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
(Yuan xingpei) 男,1936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中文系教授。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主编。 |
主要著作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陶渊明研究》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 《中国文学史》 (主编) |
袁行霈(1936- )江苏武进人。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诗词学会理事,李白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诗词和文言小说的研究与教学。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6年袁行霈出身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带着学生到北京城子煤矿半工半读,每周三天下矿井挖煤三天上课,持续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到密云钢铁公社劳动了大半年,烧过锅炉,做过炉前工、木工、铸工。
1959年夏他又下放到斋堂公社白虎头大队劳动。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
1962年以后那段狠抓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先生被定为全校的“白专”典型。
文革开始后,很自然地受到批判,下放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在一次翻车事故中,从波阳湖大堤上摔下来,差一点丢了性命。在那种压抑的氛围中,先生感到动辄得咎,无所适从,“那是我一生中最不开心的时候”。 ?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
1979年晋升讲师。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0年任副教授。
1982年至1983年,他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
1984年成为中文系特聘教授。
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
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
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
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先生走上学术道路和他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启迪了他对文学的慧心和妙赏。
1953年,先生考进北京大学,从此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他和陈贻焮先生一起跟随他们的导师林庚先生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纵通”与“横通”》,文章不长,却是先生第一次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学术追求,预示着他学术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文章指出:所谓“纵通”是“就文学论文学,着重研究文学史上各种现象、体裁、流派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研究一个个时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启下的影响;力求将上下三千年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所谓“横通”就是力求将文学和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从他们的关联上,从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的关系上,寻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认为将“纵通”与“横通”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和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甚至开拓出一些新的学科领域”。
1987年他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此后在日本又出版了此书上编的日文译本,在韩国出版了全书的韩文译本。此书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学界对于这一专著的认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谈及这本书的时候,先生屡屡提及的却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显示了两代学者心灵的脉脉相通,特别是他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
1987年他应邀到日本爱知大学讲学,此后不久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就是这次讲学的讲稿。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随即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随着学问的精进和学术成就的积累,先生对做学问的见解愈加高屋建瓴。他认为做学问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白;另一种是对简单的事情,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生认为,学问也和诗歌一样具有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弘,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说,具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他们的学问都具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垂范后学;他们都是学问和道德并重,用正直、诚实、刚强成其宽容、独立之气象。
1995年,教育部请袁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他约请了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大家团结一致,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书稿,共四卷。他不但将这部书定位为教材,也定位为学术著作,因为好的教材都应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有独到的见解。他为这部书花费了大量心血,从组织班子、草拟编写要点、确定全书体例、拟定编写工作条例、统改编写大纲,直到全书初稿完成后对全书进行统改润饰定稿,以及看校样,他总是事必躬亲。他还亲自撰写了总叙论、第三卷叙论,以及第三卷的两章。他利用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的机会统改书稿,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夜以继日辛苦了将近四个月。他手提着一箱子书稿,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返回中国。他说自己从不做挂名主编,这部书就是证明。关于这套教材的编写方针,先生提出“守正出新”四个字,先生还确立了撰写文学史的三条原则: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这与先生关于诗歌艺术研究经验的总结(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同样有其个人特点,即强调会通化成。傅璇琮先生认为该书“打破传统概念,开拓研究视野,展示了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杨义先生认为全书的总绪论和各编的绪论,“从文化学的大视野考察了文学与政治社会、宗教信仰、学术思潮、传媒和受众等诸因素的联系,荦荦大端,层次分明,有些地方写得非常大器”。该书在1999年8月出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又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被许多高校采用。这是对他们这个集体的高度肯定。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陶渊明研究》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
《中国文学史》(主编)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文明史》(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4卷本)(主编)
《愈庐集》
198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
199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
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
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1999年8月出版的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又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马嘶先生说:“袁行霈没有年轻人通常具有的心猿意马、轻佻浮躁、好高骛远那等凌厉之气,也从无生活懒散、读书不求甚解的郎当作风。他从不张扬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也从不干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事。他于朴实无华的为人处世之中,时时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昂奋进取的朝气,表现出一个有志有为青年的高洁品质。”
学生说:“在我们的眼里,先生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不会让你感到局促和紧张。他认为两个人之间——哪怕是晚辈和长辈,也应该平等地对话。他从来都是那样心平气和,那样波澜不惊。在先生面前你会以为这种气象的背后一定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1] 中央文史研究馆 http://218.249.86.180/crich/gzzl/xrgz/default.htm
[2] 学术批评网 http://www.acriticism.com/
[3] 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nowpeople/people22/people_yuanxingpei.htm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Re:嫦娥奔月 (0) | 2011.01.17 |
---|---|
Re:嫦娥 后羿 蟾蜍.嫦娥奔月 (0) | 2011.01.17 |
거사또는처사에 대해말씀해주십시요. (0) | 2011.01.16 |
절에 대한 소고 -성균관 (0) | 2011.01.16 |
아내의 오빠"를 어떻게 불러야하나요.성균관에서 (0) | 201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