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굴어당 2011. 1. 24. 21:48

原文地址:【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原文作者:ydcyjl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刊发时间:2010-10-14 光明日报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朱汉民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岳麓书院四箴亭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朱汉民: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专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实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省社科联常委、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与教学,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近300篇,主编丛刊《中国书院》、《原道》,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湘军史料丛刊”项目主持人之一。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岳麓书院讲堂之中那两把并不起眼的座椅,似乎仍保留着来自朱熹、张栻两位巨儒的气息,让后来者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其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会讲,讨论《中庸》之义。据当时侍行的学生范伯崇所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朱、张二人声名远播,听其讲学者极多,史载岳麓书院门前“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可见当时之盛况。

几百年来的读书人,也许都还在梦想着能有幸亲聆朱张会讲。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这里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北宋开宝9年(公元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因袭增拓”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凝聚一代代读书人梦想的岳麓书院,在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温暖的光辉。一代代皇朝建立而又瓦解,一个个豪族兴起而又衰落,但是,这个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下来,古老而又常新。到底是什么,让岳麓书院竟有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我想,也许是一代代求学者理想的执著。做一个读书人,其实就是用我们先祖创造、积累的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头脑、镕铸自己的灵魂,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求学者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过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前贤,这里的斋舍有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宋代的岳麓山,曾流传着“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时人有着怎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理想追求!史载,因受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求学者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在这个凝聚着梦想的古朴书院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譬如,南宋的湖湘学派,他们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王夫之,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终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清中期以后,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岳麓书院学生更是人才鼎盛,从岳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或开风气之先,或创不世之功,均名震天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

历朝历代,都不缺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鸿儒巨学,维系着岳麓书院求学者的梦想。他们不仅自己是寻梦人,更是别人的圆梦者。宋代著名学者周式担任山长以后,人才辈出,宋真宗召见并拜命其为国子监主簿。但是,周式婉拒真宗之命,怡然回到这个山间庭院。而正是在周式的经营下,岳麓书院学生由六十多人增至数百人,开启了湖湘一脉浓厚学风。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与张栻为道友的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两度讲学岳麓书院。在湖南任职期间,他经常是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竭力将岳麓书院建设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元朝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陈钢、杨茂元、王守仁、张元忭、邹元标、吴道行,清代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这些大儒先后在此主持讲席。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经营,才使这所千古常新的书院,焕发出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教育融铸力和思想创造力。

也许求学者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只是个人的梦想,但是无数的梦想累积起来,就可以创造文化的奇迹、历史的丰功。

在历史渐进中,岳麓书院逐步演变成为湖湘文化的源泉,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居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与儒佛道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湖湘文化开始成型并崛起。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岳麓书院的千年办学历史,也是湖湘文化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岳麓书院培养的无数人才,更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岳麓书院无疑是中国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基地。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一直是新兴学术思潮的重镇,是民族文化更新发展的主力军。南宋时期,理学大盛,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席,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朱熹两次在岳麓书院讲学传道,更是奠定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明代中叶以后,心学思潮兴起,王阳明及其弟子王乔龄、张元忭、季本、邹元标等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使其再度成为学术大本营。清朝乾嘉学术大兴,岳麓书院又成为考据之学的基地。自宋以来,中国学术文化发生的重大变革,都可以在岳麓书院找到推动的力量。今天的岳麓书院,仍是湖南大学的传统国学教学、研究基地,千年学府还在延续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功能。

东望湘水,西屏青山。岳麓书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奇迹,她坚守我们的理想,已逾千年。

历史年谱

▲北宋开宝九年(976)朱洞在僧人办学基础上创院

【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张栻主教,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书院毁于战火。

▲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张栻 坐坛论道 讲学岳麓

【宋元时期岳麓书院大事年表】

开宝九年 976 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孙迈有记(无考)

咸平二年 999 潭州太守李允则创建,王禹偁作记

咸平四年 1001 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扩建书院,谭绮记(无考)。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岳麓书院匾额,对衣鞍马,内府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名天下

绍圣四年 1097 地方当局欲改岳麓书院为鼓铸厂,湘阴县尉朱骆抗言不可毁

北宋末年  创立“潭州三学”

南宋 绍兴元年 1131 毁于战火,“什一仅存”

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抚使刘珙命州学教授邵颖重建,次年延请张栻主教事

乾道三年 1167 九月朱熹自闽来访张栻,留止2月,讲学院中,与张栻论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十一月同游南岳

乾道五年 1169 张栻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乾道七年 1171 张栻还长沙,主岳麓、城南两书院

