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第二讲·文章主旨的确立与创新

굴어당 2010. 4. 17. 13:57

第二讲·文章主旨的确立与创新
[ 作者:本站特约 | 点击数:3222 | 更新时间:2007/8/15 | 文章录入:admin ]   点此搜索更多资源!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高语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沪教版资源仓库 原创·系列·全面·实用 gz.eywedu.com

一、主旨的含义和作用

(一)主旨的含义

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它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是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反映的主要对象和目标。也叫主题、意旨、意等。

它很少见诸于明确的文字,是渗透而又超越于具体写作材料之上的范畴,是作者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知后的理性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写作中常常是以多种形态来表现和存在的。

(二)主旨的作用

使文章言之有物。

以实用文为例,主旨一旦确立,思路就有了头绪,行文就有了中心,取舍语言、安排结构、运用语言就有了定夺的标准。文中许多条款段落,就能形成一定的内部联系。立意具体清楚,让受文者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2

主旨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问题不仅在于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而且在于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作者必须追求吸引读者情感的参与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着力在独特的人物和事件中发觉普遍的人生意蕴。《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由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这类故事,在《红楼梦》之前并不缺少。但没有触及到社会本质,其主旨深度也就远远不及《红楼梦》。

 

二、主旨的标准

(一)正确并深刻

正确,指所确立的主旨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1991年春开始,《解放日报》在头版位置连续刊登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文章主旨是提倡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强调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不应再纠缠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而坐失良机。文章为改革开放呐喊鼓动,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引起巨大反响和震动。历史上许多文本能够不因时代变迁而流传千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正确认识。

深刻,是指作者独具慧眼,思考深入。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这样的评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惑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过也,岂不谬哉!”项羽是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历来是人们赞慕的对象,然而司马迁以冷静的史家之头脑,分析了项羽其人其事,把对他的评价提到一个高度。败与死之因在于他自身。这就是史家深刻而中肯的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揭露了封建传统与民族前途的冲突,也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种荒谬性,即人类创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异化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类的发展;而当某些先知者洞见其“吃人”本质发出呐喊时,却往往被视为异端而被隔绝消灭,成为人类进步的牺牲品。主题之深刻为世人所不及。

通俗小说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个重大原因。停留在现象层次的寓意,无论其如何逼真地描述出生活的原貌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都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鲜明并含蓄

在应用文体中,凡是通报情况传递信息的,立意必须清晰,让人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凡是要人去做的,立意必须具体,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在文学文体中,主旨往往表现含蓄,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来创造一个“第二自然”,以此来象征、暗示或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它可能是作者寻找和企图深化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可能是头脑里翻腾着的某种愿望和意愿;还可能是一种萦绕胸怀的情致和理趣以及一时说不清又似有所悟的情感和意境。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令人难忘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首词是写作者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离别之苦的。其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是运用折绕的表达手段来抒发词人对其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但表达得十分婉转、巧妙,需要读者用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去了解词人的本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羞于言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词作增添一些含蓄婉约之美的韵味,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蒙曾经指出,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之树常绿,而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完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有待于文学评论、阅读和欣赏,应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

(三)集中并丰富

集中指文章的主旨凝练成最精要的一点,使其成为全篇的聚焦点而动人心魄。对许多文章来说,意多则乱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就要围绕这个主旨把道理说透说深,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说不清楚。

对文学作品来说,主题往往比较丰富,因为文学创作具有命意的多义性,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提到其作品,一般都会想到他那隐晦朦胧的诗,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以隐晦含蓄、变幻迷离而著称。如名篇《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然。”这首诗历来解说纷纭,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有人以为是怀念情人,有人以为是描摹音乐,有人则认为是伤感身世。细读全诗,这里有如梦似幻的瑟声,也有迷离恍惚的梦境,有飘渺虚无的“良玉生烟”的朦胧情景,更有诗人那迷茫哀怨的心境,这一切都构成了全诗笼罩着的浓浓的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正是这种凄迷朦胧的格调、宽泛抽象的内涵,才造成人们对此诗歧见纷纭。

长篇巨制当然可以是复合型主旨,其中的副主旨是围绕基本主旨展开的。

(四)新颖并典型

新颖,指文章的主题有独到之处。文章所含的创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我们评价文本思想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根本标准,应当在于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认识事物的独特角度。由于对他人而言是新鲜的,也就具有了新颖性。“新”建立在独特性上,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典型,即主题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令人难忘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祝福》、《白毛女》、《李双双》、《中国姑娘》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作品里面没有今天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如果里面不写出我们今天需要的人物来,这部作品在今天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三、主旨的确立

确立主旨也叫立意,就是确立某次写作活动企图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思维活动。文章立意要达到上述标准并有所创新,是写作主体基本的追求。

(一)确立主旨的的原则:

据材取意

主旨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的主旨来自对全部材料意蕴的全面概括。

一般来讲,主旨的确立要在写作者所占有的材料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材料支持怎样的主旨,写作者就只能确认怎样的主旨,因为材料对主旨有一定的制约,所以要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旨。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尤其是一些理论文章和实用文章,作者是在获取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才进而形成主题的。

反复开掘

一般说来,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值得表现的观念和经验。把脑筋触摸一下而随便说出一种定则,比起自己百般锻炼而造成一种思想,总是容易得多。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在实用写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发掘材料中最有价值最富有本质意义的主旨,力求由现象看出本质,由琐事显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体。在文学写作中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

多维比较

善于异向开掘,宽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文章的主旨是否新颖、深刻,与主旨的确立的角度很有关系。面对同一个事物,在客观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主观上作者也可以从一则材料看出多方面内蕴。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会萌发出新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

追求新颖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应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好文章常常由于主旨的清新警世能发出时代先声,而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论佛骨表》、诸葛亮《出师表》等,都因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备受关注。有了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才会有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歌《凤凰涅槃》,它强烈地呼号着旧世界的灭亡,热切地期望着新世界、新社会的诞生。这需要作者深入体验时代精神、意识和氛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切入时代的心灵深处,探寻人生的意义,尽可能达到时代思维空间的极限。

(二)确立主旨的过程:

发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酝酿形成。当确信自己的认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一定启迪,并产生了要将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时,文章的本质就产生了。通过回忆唤起原型,然后酝酿思考,分离出典型情节和细节,最后综合加工改组,把分散的表象联结到一根思想的线上。

开掘:在反复加工过程中提炼而成。在炼意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开掘要深,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立意达到非凡的深度。

(三)确立主旨的方法

比较筛选法:客观上,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观上,作者从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内蕴。因此作者在炼意时把重点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认真考虑精心筛选。在不止一个、深浅不同、新旧各异的主旨中特别比较,摈弃其中一般化平庸肤浅的意,选择精辟独到的主旨。

收敛挖掘法:作者侧重收敛,思路定向深入,产生集中思维的力量,层层逼近材料意蕴的内核,最终获得突破。

反向求索法: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炼意方法。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说法。



2王夫之《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