카테고리 없음

客中行.《客中作》여행 중에 지은 시. 李白

굴어당 2011. 10. 13. 11:42

客中行(객중행) - 李白(이백)

 

蘭陵美酒鬱金香(난릉미주울금향) : 난릉의 울금향내 나는 맛난 술

玉碗盛來琥珀光(옥완성래호박광) : 옥공기에 담아내면 호박 빛 나더라.

但使主人能醉客(단사주인능취객) : 주인이 손님을 취하게만 하면

不知何處是他鄕(불지하처시타향) : 어디라도 타향살이 없더이.

(전,결구는 두 구가 한 문장을 이루는 流水格.但使~不 다만 ~하기만 하면~아니다.

난릉의 천하명주 울금주는 주인이 술을 내어 객을 취하게만 하면 정 붙이고 살게

한다는 뜻)但使龙城飞将在,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蘭陵:오늘날의 산동성 苍山县.

:밥공기 완.

鬱金:튤립.

盛:담을 성.

,,,,,,,,,,,,,,,,,,,,,,,,,

 

客中行

百科名片

《客中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

目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客中作》
  【别名】《客中行》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相关图片

客 中 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该作品 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四单元“每周一诗”(P77)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兰陵:地名。 地处鲁南的今苍山兰陵镇周围区域.
  ⑵但使:只要。~하기만 하면,만약~라면.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so long as〗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

  【译文】
  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管它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赏析一  
  
  

真迹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赏析二
  
  

诗人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首《客中作》是这样开头的,郁金香并非一个完整名词,而是指郁金的香气,郁金是一种香草,有浓烈的香味,古时用来浸酒,用郁金浸过的酒,呈金黄色,芳香扑鼻。琥珀,松柏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此处形容美酒的色泽晶莹可爱。谁都知道,李白一生对美酒是情有独钟的,只要有美酒,李白便可以忘乎所以,美酒对李白的神奇效力由此可见一斑。眼前又是同样的场合,只不过“金樽”换上了“玉碗”,人也不是在长安天子脚下,身处民间的李白更可以放浪形骸,尽情享受了,地方上的佳酿,也许更加别有风味,就是因为这首流传千古的饮酒歌,到现在才会出现许多冠以“兰陵”字样的酒品。这时摆在面前的兰陵佳酿,色泽清洌,酒香扑鼻,李白看在眼里,美在心间,恨不得马上就喝它个一醉方休。不过,李白一生面对的美酒盛筵,何止千万?李白可能因为饮酒而更加豪放,也可能因为痛饮而愈发感伤。也正因为如此,李白才不是一个只知道饮酒寻欢的粗俗酒鬼。那么这一次使得李白忘记了乡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美酒,而是多情的主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但使”,是只要的意思。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是一种虚拟语气,可是我们读来,却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李白此时是非常肯定地将时时萦绕心头的思乡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纵观李白一生,不曾被衣食生计所迫,在这一点上,他比杜甫幸运,但在精神的孤寂与知音的难求上,与杜甫却是一般无二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像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
  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杜甫也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余恕诚)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242.shtml 

,,,,,,,,,,,,,,,,,,,,,,,,,,,,,,,,,,,,,,,,

兰陵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兰陵   
兰陵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后圣荀子两任兰陵令 。

目录

兰陵地名起源
  1. 鲁国建立次室邑
  2. 楚国更名兰陵。
  3. 兰陵地名寓意
兰陵区域变迁
  1. 先秦时代兰陵县治
  2. 秦汉魏晋兰陵郡县
  3. 南北朝兰陵郡县
  4. 隋唐兰陵郡县存废
  5. 唐之后兰陵县治取消
  6. 抗日战争设立兰陵县
  7. 解放战争再建兰陵县
  8. 1953年撤销兰陵县
兰陵历史文化
  1. 兰陵荀子文化
  2. 兰陵美酒文化
  3. 兰陵氏族文化
  4. 兰陵运河文化
  5. 兰陵红色文化
兰陵文化采撷
展开

