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카테고리 없음

35.贈日東鑒禪師.鄭谷. 시를 지어 일본 감선사에게 주다.|

굴어당 2011. 9. 29. 16:54

赠日东鉴禅师

 시를 지어 일본 감선사에게 주다.

朝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故国无心渡海潮,

고국에서 무심하게 바다를 건너

老禅方丈倚中条。

노선사 방장님 중조산에 의지하였네
夜深雨绝松堂静,

밤 깊어 비도 긋고 솔숲 법당도 고요하니

一点山萤照寂寥。
한 점 산 반딧불 고요만을 비추네

 

 

日东:해뜨는 동쪽이라는 뜻으로 扶桑과 함께 일본을 지칭. 

禅师:禪僧=스님

方丈:하단참조.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中条:中条山 하단참조.

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千米,宽10~15千米。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

,,,,,,,,,,,,,,,,,,,,,,,,,,,,,,,,,,,,,,,,,,,,,,,,,,,,,,,,

中条

  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 唐 孔颖达 疏:“执技之事凡有三条……中条论执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医卜之等。”
  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也叫“中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

,,,,,,,,,,,,,,,,,,,,,,,,,,,,,,,,,,,,,,,,,

赠日东鉴禅师
w.cnpoem.net
故国无心度海潮,老禅方丈倚中条。
夜深雨绝松堂静,一点飞萤照寂寥。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属山西)人。咸通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知制诰。黄巢起义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朱温代唐后,召其任礼部尚书,不食而死。他是晚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多表现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情趣。词亦清雅可爱。著作有《一鸣集》。他所著述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甚巨。有《司空表圣集》。 

,,,,,,,,,,,,,,,,,,,,,,,,,,,,,,,,,,,,,,,,,,,,,,,,,,,,,,,            

 

贈日東鑒禪師
                     
鄭谷


故國無心渡海潮,
老禪方丈倚中條。
夜深雨絶松堂靜,
一點山螢照寂寥。
   

 

日東の鑒禪師に 贈る                

故國 無心にして  海潮を 渡り,
老禪の 方丈  中條に 倚る。
夜 深く 雨 絶えて  松堂 靜かに,
一點の 山螢  寂寥を 照らす。


*****************


◎ 私感註釈
贈日東鑒禪師:日本の鑑禅師に贈る。鄭谷の作であるが、司空圖の作ともする。 。日東:日本を謂う。 ・鑒禪師:鑑禅師。日本人僧侶の名。
※故國無心渡海潮:故國日本を後にして、(仏道の求法のため)無心で海潮を渡ってきたが。
※老禪方丈倚中條:老僧の僧坊は中條山によりそっている。 ・老:必ずしも年が寄っているとは、限らない。一種の敬称であり、現代語でも“老師”は使わている。 ・中條:中條山。雷首山。長安と洛陽の中間、山西省最南端の永済県の東にある。同時代、八仙の一人・張果老が隠遁したところでもある。蛇足になるが、万里の波濤を乗り越え、入唐した日本人僧が、求めて行ったところは、碧山の中。恐らくそこに、骨も埋めたか。感慨無量。
※夜深雨絶松堂靜:夜も遅く更けてから雨が止んで、松林の中のお堂は、靜まりかえっており。
※一點山螢照寂寥:ただ、ぽつんと一つだけの山蛍が寂しげに光っている。


               ***********

◎ 構成について

七言絶句。韻式は「AAA」の平声一韻到底。韻脚は「良黄陽」。平水韻下平七陽になる。この作品の平仄は次の通り。
   

   ●○◎○○●○,(韻)
   ●○○●●○○,(韻)
   ○○●●○○●,
   ●●○○●●○。(韻)
,,,,,,,,,,,,,,,,,,,,,,,,,,,,,,,,,,,,,,,,,,,,,,,,,,,,,,,,,,,,,,,,,,,,,,,,,,,,,,,,,,,,,,,,,,,,

中条山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千米,宽10~15千米。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

