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孟子集注卷一.孟子梁惠王上

굴어당 2011. 10. 14. 12:06

孟子集注 全文은 |http://cafe.daum.net/k2gim    한문자료실

http://cafe.daum.net/k2gim     클릭가능

 

孟子集注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 魏侯罃也. 都大梁, 僭稱王, 溢曰惠. 史記: 惠王三十五年,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而孟軻至梁. 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 蓋富國彊兵之類.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 心之德̖ 愛之理. 義者, 心之制̖ 事之宜也.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詳言之. 後多放此. 王曰 ?何以利吾國? ?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 去聲. , 於豔反. 此言求利之害, 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 , 取也. 上取乎下, 下取乎上, 故曰交征. 國危, 謂將有弑奪之禍. , 車數也. 萬乘之國者, 天子畿內地方千里, 出車萬乘. 千乘之家者, 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 出車千乘也. 千乘之國, 諸侯之國. 百乘之家, 諸侯之大夫也. , 下殺上也. , 足也. 言臣之於君, 每十分而取其一分, 亦已多矣. 若又以義爲後而以利爲先, 則不弑其君而盡奪之, 其心未肯以爲足也.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此言仁義未嘗不利, 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已之意也. , 猶棄也. , 不急也. 言仁者必愛其親, 義者必急其君. 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 則其下化之, 自親戴於己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 何必曰利? 重言之, 以結上文兩節之意. 此章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 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 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 殉人欲, 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 所謂毫釐之差, 千里之繆. 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 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太史公曰: 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曰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 常防其源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好利之弊, 何以異哉? 程子曰: 君子未嘗不欲利, 但專以利爲心則有害. 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 當是之時, 天下之人惟利是求, 而不復知有仁義. 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 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 此聖賢之心也.

  孟子見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 顧鴻鴈麋鹿, : 賢者亦樂此乎? , 音洛, 篇內同. , 池也. , 鴈之大者. , 鹿之大者. 孟子對曰: 賢者而後樂此, 不賢者雖有此, 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 詩云: ?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 ?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 謂其臺曰靈臺, 謂其沼曰靈沼, 樂其有麋鹿魚鼈. 古之人與民偕樂, 故能樂也. , 音棘. , 音憂. , 詩作翯, 戶角反. , 音烏. 此引詩而釋之, 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 詩大雅靈臺之篇, , 量度也. 靈臺, 文王臺名也. , 謀爲也. , 治也. 不日, 不終日也. , 速也, 言文王戒以勿亟也. 子來, 如子來趨父事也. 靈囿̖ 靈沼, 臺下有囿, 囿中有沼也. , 牝鹿也. , 安其所, 不驚動也. 濯濯, 肥澤貌. 鶴鶴, 潔白貌. , 歎美辭. , 滿也. 孟子言文王雖用民力, 而民反歡樂之, 旣加以美名, 而又樂其所有. 蓋由文王能愛其民, 故民樂其樂, 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 湯誓曰: ?時日害喪? 予及女偕亡. ? 民欲與之偕亡, 雖有臺池鳥獸, 豈能獨樂哉? , 音曷. , 去聲. , 音汝. 此引書而釋之, 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 湯誓, 商書篇名. , 是也. , 指夏桀. , 何也. 桀嘗自言, 吾有天下, 如天之有日, 日亡吾乃亡耳. 民怨其虐, 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 此日何時亡乎? 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 蓋欲其亡之甚也. 孟子引此, 以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 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 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 則移其民於河東, 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寡人, 諸侯自稱, 言寡德之人也. 河內河東皆魏地. , 歲不熟也. 移民以就食, 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孟子對曰: 王好戰, 請以戰喩. 塡然鼓之, 兵刃旣接, 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 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去聲. , 音田. , 鼓音也. 兵以鼓進, 以金退. , 猶但也. 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 惠王能行小惠, 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 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楊氏曰: 移民移粟, 荒政之所不廢也. 然不能行先王之道, 而徒以是爲盡心焉, 則末矣. 不違農時, 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 魚鼈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鼈不可勝食, 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 音升. , 音促. , 音古. 洿, 音烏. 農時, 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 凡有興作, 不違此時, 至冬乃役之也. 不可勝食, 言多也. , 密也. , 網也. 洿, 窊下之地, 水所聚也. 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 魚不滿尺, 市不得粥, 人不得食. 山林川澤, 與民共之, 而有厲禁. 草木零落, 然後斧斤入焉. 此皆爲治之初, 法制未備, 且因天地自然之利, 而撙節愛養之事也. 然飮食宮室所以養生, 祭祀棺槨所以送死, 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 今皆有以資之, 則人無所恨矣.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 故以此爲王道之始.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敎, 申之以孝悌之養,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去聲. , 敕六反. , 去聲. , 去聲. 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 則平聲; 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 則去聲. 後皆放此. 五畝之宅, 一夫所受, 二畝半在田, 二畝半在邑. 田中不得有木, 恐妨五穀, 故於牆下植桑以供蠶事. 五十始衰, 非帛不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 , 養也. , 謂孕子之時, 如孟春犠性毋用牝之類也. 七十非肉不飽, 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百畝之田, 亦一夫所受. 至此則經界正, 井地均, 無不受田之家矣. 庠序, 皆學名也. , 重也, 丁寧反覆之意. 善事父母爲孝, 善事兄長爲悌. , 與斑同, 老人頭半白黑者也. , 任在背. , 任在首. 夫民衣食不足, 則不暇治禮義; 而飽煖無敎, 則又近於禽獸. 故旣富而敎以孝悌, 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 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 衣帛食肉但言七十, 擧重以見輕也. , 黑也. 黎民, 黑髮之人, 猶秦言黔首也. 少壯之人, 雖不得衣帛食肉, 然亦不至於飢寒也. 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 極財成輔相之道, 以左右民, 是王道之成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人死, 則曰: ?非我也, 歲也. ?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 ?非我也, 兵也. ?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 平表反. , 七亦反. , 制也. , 餓死人也. , 發倉廩以賑貸也. , 謂歲之豐凶也. 惠王不能制民之産, 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 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 至於民飢而死, 猶不知發, 則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 乃以民不加多, 歸罪於歲凶, 是知刃之殺人, 而不知操刃者之殺人也. 不罪歲, 則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 天下之民至焉, 則不但多於鄰國而已. 程子曰: 孟子之論王道, 不過如此, 可謂實矣. 又曰: 孔子之時, 周室雖微, 天下猶知尊周之爲義, 故春秋以尊周爲本. 至孟子時, 七國爭雄, 天下不復知有周, 而生民之塗炭已極. 當是時, 諸侯能行王道, 則可以王矣. 此孟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 蓋王者, 天下之義主也. 聖賢亦何心哉? 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

