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Development survey of poems on calligraphy on Song dynasty
蔡顯良
Cai Xian-Liang
廣州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
摘 要
唐代論書詩的積澱、右文政策與儒學的振興、古文運動的發展、宋代詩歌特色的形成等為宋代論書詩的形成和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宋代論書詩的發展大約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北宋初期是宋代論書詩發展的發軔階段,北宋中期是發展階段,宋代論書詩的高度繁榮階段是北宋晚期,以蘇、黃、米為代表,將宋代論書詩推向了宋代的最高峰。耳熟能詳的那幾句表露和張楊尚意思想的詩句,“我書意造本無法"、“隨人作計終後人"、“意足我自足",即出自三人的論書詩。尚意書法得以肸響當時書壇並彪炳書法史冊,他們的論書詩該記首功。宋代論書詩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南宋,屬於持續發展階段,為論書詩的傳統延續與後續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宋代、論書詩、發展
239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前言
宋代論書詩的發展大約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北宋初期是宋代論書詩發展的初期階段,詩歌本身是以夢英篆書歌詩作為代表,林逋則是作者中的重要人物,對宋代論書詩的起步有很大的作用;北宋中期是宋代論書詩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宋代論書詩走向成熟,宋詩以議論為詩的特色對於宋代論書詩有極大影響,宋代論書詩的個性特點終於形成,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梅堯臣;宋代論書詩的高度繁榮階段顯然即是北宋晚期,以蘇、黃、米為中堅的創作力量將宋代論書詩推向了宋代的最高峰,數量雖不是史上最多,但就其品質而言,以及在書論中的地位,則更是處於論書史上的最高峰。南宋是宋代論書詩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宋代論書詩的持續發展階段,特點是數量很大,論點涵蓋全面,為論書詩的傳統延續與後續發展做出貢獻。南宋如果要細分的話,也可以按照傳統的歷史分期法分為三個小的階段。
一、宋代論書詩繁榮發展的條件
(一)唐代論書詩的積澱
宋代論書詩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唐代論書詩所打下的基礎。論書詩在唐代開創以後,由於唐代是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取得巨大的成就,論書詩即借著這一媒介,乘著這一東風,迅速生長開花,在唐代即取得很大的發展。唐代論書詩獲得很大發展的原因有這樣標誌性的幾點,並且均對宋代論書詩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一是數量雖有限,只有不到一百首,但題材與體裁比較全面,尤其是題材,幾乎涵蓋了唐代以後所有的論書詩題材,稍顯不足的就是楷書歌詩未有發現;體裁方面亦奠定了唐代以後各代以五言詩和七言詩作為論書詩創作主體的格局,貢獻不可謂不大。宋代論書詩即在唐代論書詩的基礎上,題材進一步擴大,體裁更加豐富,雖亦以五言與七言為主,但三言詩、四言詩與六言詩也被宋人拉入宋代論書詩的創作隊伍,使宋代論書詩的體裁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古詩體裁,足見宋代詩人的睿智。
二是唐代的一些著名詩人自覺地加入到論書詩的創作行列,比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高適、韋應物等,就連號稱“詩仙”、“詩史”的李白、杜甫也不例外,更為關鍵的是他們二人還是唐代論書詩創作的主要作者,李白有四首,杜甫更多,有十首,這在原本數量就不多的唐代論書詩領域可謂鶴立雞群,杜甫更是唐
240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代論書詩創作最多的作者。這無疑既為唐代論書詩的創作品質與藝術品位提供了保證,帶動了唐代詩人創作論書詩的熱情,促進了唐代論書詩的發展,同時也為宋代的著名文豪與詩人樹立了典範,起到了表率作用,宋代的許多大文人均加入到論書詩的創作行列,不可否認也應該記取一份唐代詩人的功勞。比如蘇軾仿韓愈作《石鼓歌》云:“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1又對杜甫論書詩中的觀點提出異議:“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2唐代論書詩對宋代論書詩創作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三是唐代論書詩在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上漸趨成熟,尤其是象徵式批評方法的運用,祖祧六朝,不斷發展,為宋代論書詩樹立了榜樣。宋代論書詩在這些藝術手法的應用上更加成熟,而且還對象徵式批評方法進行創造性地運用,取得很大的突破。
四是一些書法審美觀點在唐代論書詩中得到比較符合時代精神的闡釋,諸如形勢、筋骨、神逸之境等,這些觀念的論述皆使後世論書詩得到一定啟示。比如唐代論書詩中“神”、“逸”混用、意義無爭的情況到了宋代被延續下來,並沒有捲入到宋代畫界的神逸之爭中去。
(二)右文政策與儒學的振興
宋朝以文治國,以優待士大夫為國策,宋太祖“嘗謂侍臣曰:‘朕欲盡令武臣讀書,知為治之道。’於是臣庶始貴文學。”3宋太祖規定:“食祿之家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覆試之。……昔者科名多為勢家所取,朕親臨試,盡革其弊矣。”4宋太祖常常親自主持考試,嚴格把關,對勢家子弟參加考試不但沒有特殊待遇,反而要求復試;相反對寒士參加科考卻大開綠燈,並給予寬厚待遇:“宋開寶二年,詔西川、山南、荊湖等道舉人,皆給來往公劵,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予公家。不獨右文盛典,亦忠厚之至也。”5整個宋代均尊師重道,優禮儒士,開科取士亦擴大名額,給予普通士人以更多機會。如北宋末年一次取士就達八百人,超過唐開元盛世全盛期二十九年的取士總數。6“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社會心態,在宋代逐漸形成。宋太宗在網羅人才、選拔俊彥方面不遺餘力,他希望能使國家達到“庶使田野無遺逸,而朝廷多君子”7的大好形勢。文官相對于武將而言有更好的待遇與更高的地位,宋太祖更有“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
1 蘇軾(1037~1101)《鳳翔八觀並序》之《石鼓歌》,七古。
2 蘇軾(1037~1101)《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七古。
3 馮琦原編、陳邦瞻増輯《宋史紀事本末》卷一《太祖建隆以來諸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選舉志》第一百八《選舉一·科目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參見馮天瑜等《中國文化史》第635頁,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版。
7 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選舉志》第一百八《選舉一·科目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1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孫”8,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社會管理與文化創造皆處於歷史上的最佳時期。士大夫感恩之余,遂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9成為士人的強烈入世態度與積極淑世精神。
宋代的右文政策為士大夫的進取精神提供了利好的社會大環境,對於儒學的振興提供了極大的機遇。唐初頒佈《五經正義》,儒學陷於僵化;中唐以來以漢代經學為主體的傳統儒學,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形勢。於是從中唐開始,就逐漸興起一股復興儒學的思潮,並且迅速形成為一種運動。這個儒學復興運動,以古文運動為表現形式,以懷疑傳統經學為起點,以批判並吸收佛老、改造以董仲舒為代表的舊儒學為主要內容。首先舉起古文運動和儒學復興運動旗幟的是韓愈,宋儒繼承韓愈未竟之業,由疑傳惑經發展到以己意說經,形成一次強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由批判佛老到吸取佛道而融合三家,終於形成一種支配宋元明清思想界的新儒學,即理學。10慶曆以降,儒學愈趨興盛。出現了諸多學術派別,其中主要有王安石的新學、蘇軾的蜀學、司馬光的朔學和二程的洛學。四家學術雖各具名目,要皆以經世致用為本。11宋代儒學的起衰振頹,與道禪的融合發展,對宋代文藝的振興發達以及文藝思想的嬗變帶來很大影響。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這些人對儒學發展均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在文學藝術上亦取得重大成就,他們主動加入到書法理論建構的行列,為宋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而他們對論書詩領域的介入也為宋代論書詩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三)古文運動的發展
在唐代儒學復興運動中充當急先鋒的古文運動,為北宋的古文運動樹立了榜樣,是北宋古文運動思想和力量的源泉。同樣,北宋的古文運動也為北宋儒學的復興搖旗呐喊,做出貢獻。唐宋古文運動是一線貫穿的有機整體。唐代古文運動是開創、發韌,而北宋古文運動是結果、完成。韓、柳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光輝旗手,而歐陽修、蘇軾則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傑出領袖。以柳開為代表的一派古文家,在宋初首先起來批判唐末五代的浮靡文風,主張文學韓、柳,提倡由古文達于“古道”。其後王禹偁的“傳道明心”說,繼承了韓愈的古文理論,號召文體革新,欲“追還唐風”12,在宋初古文運動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後,“文章百世之師”13的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反對“太學體”險怪奇澀的文風,帶領古文運動走出低谷走向
8 轉引自張法《中國美學史》第21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9 宋范仲淹《範文正集》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參見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1 參見蕭慶偉《北宋新舊党爭與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12《宋文選》卷七《王禹偁文·投宋拾遺書》:“矧天與其時,身得厥位,則追還唐風,不為難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七十《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2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高峰。14歐陽修“道勝文至”15的主張顯然對於他所提倡的“以人論書”觀念具有影響,至於他宣導書法變革,意欲“比蹤唐室” 16,與前述王禹偁“追還唐風”的文學主張不謀而合,然內含上追古法的深意又要顯得眼光高遠很多。歐陽修的書法思想在他的論書詩中有所反映。歐陽修在書法上提倡復古,與蔡襄一起領導北宋中期的書法復古運動,與他的古文運動應該基於同樣的審美思維。儒學的復興與古文運動的進展,為論書詩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文化大環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變革主張,對於包括論書詩在內的書法領域顯然都有一定的影響。