目录

简介
环境
历史
景点
  1. 1、水峪口自然风景区
  2. 2、舜王坪景区
  3. 3、蟒河景区
  4. 4、中村景区
  5. 5、大河景区
  6. 6、泗交景区
  7. 7、麻菇山景区
旅游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因居太行山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体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千米,宽10~15千米。海拔1200~2300米,相对高度800~1500米,北坡陡峭,南坡缓倾。构造上属中条背斜,山露岩层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系;南坡且有下古生界石灰岩。中条山依山势可分为3段:东段称历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顶呈平台状,其间有垣曲断陷盆地;西段称中条山,兀立于运城盆地黄河谷地之间,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对高差约1500米,中段山势较缓,呈阶台状,张店附近分水岭鞍部有三趾马红土和黄土覆盖的宽谷,乃唐县期宽谷经隆起而成。矿物资源以铜矿为主,此外有金、磷、煤、铁等。

编辑本段环境

  
  

中条山 地理位置

中条山是山西树种最多林区,森林面积2.47万公顷,覆盖率约40%,分布有暖温性植被,主要为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杂木棣及油松林等,并有珍贵的杜仲、黑椋子、猕猴桃和漆树。已发现面积约800公顷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为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仅存的一块。野生动物有稀有的猕猴、大鲵等。据勘查中条山有木本植物478种,隶属73科164属。其中裸子植物 5科10属18种,单子叶植物2科2属6种,双子叶植物66科152属454种。分析结果表明,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温带分布占优势,其次是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其中北温带分布型所占百分数最高,反映出该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分布区类型中国特有分布的种数最多,其次是东亚分布、温带亚洲分布。该区系木本植物的起源具有古老性,区系地理成分的渗透性、交汇性和过渡性较明显。中条山是华北木本植物区系中珍稀濒危植物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

编辑本段历史

  
  

中条山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中条山 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编辑本段景点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的夏县、闻喜、绛县、垣曲等县境内, 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3)166号文件批准建立,总面积为47473公顷。公园内主要有六个景区:

1、水峪口自然风景区

  水峪口景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水峪口村(永济电机厂南2公里处),景点内有大小景点50余个。沿路可欣赏到青龙潭、剑锋瀑布、千年神龟、神潭飞瀑、天梯、一线天、水连天等著名景点,素有“东华山”之称。景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景点集中,瀑美潭幽,景区内瀑、潭、山、林、石连缀一体,交相辉映,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是一个集休闲、美观、餐饮、避暑、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

2、舜王坪景区

  该区以中
  

中条山 地区旅游景点

条山主峰舜王坪为中心,四周陡峰深谷并存,四面形成笔直的悬崖峭壁,而峰顶平坦,约有2.5平方公里的草甸,坪顶有舜王庙遗址。站在坪顶可纵观历山保护区全景,朝观日出,夕看晚霞,南可遥望黄河之壮观,西南可观七十二混沟原始森林之雄伟。另有东峡、西峡、一线天等奇观。

3、蟒河景区

  该区以黄龙庙为中心,由大河、杨庄河、南沟、拐庄蟒河四大沟组成,山石林立,造形别致,山山相连,沟沟相通,四道沟内水流潺潺,常年不断,并在沿河形成了出水洞、水帘洞瀑布等奇观,山峰有石人山,孔雀山、窟窿山、棋盘山、指柱山、王蟒峰等,形状古怪,各具特色;另有内龙洞、白龙洞、黑龙洞等,在当地都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成群结队的猕猴与游人嬉戏,平添许多乐趣。

4、中村景区

  有洞天府地之称,由数十个天然溶洞组成。这些溶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奇特怪异的钟乳石,晶莹剔透、红艳如烛、洁白若玉,是游人寻幽探秘,饱览洞府风光的绝佳之地。首推鸡冠岭白云洞,洞中最高处达27米,最宽30余米,深达数百米,步人洞中恍若进入一座雕塑艺术的迷宫,置身神话般世界,引人入胜,有“华北第一溶洞”之美称,颇具游览和科考价值。啸天 洞,距白云洞3.5公里,独有的玲珑剔透和“群兽啸天”等景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还有神仙洞等洞府有待进一步开发。

