景。是宴集,有三点要提到,一是宴集之时与宴集之地,第一联很自然地说到了;二是出席宴集之人,第二三联重点指出了;三是宴集中重要的活动介绍,第四联不但讲了,而且很夸张地予以了渲染,留有余味。还有一个问题,即:“华筵直一金”,是不是“俚拙”?我想,有典故在内,应该很有内容的,只是赤裸裸地用费用之多写筵席之盛,算不上高明,则是毫无疑问的。(4)黄永武有本书,叫《杜甫诗集四十种索引》,在所列四十种中,只有22种选录该诗(具体是:《九家集注杜诗》《集千家注补遗杜诗集》《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读杜诗愚得》《杜诗分韵》《杜诗五律补注》《唐李杜诗集钱注杜诗》《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杜诗笺》《杜诗阐》《杜诗论文》《读书堂杜诗集》《杜诗集评》《读杜心解》《杜诗分韵》《岁寒堂读杜》《宋刻杜工部集》《草堂诗笺》《杜诗镜铨》《杜诗详注》),仅仅是一半稍余,算是比较少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对于这首诗,诸家多不以为然。在上面所引的几家中,对于杜甫这样圣人级的诗人,而评之曰“拙得无兴趣”“俚拙”“无可取”等,可想而知,其槽糕的程度为何如。我想,所以如此,关键是这首诗应酬的成分太明显,有几句看来很是刺眼,在明目张胆地拍马,更主要的,则是缺少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到的情感表达,显得庸俗化和一般化。(山行六七里6月16日)

 

,,,,,,,,,,,,,,,,,,,,,,,,,,,,,,,,,,,,,,,,

 

 