(四)宋代詩歌特色的形成
眀徐伯齡云:“宋詩變而為數體,有九僧體,學晚唐,即晚唐體也,九僧乃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九人也。又有香山體,學白樂天。又有西昆體,祖李義山,自楊文公億首,與劉筠變宋初詩格,緦織華麗,蓋一變晚唐詩體、香山詩體。”17伴隨古文運動在北宋的再度興起,詩歌領域也興起了革新運動。“一變晚唐詩體、香山詩體”而成為宋初主要詩風的西昆體詩歌,由於“緦織華麗”,靡弱浮軟,到了北宋中期時便成為詩歌革新運動的主要反撥對象。“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18的宋詩特色也在這一詩歌革新運動中逐漸形成。宋詩這一鮮明特色的形成與古文運動有不可否認的聯繫。以歐、蘇為領袖的宋代古文運動,是對唐代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的繼續、深化與發展。所以因借鑒散文表現因素而“以文為詩”的韓愈詩風,必然會對北宋以歐陽修等人為代表的詩歌革新與創作產生重要影響。19至少在英宗治平(1064~1067)年間時,宋人已經指出韓詩“格不近詩”,並就此展開了爭論。20而最早明確提出“退之以文為詩”的記載則是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黃魯直云:杜之詩法出審言,句法出庾信,但過之爾。杜之詩法,韓之文法也。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不工爾。”“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1對韓愈“以文為詩”提出批評並有不少爭議的宋人,卻在如火如荼的詩歌革新運動中,不自覺地受到韓愈詩風的沾溉,這與古文運動受韓愈影響是一樣的。被宋人劉克莊譽為宋詩“開山祖師” 22的梅堯臣,其詩注重煉
14 參見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巴蜀書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15 宋歐陽修《文忠集》卷四十七《荅吳充秀才書》:“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 歐陽修《集古錄·範文度模本蘭亭序》之三:“聖宋興百余年間,雄文碩學之士相繼不絕,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獨字書之學寂寞不振,未能比蹤唐室,餘每以為恨。"見《六一題跋》卷四。
17 眀徐伯齡《蟫精雋》卷十五《宋詩家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宋嚴羽《滄浪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參見郭鵬《詩心與文道--北宋詩學的以文為詩問題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20 魏泰《東軒筆録》卷十二:“沈括存中、呂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公擇,治平中同在館下談詩。存中曰:“韓退之詩乃押韻之文爾,雖健美富贍,而格不近詩”。吉父曰: “詩正當如是,我謂詩人以來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擇是吉父,四人交相詰難,久而不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宋劉克莊《後村集》卷十八:“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哇滛稍熄,風雅之氣脈複續,其功不在歐、尹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3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意、文字拙樸,亦多議論,顯已具備“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色。劉克莊在讚譽梅堯臣的同時,卻批評歐陽修的詩歌云:“歐公詩如昌黎,不當以詩論。”23殊不知梅詩與歐詩一起共同開創了宋詩“以議論為詩”的顯著特點,均為宋詩的革新運動與持續發展作出創造性貢獻。論書詩從北宋中期開始大量出現,梅堯臣亦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作者,並且詩中頗多議論語言,顯然與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有極大的關聯。於是北宋晚期那些標誌性的尚意口號誕生於論書詩中,便不足為奇了。何況蘇軾、黃庭堅等人本身就是成就很大的宋代詩人,黃庭堅還是開宗立派的詩壇巨
(五)其他的美學思想
上文引用陳師道之語云“子瞻以詩為詞”,即言蘇軾將宋詞帶入了“雅”的藝術境界。宋詞經晏、歐的努力逐漸走向規範化,但格調不高的流弊尚存,王安石試圖改造,但只有到了蘇軾手上,“以詩為詞”,提高了詞的品位,“用語求雅,但更求精”,24改變了詞為“豔科”的舊傳統,建立起一個主體意識高揚曠達的豪放派新詞風,與秦觀、周邦彥婉約派一起,終開宋詞鼎盛之大局面。25這種求雅的藝術趨向,與書法中追索雅韻、反對俗書的審美步調是一致的。
宋代的園林強調寫意,自南北朝後,園林逐漸向寫意轉變,經唐五代後,寫意園至兩宋達到成熟。與秦漢園林追求形似、氣派、壯美和爭豪鬥富不同,宋代園林是繼晉唐之後人們寄託性靈的地方,追求理趣與淡雅,突出對於精神享受的要求。歐陽修、王安石、蘇試、米芾等人都是造園名家,他們的參與使宋代的園林在古雅意趣和平淡自然等風格特徵的追求上得到奠定與張揚。26在歐陽修等人的樓臺園亭記中,大多表達了寫心寄樂的思想,避免了一種“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的孤清枯寂,將“樂時”上升至“樂道”的高度,尋求宴樂風習與道德情操的結合,體現了充分的樂觀情調。27這就不難理解歐陽修所追求的“學書為樂”是怎樣的一種舒適的境界了。這樣的境界其實淵源有自,來自于唐代白居易的“中隱”觀28,其核心即是“適意”,顯示出與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暗合趨向。宋代士人對中隱觀十分認同,張去華、龔元宗等直接在園中取名有“中隱堂”、“中隱亭”,
23 宋劉克莊《後村集》卷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 張廷傑《論北宋詞雅俗審美之別》,《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1期。
25 參見喬力《主體意識的高揚與沉厚--論北宋詞的藝術精神及創作特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四期。
26 參見劉托《宋代園林的藝術風格》,《美術史論》1986年第4期。
27 參見程傑《詩可以樂--北宋詩文革新中“樂"主題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四期。
28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二《中隱》詩云:“大隱住朝市,小隱入邱樊。邱樊太冷落,朝市太囂諠。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複似處,非忙亦非閑。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逰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君若欲髙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惟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4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蘇軾《靈壁張氏園亭記》對這一思想亦很有感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開門而出仕,則跬歩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隠,則俯仰山林之下。於以養生治性,行義求志,無適而不可。”29小隱于山林太寂,大隱於街市太鬧,不如中隱于園林,既不耽誤做官為文,又能忙裏偷閒,何樂而不為也:“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云: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疎澹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31
這首詩集中展現了蘇軾的畫學思想,“傳神”之畫固好,但終究不如天工清新、平淡自然更加符合蘇軾為首的宋代文人的審美觀,更加能夠表達文人畫的美學境界。因此一般認為歷史上文人畫的奠基者即是北宋的蘇軾,以及同時期的文同。事實上,坡翁並非反對一切“形似”的繪畫,他只是反對缺乏“詩意”的“形似”而已。32“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33這種崇尚意氣表達的繪畫思想與尚意書法的宗旨完全趨同,由此可見宋代各種文藝的發展在時代氣候的引領之下,其發展前進的趨勢是同步的。
另外,隨著士夫的優厚禮遇,亦官亦隱的園林意境的開拓,以及書畫寫“意”基調的奠定,與詩、書、畫密切相關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就越來越講究,越來越向裝飾性、賞玩性的方向發展。這從宋代竟有三百多首讚頌文房四寶的詠書詩就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對文房四寶懷有發自內心的一種愛護珍惜之情:“余聞星墜地,往往化為石。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測。持來當白日,光彩不為匿。恍如起鴻蒙,俛仰帝垣側。”34於是形成了一種以文房為軸心的“雅玩”文化,將對文房四寶的精緻要求與對於其他的金石古玩的廣泛興趣融為一體,並且通過飲茶品茗、吟詩作對、擺棋聽琴等雅集行為,表達與展現宋人那特有的容納萬有、心鶩八極的胸懷與境界。他們愛石如癡:“愛山已成癡,愛石又成癖。”35他們更愛
29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三十六《靈壁張氏園亭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十六《詩八十八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 參見徐書城《宋代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3《禦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五《宋蘇軾論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 王安石(1021~1086)《七星硯》,五古。
35 曾幾《何德器贈太湖石》,七古。
245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琴之高雅:“燒盡夜堂紅蠟炬,高山流水聽無厭。”36園林的遊樂,詩書畫的雅逸,棋與琴的悠閒,茶的淡泊和白瓷的純潔等等,構成了一幅多麼令人神往的藝術化、審美化的生活意境:“禪心亭下樹……得意琴聲徐。人生隨樂住,世事與閑疏。”37而這樣的審美祈尚反映在書法上的一個直接的成果,便是書法思想中崇古尚晉這一審美母題的生成。那與宋代文人的雅玩情趣十分吻合的消散簡遠的晉韻,不正是宋代書家孜孜矻矻所不斷追求的一種書法至境嗎?
二、“適意無異逍遙遊"38--響遏行雲的北宋論書詩
(一)不期而然--宋代論書詩在宋初的夢英篆書歌詩中令人意外地拉開了帷幕
