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
1. 繼善篇
子曰 爲善者 天報之以福 爲不善者 天報之以禍
漢昭烈將終 勅後主曰 勿以善小而不爲 勿以惡小而爲之
莊子曰 一日不念善 諸惡皆自起
太公曰 見善如渴 聞惡如聾 又曰 善事須貪 惡事莫樂
馬援曰 終身行善 善猶不足 一日行惡 惡自有餘
司馬溫公曰 積金以遺子孫 未必子孫能盡守 積書以遺子孫 未必子孫能盡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爲子孫之計也
景行錄曰 恩義廣施 人生何處不相逢 讐怨莫結 路逢狹處難回避
莊子曰 於我善者我亦善之 於我惡者我亦善之
我旣於人無惡 人能於我無惡哉
東岳聖帝垂訓曰 一日行善 福雖未至 禍自遠矣
一日行惡 禍雖未至 福自遠矣
行善之人 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 日有所增
行惡之人 如磨刀之石 不見其損 日有所虧
子曰 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2. 天命篇
子曰 順天者存 逆天者亡
康節邵先生曰 天聽寂無音 蒼蒼何處尋
非高亦非遠 都只在人心
玄帝垂訓曰 人間私語 天廳若雷 暗室欺心 神目如電
益智書云 惡-- 若滿 天必誅之
莊子曰 若人作不善 得顯名者 人雖不害 天必戮之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天網恢恢 疎而不漏
子曰 獲罪於天 無所禱也
3. 順命篇
子曰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萬事分已定 浮生空自忙
景行錄云 禍不可倖免 福不可再求
時來 風送騰王閣 運退 雷轟薦福碑
列子曰 痴聾痼啞家豪富 智慧聰明却受貧
年月日時該載定 算來由命不由人
4. 孝行篇
詩曰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深恩 昊天罔極
子曰 孝子之事親也 居則致其敬 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
父命召 唯而不諾 食在口則吐之
太公曰 孝於親 子亦孝之 身旣不孝 子何孝焉
孝順還生孝順子 忤逆還生忤逆子
不信但看簷頭水 點點滴滴不差移
5. 正己篇
性理書云 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
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 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錄云 大丈夫 當容人 無爲人所容
太公曰 勿以貴己而賤人 勿以自大而蔑小 勿以恃勇而輕敵
馬援曰 聞人之過失 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 口不可言
康節邵先生曰 聞人之謗未嘗怒 聞人之譽未嘗喜
聞人之惡未嘗和 聞人之善則就而和之 又從而喜之
其時 樂見善人 樂聞善事 樂道善言 樂行善意
聞人之惡 如負芒刺 聞人之善 如佩蘭蕙
道吾善者是吾賊 道吾惡者是吾師
景行錄曰 保生者寡慾 保身者避名 無慾易 無名難
太公曰 勤爲無價之寶 愼是護身之符
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鬪
及己老也 血氣旣衰 戒之在得
孫眞人養生銘云 怒甚偏傷氣 思多太損神 神疲心易役
氣弱病相因 勿使悲歡極 當令飮食均 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
景行錄云 食淡精神爽 心淸夢寐安
定心應物 雖不讀書 可以爲有德君子
近思錄云 懲忿如救火 窒慾如防水
夷堅志云 避色如避讐 避風如避箭 莫喫空心茶 少食中夜飯
荀子曰 無用之辯 不急之察 棄而勿治
子曰 衆好之 必察焉 衆惡之 必察焉
酒中不語 眞君子 財上分明 大丈夫
萬事從寬 其福自厚
太公曰 欲量他人 先須自量