编辑本段兰陵地名起源

鲁国建立次室邑

  地处鲁南的今苍山兰陵镇周围区域在西周
  

兰陵

代为鄫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楚国更名兰陵。

  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兰陵地名寓意

  楚国为何选“兰陵”二字拟名?传统解释是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这一观点毋庸置疑。黄淮流域是先秦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而滋润,植被丰茸,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兰的踪迹已再难寻。
  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兰本是山隅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在先秦时期,自然界兰花的香郁被先民推崇为王者之香。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的“兰”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有请帖寓意的“柬”字中又是明月映照。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把兰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这说明了兰无媚素态和俗气,“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优雅崇高之品德。左丘明说“兰有国香”,将兰提升为君子的高尚品德,孟子又将君子德行上升为的“王道”理想,建设儒家境界中的王道乐土。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美女”、“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
  孟子年长屈原30多岁。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儒学大师,桃李满天下。屈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联齐抗秦,拜访齐国君臣,访问稷下学宫,向儒学大师孟子学而论道,寻求治国方略,亦在情理之中。屈原通过齐都之行,对孟子的“王道”治国理论,一定有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建设楚国的王道乐土,也是屈原追求的理想。 “兰”寓意“王道”,“陵”原义为高地,引申为“乐土”。楚人以“兰陵”命名,就是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确切的喻意,即“圣地”之义。古代称大思想家为“君子”、“圣人”,称封建帝王为“国君”、“圣上”。所以,“兰”字的“王者”即“圣者”,“兰陵”即“圣地”。荀子是儒教正宗,两任兰陵令,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屈原之后800年,在南朝齐梁两代称帝的萧氏后裔,更将兰陵作为自己祖先发祥的圣地。
  在中外地名中,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很多,从现有国内地名词义中含有“圣地”释义的,我们觉得唯有“兰陵”二字,虽“香格里拉”地名也是圣地、净土的意思,但它是近代文学史上泊来的音译之词。“兰陵”的“圣地”含义在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感谢楚人,在我们脚下创造了一个充满王者浪漫气息的地名兰陵。我们也查到,屈原家乡的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文化圣人,也把其故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的一条河流命名为兰陵溪,使圣地之水永远在故土上流淌。

编辑本段兰陵区域变迁

先秦时代兰陵县治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楚国是最早设县的国家之一,在春秋初期就把兼并得到的地方建立县,春秋中期以后,新建的县就逐渐多起来。县的长官称令,这是秦在商鞅变法时所设置的官称。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曾任命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为兰陵令。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从公元前261年起,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荀子是从齐国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职位15年的基础上来到兰陵,他任县令时,兰陵县治早已设立,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今长城镇)、开阳(今临沂城)两个军事要地,是楚军驻扎与越国对峙的边防线。因当时“”的概念是悬在边疆的行政区域,秦楚等国在新辟的疆土率先设立县治。因为齐鲁两国没有实行郡县体制,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

秦汉魏晋兰陵郡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今兰陵镇)、襄贲县(今长城镇)和鄫县(今向城镇),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前206年西汉建立,今兰陵镇为徐州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县辖9乡35亭,规模居东海郡第四位,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县制,兰陵仍为东海郡县治。
  公元196年,兰陵为曹魏政权统治。西晋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城。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郡县共存,驻地不同。为什么要设兰陵郡,这也许和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有关。时间不长,发生永嘉(307—313年)内乱,导致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五胡乱华”。接着晋朝官民大量南逃迁徙,史称“永嘉南渡”,淮阴令萧整率兰陵萧氏族人等离兰陵故土南渡,在今常州武进侨置兰陵郡县,有南兰陵之称。
  东晋时期,北方祸乱不息。在“五胡十六国”年间,兰陵分别为羯族建立的后赵国(319-351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国(351-394年)。这期间,一个叫冉闵的在兰陵郡起家,后冉闵推翻羯赵,350年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失败。
  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兰陵回归东晋,兰陵县回归故土王朝,此后的80多年间由偏安的南方政权统治。