北宋開國之初,“承五季之後,無複字畫可稱",39“筆答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絶矣",40 說明國初書法乏善可陳,基本承續唐末五代流風,多習唐代虞、顏、歐、柳之體,魏晉書法無稱。“太祖書答有類顏字,多帶晩唐氣味。時時作數行經子語,又間有小詩三四章,皆雄偉豪傑,駭動人耳目,宛見萬乘風度。往往跋云`鐵衣士書',似仄微所遊戲翰墨也。"41純屬“遊戲翰墨"的太祖于書法一技既不擅長,亦不重視,這應是導致宋初書風靡弱無體的重要原因。故宋初的十幾年以書名獨擅一時的不是徐鉉,不是王著,更不是稍晚的李建中、林逋儕輩,而是一個和尚--釋夢英。儘管“夢英多才多藝,篆隸楷行草,無所不能"42,但其所擅名的書體卻不是歐顏楷體,更不是魏晉行草,而是魏晉以後即少人習練的小篆。43當時就有數百人作詩稱頌其人其書44,現存24首,在總共59首宋代前期論書詩中,約占總數的40%。王著、李建中等皆有頌詩詠之,現在的書史研究中頗具聲譽的他們在當時還只有歌頌別人書藝的份兒,卻未見有當時人作詩歌詠他們的書法。同樣寫篆的徐鉉要到後來才被認為是足以繼“冰斯"兩家的高手,45可在宋初當夢英名震江湖的時候,他也只好暫時待于閨中人不識了。宋代
36 釋道潛《聽盛道人琴》,七絕。
37 蔡襄(1012~1067)《寄題處州朱山人幽居》。
38 蘇軾(1037~1101)《石蒼舒醉墨堂》,七古。
39 宋髙宗皇帝《思陵翰墨志》:“本朝承五季之後,無複字畫可稱。至太宗皇帝始搜羅法書。備盡求訪。當時以李建中字形痩健,姑得時譽。猶恨絶無秀異。",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40 章如愚《山堂考索》:“五代以來筆劄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絶矣。太宗在南宮留意翰墨,自是學者書體丕變。"載《佩文齋書畫譜》卷二十“歷代帝王書"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見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42 陳志平《千古名高一夢英》,《文史知識》2007年第三期。
43 宋朱長文《墨池編》之《續書斷》“能品":“宋釋夢英,衡州人,效十八體書,尤工玉箸。嘗至大樑,太宗召之簾前,易紫服去遊中南山。當世名士如郭恕先、陳希夷、宋翰林白、賈大參黃中之儔,皆以詩稱述之。師號宣義。"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44 楊昭儉(902~977)七律《贈夢英大師》云:“紀贈歌詩數百人。"
45 宋朱長文《墨池編》之《續書斷》“妙品":“善篆、八分,精於字學。蓋自陽冰之後,篆法中絶,而騎省于危亂之間,能存其法,歸遇真主,字學復興,其為功豈淺哉。初雖患骨力歉陽冰,然其精熟竒絶,
246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的論書詩便在這樣的一個特別的背景下,在對一個和尚的讚譽聲中,令人意外地拉開了即將輝煌的大幕。宋初的這一篆書熱潮並未被之前的任何書法史所關注,通過論書詩的研究,我們才對這一現象引起注意並有所瞭解,並對宋代書法史和書論史聊補闕如,由此亦可以證明論書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後面還有不少類似的情況,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唐代有詠贊懷素和尚草書的歌詩約十五首,另有歌詠書僧及僧書之作約14首,歌頌書體主要為草書。“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46“落筆縱橫不離禪"。47詩句極好地道出了在“悲喜雙遣"的懷素草書影響下的中晚唐書僧們于書法中滲入禪意,強調禪悟,從內心領悟書法三昧,複付之於手,再傳之於筆,不齗齗於規矩,“筆下龍蛇似有神",48創作出妙得“真如"和逸意的作品。這種以禪論書的立場,正如禪宗之“頓了本心清靜"一樣,認為書法創作必須摒棄塵滓俗穢,以追求空明澄靜、恬淡雅逸的精神境界。書僧作為一個群體最早在中晚唐出現,其原因主要與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興起有密切關係。而草書這門藝術又是諸體中最自由爛漫、最“散懷抱"的書體,最能表達莊子純任自然的思想,並與禪學思想甚有溝通之處,故書僧們最擅長草書,且頗具“逸"的品貌,于書史上卓然獨立。49“青簡篆文窮妙絕,碧雲詩句入玄微。"50釋夢英延續了晚唐書僧善書的潮流,卻未繼承他們創作草書的傳統,而以篆書立名于時。然而這些夢英篆書歌詩在禪境禪意的表達上倒是直接從唐代僧書歌詩中汲取了養分,這樣的內涵表達與境界追求,顯然對後來黃庭堅所謂的以禪論詩、以禪喻書理論具有直接的影響。夢英的篆書成就不高,身後頗具訾議,51因此在拋開無聊的吹捧因素之後,這些夢英歌詩在宋代可謂開了以禪論書的先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雖然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頗具裝飾性的飛白書並無太大藝術性,但宋代初期太宗52以及其後的仁宗53均喜作飛白書。漢代蔡邕首創之後,飛白書獲六朝書家
點畫皆有法。及入朝,見《嶧山》摹本,自謂得師於天人之際,搜求舊跡,焚擲畧盡,較其所得,可以及妙。"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又《宣和書譜》卷二:“尤善篆與八分,識者謂自陽冰之後,續篆法者惟鉉而已。在江左日書猶未工,及歸於我朝,見李斯《嶧山》字摹本,自謂冥契,乃搜求舊字焚擲畧盡,悟昨非而今是耳。後人跋其書者以謂:`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於篆籀氣質高古,幾與陽冰並驅爭先。'此非私言天下之言也。嘗奉詔挍定許慎《說文》三十卷行於世。又謂自暮年方得喎匾法,識者然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 孟郊《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見《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一版。
47 司空圖《 巧
言 光大師草書歌》,見《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一版。
48 陸希聲《寄巧
言 光上人》,見《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一版。
49 參見拙作《唐代論書詩研究》,《書法研究》總第124期。
50 宋溫舒(後晉進士)《贈英公上人》,七律。
51 參見本文下一章節的相關內容。
52 宋朱長文《墨池編》卷三品藻之二:“太宗方在躍淵,留神墨妙,斷行片簡已為時人所寳。及既即位,區內砥平,朝廷燕寜萬機之暇,手不釋卷,學書至於夜分,而夙興如常。以生知之敏識而繼博學之不倦,
247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青睞,劉劭、鮑照即有頌辭,演至初唐,帝王大臣皆喜此書,風氣甚熱。54唐初岑文本作詩頌之,即受此風所洇。岑文本《奉述飛白書勢》是唐代論書詩的開篇之作。55其詩祖祧劉、鮑二文,亦與其餘六朝詠書韻文仿佛,在“類比思維和象徵手法" 56的嫺熟運用下,不吝溢美之辭,極盡誇飾地刻劃飛白書的形貌勢態。夏竦(985-1051)《元真殿燒香觀太宗真宗禦書仁宗飛白書並瑞穀應制》、胡宿(995-1067)《召赴天章寶文閣觀禦集賜禦書飛白扇子群玉殿錫宴》、韓琦(1008-1075)《天章閣觀禦飛白書五言十韻》、趙抃(1008-1084)《謝賜飛白禦書宴群玉殿》、周紫芝(1082-?)《仁宗皇帝飛白歌》等,這些宋代初中期的應制詩在表現手法上繼承了六朝、唐代的傳統,對於意象式評論方法的運用更加嫺熟。當然,這種堆砌詞藻、鋪衍巧飾的現象,還離不開時代詩風的影響,從中亦能看出受到宋初西昆體57糜弱花哨詩風的侵蝕。請看夏竦(985-1051)《奉觀禦飛白書應制》的部分詩句:“輕素飄驚吹,長煙疊遠空。點孤時戲蝶,波偃乍騰虹。"但這些詩在運用類比思維的同時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運用而不加深化,而是能夠有所突破,將一些書法審美觀融入其中,使詩歌的意蘊和書法這一表現物件的內涵更加深入。“飛毫邁古法,方丈奪神功。"58“太宗飛白入於神,玉堂四字標奇勢。"59“邁古法"、“入於神"這樣的論述當順應了論書詩的發展潮流。
儘管在夢英歌詩中也出現了諸如“換鵝書答轉高奇"60、“王右軍書傳智永"61、“何妨換取群鵝了"62這樣的詩句,但由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襯托夢英篆書的技藝高超而生發,故在宋代早期有一個隱士的論書詩中體現的崇古尚晉思想就顯得彌足珍貴,其純粹性和終極性實為宋代論書詩乃至整個宋代書壇中崇晉觀的嚆矢。他就是“神清骨冷無由俗"63的“絕俗人"林逋。林逋有詩6首論書,是宋初最多者。“開元文學鐘王筆,惆悵臨風一燈盡。"64“江南秋兔老毫踈,
巧倍前古,體兼數妙,英氣竒采,飛動超舉,聖神絶藝,無得而名焉。帝善篆、隸、草、行、飛白、八分,而草書冠絶。嘗草書千文,勒石于秘閣。又八分千文,及大飛白數尺,以頒輔弼。當世工書者,莫不嘆服。"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53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卷十二:“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4 唐太宗及女晉陽公主、高宗、武后等均善作飛白,太宗曾賜大臣馬周飛白書。參見孫遲《唐代的飛白書》,見《書法》1981年第六期。
55 參見拙作《唐代論書詩研究》,《書法研究》總第124期。
56 蕭元《書法美學史》第55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57 眀徐伯齡《蟫精雋》卷十五:“宋詩家數:宋詩變而為數體,有九僧體,學晚唐,即晚唐體也,九僧乃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九人也。又有香山體,學白樂天。又有西昆體,祖李義山,自楊文公億首,與劉筠變宋初詩格,緦織華麗,蓋一變晚唐詩體、香山詩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8 夏竦(985~1051)《奉觀禦飛白書應制》,五古。
59 胡宿(995~1067)《謝禦書飛白扇子歌》,七古。
60 郭從義909~971《贈夢英大師》,七律。
61 釋永牙(宋初人)《贈英公大師》,七律。
62 師頏(936~1002)《贈宣義大師英公》,七律。
63 蘇軾(1037~1101)《書林逋詩後》,七古。
64 林逋(968~1028)《集賢李建中工部嘗以七言長韻見寄感存懷沒因用追和》,七古。《林和靖集》卷3,《四
248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數字鐘王尚賈餘。"65“空山日午南窗暖,擬寫黃庭內景經。"66這種崇尚魏晉鍾王書法的思想,奠定了整個宋代論書詩追紹古法、膺服晉韻的基調,可謂戛戛獨造而開風氣之先。而上述“空山日午南窗暖,擬寫黃庭內景經"這句詩,與下麵的這首詩:“青暈時磨半硯雲,更將書帖拂秋塵。衰羸自顧空多感,不是臨池苦學人。"67其中綻露的那種閒適雅逸的創作意境,顯然是歐陽修的“學書為樂"思想的先行者,難說對後來蘇、黃們追求的率意自然的尚意觀點沒有啟迪。因此,林逋其人其詩皆“天弢解盡有天真"68,是宋代早期論書詩領域最重要的人物與詩作,當屬名至實歸。在宋初書壇迷離、書論鮮見的情形之下,夢英歌詩與林逋論書詩中的書法美學觀,顯得特別珍貴。
(二)翹足而待--北宋中期論書詩的發展與梅堯臣的巨大貢獻
“如果說北宋前期的書法總體表現為放任自流和隨波逐流的話,那麼發展到中期已出現藝術自覺的萌芽。"69與書法創作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北宋初期是宋代論書詩創作的萌芽發軔期,而北宋中期的論書詩已經走到宋代論書詩的成長發育階段,其所需的各種養分已經具備,果實已經成形長大,就等著瓜熟蒂落順利到來的收穫季節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詩作數量增加很多。早期論書詩只有五十多首,而這時的論書詩數量已經增加到103首,增加了將近一倍。
二是同一作者的論書詩數量亦成倍增長。比如早期只有兩人論書詩數量超過5首,林逋詩作最多不過6首,另有夏竦5首;而這時已有7人詩作數量在5首以上,其中梅堯臣最多,有18首,另外歐陽修6首,韓琦9首,邵雍6首,劉敞6首,王安石5首,強至6首。這七人的論書詩數量加起來共有56首,占了總數的將近一半。作者和詩作相對集中的好處是能夠比較透徹地表達自己的書學觀念,能夠比較集中地展露這一時期的書法思想。
