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굴어당 2014. 9. 30. 11:28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1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2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3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4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5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6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7
生逢尧舜君8,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9,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10,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11,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12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13
兀兀遂至今14,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15,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16,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17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18
蚩尤塞寒空19,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20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21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22
彤庭所分帛23,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24,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25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26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27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28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2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0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31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32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33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34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35
行旅相攀援36,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37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38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39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40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41
默思失业徒42,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43[1-2]   

2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布衣:平民。此时杜甫虽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八品小官,但仍自称布农。老大:杜甫此时已44岁。拙:笨拙。这句说年龄越大,越不能屈志随俗;同时亦有自嘲老大无成之意。
  2. 许身:自期、自许。一何愚:多么愚腐。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3. 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契阔:辛勤劳苦。
  4. 盖棺:指死亡。觊豁:希望达到。这两句说,死了就算了,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想。
  5. 穷年:终年。黎元:老百姓。肠内热:内心焦急,忧心如焚。
  6. 弥:更加,越发。
  7. 江海志:隐居之志。潇洒送日月:自由自在地生活。
  8. 尧舜君:此以尧舜比唐玄宗。
  9. 廊庙具:治国之人才。
  10. 葵藿:葵是向日葵;藿是豆叶。
  11. 顾:想一想。蝼蚁辈:比喻那些钻营利禄的人。
  12. 胡为:为何?大鲸:比喻有远大理想者。辄:就,常常。拟:想要。偃溟渤:到大海中去。
  13. 以兹误生理:因为这份理想而误了生计。干谒:求见权贵。
  14. 兀兀:穷困劳碌的样子。
  15. 巢与由: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
  16. 沉饮聊自遣:姑且痛饮,自我排遣。
  17. 天衢:天空。峥嵘:原是形容山势,这里用来形容阴云密布。客子:此为杜甫自称。发:出发。
  18.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嵽嵲:形容山高,此指骊山。
  19. 蚩尤: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
  20.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宴会的地方。此指骊山温泉。气郁律:温泉热气蒸腾。羽林:皇帝的禁卫军,摩戛:武器相撞击。
  21. 殷:充满。胶葛:山石高峻貌。这句指乐声震动山冈。
  22. 长缨:指权贵。缨,帽带。短褐:粗布短袄,此指平民。
  23. 彤庭:朝廷。
  24. 圣人:指皇帝。筐篚:两种盛物的竹器。古代皇帝以筐、篚盛布帛赏赐群臣。
  25. “臣如”两句意为:臣子如果忽视此理,那么皇帝的赏赐不是白费了吗?
  26. “多士”两句意为:朝臣众多,其中的仁者应当惶恐不安地尽心为国。
  27. 内金盘:宫中皇帝御用的金盘。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权臣杨国忠。
  28. 中堂:指杨氏家族的庭堂。舞神仙:像神仙一样的美女在翩翩起舞。烟雾:形容美女所穿的如烟如雾的薄薄的纱衣。玉质:指美人的肌肤。
  29. “暖客”以下四句:极写贵族生活豪华奢侈。
  30. “朱门”两句为全诗诗眼;臭,通嗅,古意为气味。
  31. 荣、枯:繁荣、枯萎。此喻朱门的豪华生活和路边冻死的尸骨。惆怅:此言感慨、难过。
  32. 北辕:车向北行。杜甫自长安至蒲城,沿渭水东走,再折向北行。泾渭:二水名,在陕西临潼境内汇合。官渡:官设的渡口。
  33. 高崪兀: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
  34.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天柱:古代神话说,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叫天柱。恐触天柱折:形容冰水汹涌,仿佛共工头触不周山,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35. 河梁:桥。坼:断裂。枝撑:桥的支柱。窸窣:象声词,木桥振动的声音。
  36. 行旅相攀援:行路的人们相互攀扶。
  37. 异县:指奉先县。十口隔风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为风雪所阻隔。
  38. 庶:希望。
  39. 贫窭:贫穷。仓卒:此指意外的不幸。
  40. 名不隶征伐:此句自言名属“士人”,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劳役。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
  41. 平人固骚屑:平民百姓本来就免不了赋役的烦恼。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42. 失业徒:失去产业的人们。
  43. 忧端齐终南: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澒洞:广大的样子。掇:收拾,引申为止息。[2] [3] 