傷人之語 還是自傷 含血噴人 先汚其口
凡戱無益 惟勤有功
太公曰 瓜田不納履 李下不整冠
景行錄曰 心可逸 形不可不勞 道可樂 心不可不憂
形不勞則怠惰易弊 心不憂則荒淫不定
故 逸生於勞而常休 樂生於憂而無厭 逸樂者憂勞豈可忘乎
耳不聞人之非 目不視人之短 口不言人之過 庶幾君子
蔡伯喈曰 喜怒在心 言出於口 不可不愼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 不可圬也
紫虛元君誠諭心文曰 福生於淸儉 德生於卑退 道生於安靜
命生於和暢 憂生於多慾 禍生於多貪 過生於輕慢 罪生於不仁
戒眼莫看他非 戒口莫談他短 戒心莫自貪嗔 戒身莫隨惡伴
無益之言莫妄說 不干己事莫妄爲 尊君王孝父母 敬尊長奉有德
別賢愚恕無識 物順來而勿拒 物旣去而勿追 身未遇而勿望
事已過而勿思 聰明多暗昧 算計失便宜 損人終自失 依勢禍相隨
戒之在心 守之在氣 爲不節而亡家 因不廉而失位
勸君自警於平生 可歎可驚而可畏 上臨之以天鑑 下察之以地祇
明有三法相繼 暗有鬼神相隨 惟正可守 心不可欺 戒之戒之
6. 安分篇
景行錄云 知足可樂 務貪則憂
知足者 貧賤亦樂 不知足者 富貴亦憂
濫想徒傷神 妄動反致禍
知足常足 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 終身無恥
書曰 滿招損 謙受益
安分吟曰 安分身無辱 知機心自閑 雖居人世上 却是出人間
子曰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7. 存心篇
景行錄云 坐密室如通衢 馭寸心如六馬 可免過
擊壤詩云 富貴如將智力求 仲尼年少合封侯
世人不解靑天意 空使身心半夜愁
范忠宣公 戒子弟曰 人雖至愚 責人則明 雖有聰明 恕己則昏
爾曹 但當以責人之心責己 恕己之心恕人則 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子曰 聰明思睿 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 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 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 守之以謙
素書云 薄施厚望者不報 貴而忘賤者不久
施恩勿求報 與人勿追悔
孫思邈曰 膽欲大而心欲小 知欲圓而行欲方
念念要如臨戰日 心心常似過橋時
懼法朝朝樂 欺公日日憂
朱文公曰 守口如甁 防意如城
心不負人 面無慙色
人無百歲人 枉作千年計
寇萊公六悔銘云
官行私曲失時悔 富不儉用貧時悔
藝不少學過時悔 見事不學用時悔
醉後狂言醒時悔 安不將息病時悔
益智書云
寧無事而家貧 莫有事而家富 寧無事而住茅屋
不有事而住金屋 寧無病而食--飯 不有病而服良藥
心安茅屋穩 性定菜羹香
景行錄云 責人者不全交 自恕者不改過
夙興夜寐 所思忠孝者 人雖不知 天必知之
飽食煖衣 怡然自衛者 身雖安 其如子孫何
以愛妻子之心 事親則曲盡其孝
以保富貴之心 奉君則無往不忠
以責人之心 責己則寡過
以恕己之心 恕人則全交
爾謀不臧 悔之何及 爾見不長 敎之何益
利心專則背道 私意確則滅公
生事事生 省事事省
8. 戒性篇
景行錄云 人性如水 水一傾則不可復 性一縱則不可反
制水者必以堤防 制性者必以禮法
忍一時之忿 免百日之憂
得忍且忍 得戒且戒 不忍不戒 小事成大
愚濁生嗔怒 皆因理不通 休添心上火 只作耳邊風
長短家家有 炎凉處處同 是非無實相 究竟摠成空
子張欲行 辭於夫子 願賜一言 爲修身之美
子曰 百行之本 忍之爲上 子張曰 何爲忍之
子曰 天子忍之 國無害 諸侯忍之 成其大
官吏忍之 進其位 兄弟忍之 家富貴 夫妻忍之 終其世
朋友忍之 名不廢 自身忍之 無禍害
子張曰 不忍則如何 子曰 天子不忍 國空虛 諸侯不忍 喪其軀
官吏不忍 刑法誅 兄弟不忍 各分居 夫妻不忍 令子孤
朋友不忍 情意疎 自身不忍 患不除
子張曰 善哉善哉 難忍難忍 非人不忍 不忍非人
景行錄云 屈己者 能處重 好勝者 必遇敵
惡人罵善人 善人摠不對 不對心淸閑 罵者口熱沸