三是追尚晉唐、紹蹤古法已經成為該期論書詩的恒常主題和共有內容,上溯魏晉、學習古人筆法,從而使書法能夠佳妙有神,此時已經漸漸成為論書詩作者的一種共識。“樣傳孔子留廟堂,用稱右軍書棐幾。"70“羲獻墨蹟十一卷,水
庫全書》集部。
65 林逋(968~1028)《予頃得宛陵葛生所茹筆十餘筒其中複得精妙者二三焉每用之如麾百勝之師橫行於紙墨間所向無不如意惜其日久且弊作詩二篇以錄其功》,七絕。《林和靖集》卷4,《四庫全書》集部。
66 林逋(968~1028)《監郡吳殿丞惠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之《筆》,七絕。
67 林逋(968~1028)《監郡吳殿丞惠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之《墨》,七絕。
68 宋庠(996~1066)《和梵才寄林逋處士》。
69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第4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70 梅堯臣(1002~1060)《正月二十二日江淮發運馬察院督河事於國門之外予訪之蔡君謨亦來蔡為真草數幅馬以所用歙硯贈予》,七古。
249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玉作軸光疏疏。最奇小楷樂毅論,永和題尾付官奴。"71 “遷筆褒揚逸少書。"72 “須知體法多奇處,深造鍾王奧妙墟。"73 “欲學永和當日序,愧無奇筆紹前蹤。"74“筆端渾欲繼鍾王。"75“繭紙世傳遺跡後,墨池人記作書初。"76“恰稱能書王右軍。"77“書畫嘗聞晉右軍,當時深遁樂天真。"78“模傳遂比黃庭字。"79“羲獻墨蹟十一卷,水玉作軸排疏疏。最奇小楷樂毅論,永和題尾付官奴。"80“蘭亭拓本得遺法,字體變化人莫窺。"81孤證不算解決問題,這麼多人這麼多詩句均表達出對魏晉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的崇尚仰慕之情,可見在北宋中期,經歷宋初書法的陣痛之後,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古法傳統的重要性,欲振興本朝書法必須學習和借鑒優良的筆法傳統,捨此別無他途。書法作品的好壞、藝術成就的高低,其比較的物件即用來衡量的參照系,就是鍾王書法:“杜詩嘗說少陵豪,祖德兼誇翰墨高。蘇李為奴令侍席,鍾王北面使持毫。"82“唐氏能書上載聞,誰教驚絕向紅裙。百金買書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軍。"
四是關於“得意"、“意匠"等概念的描述,已經初露尚意書法思想的端倪,論述極為充分到位,為尚意口號的誕生已經做好了理論上的準備。“經史日與聖賢遇,參以吟詠為自娛。興來弄翰尤得意,真楷之外精草書。"84“詩成半醉正陶陶,更用如椽大筆抄。盡得意時仍放手,到凝情處略濡毫。"85“詩成大字書,意快有誰如。"86“罷饗示得意……筆力霜鷙擊。"87“以文寫意意乃宣……硯與筆墨乃舟船,論功次第誰能攀"88“況公於藝自天縱……意匠不為形骸拘。"89 “揮毫卓犖又驚俗,豈亦以此誇常民。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強方通神。"90這些詩句處處透出率意自然、作書自娛、遺形得意的非常灑脫的思想,顯然在北宋晚期蘇、黃、米拋甩驚世之論之前,已有不少書家在自覺地追求瀟灑率真的書法趣味,而且形成了共識。論書詩中已經深深融入了這樣的思想,
71 梅堯臣(1002~1060)《二十四日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錄其所見》,七古。
72 韓琦(1008~1075)《先君寫真得永叔為之贊而君謨書其側崔公孺國博以詩稱美次韻答之》,七律。
73 韓琦(1008~1075)《次韻和崔公孺國博觀君謨所書孝親崇福院牌》,七律。
74 韓琦(1008~1075)《乙卯上巳會浮醴亭》,七律。
75 李覯(1009~1059)《送侯殿直之官吉州》,七律。
76 祖無擇(1010~1085)《右軍墨池》,七律。
77 蔡襄(1012~1067)《漳州白蓮僧宗要見遺紙扇每扇各書一首》,七絕。
78 楊蟠(仁宗慶曆進士)《墨池懷古》,七律。
79 蘇頌(1020~1101)《潤州錢祠部新建寶墨亭》,七律。
80 王安石(1021~1086)《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七古。
81 蔣之奇(1031~1104)《墨妙亭》,七古。
82 梅堯臣(1002~1060)《太師杜相公篇章真草過人遠甚而特獎後進流於詠言輒依韻和》,七律。
83 梅堯臣(1002~1060)《泗州觀唐氏書》,七絕。
84 韓琦(1008~1075)《謝宮師杜公寄惠草書》,七古。
85 邵雍(1011~1077)《大字吟》,七律。
86 邵雍(1011~1077)《大筆吟》二首,五絕。
87 韓維(1017~1098)《遺吳沖卿大饗碑文》,七古。
88 曾鞏(1019~1083)《謝章伯益惠硯》,七古。
89 王安國(1028~1074)《題吳長文得蘭亭康相墓顏魯公斷碑》,七古。
90 王安石(1021~1086)《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七古。
250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並且已經形成了十分有利的語言環境,打下了很好的語言基礎,使後來尚意口號在論書詩中的轟然出世成為十分自然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它產生的原因與前提,並沒有無緣無故的道理。
五是論書詩中出現的書法審美概念已經非常全面,凡是唐宋時期出現的書法美學語彙均在其中有所展現與表達。比如“體勢"、“通神"、“入神"、“筆力"、“筆法"、“渾厚"、“俗軟"、“勁健"、“天真"、“氣韻"、“瘦硬"等等,這時的論書詩已經初露宋代論書詩繁榮的端倪,並深深表現出意欲介入書論、奠定自身在書論中的重要地位的強烈欲望。“智永與懷素,其名久崔嵬。師今繼此學,入神在徘徊。"91“景山筆力若牛弩,句遒語老能揮毫。"92“蘇子歸黃泉,筆法遂中絕。賴有蔡君謨,名聲馳晚節。"93“一氣破散萬事起,獨有篆籀含其真。……宗臣轉注得天法,質雖渾厚氣乃振。……鐵鎖關連玉鉤壯,曲處力可掛萬鈞。……近來俗眼苦不賞,惟有風月時相親。"94“因書乞得字數幅,伯英筋肉羲之膚。字體真渾遠到古,神馬初見八卦圖。……張旭雖顛懷素逸,較以年力非公徒。公今眉壽俯八十,老筆勁健自古無。"95“書畫嘗聞晉右軍,當時深遁樂天真。"96“宣王石鼓文,氣韻殊飄零。始皇嶧山碑,骨骼何竛竮。"97“浮世功名均夢寐,平生翰墨獨光輝。壁間數字龍蛇勁,神物通神亦恐飛。"98“瘦硬光和字,崔巍太華碑。鐫模森骨立,點畫宛鱗差。內有通神筆,前無絕妙辭。茅齋千載後,玩古獨心知。"99
六是作為“書為心畫"的極端思想--“以人論書"的觀念在論書詩中的生殖繁衍,對於後來尤其是南宋的論書詩中出現的“以人論書"的普遍傾向具有重要的原創性價值和導向性意義。有人說這種“人格主義"的評價方式首先發端于歐陽修100,其實從論書詩來看,以人論書在此時已經在書論中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思想傾向,一個良好的語言大環境,歐陽修的功績是在書論中總結出來,並廣而大之。“顏公忠血化為碧,顏公奇筆留在石。"101“他人工字書,美好若婦女。猗嗟顏太師,赳赳丈夫武。麻姑有遺碑,歲月亦已古。硬筆可破石,鐫者疑虛語。"
91 梅堯臣(1002~1060)《答沖雅上人遺草書並詩》,五古。
92 歐陽修(1007~1072)《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七古。
93 歐陽修(1007~1072)《學書二首》,五古。
94 蘇舜欽(1008~1049)《和永叔琅邪山庶子泉陽冰石篆詩》,七古。
95 韓琦(1008~1075)《謝宮師杜公寄惠草書》,七古。
96 楊蟠(仁宗慶曆進士)《墨池懷古》,七律。
97 文同(1018~1079)《晉銘》,五古。
98 劉敞(1019~1068)《同鄰幾伯鎮觀秘閣壁上蘇子美草書》,七律。
99 強至(1022~1076)《題光和年西嶽碑》,五律。
100 詹緒左《論宋代書學中的人格主義傾向》,《文藝研究》1996年第4期。
101 梅堯臣(1002~1060)《涇尉徐絳於其廨得魯公破碑二十六字近又於碑陰得二十八字寄予及吳正仲正仲有詩答亦答之》,七古。
251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102“魯公實豪傑,慷慨忠義姿。……況此字頗怪,堂堂偉形儀。駿極有深穩,骨老成支離。點畫乃應和,關連不相違。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異狀貌,各自相結維。……想其始下筆,莊重不自卑。"103上述詩句是與歐陽修同時期人的書法觀念,顯然即是十分成熟的“以人論書"的思想。而下面的詩句是比歐陽修略晚的人的書學觀,“以人論書"的思想已經相當流行:“臨池餘事得忠臣。"104“碑文老勢信可愛,碑意少缺誰能鐫。已推心膽破奸宄,安用筆墨傳神仙。"105“堂堂魯公勇且仁,出遇世難親經綸。揮毫卓犖又驚俗,豈亦以此誇常民。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強方通神。"106“書名唐世凡幾人,魯公運筆獨有神……不由名氏驗體法,氣質渾厚知顏筋。點端屹如泰山立,畫勁森似長戟陳……昔人謂書乃心畫,浮沉直撓皆相循。公心遠可此書鑒,體不姿媚一以淳。嚴嚴古氣自磅礴……乃知一藝不獨善,所貴名節堅松筠。魯公之書以名貴,歷代共寶無沉堙"107“魯公之忠曠世無,吾愛斯人何必書。……況公於藝自天縱……毫端妍醜骨睢盱……區區技巧尚乃爾,欲鳴道德宜何如。"108
七是詩歌創作本身,“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109的宋人特色已經基本形成,110此時的論書詩已經不再局限于唐時的象徵式描述手法,或者其他的那些比喻、誇張、排比等藝術手法,而是將議論的方式大量地引入詩中,闡發觀點,抒發主張。這種特色的形成對於論書詩這一題材的詩歌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便於作者在詩中詮釋和發表自己關於書法的審美思想。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一宋人特色的詩歌特點的形成,就不會有後來蘇、黃、米的那些尚意書風的標誌性的詩句誕生。因此這一階段論書詩詩風特點的定型成熟,是宋代晚期論書詩高度繁榮的前提和保證。書法史上用詩歌的形式表達書法觀念最為成功和突出的時代就是宋代,論書詩中闡述的思想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書風和書論的時代也是宋代,論書詩在宋代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此時的詩風成熟定型對於宋代論書詩的發展,甚至於整個宋代書法而言,均具有崇高的意義。在宋代論書詩的定型成熟方面,梅堯臣、歐陽修兩人貢獻巨大,其中尤以梅堯臣為最。從這一時期的整體來看,歐陽修在書論方面借助《集古錄》有很多
102 李覯(1009~1059)《和蘇著作麻姑十詠》之一《魯公碑》,五古。
103 蘇洵(1009~1066)《顏書》,五古。
104 韓維(1017~1098)《曹通直以顏魯公墨蹟題辭乞詩刊石》,七律。
105 曾鞏(1019~1083)《顏碑》,七絕。
106 王安石(1021~1086)《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七古。
107 強至(1022~1076)《和樓志國范君武讀胡尉臨安所獲顏魯公書斷碑》,七古。
108 王安國(1028~1074)《題吳長文得蘭亭康相墓顏魯公斷碑》,七古。