5、大河景区

  是中条山油松、华山松的集中分布区,松涛阵阵、景致绮丽,以雄,秀、奇、险著称。析城山,位于阳城西南,海拔1889.5米,山顶有774平方米平台,四周绝壁环绕,状若城垣,相传为纪念汤王祈雨而建有汤王庙,故析城又名圣王坪、东坪,整个坪顶空旷辽阔,气势磅礴,坪下林木葱郁,涧深谷幽。清代诗人陈廷敬有诗赞曰:
  河东形胜古王畿,蒲板南来垒嶂奇。
  中条山
  禹贡山川连砥拄,唐风宫宝尽茅茨。
  阴里半岭云车过,翠入中峰两脚移。
  极目下方千万壑,樵村归路客先知。
  古为阳城县八景之一。此外还有盘亭列嶂、小尖山、隔人岩溶洞、青龙峡等景点让游人流连忘返。

6、泗交景区

  风光壮丽,由三跌潭、秦王寨、将军崖、飞壁崖、妖婆石、神鼋谷景群、泅交围猎场和湖光山色等著名景点组成,神鼋救秦王的传说源于一块酷似龟鼋的巨石,位于泗交镇窑底村,相传秦王李世民行军路经此地,山上危崖突然坍塌,一块巨石呼啸着飞向李世民,正在此地修行出来散步的一只老鼋,挺身相救,用头顶住巨石,自己因心力耗尽而亡。李世民即位后,封此鼋为“神鼋”。

7、麻菇山景区

  原名蘑菇山,因盛产蘑菇而得名,后来麻姑在此修行成仙,人们在山顶建起庙宇,改名麻菇山,纪念麻姑善良、勤劳和贤惠的美德。主要景点有麻菇揽胜、麻菇泉、麻菇点石、麻菇遗风。
  公园内有古迹万固寺,附近有三门峡水库、王屋山等风景名胜及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条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汤都曾活跃于此。距今23,000年到16,000年的下川遗址就在公园内。
  经过多年的科学规划、保护和开发建设,现公园的各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已具备较好交通条件,有铁路及多条公路干线和支线从园区内和附近穿过,可分别抵达三门峡市、潼关、侯马、洛阳等地,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日渐成为著名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旅游

  
  

别墅群

中条山已开发旅游,于2008年7月16日成立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开发地点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蒲掌乡,双庙及窑头、马湾村、丙村一带,东跨王屋,西锯中条,南接黄河,北接太行,山环水绕,沟渠纵横,地貌破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东北有舜王坪、锯齿山、流流山、皇姑漫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舜王坪海拔2321米,为垣曲县最高峰;北有园谷炉山、天盘山、教尖稽,海拔均在1650米以上。西有余家山、歪头山、大凹山、蚁山等,海拔均在1300米左右;境内较大河流有豪清河、流西河、板涧河、西阳河、五福涧河等,均在北而南注入黄河。河流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 ,灌溉方便,但因小浪底水库截流,原有的住户都搬迁,留下很多四荒林地可供旅游开发。宗旨是开发经济林,公益林环境保护林种植基地,农业科技观光园,养殖业、恢复当地的古文化、开发生态、观光、游览,水上乐园等集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森林公园内的水土保护林区绿化苗圃园林区,休闲果园区,垂钓区,湿地鸟类保护区养殖业及药材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为充分发挥森林的旅游观光功能开发特色旅游、保护人文、文化遗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条山望天楼