  梁惠王曰: 寡人願安承敎. 承上章言願安意以受敎. 孟子對曰: 殺人以梃與刃, 有以異乎? : 無以異也. , 徒頂反. , 杖也. 以刃與政, 有以異乎? : 無以異也. 孟子又問而王答也. : 庖有肥肉, 廐有肥馬, 民有飢色, 野有餓莩, 此率獸而食人也. 厚斂於民以養禽獸, 而使民飢以死, 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 獸相食, 且人惡之. 爲民父母, 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惡之之惡, 去聲. 惡在之惡, 平聲. 君者, 民之父母也. 惡在, 猶言何在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 ? 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音勇. , 去聲. , 從葬木偶人也. 古之葬者, 束草爲人以爲從衛, 謂之芻靈, 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 則有面目機發, 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惡其不仁, 而言其必無後也. 孟子言此作俑者, 但用象人以葬, 孔子猶惡之, 況實使民飢而死乎? 李氏曰: 爲人君者, 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 然殉一己之欲, 而不恤其民, 則其流必至於此. 故以爲民父母告之. 夫父母之於子, 爲之就利避害, 未嘗頃刻而忘於懷, 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梁惠王曰: 晉國, 天下莫强焉,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東敗於齊, 長子死焉;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 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 願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則可? , 上聲. , 去聲. , 必二反. 洒與洗同. 魏本晉大夫魏斯, 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 號曰三晉. 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 齊擊魏, 破其軍, 虜太子申. 十七年, 秦取魏少梁, 後魏又數獻地於秦. 又與楚將昭陽戰敗, 亡其七邑. , 猶爲也. 言欲爲死者雪其恥也. 孟子對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百里, 小國也. 然能行仁政, 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於民, 省刑罰, 薄稅斂, 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長上,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 所梗反. ̖ 易皆去聲. , 奴豆反. , 上聲. 省刑罰, 薄稅斂, 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 治也. , 耘也. 盡己之謂忠, 以實之謂信. 君行仁政, 則民得盡力於農畝, 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 是以尊君親上而樂於效死也. 彼奪其民時, 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 去聲. , 謂敵國也.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誰與王敵? , 音扶. , 陷於阱. , 溺於水. 暴虐之意. , 正也. 以彼暴虐其民, 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 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於我, 則誰與我爲敵哉? 故曰: ?仁者無敵. ? 王請勿疑! 仁者無敵, 蓋古語也. 百里可王, 以此而已. 恐王疑其迂闊, 故勉使勿疑也. 孔氏曰: 惠王之志在於報怨, 孟子以論在於救民. 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 蓋孟子之本意.