閑讀杜詩【四】

  閑讀杜詩【四】
  閑讀杜詩6《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沟洫,城隅集小船。晩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仇注】上四游池之景,下四悲秋之意。公诗善记节候。此诗“晨朝降白露”,明日白露节也。《秦州诗》“露从今夜白”,今日白露节也。遥忆旧毡,盖当秋而动乡思矣。
  【韩张译】秋水通连起沟沟渠渠,在城的一角我们放船游览。时当傍晚,天气凉爽,百姓们在水边洗马;茂密的树林中蝉声响成一片。秋雨过后,水下的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水边的野草也已荒残。明天早晨就是白露节了,我不禁忆起遥远故乡的旧青毡。
  【诸家评注】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沟洫,城隅集小船【杜诗五律补注P50】〖下句因上句〗【岁寒堂读杜P37】〖二句写游南池甚细〗。晩凉【五家评本杜工部集05册】〖草堂本作来〗看洗马,森木乱鸣蝉【杜诗集评P577】〖陆云:造作眼前景,须如此道〗【杜诗五律补注】〖晚凉森木,欠对。或曰,“凉”借“梁”音,与木对〗【岁寒堂读杜】〖是深秋景,写得出〗。菱熟经时【五家评本杜工部集】〖一作旬〗雨,蒲荒八月天【岁寒堂读杜】〖南池所有〗。晨朝降白露【杜工部草堂诗笺】〖《月令》:“中秋之月,白露降”〗,遥忆旧青毡【杜诗集评】〖李云:点缀如画〗【杜工部草堂诗笺:遥想旧青毡】〖“想”一作“忆”。《豳》诗:“九月授衣”,故公因白露降,想青毡而思故乡也。晋王献之夜卧斋中,有盗入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青毡,我家旧物,可尽置之。”群盗惊走。〗【杜诗五律补注】〖起言泛舟南池之乐,中两联洗马菱蒲,咏池中事物;森木鸣蝉,咏池上景。结,盖触景悲秋而思故乡也〗【岁寒堂读杜】〖顾云:此公下第愤懑,故有旧青毡之感。然观降白露,则思青毡以御寒也〗。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鲍曰:任城县,属兖州。洙曰:晋王献之夜卧斋中,有盗入屋。献之语云:“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秋水通沟洫,城隅集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洙曰: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偷惊走。〇赵曰:当白露降,故忆青毡。〇师曰:甫悲秋而思故乡,故有是句。
  【杜诗会粹】白露,应秋水。因南池之清凉,而思青毡,即《游何氏山林》诗:“衣冷欲装绵。”意亦兼乡思也。
  【杜律说解】秋水未减,沟洫皆通,故城隅得进小船。城隅,贴南池。小船,即公与许游南池之船也。第二联言,马洗于晚凉之时,蝉鸣于森木之内,就所见所闻,正写风景。第三联,菱熟蒲荒点,明节候以起末联。《月令》孟秋之月,白露降。《语林》王献之夜卧斋中,有盗入室。献之语曰:“偷儿,青毡是吾家旧物,可特置之。”言秋已深矣,明朝当届白露之节,欲借青毡以御寒,而又远在故乡,不能不增遥忆。此盖与许主簿同游之时,感岁晏而动归思也。
  【杜诗论文】(四部本7-P45)南池在任城下,故曰通沟洫。而泛舟之处,即在此城隅耳。惟其近城,故晚凉而洗马。城隅幽僻,故森木而鸣蝉也。池之中,菱则因雨而熟;蒲则望秋而凋矣。况白露已降,日渐凉冷,能不兴无衣之感而动乡思乎?
  【杜诗阐】(四部本7-P529)南池秋水,沟洫皆通。城隅之间,小船因集。我与主簿游,此小船集而马亦洗,正当晚凉时也。马方洗,而蝉尚鸣,争乱森木上也。上有森木,下有菱蒲。菱熟时雨,物之成功将退,如此菱类。蒲荒八月,物之望秋早零,如此蒲类。白露既降,节届授衣,遥记忆青毡旧物,足恋也。
  【杜臆】(P6)“城隅进小船”今作“集小船”,误。“晚凉”一联,即景如画。
  【读杜心解】(P334)“秋水”两字全提。中四皆进船之景,句句不脱秋字。第七,乃作诗之根。节逢“白露”,感触而成也。忆旧毡,寒意动,乡思亦动矣。
  【周紫芝《竹坡诗话》】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晩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
  【讀後小記】(1)看题目,和内容对照就可以发现,“和许主簿”其实是多余的。因为里面没有涉及许主簿的事情,他仿佛只是一个见证者,见证自己在游览南池。可为什么要加上“和许主簿”,而且称“主簿”而不名呢?这里或许涉及到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等级社会,人被异化成各种社会机器的附属品,并以此呈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作为其自身的实在则丧失殆尽。所以,即便在诗中不曾提及许主簿的一丁点儿的事,也忘不了要有“许主簿”这样的题目,这不能说是庸俗,只能说是一种惯例,顺应生存现实的惯例,有时候几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意识。(2)看诸家之评,有诸如“造作眼前景”“即景如画”的话语,尤其是《竹坡诗话》以亲身经历说明“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这一道理,指出了本诗的一个写作特色,即直道其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探求这首的意义,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游览而写其所见,因节气而起思乡之意,普普通通,实实在在。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的:自然的美景存在着,召唤着人去发现,去欣赏;季节在按部就班地行进着,生物以及人群,因之而变化,与之而适应;人在自然与生物之间,生活着,奔波着,挣扎着,也感受着。生活如诗,诗实在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用灵敏的心去感应,用欣赏的情怀去感受,用美的笔触去描绘,诗是生活,生活是诗,这是本诗给人的最切实的启示。(3)“城隅集小船”,还是“城隅进小船”?我想,后者是描写作者的活动,可以给人叙述的视觉,但也使人仿佛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的情形(“秋水未减,沟洫皆通,故城隅得进小船”)。前者则很明显地描写一种客观的情状,与后面几句一样,这样很好地突出末句的抒情,形成一种蓄势,在前面之冷静的坚实铺垫下,在结束时表达得更强烈,更深沉。(4)“遥忆旧青毡”,在古代以青毡御寒,想必是很常见的生活品,所以,即便不了解与王献之相关的典故,也能获得很清楚的理解。现在读到这两句,不知道出典,不明了白露节的节气特点,对于诗的主题理解,就有些困难。这也是古今生活之别。此外,如“晩凉看洗马”,在我们狭隘的生活视野中,也很有隔膜。不过,换过来说,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之别,才更有必要去阅读古代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生活变迁的痕迹,在为我们所不熟识的生活中,有着某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在现实的观照下,记忆中的生活光彩夺目,引起我们的怀古之心,同时也不无艳羡不无遗憾地再一次去感受已经失落的朴素本真的生活。(山行六七里 8月18日)