公司总投资19.6亿元(人民币),开发的特色旅游及森林公园共占地面积40000余亩,总工程项目分四期完成,首期开工占地面积18500亩,旅游区是集休闲、娱乐、度假、绿色餐饮、住宿、健身、游泳、养殖等综合性为一体的服务项目。其中建有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大酒店、游泳场、游乐园,停车场钓鱼岛,桃花岛,晨练广场等。旅游景点有:红崖寺、红崖瀑布,山神庙、娘娘庙、橡树庙、芮王庙、禹王庙、泰合宝塔、索道、塔牌楼、农家山庄、窑洞群、栈道、聚贤厅、瞭望台、八仙阁、野味酒楼。生态园有:杏园、苹果园、石榴园、柿子园、山楂园、梨园、桃园、枣园、核桃园、蔬菜基地、药材基地、绿化苗圃基地,还有山泉水厂、酸枣汁厂、毛绒玩具厂、养殖场等。
  该项目实施运营后可彻底改变景区面貌,种植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项目区的野生动植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繁荣地方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山西省运城市及周遍各大城市提供了一个假日游乐场所,据测算,年客容量可达千万人次,实现年利税5亿元左右(人民币)将为山西省运城市经济腾飞做出重大的贡献。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
旅游山西尧舜历史
我来完善 “中条山”相关词条:
,,,,,,,,,,,,,,,,,,,,,,,,,,,,,,,,,,,,,,,,,,,,,,,,,,,,,,,,,,,,,,,,,,,,,,,

方丈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目录

道教中的“方丈”
传说中的仙山名
建筑名称
佛教中的“方丈”
方丈 佛教丛林
  1. 南怀瑾老师的“丛林制度”
  2. 丛林的规范
展开

编辑本段道教中的“方丈”

  【简介】
  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条件和职责】
  根据《关于道教宫观方丈、住持任职离职的试行办法》,全真派方丈、正一派住持是道教宫观执事的最高教职称谓。方丈须具备的条件为: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2.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有相应的组织领导能力;3.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4.出家、入道十五年以上;5.方丈须受满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同时,方丈任职须举行升座仪式。方丈任期内,因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不能主持庙务,可提前退居;方丈可同时兼任所在宫观管理委员会主任,但一般不兼任其他宫观的相同执事。
  方丈的职责为:1.遵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2.广阐道法,纯正道风,提高道教徒自身素质;3.健全宫观的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组织建设;4.保护好宫观文物、古迹、建筑和环境;5.落实宫观管理办法,决定宫观重大事项,组织管理宫观的日常事务;6.开展道教界友好交往;7.依法维护常住和宫观的合法权益。8.搞好自养经济,参与公益事业,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方丈(16张)
?

编辑本段传说中的仙山名

  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三神山的说法对中国古代苑囿的水面布局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最早始于汉朝,《史记》记载:“汉武帝甘泉作建章宫、太掖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直到封建社会后期,仍然不绝,如明清的西苑(三海),布置有琼华、水云榭、瀛台三岛,清漪园中的昆明池里布置龙王庙,藻鉴堂、治镜阁三洲,圆明园的“蓬岛瑶台”,神仙三岛等等。

编辑本段建筑名称

  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有
  

方丈

[1]
不可思议之妙。道世《法苑珠林·感通篇》载:“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西北六里有寺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垒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玄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故号方丈。”(《释氏要览》卷上)许多史籍都言,方丈之得名源于王玄策此举。然而,《文选》中收有王简栖《头陀寺碑》已出现“方丈”一词。其文说:“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高诱注则说:“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大明”为南朝刘宋孝武帝的年号,大明五年即公元461年。不过,这里所谓的“方丈”是否即是后世所指的含义,原文语焉不详,仅备一说。)
  堂头也指的是住持所居之室。《禅苑清规·请尊宿》说:“专使先看知事计会讫,上堂头人事。”《广灯录·三圣然禅师章》:“师到道吾,道吾以绯练额,持禅杖。师见,乃云:‘逐便祗候。’道吾应诺。师参堂了,再上堂头人事。道吾却具威仪方丈内坐。师才近前。道吾云:‘有事相借问,得么?’师云:‘也是适来野狐精。’便出去。”《联灯会要·香严闲禅师章》云:“屡上堂头告沩山为说。”以上二例,堂头均明显指方丈,即住持和尚之居室。
  正堂也是方丈的别称。《景德传灯录·龟洋山无了禅师章》说:“师告寂,瘗于正堂。”又《酉阳杂俎》载:“嵩山普寂禅师洁正堂,焚香端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云云。”此二例之“正堂”显然亦指住持之居处也。