淳熙十五年 1188 湖南安抚使潘畴修葺书院,陈傅良来院讲学,并作记,山长顾杞,堂长吴猎

绍熙五年 1194 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并在书院讲学,更建书院,聘黎贵臣为讲书执事

淳佑十年 1246 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

淳佑十年 1250 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新为讲书。

元代 至元十三年 1276 元将阿里海牙焚毁书院,诸生抗元,乘城共守,死者无数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学政刘必大重建,朱渤作记(无考)

延佑十年 1314 别驾刘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书院,聘朱某,张厚相继主院,吴澄作《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至正末年明洪武元年 1368 毁于兵火

▲正德二年 1507 王守仁谪贵州 道经湖南 讲学岳麓

【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崇祯十一年(1638)王夫之读书岳麓 办“行社”

【明代书院大事年表】

成化五年 1469 知府钱澍重建礼殿及麓山寺碑亭

弘治七年 1494 通制陈钢重建书院

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 ,杨茂元续建,李东阳作记,善化教谕叶性为山长

正德二年 1507 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道经湖南,讲学岳麓

正德三年 1508 陈论任山长,创射圃

正德四年 1509 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扩建书院

正德九年 1514 陈论首编《岳麓书院志》

嘉庆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孙存相继扩建

嘉庆九年 1530 世宗颁御制“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嘉庆十八年 1539 知府季本重建,并将学岳麓

嘉庆四十四年 1565 推官翟台重建

万历十年 1582 张元忭讲学,李天植重建

万历十八年 1590 知府吴道行重建

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县尹唐源等重建,邹元标记

天启元年 1621 邹元标讲学岳麓

崇祯六年 1633 吴道行任山长,编《岳麓志》

崇祯十一年 1638 王夫之读书岳麓,与旷鹏陛等创立”行社“

崇祯十五年 1642 高世泰将学岳麓,并助修岳麓

崇祯十六年 1643 书院毁于兵火,翌年吴道行绝食,卒于岳麓山

▲乾隆九年(1744)乾隆御书 “道南正脉”

【清代】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光绪二十九年(1903)赵尔撰奏请废院 置办新学

【清代岳麓书院大事年表】

顺治九年 1652 刊立卧碑、聘刘自运为山长

康熙七年 1668 巡抚周召南重建书院并作记

康熙十三年 1674 书院毁于吴三桂兵变

熙廿三年 1684 巡抚丁思孔重修并作记,敦金门任山长

康熙廿六年 1687 康熙皇帝赐“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等,赵宁修《新修岳麓书院志》,李中素任山长

康熙卅九年 1700 按察使常保扬重修并作记

康熙五十六 1717 李文炤任山长

雍正十一年 1733 立为省城书院,清庭赐银一千两,李文柱任山长

乾隆二年 1737 赐银一千两修书院

乾隆九年 1744 乾隆皇帝赐御书“道南正派”额

乾隆十年 1745 巡抚杨锡绂作《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十三年 1748 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廿一 1756 巡抚陈宏谋大修斋舍

乾隆廿二 1757 山长欧阳正焕书“整齐严肃”为院训

乾隆四十四 1779 巡抚李湖重修

乾隆四十七 1782 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

嘉庆廿三年 1818 欧阳厚均任院长,捐资修书院,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

道光十三年 1833 巡抚吴荣江创“湘水校经堂”于书院内

道光廿六年 1846 丁善庆任院长,重修书院

咸丰二年 1852 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丁善庆率诸生捐修

同治六年 1867 丁善庆主修《岳麓续志》

同治七年 1868 巡抚刘崐大修书院

同治十二年 1873 山长周玉麒刊《岳麓续志补编》

光绪元年 1875 学政朱逌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

光绪十六年 1890 湘水校经迁湘春门外,改名校经书院

光绪廿三年 1897 院长王先谦改章,设译学、算学等科,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光绪廿七年 1901 清廷改学制,将各地书院院改为大、中、小学堂

光绪廿九年 1903 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政府设立国立湖南大学

【中华民国】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

▲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周年(2010) 当代岳麓书院

【新中国】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改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为湖南大学。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今天,岳麓书院基本上恢复了历史上办学最盛时期的建筑规制,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的基本格局已获重现,并已建成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更具深远意义的工作在于复兴古老书院千年教书育人优良传统。上个世纪末始,岳麓书院陆续恢复国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现在,岳麓书院已经获得了历史学的博士后流动站,获得了历史学一级学科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了哲学门类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为国家培养国学方面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今日岳麓书院还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希冀架通古今教育的桥梁,以裨益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名人·轶事

