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카테고리 없음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汉)崔瑗《座右铭》

굴어당 2016. 7. 10. 22:09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汉)崔瑗《座右铭》
崔瑗,字子玉,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其父崔骃博学有伟才,汉明帝时将其比喻为“龙”,足可见对崔骃的特殊恩宠了。
崔瑗自幼聪明伶俐,机敏过人。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亦喜爱读书,还是孩童之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了。
  崔瑗9岁时,有一天早晨,他正在家门口与小朋友玩耍,忽然看见从大路上前呼后拥地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位穿官服的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到他家门前,声言要来拜访崔骃。待他们进入家门以后,崔瑗从家人口中知道,这骑马的人就是当今的县令,为官清正廉洁,颇受百姓爱戴。崔瑗听后灵机一动,随手在大门上写下了一首四言诗:
“君非干木,何为文侯?虽无光光,入我闾里。”




  意思是,我们这偏僻的地方并不是古代的魏国,也没有隐居魏国的高士干木,而这位远道而来的谦谦君子也不是曾拜干木为师的魏文侯,那他为什么来到我们这街巷呢?
就在这时,县令拜客完毕,正要告辞回衙,走到门口,忽见大门上墨迹未干的诗句,字迹清秀,而内容却含有讥讽之意。他问崔骃这是谁写的,崔骃一看,马上就说:“这一定是我那调皮的儿子写的,触犯大人,请多原谅。”县令笑笑说:“请把令郎叫来,我要当面问话。”崔瑗被叫来后,县令一看,面前站着一位眉目清秀的孩子,就说:“你还能接写几句吗?”只见崔瑗提笔一挥而就:“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县令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情不自禁地对崔骃说:“令郎可谓奇才啊,真可谓‘龙生龙’了。”回头再看崔瑗,早已跑出去玩耍了。




东汉永元八年96年,崔瑗 18岁时,游学京师。从侍中贾逵深造,遂精通天文、历数等。后因其兄崔章被州人无辜杀害。他怒不可遏,手刃仇人,为其兄报仇。然后隐姓埋名出逃他乡。元初五年(118年),他年已40岁时,遇朝廷大赦,始归家。




  他在总结自己坎坷经历的基础上,写了一段自戒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一词,乃始于此。其铭文如下: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讲析】








勿道人之短,勿夸己之长。



  



这两句是崔瑗对自己言语的要求。崔瑗认为,人世间的人我是非都是因为口舌而引起。因此,他在言语方面十分谨慎,还特别警示自己在与人言谈时,不说别人的短处。不仅不说别人的短处,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胜于别人的特长,他也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夸。我们常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所遭遇的很多祸害都是因自己口舌不谨慎所导致的。崔瑗这两句话不仅是自警,也是为了警示世人。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勿夸己之长”还不是太惹人厌。如果你在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专长,一般不会伤害到别人。顶多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狂妄自大,华而不实的人。而“勿道人之短”则是关系到个人祸福安危的警语。如果一个人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不是,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因自己说人闲话而带来祸患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是非之语具有诸多过患,因此,历代祖师和哲学家都劝人要谨言慎行。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也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诗歌以裁缝衣为喻,劝人不要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是应当多反省自己,多找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俗话说“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伤害别人。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若是口无遮拦地随便乱说,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施人慎勿念,受恩慎莫忘。
  



告诉我们对待恩惠的态度。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难免要求助于人,那种万事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应当牢记在心,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别人的恩德,并将自己所受的恩惠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能力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值得倡导的善行,但如果布施者总是惦记着自己对人的恩德,这种布施就不纯洁了。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菜根谭》所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讲述对待赞誉的态度和为人应当具备的品格。崔瑗认为世间有很多人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经常会得到世人的赞誉。能够被人称赞,当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突出的业绩,被人所赞叹。既然我们做不到处处被人所称颂,那么,就应当做一个具有仁义道德之人。其实,一个人成不了名人或伟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人缘的人。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劝人不要心怀狡诈,正确对待别人的诽谤。“隐心而后动”说的是那些两面三刀,心怀鬼胎的人。在我们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对你客客气气,但一转脸就会说你的是非。这些人擅长花言巧语骗人,常常面是背非,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他们对人没有任何仁义之!心。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就是那些整天对人装着笑脸,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慈之心。“谤议庸何伤”告诉人们不要理会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言沦。如果你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了,它们自然就失去了市场。时间一久,便销声匿迹了。所以,百丈禅师也劝人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往往是越说越多,越传越玄乎,只有不理会它,你才不会为此烦恼。
  



高人涵养厚,不宣己名良。
  



劝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在人前表白自己的人品。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被人称颂的名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为人赞叹的优良品格。孔子在世时,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到该国的政事。当子禽问子贡孔子为何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政事时,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的语气,善良的品德,恭敬的态度,节俭的行为,谦让的礼节来得到的。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种品格,成为后世风雅儒士完善自己品格所奉行的标准。
  “不宣己名良”意在让人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一个人是好是坏,不需要自己来鼓吹与辩解,人们自有公论。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和才华的人,他们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相反,他们往往显得很朴素、很低调。俗话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很普通的人。
  