109 宋嚴羽《滄浪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0 元劉塤《隠居通議》卷六:“方紫陽序羅壽可詩曰:詩學晩唐不自四靈始,宋剗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晩唐體。白體如李文靖、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漢謀,昆體則有楊、劉《西昆集》傳世,二宋、張乖厓、錢僖公、丁厓州皆是晩唐體,則九僧、最迫、真冠、萊公、魯三變、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揺、趙清獻之父,凡十家,深涵茂育,氣勢極盛。歐陽公出而一變,為李太白、韓昌黎之詩,蘇子美二難相為頡頏,梅聖俞則宋詩之出類者也,晩唐於是退舍。蘇長公踵歐陽公而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2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的闡發與歸納,可謂勞苦功高;但在以詩論書方面,梅堯臣憑藉數量最豐的18首論書詩,以及其所闡論觀點的全面與先進,詩風的定型成熟,無疑具有最大的功勞,對隨後論書詩的繁盛具備更加積極的影響。梅堯臣的詩句中對晉唐象徵手法的繼承還相當明顯:“奇哉王右軍,下筆若神聖。長戈與伏弩,無不從號令。賢豪雖林立,帖斂孰敢競。師徒氣揚揚,龍虎旗正正。勝聲塞宇宙,自昔無此盛。……始知前人跡,鐫多自失勁。紙素倘未壞,萬古傳莫競。"111“先觀雍姬舞六么,妍葩發豔春風搖。舞罷英英書大字,玉指握管濃雲飄。風馳雨驟起變怪,文鰩晝飛明珠跳。席客聚立驚且歎,筆何勁健人柔夭。昔時裴旻能劍舞,丹青助氣精神超。藝雖不同意有會,世事相假非一朝。"112雖然下列歐陽修這樣的詩句是以議論為詩的很好例子:“景山筆力若牛弩,句遒語老能揮毫。"113“試筆消長日,耽書遣百憂。餘生得如此,萬事複何求。"114 但是在論書詩領域最能體現宋詩“以議論為詩"特色的還是梅堯臣的論書詩句115:“書奇畫妙了不識。"116“君詩壯且奇,君筆工複妙。二者世共寶,一得亦難料。"117“我不善書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遺。"118“巨然李成者,落筆愈奇異。……周秦以來書,行草楷篆隸。聲名舊烜赫,一一果可喜。"119“制箋君有贈,草疏我無蘊。宜書揚雄辭,莫寫屈原憤。"120梅堯臣對宋代論書詩的貢獻是巨大的,上承宋初,下接晚宋,並在以詩論書方面發展了初宋的風格,為後來的論書詩做出表率。應該說,梅堯臣在論書詩領域要比歐陽修的貢獻大,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他是這一時期論書詩最多的作者;二是因為宋詩在梅堯臣這裏呈現出重大轉折,向前結束了晚唐五代詩風的沿襲,向後開啟了以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為代表的宋調,以其學習“李杜韓"、雄肆古硬的創作,為議論化、散文化的宋詩拉開了帷幕。121正如宋人龔嘯在《宛陵集·附錄》中所言:“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諸大家未起之先。"122因此,梅堯臣論書詩中的書法觀念,與歐陽修的書法思想一起,成為北宋中期書法復古思潮和理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梅堯臣對北宋書法的振興亦起到重要的作用,做過重要的貢獻,不應被書史遺忘。
111 梅堯臣(1002~1060)《依韻吳沖卿秘閣觀逸少墨蹟》,五古。
112 梅堯臣(1002~1060)《觀王氏書》,七古。
113 歐陽修(1007~1072)《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七古。
114 歐陽修(1007~1072)《試筆》,五律。
115 參見前引的相關詩句。
116 梅堯臣(1002~1060)《孫主簿惠上党寺壁胡霈然書墨蹟一匣》,七古。
117 梅堯臣(1002~1060)《偶書寄蘇子美》,五古。
118 梅堯臣(1002~1060)《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七古。
119 梅堯臣(1002~1060)《觀邵不疑學士所藏名書古畫》,五古。
120 梅堯臣(1002~1060)《李宣叔秘丞遺川箋及粉紙二軸》,五律。
121 參見艾思同《論梅堯臣的詩風》,見《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五期。
122《宛陵集》附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3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三)金聲玉振--北宋晚期在蘇、黃、米三人的推動下論書詩達到高度成熟
“詩就金聲玉振,書成躉尾銀鉤。"123黃庭堅的這句詩用來形容北宋後期論書詩的繁榮盛況可謂再精確不過了。這一時期的宋代書法在蘇、黃、米等一代大家的引領和實踐下,演出了宋代書法史上最絢爛的華章。他們在崇尚古法尤其是魏晉古法的基礎上,銳意變革創新,進一步提出了全新的“尚意"書學思想。這是他們論書詩中張揚的一面旗幟。他們重視書法創作中“意"的主觀能動作用,重視作品的風神趣味,重視書家通過學養道義之橋去體悟和品賞真情雅趣的書藝風光,而不是狃於點畫規矩,囿於形式結構。這種“尚意"的書法創作主張,給北宋書壇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形成了宋代書法高峰,從而奠定了宋代書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論書詩在這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的論書詩在宋代書論史上具有口號式的崇高地位,“直以金針度與人"124,提綱挈領,寓意深刻,對宋代書法品格的完成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除了北宋時代,真的沒有一個朝代的論書詩具有偌大的輻射力和穿透力,能夠標領書壇潮流,提挈創作綱領。論書詩作為書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自唐代開創以後,對書法創作和書論發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在北宋更為突出,其中又以蘇、黃、米三家為最。只有北宋,一個時代的書學審美思想,能於論書詩中闡明旨意,並影響整個書壇。125
首先是論書詩數量空前增多,據目前的大略統計就有約243首之多,比前面北宋早中期論書詩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出將近三分之一。
其次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論書詩創作的有效群體。所謂有效群體,是指這一時期的論書詩不僅是數量上大量增加,而且品質上亦達到至少對於整個宋代而言空前絕後的水準,而更為重要的是內中的一些關鍵作者和關鍵詩句,尤其是蘇、黃、米三人以及其論書詩中闡發的書法思想,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一代書風和書論。這時期有10人詩作數量在5首以上,其中郭祥正10首,蘇軾23首,蘇轍5首,李之儀6首,黃庭堅33首,米芾21首,陳師道7首,李廌5首,周紫芝7首,李綱5首。數量最多、品質最高者當然是尚意書法的三位代表人物,這與他們在當時書壇的地位身份是一致的。
再次,對於古法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其表現一是在對於唐代書法的重新評價、爭論以至質疑,而非人云亦云,步趨前人;二是對於本朝書法的反思,在反思和對照中不斷獲得對古法的定位、對優秀傳統的確認;三是對魏晉書法的高度重視,對晉人書韻的超常追求,並不僅僅停留在維護和守望的層次上,而是比梅
123 黃庭堅(1045~1105)《題子瞻書詩後》,六言詩。
124《唐宋詩醇》卷33,上海鴻文書局石印光緒乙未本。
125 參見拙作《宋四家論書詩概論》,《中國書法》2004年第8期。
254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堯臣、歐陽修時期祈求創新的願望更加強烈。“往往論書法,軒軒兩目睫。中郎石經在,元常表軍捷。漢魏多傳人,至宋有遺帖。唐室初最盛,漸衰自中葉。歐虞緬誰嗣,顏柳何足躐。"126“柳侯運筆如電閃,子雲寒悴羊欣儉。"127“公權醜怪惡答祖。"128這些基於書法史的個性思索,敢於衝破前人束縛、期冀創新的精神氣兒,顯然為尚意書風培育著肥腴的土壤。“伯英臨池池水黑,世稱草聖真無敵。逸少奇跡昔所珍,曾為換鵝書道德。晚有張顛尤怪偉,意自公孫劍中得。由來傳播千百年,筆法至今為准的。今時此學雖凋零,妙絕何嘗虛賞識。唯公氣格出天然,揮掃能兼古人跡。……斡旋舒慘在術內,心通手應難窺測。"129“李氏三世皆名書,古今筆法誰能如。"130“西台妙跡繼楊風,無限龍蛇洛寺中。"131“君謨近世稱第一,筆力與古肩相挨。……東坡行書騁姿媚,山穀草聖窮縈回。二公文翰照千古,俯視凡馬皆駑駘。米顛碌碌不足數,運筆尚有縱橫才。……君看篆籀寫韻語,精巧豈易容追陪。今人萬事不如古,矧以毫墨爭雄魁。"132這些詩句在對近現代人書法的認識與評價中,表現出的是對書法傳統的殷殷愛惜之情。當然,對晉唐書法尤其是魏晉書法的尊崇,其目的不是畫地為牢,“隨人作書奴,終與古人隔"133,而是以古為鑒、借古開新,這才是對古法的最大尊重。正如下列詩句中所表述的思想,才是尊古崇古的最高境界:“丈人行草天下無,體兼眾善精神俱。……換鵝瘞鶴雖已矣,折釵劍舞成須臾。心通造物乃神速,伯英懷素真其徒。"134“顏公變法出新意。"135“歸來妙意獨追求。"136“尤喜真行字頗工……蕭散正如君子性,頡頏兼得古人風。"137“書畫奇奇世人望……二王褚陸已天作……傾心妙絕豈求勝,妄意臨摹須殺謗。"138“少時草聖學鍾王,意氣欲齊韋與張。"139“去顏肉,增褚骨。"140“顏柳以字名,畫畫法可究。……字工德不修,名與身俱朽。……學之不至顏,要亦終至柳。"141“官黃臨小楷,老筆更沉著……超然出新意,非用元和腳
第四,秉承梅、歐時期論書詩全面論述書法審美觀念的傳統,凡是書論中涉
126 沈遼(1032~1085)《德相所示論書聊複戲酬》,五古。
127 蘇軾(1037~1101)《觀子玉郎中草聖》,七絕。
128 米芾(1051~1107)《寄薛紹彭》,七古。
129 韋驤(1033~1105)《求陳和叔草書千文》,七古。
130 郭祥正(1035~1113)《謝蔣穎叔惠澄心紙》,七古。
131 蘇軾(1037~1101)《金門寺中見李西台與二錢唱和四絕句戲用其韻跋之》,七絕。
132 李綱(1083~1140)《潯守李侯以所蓄法書十軸相示題卷末》,七古。
133 周紫芝(1082~?)《吳傅朋郎中自出新意作遊絲書妙絕一時士大夫皆賦詩為作數語書軸尾》,五古。
134 郭祥正(1035~1113)《謝鍾離中散惠草書》,七古。北京圖書館藏《青山集》。
135 蘇軾(1037~1101)《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七古。
136 蘇軾(1037~1101)《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七古。
137 孔平仲(1065年進士)《唐林夫累惠書字法絕精以詩謝之》,七律。
138 劉涇(1073年神宗進士)《元章好古過人書畫驚世起餘作歌》,七古。
139 黃庭堅(1045~1105)《觀王熙叔唐本草書歌》,七古。
140 米芾(1051~1107)《書法贊》,三言古詩。
141 釋德洪(1071~1128)《次韻龔得顏柳帖》,五古。
142 汪藻(1079~1154)《吳傅朋以王逸少遺意作遊絲之書古今所無恨未之見也為賦此詩》,五古。
255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及的書法概念,在這一時期的論書詩中均有進一步地深入闡發。“端莊雜流利,剛健含婀娜。"143“短長肥瘦各有態。"144“讀書萬卷始通神。"145“小篆妙詰曲,波字美婀娜。"146“屬思幽窗乃奇絕……興來書空不停手。"147“石刻見貽真雅賜,崢嶸筆力有餘剛。"148“筆妙詩清萬世功。"149“右軍盡善歷代寶,八法獨高東晉賢。……言奴得法號神俊,逼人體勢殊翩翩。……歐取方險虞勁圓……壯古遒麗功力全。"150“張生古狂夫,草聖稱豪邁。縱橫意有得,野馬禦風快。醉醒忽驚神,自以不可再。"151“君家大令書盈紙,筆勢翩翩趣多媚。"152“忽驚墨妙筵有光,問誰所書曰歐陽……字體遒媚筆意剛。"153“真行雜草隸,筆勢極翔動。大小飛白書,飄灑縈舞鳳。恭惟睿智姿,多能本天縱。"154“至今見遺刻,字體甚雄異。壯哉蒼蘚文,未改回屈勢……漢魏能書人,亦豈可睥睨。未能識藩籬,何止趁姿媚。"155“相馬評書世未知,要從風骨識權奇。半山妙墨翻風雨,尚有典型今複誰。"156“我來摩挲讀豐碑,扛鼎筆力尤精奇。"157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顯示了這一時期宋代的書論思想已經相當成熟與全面,在論書詩中均得到充分的闡釋與進一步
第五,宋代論書詩的詩風與時代詩風的步調一致,此時已經高度成熟,無論是語言運用還是其他藝術手法,均達到宋代的最高峰。“留心不減漢張芝,體意俱完世學稀。下筆欲為來者法,臨池時見古人非。篇篇駭目神如電,字字淩虛勢若飛。多謝公餘憐所好,璨然累幅遺珠璣。"158“二李能書玉鈕懸……近世雄豪無此筆。不唯險韻難追攀,學道輸君先得一。"159“不蒙譏訶子厚疾,反更刻畫無鹽醜。"160“石君得書法,弄筆歲月久。經營妙在心,舒卷功隨手。"161“魯公筆法屋漏雨,未減右軍錐畫沙。"162“我資不解書,下筆輒自喛。"163“鄱