朱熹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人物轶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名联,高挂在湖南岳麓书院的大门前,几个世纪以来,虽饱经沧桑,却使无数潇湘弟子,引以为自豪,此联逐渐成为书院的标识。

走进岳麓书院,望见书院正堂供奉着朱熹的半身塑像,壁上嵌着朱熹手书的“忠、孝、节、廉”四个大字,以及后堂由朱熹题写匾额的“御书楼”。

这才领悟到朱熹与岳麓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一时间,仿佛回到八百年前,和汇集在此的八方学子,默默肃立在讲堂前,聆听着朱老夫子的谆谆教诲……

素有“潇湘洙泗”的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为现存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第一任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的门额。这种罕见的礼遇,使该书院声名大振。

靖康时,宋室南渡,书院被毁。南宋真宗乾道元年重建以后,延请著名理学家张栻到书院主持讲学。当时已颇有名气的理学大师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至此,书院进入了全盛时期。

朱熹与张栻彼此仰慕已久,1167年,朱熹特意从福建来长沙与张栻论学,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谈论《中庸》之义,三昼夜不能止。朱熹在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两个多月,引得四方学者云集,有“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之盛况。

“朱张嘉会”对岳麓书院影响至深。正如元朝理学家吴澄所云:“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这岳麓矣,地以人为重也”。27年后,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扶使,又一次来到长沙。他在任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并扩建了岳麓书院,建立了补助贫寒学生的制度,至今,我国仍然提倡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和支持。当时,朱熹已65岁,他仍然不辞劳累,亲自到书院讲学。他常说:“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因此前来求学者更众,当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传说。(道林寺在书院之左,为唐宋时期古刹)

朱熹在岳麓书院的活动,使湖南读书务学之风大盛,也大大促进了道学运动的开展,他所到之处,留下不少墨迹、佳话。后人出于好意,建起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如岳麓山有“道中庸”“赫曦台”石刻,湘江畔有“朱张渡”朱亭”等。

近千年来,岳麓书院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清朝重修时,康熙赐书“学达性无”,乾隆赐书“道南正脉”,彰显了学院千年来之成就。

沧桑之中,书院也培养了无数英才。南宋末期,在长沙抗击战斗中,“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无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岳麓学子,用鲜血和生命在书院史上留下悲壮的一页。在近代,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出自岳麓书院,如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湘军首领曾国藩、清廷第一任外交官郭嵩熹等。正如历代的文献史籍中记载,岳麓书院有着“潇湘洙泗”之美称,洙水、泗水在山东省,指孔子的讲学处,将朱熹主持过的岳麓书院与孔子讲学处相提并论,这是极高的评价。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1200年,朱熹在建阳病逝,并葬于建阳黄坑。他一生淡泊明志,不求做官,致力于研究理学,曾经讲学过的书院达27所之多,门生弟子逾千人,他留下70多部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亲手撰写的。

肃立在岳麓书院正中的“忠孝廉节堂”前,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这四个字的含义不正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的吗?

透过这四个大字,我仿佛看到朱子,在青灯孤影下著书立说的身影,仿佛看到他在讲坛上循循善诱的殷切目光……

王阳明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人物轶事】

在明朝中叶,岳麓书院接待了浙江余姚人王阳明。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反对强迫灌输的教育观,受到了学界的欢迎。

1507年,王阳明因触犯太监刘理而被谪贬到贵州龙场,途经对贬官文化十分欢迎的湖南,先在醴陵靖兴寺和泗州寺讲学,再到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他居住在岳麓山,为朋友和门徒谆谆讲解良知的学问。当时,湖湘学派被人淡忘,需要振兴,而阳明先生的教化,使湖南又兴起了许多有志之士。从此,王阳明的学问开始在长沙传播。

1539年,王阳明的弟子季本来到长沙。他又是一位贬官。他当到了南京礼部郎中,不料出了事,被贬谪到湖南辰州,又升任长沙知府。在此期间,他修葺岳麓书院,并亲自开讲,吸引了大批士生前来听讲。季本进一步传播王阳明的学说,直到被罢官回乡。

在这期间,王阳明的弟子罗洪先也在岳麓书院讲学。罗洪先是江西吉水人。他特别强调“良知”要义,认为“良知”二字,是阳明先生一生经验的心得。但他没有盲从王阳明,对王阳明认为良知完全出于自然表示了不同看法,指出良知也与后天学养有关。他这种不盲从的品质,对岳麓书院的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张无忭也到岳麓书院主讲,对王阳明学说在整个湖南地区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元忭是浙江绍兴人。1582年,他因使事入长沙,应兵备道李天植的敦请,主教岳麓书院。明代初年,张居正执掌宰相权柄后,一度调毁书院,禁止自由讲学,但岳麓书院虽因其独特的文化地位而未被毁弃,但讲学之风早已停止。张元忭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一些著名的王门弟子相继在此讲授良知之学,湖湘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岳麓山下,湘江河畔,一时又书声朗朗。岳麓书院又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期。