  孟子見梁襄王. 襄王, 惠王子, 名赫. , 語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 ?天下惡乎定? ? 吾對曰: ?定于一. ? , 去聲. , 七沒反. , 平聲. , 告也. 不似人君, 不見所畏, 言其無威儀也. 卒然, 急遽之貌. 蓋容貌辭氣, 乃德之符. 其外如此, 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王問列國分爭, 天下當何所定. 孟子對以必合於一, 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 ? 王問也. 對曰: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 甘也. ?孰能與之? ? 王復問也. , 猶歸也. 對曰: ?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 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 沛然下雨, 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 孰能禦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 民歸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誰能禦之? ? 」 , 音扶. , 音勃. 由當作猶, 古字借用. 後多放此. 周七八月, 夏五六月也. 油然, 雲盛貌. 沛然, 雨盛貌. 浡然, 興起貌. , 禁止也. 人牧, 謂牧民之君也. , 頸也. 蓋好生惡死, 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 則天下悅而歸之. 蘇氏曰: 孟子之言, 非苟爲大而已. 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 未有不以爲迂者矣. 予觀孟子以來, 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 能一天下者四君, 皆以不嗜殺人致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秦晉及隋, 力能合之, 而好殺不已, 故或合而復分, 或遂以亡國. 孟子之言, 豈偶然而已哉?