编辑本段佛教中的“方丈”

  

方丈(15张)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佛学大辞典》中载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编辑本段方丈 佛教丛林

南怀瑾老师的“丛林制度”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集团的特称,等于佛经所说的修行大众们,叫做清净大海众一样的意思,丛林不能通称某一个寺院,某一个寺院里的规模,可能是禅宗的丛林。明清以后,有些地方的寺院,虽然不一定是禅宗,便也随例称呼,叫作“丛林”,并无严格的分别了。

丛林的规范

  (一)住持和尚:
  他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等于政府的元首,社会的领袖。他在寺内住的地方,叫做“方丈”,也就是佛经上说,维摩居室,仅有方丈之意,所以普通便叫一寺的住持和尚作“方丈”。有时也叫作住持,就是佛经上“住持正法”之意。《禅苑清规》称尊宿住持谓:“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名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1.住持和尚的产生: 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有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他丛林的住持们赞助。第三,得朝廷官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同意。
  他具备这些众望所归的条件,经过一次极其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如果以上还有老师和尚的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完成接座的一幕,相等于现代的交替教育宗旨,和职位上的移交。
  2.退院的和尚: 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老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或者闭关专修,大体都是功高望重,修持与德操,达到圆满的程度。他与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之间,视如父子,必须极尽恭敬供养侍奉的能事,一直到了老死,务须尽到孝养,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僧众们所指责的,甚之,还算是犯了清规,受到责罚。但是唐宋时代的退院高僧,多半是飘然远引,从来不肯作形似恋栈的事。
  3.和尚与政府的关系: 以前在中国的政治上,关于僧道制度,虽然历代都有过不大不小的争议,但因中国文化的博大优容,最后决议,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虽然朝见帝王时,也不跪拜,只须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东汉时,僧尼隶属于鸿胪寺管理。唐以后,改变自姚秦、齐、梁以来的大僧正和大僧统,设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箓等事。祠部与僧录司,等于现代政府的宗教司。唐代是隶属于礼部的,《唐会要》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全国僧尼的户籍,也隶祠部专管,并置有僧籍的专案。迨唐宪宗元和二年,在帝部长安的左右街还置有僧录的职衔,相当于姚秦的僧正,后魏的沙门统,南齐京邑僧官的僧主。那是选拔聘请有道德学术修养的高僧,入都作僧官,主管灭下僧尼道士等的事务。元代有一时期,还专设有行宣政院,以管理僧俗喇嘛及边情等事务。明洪武时,置僧录司,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州属置僧正司。清代因其职称。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唐代又称为“祠部牒”,它自尚书省祠部发出。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
  丛林住持的和尚,虽然由僧众推行产生,但是也须得朝廷或地方官的同意聘任。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处,政府也可以罢免他的职位,甚至还可以追回度牒,勒令还俗,便变成庶民,像平常人一样接受政府法律的制裁。这种制度,一直到清代以后,才渐渐变质,不太严格。因为清代在精神上,乃异族统治,变相松弛,是另有它的政治作用。中国历代政权,虽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有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可是向来都听任自由信仰宗教的,过去政府对于僧道的措施,并不是严格的管理,只是严整的监督。