南北朝兰陵郡县

  北魏(386-534年)鲜卑政权于439年完成北方统一,大江南北进入对峙阶段。466年北魏军队开始了夺取刘宋徐、兖、青、冀四州等地区的新一轮战争,于468年1月攻克兰陵县城,南朝刘宋守将投降,兰陵归附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魏书》记载,公元480年(北魏太和四年,南朝齐建元二年),为响应南朝萧齐光复故土的计划,兰陵人桓富率众起义,攻破兰陵县城,杀死县令,并北上与昌虑(今滕州)起义军首领桓和、泰山首领张和颜等联合建立根据地,推举司马朗之为领袖。这场兰陵起义没有得到南朝大力支持,北魏孝文帝政权调淮阳王元等领兵镇压。此后兰陵先后为北魏、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北周(557-581)政权管辖,分属兰陵郡的兰陵县。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后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氶(今峄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今薛城一带)。
  南朝时期,萧氏后人从南兰陵起家登上政治舞台,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分别建立南朝(479—502)(502—557)两代皇朝,历11帝。

隋唐兰陵郡县存废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承县属徐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缯州,将并入氶县的兰陵地区析出,又置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并入氶县,属彭城郡管辖。大业十三年(公元619年),氶县被左君衡领导的农民义军攻破。
  唐初,承县属沂州,兰陵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盛唐诗人李白吟诵兰陵美酒的绝句《客中行》。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开始了寄居东鲁的日子。嗜酒如诗的李白游历兰陵古镇,为美酒陶醉,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使兰陵美酒名扬天下。

唐之后兰陵县治取消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时,兰陵古城属于沂州的承县管辖,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朝代。北宋时,兰陵仍属沂州承县管辖。
  金(1115—1234年)统治初期,兰陵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治所在承城(峄城)21年。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见《金史·志第六》),共49年。金兴定中(1217—1222年)在承县旧地设置峄州
  元代(1206—1368年),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李璮是反叛蒙元的山东军阀,1262年初举兵反元,7月兵败济南,被忽必烈处死。李璮将峄州东部强行划归沂州,是利用益都路行省为基地,扩大自己的反元势力范围。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峄州,东部包括兰陵并入沂州。
  兰陵县治设置1000多年,长期在兰陵原址,只是随着社会动荡时侨置、迁徙。宋末元初,民族矛盾尖锐,兰陵县治所迁至峄城和土楼,并未将兰陵地名留在这里,兰陵旧地仍作为一个东部盛产兰陵美酒的古镇在那儿,没有更名的记载。1265年元朝撤销兰陵县,兰陵古镇划归沂州府管辖。
  明清两代兰陵属沂州府兰山县,兰陵一直是沂州西南重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应是副县级单位。

抗日战争设立兰陵县

  民国时期兰山县更名临沂县,兰陵一带被称为临沂西南乡。
  1938年6月,中共在抱犊崮山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简称“边联县办事处”,1941年2月成立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需要,1942年8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在临沂县西南部和边联县南部地区成立中共兰西工委,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中共兰西工委扩建为兰陵县委。1943年3月成立兰陵县办事处。1944年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4年3月,为纪念牺牲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将“边联县”改称赵鎛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临沂城解放,临沂县抗日根据地大部划归赵镈县。10月,兰陵县撤销,辖区归属赵鎛县。1945年底,今县域只有赵鎛县一个建制。

解放战争再建兰陵县

  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鎛县东部析出置县,新县治取名苍山县。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县委书记。这时,在今苍山县域内,出现了赵镈、苍山、兰陵三县并存的局面。

1953年撤销兰陵县

  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峄县,原属江苏省及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兰陵划归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

编辑本段兰陵历史文化

兰陵荀子文化

  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兰陵笑笑生等。

兰陵美酒文化

  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兰陵氏族文化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兰陵是萧氏郡望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海内外萧氏后裔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兰陵运河文化

  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此工程使兰陵古镇有了通航之利,成为经济战略重镇,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兰陵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临沂、台儿庄大战时重创日军的阻击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编辑本段兰陵文化采撷