正如人唾天 還從己身墜
我若被人罵 佯聾不分說 譬如火燒空 不救自然滅
我心等虛空 摠爾飜脣舌
凡事留人情 後來好相見
9. 勤學篇
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莊子曰 人之不學 如登天而無術
學而智遠 如披祥雲而覩靑天 登高山而望四海
禮記曰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太公曰 人生不學 冥冥如夜行
韓文公曰 人不通古今 馬牛而襟--
朱文公曰 家若貧 不可因貧而廢學 家若富 不可恃富而怠學
貧若勤學 可以立身 富若勤學 名乃光榮
惟見學者顯達 不見學者無成 學者乃身之寶 學者乃世之珍
是故 學則乃爲君子 不學則爲小人 後之學者 宜各勉之
徽宗皇帝曰 學者 如禾如稻 不學者 如蒿如草
如禾如稻兮 國之精糧 世之大寶
如蒿如草兮 耕者憎嫌 鋤者煩惱 他日面墻 悔之已老
論語曰 學如不及 惟恐失之
10. 訓子篇
景行錄云 賓客不來 門戶俗 詩書無敎 子孫愚
莊子曰 事雖小 不作不成 子雖賢 不敎不明
漢書云 黃金滿z 不如敎子一經 賜子千金不如敎子一藝
至樂 莫如讀書 至要 莫如敎子
呂滎公曰 內無賢父兄 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 鮮矣
太公曰 男子失敎 長必頑愚 女子失敎 長必 lu.gif 疎
男年長大 莫習樂酒 女年長大 莫令遊走
嚴父出孝子 嚴母出孝女
憐兒多與棒 憎兒多與食
人皆愛珠玉 我愛子孫賢
11a. 省心篇 上
景行錄云 寶貨 用之有盡 忠孝 享之無窮
家和貧也好 不義富如何 但存一子孝 何用子孫多
父不憂心因子孝 夫無煩惱是妻賢
言多語失皆因酒 義斷親疎只爲錢
旣取非常樂 須防不測憂
得寵思辱 居安慮危
榮輕辱淺 利重害深
甚愛必甚費 甚譽必甚毁 甚喜必甚憂 甚贓必甚亡
子曰 不觀高崖 何以知顚墜之患
不臨深淵 何以知沒溺之患
不觀巨海 何以知風波之患
欲知未來 先察已往
明鏡所以察形 往古所以知今
過去事 如明鏡 未來事 暗似漆
景行錄云 明朝之事 薄暮不可必 薄暮之事 晡時不可必
天有不測風雨 人有朝夕禍福
未歸三尺土 難保百年身 已歸三尺土 難保百年墳
景行錄云 木有所養 則根本固而枝葉茂 棟樑之材成
水有所養 則泉源壯而流派長 灌漑之利博
人有所養 則志氣大而識見明 忠義之士出 可不養哉
自信者 人亦信之 吳越皆兄弟 自疑者 人亦疑之 身外皆敵國
疑人莫用 用人勿疑
諷諫云 水底魚天邊雁 高可射兮低可釣
惟有人心咫尺間 咫尺人心不可料
畵虎畵皮難畵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對面共話 心隔千山
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太公曰 凡人不可逆相 海水不可斗量
景行錄云 結怨於人 謂之種禍 捨善不爲 謂之自賊
若聽一面說 便見相離別
飽煖思淫慾 飢寒發道心
疎廣曰 賢人多財則損其志 愚人多財則益其過
人貧智短 福至心靈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是非終日有 不聽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擊壤詩云 平生不作皺眉事 世上應無切齒人
大名豈有鐫頑石 路上行人口勝碑
有麝自然香 何必當風立
有福莫享盡 福盡身貧窮 有勢莫使盡 勢盡寃相逢
福兮常自惜 勢兮常自恭 人生驕與侈 有始多無終
王參政四留銘曰 留有餘不盡之巧 以還造物
留有餘不盡之祿 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 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 以還子孫
黃金千兩未爲貴 得人一語勝千金
巧者拙之奴 苦者樂之母
小船難堪重載 深逕不宜獨行
黃金未是貴 安樂値錢多
在家不會邀賓客 出外方知少主人
貧居鬧市無相識 富住深山有遠親
人義 盡從貧處斷 世情 便向有錢家
寧塞無底缸 難塞鼻下橫
人情 皆爲窘中疎
史記曰 郊天禮廟 非酒不享 君臣朋友 非酒不義