,,,,,,,,,,,,,,,,,,,,,,,,,,,,,,,,,,,,,,,,,,,,,,,,

 

 

閑讀杜詩【五】

  閑讀杜詩【五】
  閑讀杜詩7《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仇注】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韩张译】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震雷惊翻了帷幕上的燕子,骤雨使河鱼沉入水底。此时我面对着座席前摆好的浊酒,侧耳倾听您的车马来到门前的声音。唉,在雨天泥泞的时候邀您来作客,实感愧疚,不过还是希望您能骑马来到我的阶前。
  【诸家评注】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岁寒堂读杜P30】〖此等题,全诗已具。〗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杜诗五律补注P40】〖东岳泰山,《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其泰山之云尔!”此暗用之意。〗。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杜诗五律补注】〖二句,下因上。翻从震生,落从骤生。四字,皆所谓句中眼。旧独以翻落二字为眼,非是。后多仿此。〗【杜诗集评P577】〖查云:翻落二字,他人炼不出。〗【五家评本杜工部集 05册】〖西樵曰:骤雨落河鱼,亦是即目妙境〗。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杜诗五律补注】〖酒,清者曰圣人,浊者曰贤人,言已置酒而候其来。〗。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杜诗五律补注】〖邀其冒雨而必来也。总结上文。〗〖前四句对雨,后四句书怀走邀之意。〗【岁寒堂读杜】〖起句写山中雨景,如画不可那用。二联写卒风注雨,最奇,最确。三联,工而雅。结句,合题又甚真。骑马到阶,明说愧泥泞,顾注必谓尊之,何也?〗。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鹤曰:兖州,任城县是也。洙曰《左传》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魏略》魏太祖时禁酒,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清者爲圣人,浊者爲贤人。《汉书》陈平家,以席爲门,门外多长者车辙。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王洙曰:二十九年,《传》季札曰:“夫子在此,犹燕巢幕上。”]骤雨落河鱼[王洙曰:河,一作溪。]座对贤人酒[王洙曰:《魏志》徐邈,字景山,为尚书郎,时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从事赵逢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逢白之太祖,甚怒。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门听长者车[王洙曰: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师古曰:东岳,泰山也。云起于泰山,须臾半天下,雨遂作。长者车,指许主簿。]
  【杜诗会粹】(四部本6-P282)前四句从未雨说入,后则走邀也。
  【读杜诗愚得】此诗首四句言对雨,第五句书怀,六七句言走邀主簿,结对雨而冀其贲然来思。兴而赋也。