  齊宣王問曰: 齊桓̖ 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齊宣王, 姓田氏, 名辟彊, 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公̖ 晉文公, 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 文之事者, 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乎? , 言也. 董子曰: 仲尼之門, 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亦此意也. ̖ 已通用. 無已, 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 謂王天下之道. : 德何如, 則可以王矣? : 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 , 愛護也. : 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 . : 何由知吾可也? : 臣聞之胡齕曰,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 ?牛何之? ? 對曰: ?將以釁鐘. ?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 : ?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 不識有諸? , 音核. , 上聲. , 音斛. , 音速. , 平聲. 胡齕, 齊臣也. 釁鐘, 新鑄鐘成, 而殺牲取血以塗其釁吳也. 觳觫, 恐懼貌. 孟子述所聞胡齕之語而問王, 不知果有此事否? : 有之. :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 卽所謂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 擴而充之, 則可以保四海矣. 故孟子指而言之, 欲王察識於此而擴充之也. , 猶吝也. 王曰: . 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 吾何愛一牛? 卽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 其吳似吝, 實有如百姓所譏者. 然我之心不如是也. :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以小易大, 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 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平聲. , 怪也. , 痛也. , 猶分也. 言牛羊皆無罪而死, 何所分別而以羊易牛乎? 孟子故設此難, 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 王不能然, 故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 : 無傷也, 是乃仁術也, 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去聲. 無傷, 言雖有百姓之言, 不爲害也. , 謂法之巧者. 蓋殺牛旣所不忍, 釁鐘又不可廢. 於此無以處之, 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 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 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 故以羊易牛, 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 此所以爲仁之術也. , 謂將死而哀鳴也. 蓋人之於禽獸, 同生而異類. 故用之以禮, 而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 其所以必遠庖廚者, 亦以預養是心, 而廣爲仁之術也. 王說曰: 詩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 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 何也? , 音悅. , 七本反. , 待洛反. 夫我之夫, 音扶. 詩小雅巧言之篇. 戚戚, 心動貌. 王因孟子之言, 而前日之心復萌, 乃知此心不從外得, 然猶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 有復於王者曰: ?吾力足以擧百鈞? , 而不足以擧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 . 」 「今恩足以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擧, 爲不用力焉; 輿薪之不見, 爲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見保, 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 不爲也, 非不能也. , 平聲. 爲不之爲, 去聲. , 白也. , 三十斤. 百鈞, 至重難擧也. , 鳥羽. 一羽, 至輕易擧也. 秋毫之末, 毛至秋而末銳, 小而難見也. 輿薪, 以車載薪, 大而易見也. , 猶可也. 今恩以下, 又孟子之言也. 蓋天地之性, 人爲貴. 故人之與人, 又爲同類而相親. 是以惻隱之發, 則於民切而於物緩; 推廣仁術, 則仁民易而愛物難. 今王此心能及物矣, 則其保民而王, 非不能也, 但自不肯爲耳. :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挾太山以超北海, 語人曰 ?我不能? ,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 語人曰 ?我不能? , 是不爲也,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類也. , 去聲. 爲長之爲, 去聲. , 上聲. , 之舌反. , 狀也. , 以腋持物也. , 躍而過也. 爲長者折枝, 以長者之命, 折草木之枝, 言不難也. 是心固有, 不待外求, 擴而充之, 在我而已. 何難之有?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 言擧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 , 平聲. , 以老事之也. 吾老, 謂我之父兄. 人之老, 謂人之父兄. , 以幼畜之也. 吾幼, 謂我之子弟. 人之幼, 謂人之子弟. 運於掌, 言易也. 詩大雅思齊之篇. , 法也. 寡妻, 寡德之妻, 謙辭也. , 治也. 不能推恩, 則衆叛親離, 故無以保妻子. 蓋骨肉之親, 本同一氣, 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 故古人必由親親推之, 然後及於仁民; 又推其餘, 然後及於愛物, 皆由近以及遠, 自易以及難. 今王反之, 則必有故矣. 故復推本而再問之. , 然後知輕重; , 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 心爲甚. 王請度之! 度之之度, 待洛反. , 稱錘也. , 丈尺也. 度之, 謂稱量之也. 言物之輕重長短, 人所難齊, 必以權度度之而後可見. 若心之應物, 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 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權度, 又有甚於物者. 今王恩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 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 而仁民之心輕且短, 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 故上文旣發其端, 而於此請王度之也. 抑王興甲兵, 危士臣, 構怨於諸侯, 然後快於心與? , 平聲. , 發語辭. , 戰士也. , 結也.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 必其以是三者爲快也. 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 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 故指以問王, 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 . 吾何快於是?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於此者, 心之正也; 而必爲此者, 欲誘之也. 欲之所誘者獨在於是, 是以其心尙明於他而獨暗於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 而功不至於百姓也. :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 輕煖不足於體與? 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豈爲是哉? : . 吾不爲是也. :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 朝秦楚, 敍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 猶緣木而求魚也. , 平聲. 爲肥̖ 抑爲̖ 豈爲, 不爲之爲, 皆去聲. ̖ 令皆平聲. , 與闢同. , 音潮. 便嬖, 近習嬖幸之人也. , 語助辭. , 開廣也. , 致其來朝也. 秦楚, 皆大國. , 臨也. , 如此也. 所爲, 指興兵結怨之事. 緣木求魚, 言必不可得. 王曰: 若是其甚與? : 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 雖不得魚, 無後災. 以若所爲, 求若所欲, 盡心力而爲之, 後必有災. : 可得聞與? : 鄒人與楚人戰, 則王以爲孰勝? : 楚人勝. :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寡固不可以敵衆, 弱固不可以敵彊.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蓋亦反其本矣. 甚與̖ 聞與之與, 平聲. ̖ , 皆發語辭. , 小國. , 大國. 齊集有其一, 言集合齊地, 其方千里, 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 以一服八, 必不能勝, 所謂後災也. 反本, 說見下文. 今王發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 孰能禦之? , 音潮. , 音古. , 與訴同. 行貨曰商, 居貨曰賈. 發政施仁, 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近者悅, 遠者來, 則大小强弱非所論矣. 蓋力求所欲, 則所欲者反不可得; 能反其本, 則所欲者不求而至. 與首章意同. 王曰: 吾吳, 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 明以敎我. 我雖不敏, 請嘗試之. , 與吳同. : 無恆産而有恆心者, 惟士爲能. 若民, 則無恆産, 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 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於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 胡登反. , 與僻同. , 於虔反. , 常也. , 生業也. 恆産, 可常生之業也. 恆心, 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嘗學問, 知義理, 故雖無常産而有常心. 民則不能然矣. , 猶羅網, 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凶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 , 許六反, 下同. , 猶易也. 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 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 平聲. 凡治字爲理物之義者, 平聲; 爲己理之義者, 去聲. 後皆放此. , 足也. 此所謂無常産而無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 則盍反其本矣. , 何不也. 使民有常産者, 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說具下文.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敎,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音見前章.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 趙氏曰: 八口之家, 次上農夫也. 此王政之本, 常生之道, 故孟子爲齊梁之君各陳之也. 楊氏曰: 爲天下者, 擧斯心加諸彼而已. 然雖有仁心仁聞, 而民不被其澤者, 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故以制民之産告之. 」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 行王道. 而王道之要, 不過推其不忍之心, 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齊王非無此心, 而奪於功利之私, 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覆曉告, 精切如此, 而蔽固已深, 終不能悟, 是可歎也.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白頭山의 가을 풍경  (0) 2011.10.14
생로병사의 비밀118편-동영상  (0) 2011.10.14
歷史探訪(노량진 死六臣公園)  (0) 2011.10.14
북한에 있는 관동8경  (0) 2011.10.14
공자의 고향 취푸  (0)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