王阳明及其弟子在长沙岳麓书院的讲学活动,并没有排斥尊程朱理学为正宗的湖湘学统,而是表现出二者相融合的倾向。不仅如此,张元忭还对朱熹和张轼表示了极大的崇敬。因此,湖湘学派海纳百川、经世济用的传统,得以保存下来。

王阳明和他弟子们影响了许多后起的湖南学子。如以后任长沙惜阴书院和岳麓书院山长的长沙人吴道行,就是张元忭主讲岳麓时的学生。他在聆听了张元忭的讲学后,衷心服膺,追随左右。他日夜发愤攻读,终于成为湖南著名学者,他悉心修辑的《善化县志》、《长沙府志》都堪称佳作。王夫之在崇祯年间就学岳麓书院,对山长吴道行的学识人品十分敬重,因而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吴道行有密切关系,并更长远地影响到近代湖湘文化。

曾国藩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人物轶事】

自20岁起,曾国藩开始到外地进一步求学,先在衡阳唐氏家塾和乡涟滨书院就读,1833年考中秀才,尔后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了大约1年,1834年肄业,并于当年考取湖南乡试举人。这段时间,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是“急于科举”14,锐意功名,以便光宗耀祖、振兴寒门,尚难说有经国济世的宏愿。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儒家著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在当时湖南最高学府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时,得到了颇有名气号称“弟子三千”的欧阳厚钧亲身教诲,从而打下了牢固的儒学功底,成为他以后治学的基础。同时,早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受到了湖南特有的学术风气的影响,这对他日后产生并形成经世致用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道光十四年的时候,曾国藩考中了举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少年得志的一个原因,关键在于他的执著。有这样一件事:祖父要求家里人都起早,但是曾国藩又起不来,因为那时还没有闹钟。于是他就想,怎样才能使自己黎明即起,他居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在他睡觉的房间里,放上一个铜盆,在这铜盆之上用一根绳拴着一个秤砣,然后燃起一根香,把这根香用一根绳系在这个秤砣拴着的绳子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可见曾国藩是用他的勤来补他的天资的拙。不过他能够发明这样一个土闹钟也很不简单。

曾国藩考中举人之后的第二年就去参加会试。这年十一月份,他就早早地赶到了京城,考试结束之后揭榜,曾国藩名落孙山。这时恰逢道光的母亲、皇太后六十寿辰,按照清朝法律,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要额外恩赐一次机会,人们把它叫做恩科,所以第二年曾国藩还可以继续参加考试。从北京到他的家有三千多里路程,于是曾国藩跟家里写信,征得父亲和祖父的同意,留在北京备考。没想到这一年的恩科考试又没中……他那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了负担他读书考试的费用已经家徒四壁,难以为继。在双重打击之下,曾国藩怀着沉重的心情,无奈地启程返乡。

当他到达徐州附近的遂宁时,他身上的盘缠已经不多了,好在遂宁知县是他的老乡,曾国藩以晚辈的身份去拜访,说出了自己的窘境,遂宁知县慨然地借了他一百两银子。可到达南京的时候,这一百两银子就全花了,连他的一些衣服都当掉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套印刷十分精美的《廿三史》。这套《廿三史》要一百多两银子。但这套《廿三史》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他人生当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抉择。这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曾国藩敢于断自己的后路,用这么多银子去买一套书,可见他的雄心大志。

曾国藩一年在京的消耗,已经把家里的经济弄得枯竭了,这会儿又借钱买回来一套书,但他的父亲居然说出这样一句话:借钱不要紧,我替你还,只希望你能够潜心读书。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每天清晨即起,半夜以后才睡,天天在读这套《廿三史》。经过这一年,他的视野比以前更加开阔了。

一年的紧张复习之后,曾国藩带着家里四处筹措的最后一点银两,再次踏上了去北京参加会试的征程。会试之后,曾国藩又经历了殿试,被列为三等第四十二名。这个名次不是很好,可以说他的发挥不是很正常。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一等就是三位,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据说在和左宗棠交往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此还有过反唇相讥。有这么一个典故,说左宗棠有一个癖好,喜欢看自己的夫人洗脚。有一天曾国藩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赐给左宗棠一句话,叫做“看如夫人洗脚”,左宗棠反唇相讥,用了一句话:“赐同进士出身”。