白话译文

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岂不清高?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自己去逍遥。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可是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
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我虽然到现在还穷困潦倒,可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没有像许由、巢父那样飘然世外,实在惭愧,虽然惭愧,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作几首诗放声高唱,破除忧愤。
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那里有皇帝的御榻。大雾迷漫,塞满寒冷的天空,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二步一滑。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享不尽贵富荣华。
赐浴温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这个一筐,那个几笼,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
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来自遥远的南方。
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我折向北去的道路,赶到泾、渭河边。泾、渭合流处的渡口,又改了路线。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放眼远望,象起伏的山岭,高接西天。我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把天柱碰断!
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河面这么宽,谁能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危险。
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生活,我怎能长久不管?这一次去探望,就为了有难同当。
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谁能料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4] 

3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诗题下原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杜甫在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担此任不久,即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他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十月,唐玄宗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不可开交。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此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在长安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中的见闻,敏锐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4] 

4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他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杜甫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衷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玄宗和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文所谓“尧舜之君”,不过是诗人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沉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了。
诗中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所以转入平铺。“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称之为隔句对或者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不须爱惜。在这里,本来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诗人又紧接着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也不肯放松,一笔也不肯落平。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面上一往高歌,暗地里却结上启下,令读者不觉,《杜诗镜铨》里评价说“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像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这样大,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诗人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兆鳌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这一说法不妥,这首诗大约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时节。作群冰,诗意自惬。虽然冬天很寒冷,但高处的水流激湍,水还没有冻结。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更好。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安史之乱一爆发,渔阳鼙鼓就揭天而来了,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真知灼见。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诗人的思想方式无非是“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都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加以鉴戒的。[5] 

名家评论

浦起龙: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首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读杜心解》)
王嗣奭:自“凌晨过骊山”,至“路有冻死骨”,叙当时君臣晏安独乐而不恤其民之状,婉转恳至,抑扬吞吐,反复顿挫,曲尽其妙。后来诗人见杜以忧国忧民,往往效之,不过取办于笔舌耳。……故“彤庭分帛”,“卫霍全盘”、“朱门酒肉”等语,皆道其实,故称“诗史”。(《杜臆》)
张戒:少陵在布衣中,慨然有致君尧舜之志,而世无知者,虽同学翁亦颇笑之,故“浩歌弥激烈”、“沉饮聊自遣”也。此与诸葛孔明抱膝长啸无异;读其诗,可以想见其胸臆矣。……方幼子饿死之时,尚以“尚免租税”、“不隶征伐”为幸,而“思失业徒”,“念远戍卒”至于“忧端齐终南”,此岂嘲风咏月者哉?(《岁寒堂诗话》)[3] 
参考资料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唐诗鉴赏

  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犹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亲时所作。此时杜甫在长安已滞留了将近十个年头,在此期间,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直到这年年底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接受官职后,先离开长安去奉先·1852·《唐诗鉴赏大典》

  县探望家眷。此前不久,安禄山已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叛乱,这首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全诗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放歌破愁绝”,抒发自己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百折不挠的远大志向。

  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政治抱负。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这就是诗中“意转拙”、“一何愚”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愤!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相反对自己的抱负非常执着,“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

  那怕是辛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两句说明正是出于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而产生的忧·1853·《唐诗鉴赏大典》

  愁,以致诗人百折而不挠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以求,这种忧愁不是一般的忧,而是忧到“肠内热”的程度。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才使得诗人对那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同学翁”的“取笑”不但不屑一顾,反而“浩歌弥激烈”。一个“弥”字,愈加体现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自己矢志不移的精神,也表达了对那些取笑自己的人的蔑视。

  “非无江海志”以下至“物性固难夺”八句是写过“潇洒送日月”的隐士生活本不是诗人的愿望。而是因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从诗中下文的描写中可以知道,诗人并非把当时的唐明皇视作尧舜一样贤明的圣君,而只是由于杜甫的忠君思想使他把昏君当圣君一样尊崇,这与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一贯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即便朝廷不重用他,他也不忍离去,其道理就在于“蔡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的一种天性所致吧。