  大禹治水:传说五千年前夏代,黄淮洪患,大禹引谷入海,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兰陵地区成为一方沃土。
  仓颉造字:相传轩辕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荀子弟子李斯在此地作《仓颉篇》,后辅佐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任丞相,将小篆体定为秦帝国统一文字。【镇北8千米,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
  缯国故地:夏代少康传位长子杼,将次子曲烈封于盛产丝织品的“”地。周代封鄫子国,公元前567年灭于莒,鄫太子巫归附鲁国,以“曾”为姓氏。前553年,延续1600年的鄫国正式归属鲁国。【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鄫国故城遗址。】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前568年),谥号季文子,春秋时鲁国正卿,辅佐鲁三代君主33年。在此地建次室亭,开垦湖田,推行“初税亩”。凡事三思而后行,家无私积,以节俭著称。【镇北17.5千米文峰山有鲁大夫季文子墓。】
  左氏春秋:左丘明(前502-前422年),曾任鲁国太史,被誉为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为解孔子《春秋》作《左传》,亦称《左氏春秋》。元朝方志《齐乘》载:峄州东北七十里有邱明墓。【镇东北12千米,兴明乡左家官庄有左丘明墓。】
  寿圣高柴:高柴(前521-前393年) ,字子羔。孔子门下弟子,曾在鲁国、卫国做官,后教书兰陵,创办书院,著有《子羔》等书,定居终老兰陵,高寿128岁,被后人尊为寿圣。【镇东北5千米,刘堡后村有高柴子羔墓。】
  次室义女:公元前380年,鲁穆公时,诸侯争霸,鲁国衰微,鲁次室之女忧君忧民,倚柱长歌当哭,担心君老太子幼,其乱必生,竟如其言,次室邑后为楚地。次室女是为爱国贞女。【镇中心有鲁次室亭遗址】
  楚国兰陵:公元前319年,楚国著名政治家、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期间,将楚国东北边城次室更名兰陵,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涵圣地之意。【镇东泇河为古代兰陵衢通淮徐水运通道】
  荀卿治县:荀子(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哲学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尊称后圣。两任楚兰陵令廿年,礼义治县,践行政治主张。晚年著述讲学,终老兰陵。【镇东南1000米有荀子墓园。】
  汉室太傅:萧望之(前106--前47年),字长倩。西汉宣帝重臣,官至三公。《齐诗》、《鲁论语学派》传人,经学大师。以儒学传家,子萧良、萧咸、萧由通晓五经,孙萧绍任御史中丞,曾孙萧闳任光禄勋,孝廉、博士辈出,数代不辍。【镇北2千米小仲村有萧望之墓园。】
  萧氏家酿:萧氏家酿即兰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记载“其酒”。汉代萧氏精酿制造,亦称“萧王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镇中兰陵美酒厂内有美酒车间有酿造工艺流程】
  儒学经师:汉家独尊儒术,兰陵经师辈出。王臧、缪生研究《诗经》;褚大深精《公羊春秋》经史兵学;孟卿精通《》《春秋》,授后苍、疏广。其子孟喜以卦言《》,孟氏易学派创始人;疏广、疏受叔侄精研《春秋》,分任太子太傅少傅。王良精熟《小夏侯尚书》,弟子千人。
  齐梁故里:永嘉之乱匈奴占据中原,萧整率族人离兰陵故土南渡,江南侨置兰陵,后人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分别建立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皇朝,历十一帝。
  兰陵美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唐·李白《客中行》【镇中心兰陵美酒厂内有太白醉酒雕塑。】