尽管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一波三折,但他毕竟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这在中国读书人中,也算是少年得志了。这次考试得中之后,曾国藩终于有机会进了翰林院。

魏源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汉族,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人物轶事】

嘉庆十二年(年) ,少年魏源离开了苦读多年的家塾,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

相传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即在此种莲,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即为爱莲书院起名之滥觞。爱莲书院的读书生活给魏源留下绮丽的回忆,他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吟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

“岁时,参加县考,”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联名如贯珠。而何最少,世称“三神童”。县试之后,补县学弟子员。参加府试,考取案首。

岁时,魏源参加院试,名列前茅。此时的湖南学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他是藏书家,金第11页石家和书法家,晚年其书法更加成熟。这位博学多才的学政看中了年轻有为的魏源,对魏源爱护有加。三年县学使魏源知识面拓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十五年(年),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因为他课教得好,“名闻益广,学徒踵至”。“腹内孕乾坤”的魏源并不满足乡间塾师的平静生活,他于嘉庆十八年(拔贡是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代规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学政在生员中考试选拔优秀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每府学各名,县州学年)来到省城长沙,进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名。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职。

这对魏源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因为嘉庆十八年正是清代拔贡的正科之年。魏源在岳麓书院的时间不长,只约个月。但在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如汤金钊,袁名曜,李克钿,何庆元等。这些名士对他一生的事业和成就都起过重大的作用。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汤金钊。汤金钊,字敦甫,一字勖兹。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散馆,授编修。十五年任文颖馆总纂,十第12页六年任湖南学政,十八年任满回京后升为国子监祭酒。他在主持湖南拔贡期间,办事认真,正直无私,录士极严。他在视察岳麓书院时,对岳麓书院办学方针及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调查,对其严格办学十分满意。

在学生中,他尤其喜爱才具独特的魏源。魏源同汤金钊前辈有过较频繁的交往,从汤身上学到不少知识。汤金钊与湖南巡抚广厚主持湖南拔贡。这次共选拔人,魏源亦名列其间。

魏源到北京后,本应及时多天不露面。汤金钊去拜见选取他的老师。但是,不善钻营且只知苦读的魏源,却一头扎进古书堆中,感到奇怪,以为他病了,便亲自去拜访。

“(汤)相国疑其疾,问之。府君(魏源)垢面出迎,鬓发如蓬,相国愕眙。及出所业,瞿然叹曰:‘吾子勤学罕觏,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爱乃尔也。'”汤金钊礼贤下士,爱才若渴,跃然纸上。从中也可见,此对忘年交情谊之笃。

袁名曜,湖南宁乡人。他是魏源就读岳麓书院时的山长。他治学严谨,办学认真,为文高远,谈锋甚健。据《宁乡县志》载:“其为文意格高浑,不落恒蹊,穿穴经史,自达其所见。”“足迹遍天下,尤留心舆图厄塞,河渠险隘,古今沿革。”这位山长对青年魏源有较大影响。

李克钿,字冠湖,湖南桂东人;何庆元,字积之,湖南桂阳人。是魏源在岳麓书院时的同窗好友,都是得益于湖湘学派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和魏源是同科拔贡,成为学术思想上的知交。

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对魏源一生影响至大。在以后长期的幕僚生活和著述工作中,他同也是岳麓书院毕业的著名人物贺长龄,陶澍有了超乎常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在岳麓书院读书之余,他漫步爱晚亭,留连岳麓山,曾赋诗抒情:“日尽月野白,余晖在山顶。流水如有情,徊上襟领。野服欺松风,幽寻自人境。是时月未上,万象互光景。危云天际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独立,溪急野逾静。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咏归谢童冠,意行无远近。”

魏源自注作《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见《魏源集》,下册第页第14页这首诗是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游爱晚亭,览岳麓寺,有感而发。他一心攻读,积极储备,但读书时的心境是恬淡平静的。岳麓书院的短促的岁月给魏源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终生难以忘怀。可以说,这就是魏源的岳麓书院情结。

张栻:奠定湖湘学派成一代学宗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张栻(1133~1180.8) 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清宫殿藏张栻像,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人物轶事】

张栻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

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他在《岳麓书院记》中张栻诗集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张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

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宋元学案》中介绍南轩门人及再传弟子,成器者达数十人。其中有“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鲠之臣”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是张主教岳麓时的学生,被称之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拭的“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湖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这种思想,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

王夫之:济世救民思想大成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人物轶事】

岳麓书院内有一祠叫“船山祠”,主要是纪念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这一段经历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是又一个集历代思想之大成者。

