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百科名片
|
|
'+K(B[C][2],18)+'('+B[C][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14752").appendChild(F);C++;D();});};D();})();/*]]>*/- 参考资料
-
- 1
- 2
- 3
- 4
- 5
- 1
- 扩展阅读:
-
- 1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
- 2
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
- 3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 4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 5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6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 1
刘禹锡(772-842)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改汉姓。父刘绪时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自幼习儒学诗,德宗贞元六年(790)十九岁前后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八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参与改革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贬所途中,朝廷又改命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在朗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直到元和九年(814)十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元和十年二月,他们回到京都。但不久又被远谪,他被贬谪到更偏远的连州当刺史。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夏,调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即指此。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于会昌二年(842)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生前曾自编文集两种,一种是四十卷的正集,另一种是十卷的自删《集略》(《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此外还有他和令狐楚、李德裕、白居易等人唱和诗的合集《彭阳唱和集》、《吴蜀集》、《汝洛集》等。但到宋代,诸集均已零落不全,各种目录书只记载刘禹锡有正集三十卷和宋敏求衰辑的外集十卷。这个四十卷本虽然已非原貌,但却是目前流传的刘集最早版本,其中收诗七百多首,文二百四十篇。今人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收其诗八百余首。
刘禹锡的感遇抒情诗、怀古咏史诗、民歌体诗各有特色,都不乏佳作。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승사록, 조선 선비의 중국 강남 표류기|최두찬 지음|박동욱 옮김|조남권 감수|휴머니스트|544쪽|2만원 (0) | 2011.05.29 |
---|---|
中国历史上的十圣 (0) | 2011.05.29 |
세계 문화 유산으로 지정된 Old Town (0) | 2011.05.29 |
The splendor of Spanish architecture (0) | 2011.05.29 |
중국이 붕괴할 수밖에 없는 31가지 이유<왜 중국은 세계의 패권을 쥘 수 없는가> (0) | 2011.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