143 蘇軾(1037~1101)《次韻子由論書》,五古。
144 蘇軾(1037~1101)《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七古。
145 蘇軾(1037~1101)《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七絕。
146 蘇轍(1039~1112)《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五古。
147 孔武仲(1041~1097)《觀鍾離中散草書帖》,七古。
148 孔平仲(1065年進士)《和項元師見遺柳書》,七古。
149 陳師道(1053~1102)《徐仙書三首並序》,七絕。
150 薛紹彭《秘閣觀書》,七古。
151 李廌(1059~1109)《筆溪》,五古。
152 黃伯思(1073~1112)《題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七古。
153 謝艸過(1074~1116)《靜寄齋觀文忠公墨蹟》,七古。
154 李綱(1083~1140)《道勾漏山靈寶觀竊睹兩朝禦書謹成古風》,五古。
155 呂本中(1084~1145)《讀秦碑》,五古。
156 朱松(1097~1143)《次韻答夢得送荊公墨刻》,七絕。
157 胡舜舉(1128高宗進士)《顏魯公祠》,七古。
158 韋驤(1033~1105)《謝鍾離中散公序惠草書》,七律。
159 郭祥正(1035~1113)《奉和梧守蔡希蘧留題石室》,七古。
160 蘇軾(1037~1101)《答孔周翰求書及詩》,七古。
161 蘇轍(1039~1112)《石蒼舒醉墨堂》,五古。
162 黃庭堅(1045~1105)《書扇》,七絕。
163 陳師道(1053~1102)《謝孫奉職惠胡德墨》,五古。
256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陽太守筆如椽,雄文大字青瑤鐫。"164“文章斷絕生氣在,妙句直欲無蘭亭。"165“少游寫就蘭亭敘,逸少英姿殆昔人。"166當然“議論為詩"最突出的表現當是在“以人論書"方面的敍述,在此時的論書詩中已經十分流行和普遍:“心正能令筆不欹,銀鉤尤冠古今奇。凜然一代英靈氣,尤似當年罵賊時。"167“君謨近世稱第一,筆力與古肩相挨。……胸中磊落難屈折,故使心畫奇而巍"168“此碑文墨兩奇偉……至今心畫落銀鉤,逸若驊騮初脫皂。……兼愛此翁忠有餘。"169“前代風流顏太師,英風烈烈動朝儀。危身已著當時節,正筆尤開百世疑。……殷勤莫改平原腳,慶及門閭會有時。"170“(顏真卿)忠肝義膽平□□,鐵畫銀鉤大紀功。"171這種以文為詩、議論為詩的論書詩句顯然與時代的詩風是協調一致的。當然在象徵、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上,更是運用得相當嫺熟,達到隨手拈來的自如境界:“魯直之文如電坼霜開,魯直之書如雨行冰散。"172“上人淡泊何所好,工書草隸如飛蓬。"173“猿攀虎怒勢爭鯨。"174“筆端五色藻萬象,胸次大千供劇談。"175“自笑平生綰蛇蚓,更慚爾雅注魚蟲。"176“學字頗慚蛇蚓曲。"177“筆扛鼎,思湧泉,何如蹶張強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論書詩中標舉的尚意思想,是宋代書論的最高表現。這一思想的出現,與此時的書法創作實踐一起,共同提挈和引領著時代的書法潮流。如果沒有這一時期論書詩的出現,宋代的書法史至少是書論史恐怕需要重新改寫。其中最著名、被引用最多的詩句,當數尚意書法三位主將的這三句詩:蘇軾《石蒼舒醉墨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黃庭堅《以右軍書數十種贈邱十四》:“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米芾《答紹彭書來論晉帖誤字》:“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當然,三人詩中還有不少詩句皆同此意,是對尚意觀念的充分詮釋:“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179“歸來妙意獨追求。"180“家雞野鶩同登俎。"181“我老書益放,
164 孫覿(1081~1169)《閱古閣》,七古。
165 呂本中(1084~1145)《正月十五日試院中烹茶因閱漢碑》,七古。
166 晁子綺《題蘭亭帖》,七絕。
167 李彭《顏魯公祠》,七絕。
168 李綱(1083~1140)《潯守李侯以所蓄法書十軸相示題卷末》,七古。
169 陳淵(?~1145)《季修有詩求公晦顏公書元次山碑銘既而公晦和成使病者亦賦之》,七古。
170 王洋(1087~1154?)《得小兒書寄二陳學顏字有楷法》,七律。
171 蔡說(高宗時人)《浯溪碑》,七律。
172 孔平仲(1065年進士)《因讀黃魯直所與周法曹詩詩與字俱好以此寄之》,七古。
173 晁沖之《贈僧法一墨》,七古。
174 慕容彥逢(1067~1117)《為陳秀才題墨妙堂》,七古。
175 釋德洪(1071~1128)《黃幼安適過予所居題詩草聖甚妙》,七律。
176 韓駒(1080~1135)《謝錢珣仲惠高麗墨》,七古。
177 朱翌(1097~1167)《謝人寄硯》,七古。
178 劉子翬《士特酬筆》,七古。
179 蘇軾(1037~1101)《石蒼舒醉墨堂》,七古。
180 蘇軾(1037~1101)《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七古。
181 蘇軾(1037~1101)《書劉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七絕。
257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筆落座驚掣。"182“蘇李筆墨妙自然,萬靈拱手書已傳。"183“閑無用心處,雌黃到筆墨。"184“興來颯颯吼風雨。"185同時期的論書詩在高舉尚意大旗這一點上均有很多詩句進行附議、唱和、鋪衍,共同領導著時代的書法潮流,提挈一代書風,為書法史作出應有的貢獻。“下筆或無意,興合自妍捷。"186“餘情到翰墨,落筆聞宇宙……墨池氈作筆,神運不知手。從容解牛際,蕭散善刀後。古來精絕藝,所貴神氣守。"187“張生古狂夫,草聖稱豪邁。縱橫意有得,野馬禦風快。醉醒忽驚神,自以不可再。"188“以翰墨為娛戲。"189“翰墨之娛,以寫萬變。"190“破硯尤堪磨老境,醉拈椽筆掃霜煤。"191“知君此意非安排,妙處不從筆下來。"192“使君官事閒時書,略取萬象隨指呼……世間妙處不可傳,心手應時須自得。"193“作字可人意,為我供筆耕。"194“我方臨池乃自娛,觸撥雅興生江湖。"195其中的那些“墨戲"思想,“以翰墨為娛戲"、“翰墨之娛"、“臨池乃自娛"等,顯然是受到米芾思想的嫡傳, “余事遊神翰墨間,乘興濡毫快揮掃。"196南宋初的王十朋延續了這一思想。而吳傅朋遊絲書在北宋末南宋初的出現與獲譽,與這一遊戲翰墨的思想有著毋庸置疑的必
三、“筆意不如當日健"197--承續發展的南宋論書詩
(一)步履維艱--南宋初期論書詩徘徊不前
南宋初期干戈擾攘,神州板蕩,書法亦風雨飄零。趙構復古而無新,吳說獵奇寫遊絲,其後又盛行蘇、黃、米流風,一股艱澀難奈的氣息在書壇搖曳。論書詩亦然。此期論書詩作極少,僅有二十餘首,唯未擅書名但亦能書的王十朋較多,198存有7首。所論內容亦無新意,而在對吳傅朋遊絲書的吹捧方面則不遺餘力。
182 蘇軾(1037~1101)《趙景貺以詩求東齋榜銘昨日聞都下寄酒來戲和其韻求分一壺作潤筆也》,七律。
183 黃庭堅(1045~1105)《次韻子瞻書〈黃庭經〉尾付蹇道士》,七古。
184 黃庭堅(1045~1105)《林為之送筆戲贈》,五古。
185 米芾(1051~1107)《智衲草書》,七古。
186 薛紹彭《和米芾為梁唐不收慰問帖寄詩》,五古。
187 張耒(1054~1114)《石曼卿三佛名大字》,五古。
188 李廌(1059~1109)《筆溪》,五古。
189 釋德洪(1071~1128)《東坡居士贊》,六言古詩。
190 葉夢得(1077~1148)《東山圖贊》之《王逸少》,四言古詩。
191 程俱(1078~1144)《試端溪古硯偶書二首》,七絕。
192 呂本中(1084~1145)《吳傅朋遊絲書》,七古。
193 曾幾(1085~1166)《吳傅朋出遊絲書求詩》,七古。
194 王之道(1093~1169)《贈筆工柳之庠》,五古。
195 張煒(1094~?)《柯山制墨胡處士求隸字》,七古。
196 王十朋(1112~1171)《不欺室三字參政張公書也筆力勁健如端人正士儼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詩八韻》,七古。
197 范成大(1126~1193)《喜收知舊書複畏答書二絕》,七絕。
198 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六:“王十朋,字龜齡,溫州樂清人。資頴悟,日誦數千言。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入太學主司異其文……上親政策士,擢為第一。累官龍圖閣直學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禦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三十五“書家傳"十四:“宋名
258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對這一並不符合書法傳統和遊戲規則的書法現象大加鼓噪,從這一奇怪時風即可以看出南宋初書法藝術的精神失落和無所適從。“八法典型今在此……臨池他日看銀鉤。"199“龍跳虎臥王右軍,蠶頭隼尾始逼真。"200“欲吊右軍千載魂……老僧相見話前事,問我蘭亭幾世孫。"201“換鵝右軍肯輕示……張顛落筆謾如雲。"202儘管對魏晉書法的崇尚在北宋舊有慣性的影響下依然存在,但對古法的認識失去了北宋的深刻性,表現在對遊絲書的歌頌上便是對這種無視規律的盲目創新予以誇飾,而這絕不是藉古以出新,具有絕對的遊戲性與盲目性。“絕藝本天得,非假學力成。應手快揮灑,援毫謝經營。"203“笑談了卻邦人事,遊戲翰墨惟書林。自從真行易篆隸,草聖書絕馳極摯。游雲驚龍初振奇,渴驥怒猊爭作勢……手追心摹前無人,一掃塵蹤有新意。"204米芾所謂的“墨戲"是建立在“集古法"基礎上志得意滿的創新之舉,而吳傅朋的舉動惟剩遊戲別無他義了。這種遊戲翰墨的思想在南宋論書詩中一直很有市場影響力:“笑談了卻邦人事,遊戲翰墨惟書林。"205“文章非世用,字畫謾兒嬉。"206“詞以寓意,何適非理。遊戲翰墨,亦或張弛。"207“公孫大娘舞劍器,張顛早悟回翔意。學書學劍雖不侔,用志凝神固無二。……雖然非古空壯雄,要是逢場聊作戲"208“文翰定自娛……最愛王逸少。"209“戲將墨妙寫煙雲。"210“幾淨窗明肯遊戲,千金便當囊中裝。"
(二)中流擊楫--南宋中期陸遊對論書詩的發展做出很大努力
史稱陸游、范成大、朱熹、張孝祥為書法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或曰“中興四家",四人勉強維持著南宋書壇的偏安局面。此期共有論書詩176首,其中陸遊30首,范成大5首,楊萬里16首,許及之7首,樓鑰11首,袁說友8首,趙蕃14首。以陸游、楊萬里二人為最多。楊萬里雖忝列南宋文學上的中興四大家,儘管學書,212但並未見稱書法,可他在論書詩上面倒花了不少力氣,作出一定貢獻。“不論釵股與錐沙,更數旱蛟及驚蛇。"213“詩宗已上少陵壇,筆法仍抽逸
公遺墨有王十朋帖(弇州山人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9 陳長方(1108~1148)《題定武本蘭亭》,七絕。
200 李石(?~1181)《試嚴志行筆》,七絕。
201 王十朋(1112~1171)《右軍祠堂》,七絕。
202 李呂(1122~1198)《以油煙贈許尉因賦長篇》,七古。
203 王之望(?~1170)《吳傅朋遊絲書》,五古。
204 洪適(1117~1184)《題信州吳傅朋郎中遊絲書》,七古。
205 洪適(1117~1184)《題信州吳傅朋郎中遊絲書》,七古。
206 裘萬頃(?~1219)《書率更西林碑》,五律。
207 岳珂(1183~1234)《黃魯直催繡詞帖贊》,四言古詩。
208 俞德鄰(1232~1293)《跋韓仲文所藏史共山草書》,七古。
209 陸文圭(1250~1334)《贈筆生楊日新》,五古。
210 牟巘(1227~1311)《右軍書裙帖》,七絕。
211 趙蕃(1143~1229)《從潘丈求字二首》,七絕。