湖南人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享年七十三岁,是明清跨代的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是衡阳人,晚年居住在衡阳的石船山,学者们称之为“船山先生”。明朝灭亡后,他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后退到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任职。由于反对王化澄,差一点进了大狱。他决心隐遁,游走在湘西以及郴州、永州、涟源及邵阳等地,躲在窑洞里,藏在深山中,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四十年都没有蓄辫子,其爱国气节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

王夫之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地理方面都有研究,尤其精通经学、史学和文学。在哲学上,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 “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他又从“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他在政治上反对豪强地主,主张减轻自耕农的税收,而增加地主的税赋。他善诗文,工词曲,论诗多独到之见。所著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王夫之的经世之说,影响着清朝几代长沙人。王夫之大力倡导“留心经济之学”,在经济思想上颇有建树,是我国较早论述商品流通作用和市场调节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商人是不可缺少的,民众缺了商人,就无法互通有无,维持生计。只有商品流通,才能给百姓带来各种生活用品,并为国家提供丰富的储备。他充分认识到价格对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主张让市场价格自由涨落。他在《黄书》中论述了商业促进发展乡镇经济、为农民提供生活资料的社会功能,赞扬了商品流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观,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主张满足人生的物质要求。他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家的中坚,主张发展自耕农经济。他的主张,推动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王夫之的厚商兴商思想,正是明末至清代前期湖湘地区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潜变的印证。当时长沙的经济发生潜变,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长沙米市逐渐与九江、芜湖、无锡米市齐名。乾隆在位的六十二年里,清政府开始实施“轻徭薄赋,加惠商民”的政策,对商人有三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免征粮食税,使商人为了赚钱,把粮食运到灾区接济灾民,平抑灾区粮价;二是整顿税关,以防法外苛取,克剥商人;三是减轻市税,规定官员不许额外苛索,不许重复征税;不许贪官污吏假借名色,巧取一文。

王夫之虽然是南明遗臣,一生不肯出仕清朝,但清廷却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清巡抚郑端多次请他出山未果,因此湖南统治者实际上赞同了他的重商思想。加上清政府减赋恤商政策的推行,使长沙商贸受益匪浅。至乾隆年间,长沙已是湖南仅次于湘潭的重要商埠,商贾云集,百货流通,竞争十分激烈,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二的汉口镇、佛山镇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在秋冬之交,安徽商人载盐而来,载米而去;江苏、山西、陕西、河南与广东的客商,则贩卖皮革、古币、玉器、古玩,以及绫罗绸缎。繁华的市面,从南关内一直绵延到臬署前,上下坡子街都很热闹。

在嘉庆皇帝治下的二十四年间,长沙城已发展到沿江十余里的街市,有几万所屋宇,城内人烟稠密,冠盖纷坛,闾阎林立,商贾云集。清初实行海禁,湖南长沙反而受益。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内地土货的出口,西方洋货的进口,必须在广州进行。乾隆年间,广州人大多数经商,跑到长沙和汉口,有见识的人则南下澳门,跑到国外,行程千万里,将中国的宝物拿去做贸易,获得很大的赢利。这样,在广州与内地之间,形成了一条商道,长沙则是这条商道的必经之地。因此,长沙是中西商品交流最先受益的地区之一。南京等地所产的绸缎,被运到湖南,越过五岭,靠着马车和船舶,运往更远的地方。苏杭一带相当数量的绸缎,正是经过湖南这条商道,远销东南亚、南洋和欧洲。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需求量很大,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货款。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长沙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王夫之在岳麓书院的活动,使岳麓书院承载了商品经济的思想。

杨昌济:世居板仓思想进步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人物简介】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人物轶事】

杨昌济的一生与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时代,他求学岳麓书院;辛亥革命后,当他从国外留学归来时,他又在原来岳麓书院基础上建立的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17年,当湖南高师被裁撤之际,他又曾为保留该校和争取创办湖南大学而奔走。而在他去世后经整整六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实现了其一生的夙愿。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板仓冲的书香门第。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杨昌济七岁进馆发蒙,蒙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1889年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上“秀才”。1890年应试举人不中,为生计开始在乡间教书。

在这几年中,他接触了不少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读了不少曾国藩的书,对曾氏修身、为人、治学的一套方法,颇为佩服。

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本为王葵园(即王先谦)弟子”。戊戍变法期间的湖南,以谭嗣同、唐才常为首的维新派,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积极主张变法,先后创办了时务学堂、《湘报》,成立了南学会,使湖南的变法运动影响全国。但反对变法的顽固势力也很强大,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和叶德辉等人一道,大肆攻击变法运动,呈递所谓《湘绅公呈》,炮制《湘省学约》,并且极力鼓吹“正心术”、“核名实”、“尊圣教”、“辟异端”,大肆攻击新政新学。