  兰陵王曲:高长恭(543—573),北齐名将,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因其貌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齐人作歌舞《兰陵王入阵曲》,展现兰陵王指麾击刺英姿。后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镇中心兰陵美酒厂迎壁《兰陵春秋》有兰陵王入阵曲浮雕】
  册封兰陵:古代册封兰陵公主,著名者有北魏宣武帝二姊、隋文帝五女杨阿五唐太宗十九女李淑等。辽代后族萧氏入主中原,以兰陵为郡望册封加爵,萧朴萧恒德、萧阿鲁、萧继先等十数人封为兰陵郡王、兰陵县公、兰陵郡公称号。
  文元功曹:萧颖士(708—759),字茂挺,兰陵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散文家,诗人。开元举进士,曾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因高才博学,恃才傲物,格不近俗,门下溢为文元先生。留有《萧茂挺文集》。
  云水清音: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亦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人,徙居兰陵。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著有《云水清音》等。
  兰陵奇书: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假托对北宋中叶市侩势力西门庆及其家庭腐朽生活的自然描述,展现了晚明政治社会面相,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题材中里程碑式的奇书巨著。
  兰陵古道: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美酒临觞怀李白,雄文佩笔访荀卿。村村鸡犬同豳国,户户弦歌近武城。停辔观风民物好,与农闲话劝春耕。 ——七律 《入兰陵》【作者:邵士,浙江萧山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十二年(1674年)任沂州知州。】
  铁笔衍公:王思衍(1866-1938),字仲蕃,清光绪戊戌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著名书法家、诗人。诸体皆精,行草自成一家。有《亦嚣诗集》《嚼雪斋印谱》传世。日军攻兰陵,饮恨自缢。【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有衍公进士第遗址】
  午夜彗星:王思玷(1895-1925),兰陵西南隅人,中国新文化先驱,反帝反封建志士。兰陵任教时,发表新文学小说7篇。1925年大革命爆发,参与领导兰陵起义,遭封建武装杀害。茅盾称之“午夜彗星”。【镇西1千米温岭立中国新文化先驱王思玷纪念碑。】
  插柳学诗:王鼎钧,又名王冠才,1925年生,兰陵西南隅人,当代华文著名作家。1942年离家求学,后移居台湾、美国。著有散文集《人生三书》等40余种,回忆录《昨天的云》等4部。【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为王鼎钧少年插柳学诗之地。】
  传奇将军:罗炳辉(1897-1946)将军,云南彝良人。由奴隶当兵,加入红军,身经百战,抗战胜利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鲁南部署自卫作战,因病在兰陵逝世。【罗炳辉墓在临沂华东烈士陵园】
  鲁南大捷:快速部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部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陈毅 (1947年1月)【镇北部糖稀湖平原为鲁南大捷主战场】
  猴呱哒鞭:猴呱哒鞭又称双鞭洛子,全国独有的兰陵民间乐舞。男女演员以竹板、花棍为道具,演唱民歌民谣小调,间奏处配以行进打击乐,富有鲁南浓郁乡土气息,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西北2千米西横沟崖村,张学法先生为艺术传人。】
扩展阅读:
开放分类:
山东苍山文化古迹
,,,,,,,,,,,,,,,,,,,,,,,,,,,,