212 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百“跋米元章登峴大字帖":“某學書最晩,雖遍參諸方,然袖中一瓣香,五十年未拈出也。今得見米禮部登峴大字,乃知李密未見秦王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3 楊萬里(1127~1206)《跋馬公弼省幹出示山穀草聖浣花醉圖歌》,七古。
259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少關。"214“右軍樂毅論,大令洛神賦。王家小楷天取將,只余驚鸞尚雙翥。……江西今代韓吏部,古心古道生好古。"215“精神玉雪眼點漆,總角兩髦錦纏碧。郎君未出客已驚,隔窗讀書鸞鶴聲。松煙兔頴小三昧,蠆尾銀鉤畧無對。鐘王妙法老始成,阿麟今纔十二齡。"216“君不見晉人王右軍,龍跳虎臥筆有神。何曽哦得一句子,自哦自寫傳世人。"217楊萬里論書詩中保存了北宋崇尚魏晉書法的優秀傳統,至少在理論上為書法筆法的傳承作了相當的努力。
此期論書詩中所論內容基本不出北宋所圈定的範疇,無非是在北宋的基礎上鋪衍陳述而已,這與其書風亦受北宋澤被沾溉的情形幾無二致。“用筆如用人,利鈍烏可知。……聊複取一快,詎必師鍾張。"218“心空萬象提寸毫,睥睨醉僧窺長史。"219“寶章藜九泉,摹本範百世。白鵝滿波間,誰識腕中意。"220“曲水修蘭禊,明珠采洛神。"221這表達的是對晉唐尤其是王羲之書法的尊崇。“銀鉤四紙墨尚鮮,妙處難與俗人言。"222“病體為之輕,一笑玩筆硯。雖無顏柳工,揮灑亦忘倦。紙窮墨漸燥,蛇蚖爭入卷。屬兒善藏之,勿遺俗子見。"223“草非草,真非真,柳之骨,顏之筋,歐張瘦硬可通神。……莫將俗眼看。"224這些崇雅絕俗思想是對蘇軾、黃庭堅論書詩思想的繼承:“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225“去騷甚遠文氣卑,畫虎不成書勢俗。"226而下列這些詩句如“有時寓意筆硯間,跌宕奔騰作詼詭。……神馳意造起雷電,坐覺乾坤真一洗。"227“快意揮掃播掿辭。"228“拈筆題詩隨意拙,近來不復省鍾王。"229則無疑是對北宋尚意書法觀念的稱許與認同。至於遊戲翰墨的思想,亦時有可見:“韓公在大曆,高名懸日月。遊戲翰墨場,八分獨奇絕。遙嗤程邈鈍,近鄙伯喈拙。"230“我翁本詩仙,遊戲滄海上。……仿佛鍾王體,吟句更豪放。"231“束發學書今白頭,腕中無力合休休。……幾淨窗明肯遊戲,千金便當囊中裝。"
214 楊萬里(1127~1206)《跋陳簡齋奏章》,七絕。
215 楊萬里(1127~1206)《跋羅春伯所藏高氏樂毅論》,七古。
216 楊萬里(1127~1206)《贈倪正甫令子阿麟》,七古。
217 楊萬里(1127~1206)《跋丘宗卿侍郎見贈使北詩一軸》,七古。
218 陸遊(1125~1209)《試筆》,五古。
219 陸遊(1125~1209)《草書歌》,七古。
220 范成大(1126~1193)《觀禊帖有感三絕》,五絕。
221 楊萬里(1127~1206)《跋悟空道人墨蹟》,五律。
222 楊萬里(1127~1206)《跋袁起岩所藏後湖帖並遺像一軸詩中語皆隱括帖中語也》,七古。
223 陸遊(1125~1209)《北窗試筆》,五古。
224 劉宰(1166~1239)《跋趙憲唐率更千字文跡》,七古。
225 蘇軾(1037~1101)《書林逋詩後》,七古。
226 黃庭堅(1045~1105)《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七古。
227 陸遊(1125~1209)《草書歌》,七古。
228 陳造(1133~1203)《謝高機宜惠紙》,七古。
229 陳宓(1171~1230)《偶題》,七絕。
230 徐似道(孝宗進士)《桐柏碑》,五古。
231 戴復古(1167~?)《求先人墨蹟呈表兄黃季文》,五古。
232 趙蕃(1143~1229)《從潘丈求字二首》,七絕。
260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另外下列這些關於“精神"、“入神"、“神氣"、“神品"等的詩句,亦與北宋論書詩感同身受。“君不見晉人王右軍,龍跳虎臥筆有神。"233“淡墨似肥濃似瘦,驪黃不見見精神。"234 “身雖既衰筆有神。"235“筆精墨妙信入神。"236“墨妙饒精神,筆勁含姿態。"237“字法微芒久失真,時聞鼎帖尚精神。"238“拙書尤得長精神。"239 “筆下寫出精神騫。"240“近代無此筆。觀其逼人處,造次神品入。"241 “虎頭妙處似癡絕……(歐陽率更)神氣鉤畫同飛揚。"242“宜州老子筆有神,蟬蛻顏揚端逼真。"243還有有關筋骨、筆法、筆力、筆勢、勁健等的論述,在這時的論書詩中也經常出現:“平原太守錐畫沙,柳家新樣元和腳。顏筋柳骨人不知,有子夜半親傳衣。換鵝風味超凡調,換羊更索坡仙笑。"244“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245“雲陽系囚變隸體,世喜簡便爭奔趨。人文日巧偽日勝,古意自此皆荒蕪。……陽冰凜凜及前輩,字骨瘦硬中敷腴。……我朝巨筆惟章徐,武夷近數延陵吳。吳君心近覷天巧,瘦不露骨肥不粗。小字銀鉤鐵畫如,大字龍蛇相鬱紆。上窮羲皇下秦漢,掎摭彝鼎並盤盂。……莫學婦人寫陰符,莫作奇字索酒沽。"246“率更清峭骨骼堅,雲厭古柏微春陽。虞君態度絕可愛,皎皎玉女乘鸞翔。褚君妍姿媚人眼,晚歲亦複兀老蒼。薛君風味寧不好,未免籍湜屢僕僵。太宗天性好儒翰,右軍墨寶三千張。君臣刻意事摹仿,往往一造夫子堂。……以言其體莫增減,以言其健不屈強。以言其肌不露骨,以言其媚中含霜。"247“妙墨新題森鎖鈕。……使君筆力挽春來。"248“惟此真跡最奇絕,簫梁開皇有遺蹤。……龍蟠鳳翥何其工……李王深得撥蹬法,筆力絕勁雄江東。右軍以來皆妙筆,名勝異代如相從。"249“字字筆法超鍾王。"250“顏公筆法有家法,毫錐料得皆千金。"251“字字
233 楊萬里(1127~1206)《跋丘宗卿侍郎見贈使北詩一軸》,七古。
234 許及之(?~1209)《題所藏二修禊帖後》,七絕。
235 樓鑰(1137~1213)《跋余子壽所藏山谷書范孟博傳》,七古。
236 樓鑰(1137~1213)《題汪季路家藏吳彩鸞唐韻後》,七古。
237 樓鑰(1137~1213)《次韻章樞密賦吳彩鸞玉篇》,五古。
238 趙蕃(1143~1229)《從趙常德覓鼎帖》,七絕。
239 趙蕃(1143~1229)《孫子進惠筆乃周壽玉簪樣試用其一已作禿翁尤耐驅使成絕句二首異日當寄子進昆仲》,七絕。
240 柴中守《跋山谷書範滂傳帖》,七古。
241 蘇泂(1170~?)《王千里得晉獻之保母碑及硯索詩》,五古。
242 戴栩(甯宗進士)《題顧愷之畫洛神賦歐陽率更書高宗禦跋壽右司》,七古。
243 俞疇(甯宗進士)《跋山谷書範滂傳帖》,七古。
244 釋居簡(1164~1246)《書米元暉寫蘇黃秦贈元章詩卷後》,七古。
245 陸遊(1125~1209)《跋馮氏蘭亭二首》,五絕。
246 歐陽光祖(孝宗進士)《贈篆書吳全仲古風》,七古。
247 陳宓(1171~1230)《評書》,七古。
248 范成大(1126~1193)《知郡安撫以立春日揭所書新安郡榜南樓之上曉雪紛集邦人以為善祥遂開宴以落之輒賦長句一篇以附風謠之末》,七古。
249 樓鑰(1137~1213)《跋李少裴修禊序》,七古。
250 周必大(1126~1204)《進謝禦書古詩》,七古。
251 趙蕃(1143~1229)《帖俞王諸君求筆》,七絕。
261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騰拏更倔奇……蘇公書法自顏行,尤謂蔡公居第一……筆勢翩翩疑可識。"252“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須臾收卷複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253“墨法能爾精……我無換鵝手,初不工行草。僅能蚯蚓勢,強學蝌蚪形。……不若舊主人,八法俱縱橫。"254“每於遺墨見風流。看中猛勢驤龍虎,藏處寒光射鬥牛。"255“空穿狸骨與鵝群,惟有關西筆可珍。鐫刻所存尤勁健,歐虞信是捧心人。……楊李書名五季間,江南勁筆儉而寒。臨摹更陋唐人筆,不脫蘭亭舊界欄。"256“顏筆勁節霜筠似,元文秋月華星如。"257“蠶須躉尾更清勁,凜凜襟懷冰雪瑩。"258“顏公發勁畫,金玉相錯綜。"259“桐軒法鍾王,人鮮出其右。出奇左運腕,亦複龍蛇走。悠然伸
由於南宋國家偏安一隅的特殊情況,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激情的有識之士對於北上抗金、收復中原均有著強烈的欲望,對那些賣國求榮、卑屈無能之人往往深惡痛絕。於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以人論書"的評價方式,在南宋中後期的論書詩中十分盛行。這種不免帶有主觀主義傾向的論人品書模式,在南宋如魚得水,高度繁榮。其有感而發的借力物件,是北宋歐陽修時期樹立起來的一個極佳典範--唐代的顏真卿,所以南宋論書詩的許多詩句也是借助顏真卿這一典型所演繹出來的諸多慨歎。“銀鉤鐵畫顏公書。"261“詩成小見英雄手,筆落能令風雨驚。萬古言言有餘烈,從今詞翰豈虛名。"262“忠烈鬼神重。"263“學書須學顏真卿,作詩須作陶淵明。其他泚筆本骫骳,便有風骨非天成。"264“顏筆勁節霜筠似,元文秋月華星如。"265“詩成小見英雄手,筆落能令風雨驚。萬古言言有餘烈,從今詞翰豈虛名。"266“字畫端重無傾欹,文辭簡古有刺譏。"2
當然這種以人論書在南宋的極度繁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朱熹為首的南宋理學的繁盛。理學對論書詩的影響時時能夠捕捉得到:“杜家碧山銀魚詩,
252 趙蕃(1143~1229)《觀徐複州家書畫七首》,七絕。
253 陸遊(1125~1209)《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七古。
254 曾豐(1142~?)《謝廣東經略潘直閣席間分貺李濟墨》,七古。
255 陳宓(1171~1230)《謝東園主人惠蔡公草書》,七律。
256 李洪(1129~?)《次子都兄借楊凝式帖韻》,七絕。
257 許及之(?~1209)《次韻轉庵讀中興碑》,七古。
258 易祓(1156~1240)《浯溪中興頌》,七古。
259 趙汝譡(讜)(?~1223)《題浯溪中興碑》,五古。
260 釋居簡(1164~1246)《石林諸孫葉子云左手法二王逸跡不下右手》,五古。
261 王炎(1138~1218)《過浯溪讀中興碑》,七古。
262 袁說友(1140~1204)《題汪伯時家藏顏魯公書裴將軍帖》,七絕。
263 趙汝譡(讜)(?~1223)《題浯溪中興碑》,五古。
264 曹逢時(高宗進士)《漫成》,七絕。
265 許及之(?~1209)《次韻轉庵讀中興碑》,七古。
266 袁說友(1140~1204)《題汪伯時家藏顏魯公書裴將軍帖》,七絕。
267 滕岑(1137~1224)《中興碑》,七古。
262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黃家虎臥龍跳字。……正輔有孫文百煉,筆倒三江胸萬卷"268“儒生誰是喜書者,安得一逢王右軍。"269“風度人品第一流,結字亦複無朋儔。"270“字學從前小藝林,誰論終古可傳心。毛錐刻畫龍蛇動,筆陣縱橫劍戟森。須省六書兼八法,由來一字值千金。世人不解張顛聖,剛把碑文鎮日臨。"271“試將草草書,用寫區區願。"272“往逢蔡邕書,三日清我胸。" 273“蠶須躉尾更清勁,凜凜襟懷冰雪瑩。"274“莫言字是紙上語,尋古康逵須得門。……不圖複見古人心,要與月樓同博雅。"275推崇書家的人品風流,要多讀書,使書法儒雅,讓書法能夠書寫胸懷,傳輸心靈,這些思想在南宋書論中亦是犖犖大者,在南宋及後來的書壇頗具影響力和殺傷力。
南宋中期對論書詩作出最大貢獻的是宋詩四大家之一的著名詩人陸游。陸遊作有論書詩30首,是南宋中期最多者。陸遊在中國詩史上有很高地位,有人譽為“南宋風騷"276。其書法風格以“矯健"稱。277唐韓愈《送髙閑上人序》云:“徃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278草書在表現人的情感上具有先天的優勢。陸游生當南宋偏安之際,由於當時主和派當權,故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惟將一片丹心、滿腔怨憤借助草書表現出來。279 陸遊草書“蒼勁奔放、瘦韌圓潤、穿插精妙、筆墨飛動的磅礴氣勢,大有張旭的顛、懷素的狂,韻味無窮"。280他的論書詩的詩歌風格亦與其草書風格極相一致,縱橫跌宕,大氣磅礴,“豪邁清新、纖麗雄慨"281,極具藝術的張力。象徵、比喻、誇張等論書詩的藝術手法,自有宋以來,在他這裏被發揮到極致,在論書詩的詩風開拓上做出極大貢獻。其著名的《草書歌》可謂典型:
傾家釀酒三千石,閒愁萬斛酒不敵。
今朝醉眼爛岩電,提筆四顧天地窄。
忽然揮掃不自知,風雲入懷天借力。
268楊萬里(1127~1206)《題眉山程侅所藏山谷寫杜氏帖》,七古。
269喻良能(高宗進士)《自題端溪硯》,七絕。
270陳造(1133~1203)《石湖兩帖還李推官》,七古。
271薛季宣(1134~1173)《觀法帖》,七律。
272戴復古(1167~?)《懶不作書急口令寄朝士》,五古。