杨昌济不仅思想上赞成变法,而且积极参加了谭嗣同倡办的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他经常出席南学会举办的讲演会,认真听取谭嗣同等人才气横溢的讲演,努力吸收和消化他们宣传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时,他还提出自己与岳麓书院一些思想进步学生讨论过、但还弄不明自的问题,向谭嗣同等人请教。例如,有一次他请教谭嗣同:什么叫“天地之大德曰生”?谭嗣同对此十分欣赏,认为他能够提出如此“奇伟精深”的问题,大大超越了秦汉以来学者的思想境界。杨昌济在岳麓书院的这段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绝意仕途,积极向西方寻找真理,以“世界之知识”“指导社会”。 1903年农历二月初,他毅然告别了故土,奔赴日本,行前他更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大地。杨昌济到达日本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开始上的是速成师范科,不久便转入普通科。在弘文学院,杨昌济学习十分刻苦,成绩特别优秀,因而深得院长的赏识。1906年,他在弘文学院顺利毕业,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

后来,在杨毓麟、章士钊等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1909年春,杨昌济进入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1912年夏,杨昌济结束了在勒伯丁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在德国,杨昌济重点考察教育制度,但也很留意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考察完毕,随即启程回国。

1913年春,当杨昌济从国外学成归来时,岳麓书院已经改办为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他归国之初,湖南都督谭延邀请他当省教育司司长,但他坚决谢绝,“自弱冠,即有志于教育”,回国之后决心“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接受了湖南高等师范和第一师范等学校的聘请。杨昌济在高师担任的是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

湖南高等师范虽然是当时湖南的最高学府,但还没有人系统地开设过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杨昌济长期留学于日本和英国,对西方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各种流派的理论和学说都有比较深的研究。所以,他开设的这些课程,不仅对于培养师范人材,而且对以后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曾产生良好的影响。

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熟知湖南近代教育发展史的曹典球,在《杨昌济先生传》(未刊稿)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湖南之师范教育,前清末年虽有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之设,大辂椎轮,不为无功。但至高师成立,始有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及哲学等课程,其规划皆先生所首创”。又说:“先生自精研中国经史、性理诸学数十年之后,又继续在日、英二国苦学九年(实际是九年多,后又赴德国考察数月,合计在国外为十年——引者)之久,对于中西学术源流,政治风俗,了如指掌,加以本身之存养省察,事事物物,无不加以详密之分析,而后出之为语言,发之为文章,经师人师,备诸一身。以故来学之士,一受其薰陶,无不顿改旧时之宇宙观,如饮醇醪,受其影响。是以湖南之师范教育,至先生讲学高师时,乃与普通各科诸教育有所区别。虽先生所采之英、德哲学诸书以作教材,多唯心派家言,然在湖南教育史中实别开一新纪元,不可忽视!”

地标文库

朱熹诗碑

为清光绪年间巡抚吴大澂所刻。诗碑共4块,每块高160厘米,宽44厘米,行书碑文124字,篆体说明71字,抗战期间有两块被毁,后重刻补嵌于御书楼前碑廊内。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书院讲学后与张栻同游南岳。朱熹在株洲与张栻告别,张栻作《送元晦尊兄》诗赠朱熹,朱熹以此诗作答。碑的刊刻过程及刻碑用意见碑后说明:“朱子赠南轩先生诗二首,载在朱子年谱,此卷墨迹余得自粤中,曾嘱乐生炳元以端石摹刻之。兹来湘后,重钩勒石,置之岳麓书院,当与北海遗碑并传不朽。”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州,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横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覈,此语期相敦。

乾道三年九月八日诗奉酬敬夫赠言再以为别

张栻 《岳麓书院记》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以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论尧舜之道,本于孝弟,则欲其体夫徐行疾行之间,指乍见孺子匍匍将入井之时,则曰: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矣。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其或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而其初则不远也。是乃圣贤所传之要,从事于兹,终身而后已可也。虽若闲居屏处,庸何损于我,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而亦何加于我,岂特为不负侯作新斯宇之意哉!既侯属栻为记,遂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