兰陵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兰陵镇地理位置   
兰陵镇地理位置

兰陵镇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两省(山东省、江苏省)、四县市区(临沂市苍山县、江苏省邳州市、枣庄市峄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交汇地带,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1.2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该镇的兰陵美酒较为出名。该镇的城镇建设及企业发展较快。

目录

历史沿革
所辖村庄
历史文化
  1. 荀子墓
  2. 荀子兰陵足迹
兰陵美酒
城镇建设
  1. 发展局面
  2. 石膏业
  3. 镇区建设
  4. 发展战略
三个经济区域建设
  1. 三个经济区域
  2. 城区建设
  3. 菜区建设
  4. 矿区建设
明星企业
  1. 艾曲蔬菜批发市场
  2. 兰陵石膏集团
展开
  
  

兰陵镇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7年,新置兰陵县,其治所在今台儿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兰陵县撤销,兰陵并入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

编辑本段所辖村庄

  西南圩村 南仲村 埠后村 林屯村 作字沟北村 西横沟崖村 徐庄村 友期庄村 大郭庄村 作字沟南村 前丘后村 桥头村 北王庄一村 大苗庄村 滩上村 刘庄村 北王庄二村 前进村 黄庄村 造律头村 小苗家艾曲 李家艾曲 田庄村 北王庄三村 朱卜村 艾曲后街村 叉口村 南王庄村 后烟头村 杨庄村
  东横沟崖村 宋庄村 小郭庄村 任庄村 孟庄村 东北圩村 东南圩村 北仲村 赵庄村 西北圩村
  南横山前村 马屯村 后朱楼村 吴村村 崔宅子村 南横山后村 张庄村 东赵庄村 蔡庙村 兴利村
  草湖村 前朱楼村 大李庄 潘王庄 董塘村 藏桥村 小桥头村 常卜村 西赵庄 小王庄 高塘村 韩塘村
  柳树王村 河南头村 前刘家村 南杨庄村 田屯村 大庄子村 刘河崖村 侯宅村 陆庄村 蔡家村
  张家艾曲村 后丘后村 刘家堡子村 艾曲前街村 刘家艾曲村 丁滩村 孙屋村 顺墩村 房庄村 车官庄村 前黄墩村 后黄墩村 魏庄村 张岗子村 王坊前村 前孙庄村 横山二村 横山一村 横山三村 沟南村
  横山杨庄村 后小庄村 孙楼村 杜庄村 公庄村 横山李庄村 金山村 欧屯村 官庄东村 官庄西村
  前烟头村 耿庄村 横山张庄村 后孙庄村 彭庄村 狄庄村 周岗子村 刘岗子村 伽西村 沈坊前村 赵坊前村 横路口村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作为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的江北第一古镇,华夏第一酒都,兰陵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文化名人辈出,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文化名镇、文物大镇。
  兰陵镇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荀子墓、萧望之墓,县级文化保护单位高柴墓;有仓颉造字、邱颖造律、二疏散金、金鼎御葬、金山汉墓、于官庄北辛文化等文化遗址和美丽传说;还有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兰陵美酒和猴呱嗒鞭舞。战国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百家争鸣的总结者、先秦儒家文

兰陵镇景色及其农业(16张)
化的集大成者荀子,为后世留下“摞铜散金”的动人传说疏广和疏受,《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受汉宣帝遗诏辅政的重要大臣萧望之,汉元帝成帝时丞相匡衡,东汉光武帝时谏议大夫王良,西晋文学家束皙、魏文学家缪袭,元末明初有著名戏曲作家贾仲明,撰写文学巨著、“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的明代奇人兰陵笑笑生,光绪甲午进士近代著名书法家、王思衍,“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思玷,都曾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荀子墓

  荀子墓在兰陵镇驻地东南1公里,运女河西岸。史籍记载,原封土为一巨大圆家,墓顶较平,上小下大,状如山丘。墓原占地600多平方米,高5米。明清时,因受洪水冲击,呈东西长堤型。后经修葺,恢复原型。墓覆野草和刺槐。文革中遭毁,呈M型,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墓前原有两通碑,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立,碑额篆书“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已漫德不清。另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重建”、“兰山县巫恩棣奉伤监修”,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1977年定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一碑,刻“兰陵古墓”。

荀子兰陵足迹

  史籍记载,荀子墓古时是墓与祠连在一起的,后为墓,前为祠。后祠逐渐废纪,墓亦荒凉。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李烨的“荀卿墓”一诗,可见一斑:
  古家潇潇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彩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露。卧烟露兮愁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唯有蛛丝罗墓门。
  一近年来,县政府拔款重修了荀子墓。墓家用青石垒砌,周长157 .5米,高1米。墓地总面积6400平方米,周围有高2.2米的红砖围墙,门里建有红砖红瓦的平房3间,门南修有一条长50多米,宽2.5米的土路,两旁植有松柏百余棵。
  荀子,名况(约前313一前230年),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①,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3次担任当时“翟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人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后死于兰陵,葬于兰陵。
  ①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以后,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序荀仰书亦因之。帷东汉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的应助((风俗通义·穷通篇》则谓“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当以后说为是。所以清代经学家黄以周说:“游学必幼年事,五十游学,断无道理。”