  4.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 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首脑的住持,由他选拔僧众,分但各种执事的职务,但是却叫作“请职”,并非分派。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是命令行为。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掌,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徇私,因为他们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为常住,才是功德。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公议以决定之,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因此,住持在职位上,并不像专制时代政府的主官一样,他却像中国旧式教育的全体弟子们的严师一样。因为他所负的重要责任,便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一方向,他却有无上的权威,也有无限的责任感,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事务,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需他来多管,他只需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歧途,这才是他应负的责任。
  5.住持和尚请两序班前执事: 住持就位,就要选请全寺的执事。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班首,旧规称为“头首”。他要选拔僧众中才能胜任,而且足孚众望的出任各种职司。虽然不经过选举,但是必是大众所谅解同意的。他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时,先要征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等于现代的公告牌),挂了出来,大家就得遵守之。须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挂牌。在请职以前,先于三五天前方丈预备了茶果,就命侍者去请某某师等同来吃茶,经过住持向他们当面请托,得到了同意,才一一由书记写好名字职位,挂牌示众。然后在就职那一天,午斋的时候,先送到斋堂,依次就座用膳。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晚课以后,各新请的执事,便到方丈礼座就职。住持便当面加以训勉,告诫尽心职务,遵守清规。退而再至各老职事房中,一一拜候,便叫作“巡寮”(这个名辞,在戒律上又作别论),这样便是简单的请职程序。请职的时候,也有请二人同任一职,每为副助,或数人同任一职的,偶也有之。但各职执事职司,虽由住持请出,却不像上下级官吏的组织,它足平行的。可以说,只有圆的关系,既不是上下,也不是纵横的隶属。他们有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却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班行观念。
  6.古清规的住持职司和接受程序:
  (1)住持的日常事务(旧称“住持日用”) 关于教育和说法者:上堂。晚参。小参。告香。普说。入室(以上统属日常说法部分)。念诵。巡寮。肃众。训童行。为行者普说(以上统属日常管理部分)。受法衣。迎侍尊宿。施主请升座(说法)斋僧。受嗣法人煎点。嗣法师遗书至(以上统属于平常管辖的教育和事务部分)。
  (2)请新住持的次序 发专使,当代住持受请。受请升座。专使特为新命煎点。山门管待新命并尊使新命辞众上堂茶汤。西堂头首受请。受请人升座。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山门管待人并专使。受请人升座茶汤。
  (3)入院视篆 山门请新命斋。开堂祝寿。山门特为新命茶汤。当晚小参。为建寺檀越升座。管待专使。留请两序。报谢出入。交割砧基什物。受两序勋旧煎点。
  (4)退院
  (5)迁化入龛。请主丧。请丧司执事。孝服。佛事。移龛。挂真举哀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祭次。出丧挂真奠茶汤。荼毗(火化)。全身入塔。唱衣。灵骨入塔。下遗书。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其中火化与全身入塔及灵骨入塔,并非丧事的次序,但只视丧事情形,任选一项)。
  (6)议举新住持
  (二)两序执事
  住持和尚所请班首执事,等于古朝廷仪制,分文武两班,所以便称为两序。
  1.各职的班首执事:
  (1)古清规的两序:
  西序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参头。祖侍。烧香。记录。圣僧侍者。
  执事:殿主。寮元。钟头。鼓头。印房。夜巡。清众。香灯。司水。耆宿。闲住。护病。打扫。行者。净头。
  东序班首:都监寺。监院。维那。副寺。库头。知众。知客。照客。悦众。典座。值岁。知浴。监收。衣钵。汤药。侍者。庄主。
  执事:化主。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即近代的涅盘堂主)。净头。米头。饭头。茶头。园头。磨头。水头。炭头。菜头。柴头。
  (2)两序请职的程序: 请立僧首座。请名德首座。两序进退。挂钵时请知事。侍者进退。寮舍交割什物。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茶。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方丈管待新旧两序。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住持垂访头首点茶。两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头首就僧堂点茶。两序出班是香(其余制度,如受戒、挂褡、坐禅、节腊、法器,各有一定的规矩,因为太繁,又不关本文主要宗旨故不详述。既如以上所列,也仅举列它的次序名目,详细内容,也毋需一一申述)。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方丈(16张)

方丈(1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