吴澄 《百泉轩记》

昔孟子之言道也,曰若泉始达;曰源泉混混。泉乎泉乎!何取于泉也。泉者,水之初出也。易八卦之中,坎为水,六十四卦之中,有坎者十五,水之在天,为云为雨,而在地则为泉,故坎十五卦,象水者十一,象云者二,象雨者一,独下坎上艮之蒙,水出山下,其象为泉,而以拟果行育德之君子。岳麓之泉,山下之泉也。岳麓书院在潭城之南,湘水之西,衡山之北,固为山水绝佳之处。书院之有泉不一,如雪如冰,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而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时澄澄无毫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息屋于其间,为百泉轩,又为书院绝佳之境。朱子元晦,张子敬夫,聚处同游岳麓也,昼而燕坐,夜而栖宿,必于是也。二先生之酷爱是泉也,盖非止于玩物适情而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惟知道者能言之,呜呼!是岂凡儒俗士之所得闻哉!中经兵火,轩与书院俱毁。至元丁亥,始复旧观,上距乾道丁亥二先生游处之时百二十一年矣。延祐甲寅,潭郡治中土巢陵刘侯又乃重修之,侯与余,相好也,余亦知侯之为人,故其修是轩也,余为之记,侯名安仁,字德夫,余为谁?临川吴澄也。

王九溪夫子岳麓书院学箴九首碑

告我同侪,学先孝弟。景彼古人,明天察地。随分自尽,殷勤问视。一念之诚,亦可养志。

力学何为,变化气质。气质有偏,好恶斯辟。惩忿窒欲,式砭其疾。严肃整齐,下手要术。

瞬息千里,曰勇曰谦。勇以进取,谦受益焉。匪甲匪胄,何以攻坚。不就规矩,不成方圆。

士先有守,壁立万仞,可穷可达,君子所性。相彼腥膻,何如土粪。彼蚩者子,竟以身徇。

攻错维何,慎择其友。岂无良苗,杂彼稂莠。近墨者缁,十有八九。愿得同心,盍簪纳牖。

裘马翩翩,识者所丑,饭可断荠,襟可见肘,并力购书,百城富有。可以乐饥,千秋尚友。

日月不灭,万古六经。囊括万有,韬孕经纶。史书廿二,纲目星陈。如何不学,长夜迷津。

人求多闻,时惟建事。治事有斋,苏湖之制。礼乐兵农,经天纬地。错节盘根,用无不利。

岂无虚车,偶游诗赋,骚耶辨耶,亦李亦杜。维三百篇,风人之祖。勿写佚情,名教是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悬于大门门厅】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悬于讲堂】

魏源作品

《皇朝经世编》序

(清·魏源)

事必本乎心。玺一也,文见于朱者千万如一。有玺籀篆而朱鸟迹者乎?有朱籀篆而玺鸟迹者乎?然无星之秤不可以程物。故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

法必本于人。转五寸之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师意匠,般、尔不能闭造而出合。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

今必本乎古。轩、挠上之甲子,千岁可坐致焉。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圣人乘之,神明生焉,经纬起焉。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

物必本乎我。然两物相摩而精者出焉,两心相质而疑难形焉,两疑相难而易简出焉。《诗》曰:“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又曰:“周爰咨询度”,“周爰咨谋”。古人不敢自恃其心也如是。古之善入乎入人之心,又善出其人人之心以自恢其心也如是。切焉劘焉,委焉输焉。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蟋焉际焉之谓神,效焉法焉之谓事。创之因之谓之后王、君公,承之宣之谓之大夫、师牧,役智、效能、分事,亹亹达之天下,谓之府史、胥徒、农工、商贾、卒伍。人积人之谓治,治相嬗成今古。有洿隆、有敝更之谓器与道。君、公、卿、士、庶人推本今世前世道器之洿隆所由然,以自治外治,知从违、知参伍变化之谓学。学为师长,学为臣,学为士庶者也。格其心、身、家、国、天下之物,知奚以正,奚以修,奚以齐且治、平者也。絻鈛其好恶,教养其喜乐,兵刑其怒哀。亹亹乎经曲,淼淼乎精微,则遵循守与创制同,诹询谋议与措施同;胶葛纷纭,至纤至悉,与性命流行品物同。殽诸事则右史所述,赜诸言则左史所记。事者一成而不可易,言则得失粲矣,违从系矣,参伍具矣。

先王以之备矇诵,知民务,集群虑,研几微,究中极,精极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玄黄相反不为异,规矩重叠不为同。故鸠聚本朝以来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都若干篇,为卷百有二十,为纲八,为目六十有五:言学之属六,言治之属五,言吏之属八,言户之属十有二,言礼之属十,言兵之属十有二,言型之属三,言工之属九。则[左角右思]理于邵阳魏君默深,告成于道光六年柔兆阉茂之仲冬也。

古今图鉴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二门杏黄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自卑亭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大成门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道冠古今牌坊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正门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濂溪祠

【中华文化地标】①岳麓书院 - ydcyjl - ydcyjl的个人主页

讲堂

0  分享到:         
阅读(45)|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