鬪爭相和 非酒不勸 故 酒有成敗而不可泛飮之
子曰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荀子曰 士有妬友則賢交不親 君有妬臣則賢人不至
天不生無祿之人 地不長無名之草
大富由天 小富由勤
成家之兒 惜糞如金 敗家之兒 用金如糞
康節邵先生曰 閑居愼勿說無妨 jae.gif說無妨便有妨
爽口勿多能作疾 快心事過必有殃
與其病後能服藥 不若病前能自防
梓潼帝君垂訓曰 妙藥難醫寃債病 橫財不富命窮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嗔
天地自然皆有報 遠在兒孫近在身
花落花開開又落 錦衣布衣更換着 豪家未必常富貴
貧家未必長寂寞 扶人未必上靑d 推人未必塡溝壑
勸君凡事莫怨天 天意於人無厚薄
堪歎人心毒似蛇 誰知天眼轉如車 去年妄取東隣物
今日還歸北舍家 無義錢財湯潑雪 傥來田地水推沙
若將狡譎爲生計 恰似朝開暮落花
無藥可醫卿相壽 有錢難買子孫賢
一日淸閑 一日仙
11b. 省心篇 下
眞宗皇帝御製曰 知危識險 終無羅網之門
擧善薦賢 自有安身之路 施仁布德 乃世代之榮昌
懷妬報寃 與子孫之爲患 損人利己 終無顯達雲仍
害衆成家 豈有長久富貴 改名異體 皆因巧語而生
禍起傷身 皆是不仁之召
神宗皇帝御製曰 遠非道之財 戒過度之酒
居必擇隣 交必擇友 嫉妬勿起於心 讒言勿宣於口
骨肉貧者莫疎 他人富者莫厚 克己以勤儉爲先
愛衆以謙和爲首 常思已往之非 每念未來之咎
若依朕之斯言 治國家而可久
高宗皇帝御製曰 一星之火 能燒萬頃之薪
半句非言 誤損平生之德 身被一縷 常思織女之勞
日食三飧 每念農夫之苦 苟貪妬損 終無十載安康
積善存仁 必有榮華後裔 福緣善慶 多因積行而生
入聖超凡 盡是眞實而得
王良曰 欲知其君 先視其臣 欲知其人 先視其友
欲知其父 先視其子 君聖臣忠 父慈子孝
家語云 水至淸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許敬宗曰 春雨如膏 行人惡其泥泞 秋月揚輝 盜者憎其照鑑
景行錄云 大丈夫 見善明故 重名節於泰山
用心剛故 輕死生於鴻毛
悶人之凶 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 救人之危
經目之事 恐未皆眞 背後之言 豈足深信
不恨自家汲繩短 只恨他家苦井深
贓濫滿天下 罪拘薄福人
天若改常 不風卽雨 人若改常 不病卽死
壯元詩云 國正天心順 官淸民自安 妻賢夫禍少 子孝父心寬
子曰 木從繩則直 人受諫則聖
一派靑山景色幽 前人田土後人收
後人收得莫歡喜 更有收人在後頭
蘇東坡曰 無故而得千金 不有大福 必有大禍
康節邵先生曰 有人來問卜 如何是禍福
我虧人是禍 人虧我是福
大廈千間 夜臥八尺 良田萬頃 日食二升
久住令人賤 頻來親也疎 但看三五日 相見不如初
渴時一滴如甘露 醉後添盃不如無
酒不醉人人自醉 色不迷人人自迷
公心若比私心 何事不辨 道念若同情念 成佛多時
濂溪先生曰 巧者言拙者默 巧者勞拙者逸
巧者賊拙者德 巧者凶拙者吉
嗚呼 天下拙 刑政撤 上安下順 風淸弊絶
易曰 德微而位尊 智小而謀大 無禍者鮮矣
說苑云 官怠於宦成 病加於小愈 禍生於懈惰
孝衰於妻子 察此四者 愼終如始
器滿則溢 人滿則喪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羊羹雖美 衆口難調
益智書云 白玉投於泥塗 不能汚穢其色
君子行於濁地 不能染亂其心
故 松栢可以耐雪霜 明智可以涉危難
入山擒虎易 開口告人難
遠水不救近火 遠親不如近隣
太公曰 日月雖明 不照覆盆之下
刀刃雖快 不斬無罪之人 非災橫禍 不入愼家之門
太公曰 良田萬頃 不如薄藝隨身
性理書云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酒色財氣四堵墻 多少賢愚在內廂
若有世人跳得出 便是神仙不死方
12. 立敎篇
子曰 立身有義而孝爲本 喪祀有禮而哀爲本
戰陣有列而勇爲本 治政有理而農爲本
居國有道而嗣爲本 生財有時而力爲本
景行錄云 爲政之要 曰公與淸 成家之道 曰儉與勤