君子绝交处,禁忌恶声扬。
  



告诉人们与人绝交之后应当把握的道德水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相恋多年的情人,患难多年的妻子断绝了关系。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们即使因各种原因不再与人往来,但也绝对不会故意伤害别人的感情与自尊,更不会逢人就败坏对方。但是,恰恰有很多人,当他们与人绝交时,总会想方设法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曾见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与朋友绝交时,斤斤计较朋友的不是,绝交后,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失恋后,经常对以前的恋人纠缠不休,阻止对方重新恋爱。有的甚至为此,生起杀心,酿成血案;也有的夫妻在反目之后,为争家产和子女的抚养权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佛教讲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缘。能够成为朋友、恋人或夫妻,这都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殊胜缘分。当你与别人的缘分走到尽头时,应当感谢对方与自己在相互关照中走过一程。以你的宽容与大度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这份缘的珍惜。说不定,因为你的宽容,日后还能与对方重结旧好呢。
  



勿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
  



告诫人们要名实相符,大智若愚。在任何一个朝代,那些被人们所熟知的名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华而受到大众的推崇而成名的。如唐代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是以其诗才名垂青史,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尊崇。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名实相符的才子。所以,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名实相符,否则,会被人歧视和谩骂。
  名实不符不行,才华太露也不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尽管你很有才华,也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能功高盖主,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雨淋檐头椽”,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受到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局。所以,即使你很有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处富贵不流,暖暖内含光。
  



告诉我们对待富贵的态度。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现世的富贵都是前世修来的,应当珍惜福报。如果对自己的富贵不知珍惜,肆意妄为,将来还会受到贫穷的果报。事实上,从古到今,能够做到富贵之后不忘本,不变坏的人并不多。相反的是很多人富贵之后抛妻弃子,残害亲友。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告诉人们养生处世之道。对于慎言,在前文“不论人之短”中已经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句中的节饮食,是养生之道。民间俗语说“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节饮食并不是要人吃饭不吃饱,而是要人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贪求,对于自己不太喜爱的食物也不拒绝。注重营养的均衡摄人。另一层意思是让人吃饭不过饱。这有利于养生,如果吃饭过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对人健康不利。
  在为人心态上,崔瑗劝人要知足。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其实,人活在世上,凡事能够知足,你就会少了很多的忧愁烦恼,自己也能够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在佛门中流传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晶自高”,就是劝人少欲知足。孔子弟子颜回是一个少欲知足的典范。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淡泊名利的弟子之一。颜回虽然吃住的条件都很差,别人也觉得他这样过于艰苦,但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这说明,人活在世上活得是一种心态,若心能知足,虽然贫穷,仍不失生活的乐趣;心不知足,纵使富贵也会烦恼重重。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是崔瑗对《座右铭》内容的总结。崔瑗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上述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天长日久,他的人品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你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也会变得善巧圆融,他也因此能够与人建立和睦共处的关系,你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兹言置座右,可配崔瑗铭”,宋代谢荙如此评价这篇《座右铭》。崔瑗对于世情练达之事和出处穷通之理,可以说悟得比较透彻。作者意在自诫,他直面人之常情,作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不彰人丑,不扬己美;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誉不足喜,毁不足悲;名副其实,守愚藏拙,持柔弱,戒刚强。








座右铭,是作者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做人的准则,二是做人的方式。








做人的准则,一言以蔽之:“唯仁为纪纲”,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崔瑗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孔子说“仁”者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强调“内省不疚”,所以崔瑗说:“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这是“修己以敬”,说“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这是“内省不疚”。可见崔瑗的仁爱思想完全和孔子的“仁”一脉相承。








至于做人的方式,强调外柔内刚,以柔取胜,这一思想则是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的。老子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崔瑗则直言“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认为柔弱是立身之本,取生之道。加上“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二句,以示警戒。很显然,崔瑗在先贤那里汲取了思想精华,为己所用:孔子的思想侧重于内,更多的强调内养,“暧暧内含光”是做人的准则;老子的思想侧重于外,更多的强调做人的方式,“柔弱”为立身之本。一内一外,一表一里,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而崔瑗的发明和贡献则在于,他把先贤们的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融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之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了。从崔瑗的实际经历看,他对荣辱誉毁,确已看破悟透,不仅以铭文诫之,更重视身体力行。这篇《座右铭》已是他砥砺品格、陶冶精神的一个象征。








它被萧统作为铭文典范二篇之一,收录《文选》,受到后人景仰,也是与崔瑗的这种人品有关。











【崔氏诗文】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汉)崔瑗《座右铭》












崔瑗 《贤女帖》













【链接】《草书势》(崔瑗)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文见《晋书列传第六·卫恒传》

  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芜”,出现了比大小篆简略的“隶书”;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符合实际的。任何一种艺术,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汉代草书在实用中提高技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借用到草书直观上,则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观其法象”,就是观赏草书的艺术形象。而且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点。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一则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书法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这里的鸟兽想要“飞移”;狡兔突然受惊将要“奔驰”,给人强烈的时间艺术的动态感。一则又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它自身的特色。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这些都是草书的特殊处。它较之汉代的正书篆、隶来,线条更流畅,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态。那笔势“畜怒怫郁”,纵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的情景。然则崔瑗在肯定了草书的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文中一方面写到“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写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我国先秦美学就具有了的一条重要原则。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再次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