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古代萬卷是指皇帝的試卷。讀書為了進京赶考,金榜題名。現比喩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幷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語出 明·董其昌《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英文翻譯
[英] Read 10,000 books and travel 10,000 miles.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nd do all you can.
意義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行路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幷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繫作个比喩:“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眞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个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書
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才會發現書中所説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幷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面,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説:讀書好比一个放大鏡,不管所讀的知識是“眞”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教師這个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个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个社會。 “行萬里路”互相補助,綜合運用。
還指讀書很多,行路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