讀書起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 勤儉治家之本 和順齊家之本
孔子三計圖云
一生之計在於幼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幼而不學 老無所知 春若不耕
秋無所望 寅若不起 日無所辦
性理書云 五敎之目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三綱 君爲臣綱 父爲子綱 夫爲婦綱
王蠋曰 忠臣不事二君 烈女不更二夫
忠子曰 治官莫若平 臨財莫若廉
張思叔座右銘曰
凡語必忠信 凡行必篤敬 飮食必愼節 字劃必楷正
容貌必端莊 衣冠必肅整 步履必安詳 居處必正靜
作事必謀始 出言必顧行 常德必固持 然諾必重應
見善如己出 見惡如己病
凡此十四者 皆我未深省 書此當座右 朝夕視爲警
范益謙座右銘曰 一不言朝廷利害邊報差除
二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 三不言衆人所作過惡之事
四不言仕進官職趨時附勢 五不言財利多少厭貧求富
六不言淫tt戱慢評論女色 七不言求覓人物干索酒食
又曰 人付書信不可開坼沈滯 與人幷座不可窺人私書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凡借人物不可損壞不還
凡喫飮食不可揀擇去取 與人同處不可自擇便利
凡人富貴不可歎羨毁 凡此數事有犯之者
足以見用心之不正 於正心修身 大有所害 因書以自警
武王問太公曰 人居世上 何得貴賤貧富不等
願聞說之 欲知是矣 太公曰 富貴如聖人之德
皆由天命 富者用之有節 不富者家有十盜
武王曰 何謂十盜 太公曰
時熟不收爲一盜 收積不了爲二盜
無事燃燈寢睡爲三盜 慵懶不耕爲四盜
不施功力爲五盜 專行巧害爲六盜 養女太多爲七盜
晝眠懶起爲八盜 貪酒嗜慾爲九盜 强行嫉妬爲十盜
武王曰 家無十盜而不富者 何如
太公曰 人家必有三耗 武王曰 何名三耗
太公曰 倉庫漏濫不蓋 鼠雀亂食爲一耗
收種失時爲二耗 抛撒米穀穢賤爲三耗
武王曰 家無三耗而不富者 何如 太公曰
人家必有一錯二誤三痴四失五逆六不祥七奴八賤九愚十强
自招其禍 非天降殃
武王曰 願悉聞之 太公曰 養男不敎訓爲一錯
婴孩不訓爲二誤 初迎新婦不行嚴訓爲三痴
未語先笑爲四失 不養父母爲五逆 夜起赤身爲六不祥
好挽他弓爲七奴 愛騎他馬爲八賤 喫他酒勸他人爲九愚
喫他飯命朋友爲十强
武王曰 甚美誠哉 是言也
13. 治政篇
明道先生曰 一命之士 苟有存心於愛物 於人必有所濟
唐太宗御製云 上有麾之 中有乘之 下有附之
幣帛衣之 倉食之 爾俸爾祿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蒼難欺
童蒙訓曰 當官之法 唯有三事
曰淸曰愼曰勤 知此三者 知所以持身矣
當官者 必以暴怒爲戒 事有不可 當詳處之
必無不中 若先暴怒 只能自害 豈能害人
事君如事親 事長官如事兄 與同僚如家人
待群吏如奴僕 愛百姓如妻子 處官事如家事然後
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 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或問 簿佐令者也 簿所欲爲 令或不從 柰何
伊川先生曰 當以誠意動之 今令與簿不和 只是爭私意
令是邑之長 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 過則歸己
善則唯恐不歸於令 積此誠意 豈有不動得人
劉安禮問臨民 明道先生曰 使民各得輸其情
問御吏曰 正己以格物
抱朴子曰 迎斧鉞而正諫 據鼎hwak.gif而盡言此謂忠臣也
14. 治家篇
司馬溫公曰 凡諸卑幼 事無大小 毋得專行 必咨稟於家長
待客不得不豊 治家不得不儉
太公曰 痴人畏婦 賢女敬夫
凡使奴僕 先念飢寒
子孝雙親樂 家和萬事成
時時防火發 夜夜備賊來
景行錄云 觀朝夕之早晏 可以卜人家之興替
文仲子曰 婚娶而論財 夷虜之道也
15. 安義篇
顔氏家訓曰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 有夫婦而後有父子