273敖陶孫(1154~1227)《謝蓋晞之餉筆仍酬以古壽春石刻金剛經》,五古。
274易祓(1156~1240)《浯溪中興頌》,七古。
275釋居簡(1164~1246)《月樓陳寺簿惠李陽冰千文新刻》,七古。
276劉光第《杭州買陸放翁詩集即題其後》。
277王士禎《居易錄》卷三十一:“陸放翁行書古詩一首……字極矯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8宋朱長文《墨池編》卷二,見《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279參見呂亞東《漫談陸游的書法》,《湖南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二期。
280水賚佑《從〈姑孰帖〉說到陸遊書藝》,《書法叢刊》1994 年第4期。
281萬文武《從陸遊的詩看他的書法》,《書法研究》1983年第2期。
263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神龍戰野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
此時驅盡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墮幘。
吳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
類似這樣的縱橫裨闔、跌宕自在的草書歌詩在陸游那裏已經成了他論書詩的金字招牌,比如下列詩句在表現手法和內在蘊藉上均與上述《草書歌》異曲同工:“洗我堆□崢嶸之胸次,寫我淋漓放縱之詞章。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偃。寶刀出匣揮雪刃,大舸破浪馳風檣。紙窮擲筆霹靂聲,婦女驚走兒童藏。"282“還家痛飲洗塵土,醉帖淋漓寄豪舉。……堂堂筆陣從天下,氣壓唐人折釵股。"283“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須臾收卷複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284
北宋蘇、黃、米三家書法對於南宋書壇的影響十分巨大,其功過當一分為二,既有推動南宋書法復興的積極一面,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囿了南宋人的創造性,儘管這並非他們所願,但客觀上造成了南宋書法守成戀舊,並無太大的成就。南宋人對本朝北宋書家作品的偏愛情形從論書詩當中亦能得到不少反映,許多詩均以尋訪、藏弆或鑒賞、學習北宋書帖為主題,尤以蘇、黃、米、蔡宋四家為最。下面這些詩句即是反映的北宋書家作品在南宋受到歡迎的情況:“南宮逸跡直欲飛。"285 “字中有筆米博士,片紙人間什襲藏。"286“展卷如今但陳跡,丘原無複起蘇黃。"287“蘇公書法自顏行,尤謂蔡公居第一。……世人競寫襄陽字,政似雲師太白詩。才匪若人寧躐等,自顛自醉只成癡。"288從論書詩可以看出,“世人競寫襄陽字",米芾的書法在南宋最受歡迎。其原因恐怕就是蘇、黃書法個性風格太強,古法傳統相對較少;蔡襄書法又過於傳統;而米芾號稱“集古字",傳統底蘊相對深厚,又有極強的創新精神,古與新、法與意結合得相對較好,故宋後之人從米芾取法再上溯晉唐而獲得成功者不乏其人。相比之下,後世習練蔡、蘇、黃者相對較少。
(三)欲說還休--南宋末期岳珂在論書詩方面作出一定貢獻
南宋後期的書法隨著國運的凋零亦顯得氣息奄奄,但論書詩領域卻因岳珂的一己之力而顯得頗為熱鬧。雖屬強弩之末,但他在詩學上的才華以及對於詩體的
282 陸遊(1125~1209)《醉後草書歌詩戲作》,七古。
283 陸遊(1125~1209)《醉中作行草數紙》,七古。
284 陸遊(1125~1209)《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七古。
285 釋居簡(1164~1246)《書米元暉寫蘇黃秦贈元章詩卷後》,七古。
286 張栻(1133~1180)《和答鄭憲分贈米帖》,七絕。
287 袁說友(1140~1204)《題山谷居士書坡公帖》,七絕。
288 趙蕃(1143~1229)《觀徐複州家書畫七首》,七絕。
264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嫺熟應用,為傳承宋代論書詩的輝煌血脈亦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的248首論書詩中,岳珂即佔有125首,另外劉克莊9首,林希逸5首,方岳6首,方回20首。
有關通神、入神、法度、筋力、精神、遒勁、反對醜俗等書法思想一仍舊論,皆蹈前人:“黃庭字字能通神,強弓千挽筋力均。……須知伯英到極工,中存楷則方入妙。"289“兩帖走蛟虯,堂堂腕力遒。太師唐死節,大令晉風流。"290“鉤畫不凡非世有,精神欲動肯泥蟠。" 291“紛紛好事競新模,傾欹醜俗亡遺矩。"292“點畫縱橫一脫新,之乎者也轉精神。"293“少年振臂入場屋,寸暑謾書誇拙速。中年收斂歸法度,不能為顏僅為穀。"294“一筆三丈超尋常,字勢直作蛟龍驤。"295“曾草華清妙入神,涪翁以後更無人
作為“字如其人"說的極端表現即“以人論書"的品評方式,延續前面的傳統,依然有增無減地十分盛行:“字既因人傳者多,人能累字又如何。"297“書家寶晉殆尤龍,妙用通神五指中。……格高韻勝存人品,腳闊頭空笑俗工。"298“維書號心畫,於以觀厥德。堂堂太師顏,忠義挺不屈。……蠶頭而躉尾,物漏而壁拆。豈事筆端求,要自心胸出。"299“吟詩寫字非難事,字畫是心詩是志。器量充周志氣宏,勁筆雄辭皆極致。"300“唐柳公權以筆諫,忠鯁隨事堪箴規。"301“蔡邕去後右軍死,誰是風流入品題。只少蛟龍太師字,至今風骨在浯溪。"302
物極必反,窮則思變。儘管遵崇古法的思想在南宋未曾停歇過,但因循守舊的書法取向還是讓南宋書法沒有出現讓人驚異的成績,因而導致取徑古法的思想僅僅停留在觀念上,書法實踐卻是江河日下,令人慨歎。因此到了南宋末期,一股借徑古法以求變創新的書法思想在書壇開始氤氳起來,可謂元初書法復古的嚆矢。生當此時的趙孟頫無疑受到這一思想的浸潤,這為他在元代初期提出“復古"並借古創新,提供了觀念上的給養。當然此時的許多人橫跨宋元兩代,故他
289 陳起(理宗時人)《楷書歌贈人》,七古。
290 劉克莊(1187~1269)《書》,五律。
291 林希逸(1193~?)《題化龍橋碑》,七律。
292 王柏(1197~1274)《題定武蘭亭副本》,七古。
293 方岳(1199~1262)《碑匠》,七絕。
294 家鉉翁(1213~?)《趙提舉求作字餘辭以不能工仍作詩謝之》,七古。
295 姚勉(1216~1262)《題魁字軸》,七古。
296 陸文圭(1250~1334)《臨山谷帖不似》,七絕。
297 張侃(高宗時人)《觀三賢石本墨妙》,七絕。
298 董史(理宗時人)《題米元章書跡拓本》,七律。
299 趙孟堅(1200~?)《送放生池碑》,五古。
300 姚勉(1216~1262)《侄阿鍾覓字與詩》,七古。
301 方回(1227~1307)《送鄧善之提調寫金經》,七古。
302 文天祥(1236~1283)《又送前人琴棋書畫四首》之《書》,七絕。
265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們的思想反映了南宋末元代初的好古崇古已經到了相當普遍和深入的地步,期冀借古開新這樣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此時的古法範疇主要是指魏晉書法。“王郎擅風流,筆墨美無度",認為王獻之書法筆墨十分完美無缺,以致“偶然遺下鵝群帖"一篇,即能夠“生出楊風與米顛"303;而王羲之的《蘭亭序》甚至到了家家具有的程度:“永和九年晉癸醜,禊帖至今家家有。"304再如其他類似的反映尚古思想的詩句,體現出一種突破因循守舊時風籠罩、期冀借徑古法而變化創新的時代氛圍:“逸少觀鵝處,玄暉縱墨時。"305“二王萬古擅書名,聞說臨池學始成。瘞鶴字尤看不見,黃庭小楷付來生。"306“醉吟唐學士,酒頌晉參軍。"307“風流盛集數蘭亭,刻石紛紛豈有真。"308“蘭亭妙墨總非真,石鼓遺文字亦湮。"309“隸法如公有典型,拙中藏巧混天成。……氣象晉人遒且勁,源流漢刻古而清。"310“帝書超軼鍾王上,不與歐柳論低昂。"311“十行百餘字,一一生媚嫵。"312“分明一段永和意,好向羲之筆外參。"313“千載流芳禊事餘,鼠須筆法重璠璵。"314“古人學書如學仙,筆鋒誰入玄又玄。水晶宮裏佳公子,風流翰墨皆天然。我評逸少非真逸,史載深謀並絕識
這一時期論書詩最多的作者是岳珂,共有論書詩125首,如果加上另外的那些騷賦作品,則要達到約三百篇,充分體現了岳珂在詩騷文體上的文學才華。應該說岳珂在使用論書詩等文體論述書法這一方面的貢獻在整個書史上均是突出的。但其論書詩中體現的書法思想十分龐雜,無甚新意,可謂一張包容一切的大網,將此前出現的諸多書學審美觀念均收羅其中。“蘭亭當日禊事修,筆力一挽回千牛。不特字健文亦遒。"316“千古會稽楷則,如今重見陰符。"317“筆精墨妙雖有神,千載乃作無端人。"318“筆下縱橫敏風雨……半幅尚能追媚嫵。"319“有肉不俗骨不軟……情真字楷意蕭散。"320“妙趣要識筆有神,行行清妍
303 劉克莊(1187~1269)《米元章有帖云老弟山林集多於眉陽集然不襲古人一句子瞻南還與之說茫然歎久之似歎渠偷也戲跋二首》,七絕。
304 方回(1227~1307)《題禊帖圖並序》,七古。
305 釋智愚(1185~1269)《題書畫什後》,五律。
306 劉克莊(1187~1269)《題法帖》,七絕。
307 林希逸(1193~?)《文字飲》,五律。
308 王柏(1197~1274)《蘭亭記》,七絕。
309 宋伯仁(1199~?)《得石刻戲書》,七絕。
310 葉茵(1199~?)《謝朱宜中隸字》,七律。
311 家鉉翁(1213~?)《三山吳履道承出示理皇禦書唐人詩恭題其後》,七古。
312 周密(1232~1298)《跋晉王大令保母帖》,五古。
313 鄭思肖《王羲之蘭亭圖》,七絕。
314 鄭思肖《書蘭亭帖後》,七絕。
315 陸文圭(1250~1334)《題王複初所藏子昂臨禊帖》,七古。
316 岳珂(1183~1234)《徽宗皇帝臨右軍蘭亭序禦書贊》,七古。
317 岳珂(1183~1234)《歐陽詢陰符經帖贊》,六言詩。
318 岳珂(1183~1234)《陳子昂無端帖贊》,七律。
319 岳珂(1183~1234)《孫過庭摹洛神賦贊》,七律。
320 岳珂(1183~1234)《吳正憲(充)歲端帖贊》,七律。
266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
雜奇偉。"321“態跌宕而奇偉,姿高明而通詭。此書得於其裏,茲可想見其人矣。"322“特遊戲耳。"323這些詩句中有關於古法、筆力、有神、姿態、遒健等的描寫,亦有“字如其人"說的敍述,也不乏遊戲翰墨的論調,雕腎鏤肺,真大雜燴
宋末元初的方回存有論書詩20首,在這一時期可謂突出者。其思想基本不出復古的範圍,反映了這一階段的時代潮流:“魏晉力命王略帖,摹臨有過無不及。" 324“
另外,元初趙孟頫的那首著名詩歌:“石如飛白木如籀,寫法還於八法中。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326其中書畫同源的著名觀點,早在南宋中期的論書詩中即有闡述。趙蕃(1143-1229)《觀徐複州家書畫七首》云:“誤筆尤能作牸牛,信知書畫本同流。" 南宋後期的釋文珦(1210-?)《芝田老師索余作松石因書此詩》亦有相似的敍述:“學畫同學書,藝精人已老。"與趙孟頫友善的方回《贈牟仲啟》中也是同樣的思維:“東坡先生萬卷腹,顏筋柳骨寓枯木。我嘗竊評文與可,所寫
必
321 岳珂(1183~1234)《吳傅朋(說)書簡帖贊》,七古。
322 岳珂(1183~1234)《翟忠惠(汝文)秋杪帖贊》,六言詩。
323 岳珂(1183~1234)《二蘇文登趨闕二帖贊》,四言古詩。
324 方回(1227~1307)《送趙子昂提調寫金經》,七古。
325 方回(1227~1307)《題米元暉寒林》,七絕。
326 見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7
書畫藝術學刊 第三期
268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The splendor of Spanish architecture (0) | 2011.05.29 |
---|---|
중국이 붕괴할 수밖에 없는 31가지 이유<왜 중국은 세계의 패권을 쥘 수 없는가> (0) | 2011.05.28 |
중국의 ‘블루 오션’ 서부 도시가 뜬다 (0) | 2011.05.27 |
특별 기획 시리즈 / 신 인맥 지도 | 경기 수원 (0) | 2011.05.27 |
19) 조지훈“살찐 돼지보다 깡마른 학이 되라!” 지조론 설파한 영남 선비 (0) | 2011.0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