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明府懷舊山 /雍陶(唐)
손태수의 "고향을 그리워 함"원운에 화운하다.
五柳先生本在山
오류선생본재산
오류 선생 본시 뜻을 산에 두었거늘
偶然爲客落人間
우연위객락인간
어쩌다가 나그네 되어 속세에 떨어 졌더라네
秋來見月多思歸
추래견월다사귀
가을 되어 맑은 달 보고 고향 그리워져
自起開籠放白鷴
자기개롱방백한
새장열고 새장 안에 새를 날려 보냈더라 네
(작자가 고향에 돌아가고 싶은 심정을 비겨 백한을 풀어 줌)
명부(明府) : 현령의 높임 말.
오류선생(五柳先生) : 동진의 시인 도연명(陶淵明).
본재산(本在山) : 본래는 산중에서 은둔 생활을 하는 데에 뜻을 두었음.
위객(爲客) : 나그네, 여기서는 벼슬살이를 하게 된 것을 말한다.
백한(白鷳) : 월금(越禽), 은치(銀雉), 백치(白雉) 등의 별명이 있다.
한 : 흰 꿩, 황새. <한>으로 읽는다.
,,,,,,,,,,,,,,,,,,,,,,,,,,,,,,,,,,,,,,,,,,,,,,,,,,,,,,,,,,,,
旧山
baikeViewInfo={id:"5000096",editable:"true",title:"旧山",expIndex:"0"};
jiù shān 1、故乡;故居。《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吕延济 注:“谓枉曲船帆,来过旧居。”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唐 贾岛 《寄宋州田中丞》诗:“旧山期已久,门掩数畦蔬。”
2、旧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旅葬江陵东郭。”按,《汉书·地理志下》“非独为奉山园”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黄图》谓陵冢为山。”
,,,,,,,,,,,,,,,,,,,,,,,,,,,,,,,
白鹇
白鹇
白鹇(Lophura nythemera)又名银鸡。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和雄鸟相比十分逊色。
中文学名: |
白鹇 |
拉丁学名: |
Lophura nycthemera |
别称: |
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 |
种: |
鸡形目、雉科、鹇属。 | |
分布区域: |
中国南部各省,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
英文名称: |
silver pheasant | |
白鹇在草地寻食
白鹇又叫银鸡,分布在我国南部各省。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它们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蹠部为红色。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
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多为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种子、嫩叶和苔藓等。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 它们栖息在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主要以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为食。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体生活。
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 。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
白鹇
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
白鹇
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喜于晨昏活动,多为成群觅食,偶尔以gu-gu-gu的叫声联系同伴。受惊时发出尖利的叫声,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 、种子 、嫩叶和苔藓等。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每窝产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白鹇在白天隐匿不见,喜欢在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走路时经常左顾右盼,如果发现敌情,则立即逃走。白鹇不善飞,只有遇障碍或迫不得已,才展翅飞起。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爱清洁,经常做沙浴。
它广布于中国南部各省。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栖息于多林的山地,喜在浓密竹丛中间活动,从山下直到海拔1500米的高处都有它活动。白天隐匿不见,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它吃昆虫的幼虫,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吃各种果实和嫩叶等。
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lu,lu,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白鹇分化为14亚种。中国有 8个亚种,其中 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1 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产于我国南部各省。国外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
白鹇近照
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群生活。自4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一雌一雄生活,雄鸟好斗。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卵为褐色,有时具白色细点,平均卵重不超过一两。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m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做高频率小振幅的振翅动作,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声。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32-36cm,内径19-24cm,深9.5-11cm。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卵的大小为46.7-54.7mm×36.3×39.5mm,平均38mm×50.6mm,重31.1-41.58,平均36.48g。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卵大小为50(45-53)mm×39.3(37-40)mm,重41.8(36-45.5)g。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是亚热带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林中白鹇
在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种群密度为41. 2-44. 2只/km2,种群密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区外,估计不会有如此高的种群密度。
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森林防火,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确保森林的连续性;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1、肉可入药,有补中益的功效。
2、可提供给动物园作观赏之用。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五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白鹇图集(5张) 《放白鹇篇》 宋之问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
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间。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里人还。
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张籍《送郑尚书赴广州》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哈尼族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是白鹇鸟~
白鹇还是清朝五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
文官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
白鹇 又叫越禽和银雉,生活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雄白鹇背部和翅膀是白色的,尾部的长羽毛是银白色的,十分漂亮而端庄。雌性则是橄榄色。白鹇生活在高山树林、竹林和草丛中,善于奔走。一般它们在黄昏和日出前出来活动。走路时常常左顾右盼,发现敌情马上逃走。它们不善飞翔,只有万不得已时,才飞一下。白鹇很讲卫生,喜欢用脚拨起沙土清洗自己的羽毛。
白鹇
【白鹇的功效介绍】:
白鹇 (《本草图经》)
【异名】鹎雉(《尔雅》),白鹎、白雉(《尔雅》郭璞注),越禽(《动物学大辞典》),银鸡(《脊椎动物分类学》),银雉(《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
【动物形态】白鹇体长约110厘米。
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
嘴短而坚,浅绿色。
虹膜棕褐色。
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并满布V字状黑纹,在后颈者甚细,在翼上者特别显著。
尾甚长;中央尾羽几纯白,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羽全部,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羽;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
脚赤红色,4趾,爪短而钝。
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羽干较淡,背羽边缘较浓,枕冠近黑;下体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干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缀以虫蠹状暗褐色细斑。
多见于山地竹林中。
分布广西、广东。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平。
【功用主治-白鹇的功效】①汪颖《食物本草》:补中解毒。
②《医林纂要》:补中益肺。
,,,,,,,,,,,,,,,,,,,,,,,,,,,,,,,,,,,,,,,,,,,,,,,,,
,,,,,,,,,,,,,,,,,,,,,,,,,,,,,,,,,,,,,,,,,,,
放白鹇篇
【作品名称】放白鹇篇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宋之问
【作品体裁】诗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
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宋之问(?-712),字延清,汾州人。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