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論語》成語典故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顔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顔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喩於義,小人喩於利。——《論語·裏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顔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ㅡ
《論語》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麽人都給以教育。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幷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丢臉的事。
5、【温故知新】
出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温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个角就能類推另外三个角。後比喩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8、【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説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説得通。多形容(做事、説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9、【禍起蕭墻】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10、【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11、【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喩懷才待用。
12、【欲速不達】
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13、【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14、【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15、【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采納正确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16、【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个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17、【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18、【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19、【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旣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20、【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顔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幷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