编辑本段兰陵美酒

  因酿造兰陵美酒而扬名海内外,被称为“天下第一酒都”。据史料记载: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乞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这里为楚国重邑,曾对中国思想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代圣哲荀子,在这里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1995年秋,在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过程中,一个令整个世界酿酒业和考古界震惊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即兰陵美酒在沉埋2148年后被发掘出土,重新面世,经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直接印有贡酒名称的酒品,成为中国95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楚王陵以石成墓,墓道长117米,墓室面积850余平方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兰陵美酒置于墓室庖厨间,陶制球开缸内。泥封上印有“兰陵贡酒”、“兰陵丞印”、“兰陵之印”戳记,保存完整无缺。打开封泥后,一股浓郁的酒香溢出,令现场考古专家惊叹不已。经国内外考古专家鉴定,与今日兰陵美酒同为一宗,印证了兰陵美酒3000年的酿造历史。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对兰陵美酒生产工艺进行科学分析,加工整理,并载入世界第一部农业科学经典《齐民要术》之中,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至今。
  唐代开元盛世,歌舞升平,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兰陵酒业飞速发展,除贡奉皇宫外,还通过京杭大运河,远销江宁,钱塘等地。
  伟大诗人李白开元二十八年五月来山东游历,经下邳过兰陵,闻酒香弥漫,见酒旗飞舞,于是痛饮神往已久的兰陵美酒,触发灵感,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李白号称“诗仙”、“酒仙”,斗酒诗百篇,唯对兰陵美酒从色、香、味、情进行了综合鉴赏,描绘出兰陵美酒风格独特、色泽殊美、味压群芳的独特个性。当时,兰陵美酒已成为宫廷御用酒。天生丽质,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对兰陵美酒情有独钟,“风吹仙袂飘飘举,凝是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翩翩舞姿,千种风情,万般神韵,尽显了兰陵美酒在皇室贵族中产生的独特魅力。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饮兰陵美酒后,挥毫泼墨,写下了:“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目前,这一巨联真迹仍完好存于湖北襄樊的米公祠内。由此可见,北宋年间,兰陵美酒与阳羡春茶驰名于大江南北,被颂为宋代的两大名产。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饮兰陵美酒后,从医学的角度给予高度赞赏,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清代诗坛盟主王渔洋在《寄任同年》一诗中写道:“阳羡六班茶,兰陵十千酒。古来佳丽区,遥当王湖口……”这里不仅赞美了兰陵美酒的名贵,而且赞美了兰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
  1914年,在“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兰陵美酒、兰陵郁金香分别获得“优等奖银牌”和“最优等褒奖金牌”。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发展局面

  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
  兰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任兰陵令。经济发达,有“天下第一酒都”、“石膏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形成“南膏、北菜、中酒”的良好发展格局。

石膏业

  尤其境内石膏石膏石、铁矿石资源丰富,石膏石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6.6亿吨,为全国优质石膏主产区,铁矿石正在勘探之中。兰陵石膏集团辖石膏矿井22座,年产石膏560万吨,是山东省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中小型酿酒企业在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兰陵集团的辐射带动下,已发展到34家。全镇形成了以石膏开采、酿酒、包装印刷、蔬菜、板材为支柱的五大支柱体系,全镇共有包装印刷制品厂12家、板材加工厂35家。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得到优化,大棚蔬菜、夏秋露地菜、名优珍特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镇区建设

  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公共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道路总面积6.7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共打通硬化镇区街道132.6公里,形成“五纵四横一外环”的交通框架,并完成了全镇123.4公里的村村通道路硬化工程。镇内市场发达,全镇有各类批发市场8处,艾曲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自办综合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年吞吐量3亿斤,日交易额达200万元以上。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吴官正先后来艾曲视察,并给予“农民办市场,全国第一家”的高度评价。

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兰陵镇将以“城区、矿区、菜区”三个经济区域为重点,利用兰陵酒文化、荀子等历史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为重点,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发挥地处四县区交界和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建设苍山西南部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小城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建设农工商为一体的小城镇;以石膏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石膏开采、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城镇。

编辑本段三个经济区域建设

三个经济区域

  1、以兰陵酒文化、历史文化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发挥地处四县区交界和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历史古镇的商贸优势建设苍山西南部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小城镇。
  2、以蔬菜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建设农工商为一体的菜区;
  3、以石膏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石膏开采、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矿区。