有父子而後有兄弟 一家之親 此三者而已矣
自玆以往 至于九族 皆本於三親焉
故 於人倫 爲重也 不可無篤
莊子曰 兄弟爲手足 夫婦爲衣服
衣服破時更得新 手足斷處難可續
蘇東坡云 富不親兮貧不疎 此是人間大丈夫
富則進兮貧則退 此是人間眞小輩
16. 遵禮篇
子曰 居家有禮故長幼辨 閨門有禮故三族和
朝廷有禮故官爵序 田獵有禮故戎事閑 軍旅有禮故武功成
子曰 君子有勇而無禮爲亂 小人有勇而無禮爲盜
曾子曰 朝廷莫如爵 鄕黨莫如齒 輔世長民莫如德
老少長幼 天分秩序 不可悖理而傷道也
出門如見大賓 入室如有人
若要人重我 無過我重人
父不言子之德 子不談父之過
17. 言語篇
劉會曰 言不中理 不如不言
一言不中 千語無用
君平曰 口舌者 禍患之門 滅身之斧也
利人之言 煖如綿絮 傷人之語 利如荊棘
一言半句 重値千金 一語傷人 痛如刀割
口是傷人斧 言是割舌刀 閉口深藏舌 安身處處牢
逢人且說三分話 未可全抛一片心
不怕虎生三個口 只恐人情兩樣心
酒逢知己千鐘少 話不投機一句多
18. 交友篇
子曰 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 卽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 如入鮑魚之肆 久而不聞其臭 亦與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 君子必愼其所與處者焉
家語云 與好學人同行 如霧中行 雖不濕衣 時時有潤
與無識人同行 如厠中座 雖不汚衣 時時聞臭
子曰 晏平仲 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
相識滿天下 知心能幾人
酒食兄弟千個有 急難之朋一個無
不結子花休要種 無義之朋不可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19. 婦行篇
益智書云 女有四德之譽
一曰婦德 二曰婦容 三曰婦言 四曰婦工也
婦德者 不必才名絶異 婦容者 不必顔色美麗
婦言者 不必辯口利詞 婦工者 不必技巧過人也
其婦德者 淸貞廉節 守分整齊 行止有恥 動靜有法 此爲婦德也
婦容者 洗浣塵垢 衣服鮮潔 沐浴及時 一身無穢 此爲婦容也
婦言者 擇師而說 不談非禮 時然後言 人不厭其言 此爲婦言也
婦工者 專勤紡績 勿好暈酒 供具甘旨 以奉賓客 此爲婦工也
此四德者 是婦人之所不可缺者
爲之甚易 務之在正 依此而行 是爲婦節
太公曰 婦人之禮 語必細
賢婦令夫貴 惡婦令夫賤
家有賢妻 夫不遭橫禍
賢婦和六親 佞婦破六親
20. 增補篇
周易曰 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
小人 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 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
故 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堅氷至 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非一旦一夕之事 其由來者漸矣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양화소록선비 꽃과 나무를 벗하다,강희안 , 이종묵 (역해) 지음 ,아카넷 | 2012.02.29 (0) | 2012.09.02 |
---|---|
문명의 실크로드를 걷다,장준희 지음 ,청아출판사 | 2012.04.26 (0) | 2012.09.02 |
서울대-관악구 학관협력사업 : 2012년 2학기 제9기 규장각 금요시민강좌 (0) | 2012.08.27 |
제목 : 2012년도 장서각아카데미 역사문화강좌 수강생 모집 (0) | 2012.08.27 |
조영하 [趙寧夏] (0) | 2012.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