  【杜律说解】此诗前半是对雨,后半是书怀邀许。《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盖言云也。公用其意。云峰起,就初出说;满太虚,就渐布说。溶溶,水盛貌,借水流以状云行也。此是将雨之景,尚在题前。次联承首二句点出雨字,照题正面。《左传》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上。”《汉书》鸿嘉四年,陨鱼于信都。此用其意,然殊不近事实,不必曲解。三联正写对雨,以起末二句,点出邀字。《魏志》徐邈为尚书郎,时魏太祖禁酒甚严,邈私饮,从事赵逢问以曹事,邈答曰:“中圣人。”逢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以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史记》:“陈平家居穷巷,以席为门,门外多长者车辙。”言独酌无聊,座中空对贤人之酒,故交不远,门前愿听长者之车。以浊酒自谦,以长者待许也。相邀在大雨之时,泥泞难行,故以此为愧,而约以骑马直到阶除,盖邀其必来耳。
  【杜诗阐】(四部本7-P529)公平生稷契自命,霖雨天下,本其素志。云峰峻,满太虚,所谓书怀也。季札如晋,闻孙林父钟声,曰:“夫子在此,犹燕巢幕上。惧犹不免,而又何乐?”公见当时在位者,贪位固宠,不知国事日非,祸将及已,乃泄泄处堂,不免雷翻幕燕也。落河鱼,或作从上落下解。如汉成帝时,天雨鱼于信都,京房占为邪人进,贤人疏。玄宗开宝年间,林甫禄山表里为奸,譬之鱼为阴物,本在池中,颠倒在上,为骤雨落之,亦见小人不能久得势也。无非书怀之意。
  【杜诗论文】(四部本7-P44)先从未雨前说起,泰山出云,弥漫太虚,不言雨而雨势已极大矣。未几,浓云之中,挟之以震雷,注之以骤雨,故幕燕惊飞,河鱼潜伏耳。燕鱼,喜雨之物,皆为震骇,余可知已。我则置酒待客,从容晏如也。上四句是对雨书怀,此二句方是邀许主簿。下又紧接对雨,虽大雨之后,泥泞难行,然骑马可直到阶除,无以雨为辞也。
  【读杜心解】(P335)八句一滚下,作一幅尺牍看。上四,由“云”而“雷”,而“雨”,从雨前递到对雨也。五六,对雨怀人,所谓书怀也。七八结出走邀意。“落河雨”,本常语,注解杂引书符陨雨等事,直堪捧腹。卢元昌说此诗亦太远。
  【杜臆】(P3)先君曾见白龙挂水,轰雷迅风大雨,鲤鱼从空坠下。“骤雨落河鱼”,当作此解。“贤人酒”,言浊酒。“云峰”用靖节诗“夏云”语。沈逊见徐陵,骑至阶除,陵恶之,逊自若,今用其语。
  【杜诗言志】(P7)对雨书怀,非书雨也,然又不得脱雨,盖藉书雨以书怀也。今观起句云:“东岳云峰起”,书雨之起也,于怀何与?而少陵则曰,吾怀固有若是之原本经术,蓬然勃然而欲起者在也。承句云:“溶溶满太虚”,书雨之满也,于怀何与?而少陵则曰,吾怀固有若是之经纶筹策,欲布濩于天下者在也。又承句云:“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书雨之有震雷而骤落也,于怀又何与?而少陵则曰,吾怀固有若是之崪然奋发,足以振聋起聩;沛然旁流,足以膏泽群动者在也。是谓“雨”“怀”夹写,于体为比。于是转到走邀许主簿上。谓吾今对此骤雨而大畅于怀。赏奇者,岂可无一良友?许君近在,何不邀之使来,同此尊酒,而吾怀愈可共适。特是邀之,非以饮之也,只以欲畅吾怀之故。而邀之于泥泞之中,不能无愧。惟有一法可以两全,亦令其骑马直到阶除可耳。自古有抱负人胸怀磊落,一有所触,即勃勃欲动,不似彼碌碌无奇者,终日但梦梦而已。或有讥愚说诗穿凿,谓此诗书怀,不应作如是解者,吾知其胸中固自无物耳。
  【金圣叹选批杜诗】(P16)通篇是“书怀”二字,借雨寓言耳。先生一片爱惜好人心地,如此篇者甚多,读者毋徒作文字放过,切属。眼见其出身处只如此大,所谓肤寸耳。溶溶满者,不谓便尔,乃至震雷骤雨,何等声势;翻燕落鱼,何等凌虐。小人胡可使得志耶!只是处之以不见不闻,未尝因而丧我生平。看先生于此特用“贤人”“长者”字,以反照上文人品,真是阳秋笔法。许主簿为先生所特邀,乃邀之而又必属其骑马者,君子爱人以德,甚不欲其一濡足于势利之涂也。一“愧”字下得甚妙,脱少不慎,而略被染污,则尔愧见我,我亦愧见尔也。许主薄何人,动先生如此爱惜?我甚思之。