城区建设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镇第十三届五次次人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省道蒙台线、郯夏线经济带小城市的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体制创新、产业支撑,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注重特色、加快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思路,进一步提高综合改革试点质量,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不断探索和完善独具特色的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全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菜区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和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以解决城区蔬菜春、秋两淡季市场供应为目标,逐步建成反季节蔬菜基地、精细菜基地和名特优蔬菜基地,增加市场花色品种,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发展目标:在巩固和稳定原来5000亩菜地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新建20亩成块、100亩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蔬菜年产量达5万吨,大力推广蔬菜“三新”技术,科技入园率达到95%,基本实现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完善,无公害生产。

矿区建设

  依托矿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在搞好石膏开采的同时,大力发展膏粉、膏板、石膏切块等石膏深加工增值为主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实现由开发资源型企业向深加工增值型企业的转变,形成产业链条,辐射拉动镇南部矿区石膏业的发展,创新企业经营和开发理念,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增加科技含量,在石膏深加工增值上多想法子,多做文章,将企业做大做强,开创名牌,开创效益,将矿区建成兰陵的工业基地、苏鲁边界有名的工业区、苍山南部区域工业强区,把兰陵建成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石膏制品生产、加工与集散基地,全力带动整个矿区的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明星企业

艾曲蔬菜批发市场

  兰陵镇艾曲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山东省苍山县城南15公里。东邻京沪高速公路,西靠枣庄火车站,北依206国道,南傍徐州机场,潍徐公路南北穿过,距连云港、日照港口9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下便利。
  该公司始建于1989年。经过17年的拼搏努力,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已拥有资产总额近亿元,下属8个分公司。公司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2105名职工。批发交易市场、恒温仓库、日河泡菜加工分公司、包装制品厂、架材分公司、海利园分公司、高级宾馆等建筑面积达45200平方米。设有技术指导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信息中心、配载中心、检测中心、包装中心、财务科、装卸队、保卫科、广播室、基建科等12个科室。公司生产管理规范,注重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现国内外固定客商达1000余家。公司年经营量6亿斤,成交额达5亿元,年创外汇400万元。不仅是鲁南地区区小事规模最大的各类蔬菜集散中心,也是鲁南苏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龙头。
  公司以市场连公司,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独特生产经营模式,闯出了发展新路子。公司现拥有蔬菜生产基地1.4万亩,以开发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为主,主要品种有黄瓜、茄子、冬瓜、苦瓜、洋香瓜、佛手瓜、大白菜、莴笋、生菜、美姜、青椒、大蒜、蒜苔、菠菜等上百个品种,常年有货,四季产供。由于产品质量好、量大、品种全、无公害,不仅稳固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大中城市市场,在京、津、塘和内蒙、东北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而且还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经山东省农业厅环保站严格检测颁发了《无公害蔬菜认定书》和注册了“绿南福”商标后,公司产品倍受亿万消费者的青睐。1995年秋天,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来公司视察,给予“农民办市场,全国第一家”的高度评价。

兰陵石膏集团

  兰陵镇石膏矿区位于苏鲁两省交汇地带,镇驻地南部,矿区西接枣庄,北靠临沂,南连京杭大运河的台儿庄、邳州各港,东临京沪高速公路,中间贯穿蒙台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整个矿区位于苏鲁矿脉中段,地下石膏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6.6亿吨,为全国优质石膏主产区。自1984年建矿至今,滚动发展,境内石膏矿井已达19座,发展各类石膏深加工企业18家,年可生产石膏500万吨,居全国石膏矿产业之首。
  矿区龙头骨干企业----山东兰陵石膏集团,现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干部职工3000多人,在整个矿区的安全生产、统一价格、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内引外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壮大企业规模。目前,引进山东黄金集团5000万元石膏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引进江苏龙祥石膏有限公司600万元、引进锦州新发公司500万元及投资600万元集团八矿等矿井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兴建。园区矿井全部投产达产后,年生产石膏可突破6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创利税1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