  以下从“顾惟蝼蚁辈”到这一大段的最后,指出自己愁绝的原因,作为全段的总结。

  “ 独耻事干谒”,一个“独”字,刻划出了诗人不从时俗浊流,不卑躬屈节的傲岸精神,他对那些象蝼蚁一样的只经营自己的巢穴,逢迎媚上的龌龊之辈,极端鄙视,他敬仰的是那种遨游苍海的大鲸,并从这两种生物的品格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毅然要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忍为尘埃没”是写甘愿忍饥受困也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是诗人的感愤之言,也是爱国、忧民、忠君愿望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的聊以自慰的举动。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再难述”,描述经过骊山时所见所感,揭露和抨击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

  前六句先描写岁暮、天寒,夜半上路时的情景。

  百草凋零,疾风怒号、阴云压顶、遍地霜冻等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当时的政治环境,仿佛使人看到我们的不同流俗、不容于世的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怀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接下去描写经过骊山时的情景,诗人到达骊山已是“凌晨”,当时的骊山正是“蚩尤塞寒空”的弥天大雾。一个“塞”字,不仅表现出了雾气之大—— 仿佛整个天空都被填满,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感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显然诗人是以这样的自然环境象征当时昏暗的政治气氛。

  雾大、天寒,一方面是冻得瑟缩的诗人在崖间狭谷中蹒跚跌撞,另一方面“御榻”所在的高山上却是“瑶池气郁津,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对这种奢靡无度的腐朽生活,诗人的义愤溢于言表,“君臣”二字,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上层统治集团,乃至皇帝。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四句诗进一步揭露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来自于用“鞭挞”的手段聚敛的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宋人罗大经说:“‘彤庭’数句,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之意。士大夫诵此,亦可以悚然惧矣。”

  “仁者宜战栗”正是诗人痛心疾首地鞭策那些有良心的大臣应当猛醒了。

  其后用“况闻”二字引起下文,详细地铺陈了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家中用的是金银器皿;供他们取乐的是身着薄纱隐露玉体的舞女;供他们欣赏的是管瑟和奏的清歌;穿的是贵重的貂鼠裘;吃的是香橘、霜橙、驼蹄羹。然而,在这样豪华生活的后面又掩盖着什么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统治阶级的奢侈正是建筑在许许多多饥尸寒骨之上的。“怅惆再难述”一句道出面对这种“咫尺之间”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杜甫难言的痛苦,从而结束上文,引出第三段。

  第三段自“北辕就泾渭”至“澒洞不可掇”,描写行路到家的情景,从个人的家庭遭遇推想到广大人民的苦难。

  前六句先写泾渭之水。“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写出了巨浪滔天的江水远远而来之势。“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是诗人从水景中产生的幻觉。

  “疑”、“恐”二字,很细腻地揭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所以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奭《杜臆》中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

  后四句描写行人渡河的情景,同时也是影射当时的社会形势。一架“幸未坼”而摇摇欲坠的木桥,正象征腐朽将倾的唐王朝政权。行人攀援争渡是大乱前夕人心不安的真实写照。

  接着写自己的家庭遭遇。

  先写将到家时的感叹。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快到家门时的喜悦。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呢?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人的遭遇不就更不必说了吗?诗人念此忧彼,愁绪百结,愤激之情不可抑制。“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正是这种感情的强烈收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咏怀”诗,它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同时又是一部“史诗”,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

  这首诗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典型的艺术概括。诗的内容通过描写旅途的见闻,叙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抒发多种的感叹,有个人家庭的,有社会广大人民的,有上层统治集团的。内容繁富,篇幅巨大,洋洋五百言,却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两句诗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它有机地将开头部分的抒怀、中间部分过骊山的所见所感与后半部分的家庭遭遇等情景组合在一起,使人读后在感情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此外诗中还采用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烘染着环境,为叙事、抒情创造气氛,叙事为议论提供根据,从而使议论显得具体、细致。

  如诗中把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一些情况作了对比,尤其是对皇亲国戚的奢靡生活作了详尽的铺叙之后,从而得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结论,真是透辟、尖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