  【讀後小記】(1)置身各代注家纷扰的解释中,仿佛陷入围城之中,彷徨无主,痛苦莫名,又很像在作茧自缚,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透不过气来。不看倒还明白,一看就莫名其妙起来,将很简单的几句诗弄得无比复杂,有心灵不堪负荷之感。诗无达诂,尊重自己,按照本心去解读最重要,也最可信。比如本诗,你大可不必知道《公羊传》对泰山之雨的评价,也不需要了解《左传》季札的话,用不着熟识浊酒之为贤人而陈平门外多长者之车辙,至于《汉书》所载信都陨落的鱼、《唐书》上横行于朝廷的林甫禄山,更可付诸于茫然无知,如此等全无所知,毫不了解,照样无碍于对该诗的理解。因为,事情其实就很简单,在雨天写一封信请许主簿来坐坐,来喝酒,因为雨过,道路泥泞,所以请他直接骑马到阶除就可。不过这里以诗代书,所以像拍电报一样,字数有限,表达得更简略一些,更含蓄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但有人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所以需要将每句背后的典故挖掘出来。在挖掘典故的同时,简单的事情就越来越变得复杂。深刻的寓意,被发掘得越来越多,看《杜诗阐》、《杜诗言志》和《金圣叹选批杜诗》等,就知道里面藏着许多玄机,看得使人惊诧:杜诗与政治学的关系是何等的紧密!这从阅读的角度上讲,深文周纳,牵强附会,没有什么意思。但从写作看,或者就不同了:杜甫写杜甫的,我读我自己的,借助杜甫之诗可以看出很多本来忽视或者漠视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解读可以不读如此之注解,而写作不可不读如此注解的理由所在。你写自己的看法,和以前所有人的看法毫无二致,还写它干嘛呢?(2)清代不知道作者姓名的《杜诗言志》,是本很有意思的书,读了几篇就知道,他像金圣叹一样,不安于做一个规规矩矩的解读者,而是善于发挥,因此很有新意。在此诗的理解中,他抓住“书怀”不放,拼命追问,层层深入,终于发现这首诗是杜甫在借雨言志,言其有宏远理想,有经纶筹策,欲泽世济民,可惜无人得晓,于是走邀许主簿,仿佛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在磅礴的雨天,一展胸怀,一吐抱负。呵呵,如此解读,也亏他想得出。相对于“抒怀”这一层面,更有意思的是金圣叹,他也看出此诗在“借雨寓言”。有什么深刻的寓言呢?“溶溶满者,不谓便尔,乃至震雷骤雨,何等声势;翻燕落鱼,何等凌虐。小人胡可使得志耶!”看雨看出了“小人”,轰隆隆的雷雨象征小人得志,而且叮嘱切莫让小人得志,又告诫要洁身自好,不可“濡足于势利之涂”。以自然现象写社会现象,以自然之理写人生之道,耐人寻味,很有意味。金圣叹尚是泛泛而谈,《杜诗阐》的作者清代的卢元昌更把这首诗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来了个“亲密接触”——“玄宗开宝年间,林甫禄山表里为奸,譬之鱼为阴物,本在池中,颠倒在上,为骤雨落之,亦见小人不能久得势也”。那仿佛是说,既写出了时局,也说明这些当道的小人势不久矣。鱼从空中落下,的确很反常,据此说明社会问题,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的确也很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不过,要由此断定林甫禄山“不能久得势也”,只能是一种意念,甚至是一种意淫而已。(3)“骤雨落河鱼”,初次读此句直觉觉得是河鱼从天落下,但在注释家的教导下知道是“潜”,鱼潜到水里去了。但转念一想,这不对呀,因为:第一、“潜”,太普通了,太小家子气了,和前面酝酿云的宏大场面以及“震雷翻幕燕”的气势,对不上号;第二、“震雷翻幕燕”是作者目力所及,清楚地看到的,那么“骤雨落河鱼”若理解为鱼躲到水底下去了,那岂不是全知全能的视觉?也不对劲。所以,我还是相信“骤雨落河鱼”,鱼从天下落下来,而不是鱼纷纷地躲到水底下。像《杜臆》的作者明代的王嗣奭所说例子那样:“先君曾见白龙挂水,轰雷迅风大雨,鲤鱼从空坠下”,他老爹所见的是龙卷风,是一种反常、奇特的自然现象(郑文《杜诗檠诂》对此有论述,P6云“观子美本诗所咏,均龙卷风之所为,而世所稀见者也。正以其所稀见而异之也,故走笔邀许。”)。(4)信应举《杜诗新补注》P3:“此‘愧’只能解释为‘畏’。”作“惭愧”解,更多些主观色彩,也很符合在雨天邀请的语境;作“畏”解,则客观些,和后面一句关系更为紧密。将马骑到台阶来,在古代想必是不礼貌,不合情理的(《杜臆》:“沈逊见徐陵,骑至阶除,陵恶之”,可推想得之),因为“畏”,客观实际在,这样直骑而入,则不但是叮嘱,也是贴心的关照了。(山行六七里 8月21日)
分类:15、杜诗韩集愁来读 | 评论:0 | 浏览:86 | 举报 | 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