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孔尚任,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今属山东)人,为孔子64代孙。父亲孔贞□,崇祯六年(1633)举人,博学多才,崇尚气节,终生不仕。 | |
|
桃花扇
nslog.set("rs-icon","1");
桃花扇
百科名片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45").appendChild(E);B++;C();});};C();})();/*]]>*/- 扩展阅读:
桃花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覆灭。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
在《1699 • 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破天荒以舞台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尽致地重现明朝永乐年间南京旧都繁华奢靡的景象。此外,舞台上将有众多价值不菲的宝物,譬如三百件苏绣精品──包括当代刺绣皇后姚建萍亲手绣出的主角戏服、昆曲大师俞振飞题写的折扇、名师祖传的头饰、明代家具等等。今次的制作集昆曲四代传人之心力,名师高徒荟萃,而且更连接起中、日、韩、台各地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基本恢复了三百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从秦淮风情中再现昆曲盛世之美。这出巨构稍后将巡回南韩、瑞士、意大利等地演出。
'+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46").appendChild(E);B++;C();});};C();})();/*]]>*/桃花扇
编辑本段黄梅戏:桃花扇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世界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桃花扇》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改编古典名著,要尊重原作又高于原作。在这方面,黄梅戏《桃花扇》改编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将原著中苏、柳两位艺人综合成一位柳敬亭,使人物更集中,线条更清晰。又如一些淡化民族矛盾的处理也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再如当秦淮歌妓哭丧大明王朝的覆灭时,柳敬亭一声怒斥:“大明朝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大明朝在,你们就不做妓女?就能从良?”这番话狠狠地鞭挞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盲从意识,既痛又快。这话也只有柳敬亭说才合适。他是说书人,可以通观古今;他是卖艺人,没有乌纱,不怕丢官。既深刻又合情理。这样改编,比原著立意更高。加上黄梅戏本身的平词具有委婉抒情、细腻动人的特点,黄梅戏《桃花扇》听起来更加凄婉伤感、缠绵动人。所以该剧一出便好评如潮,获得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编辑本段黄梅戏桃花扇
剧情简介 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明末时期复杂的权奸之争,以及南明覆亡的历史戏剧;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 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曾经投靠魏忠贤的阮大铖得知侯手头拮据,暗送财物用于拉拢,定情次日,香君向朝宗问及妆奁花销,闻系龙友所赠,颇感诧异。适逢龙友来访,询问后方知阮大铖所赠,香君立时摘下珠翠,卸下罗衫,请杨龙友退还阮大铖。由于先前复社人对阮大铖的责骂与殴打,如今香君又退还妆奁花销,因此阮大铖怀恨于心。之后侍机诬告侯方域与叛军书信来往,因忠得罪。迫使侯方域逃离南京,与香君别离,去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只恨并蒂初结却风雨倾。1644年5月,崇祯吊死煤山,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南京继位,大权在手,得势后的阮大铖强迫香君改嫁,香君不从,血溅定情诗扇之上。杨友龙将扇上的血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清兵入关,侯李再次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 戏词 黄莺树上声声唱 黄梅戏桃花扇盐 (男)黄莺树上声声唱 (女)才觉楼前好春光 (男)儿女相恋如花酿 (女)河边杨柳更芬芳 (男)恩深义重嫌夜短 (女)浓情似蜜才从梦里尝 (女)桃花含苞迎春芳 为郎对镜巧梳妆 帘动城摇花枝俏 贺我今朝遇才郎 (男)我为你珠花戴两朵 我为你披上霓罗衫 人说孔雀最艳丽 你赛过那孔雀与凤凰 (女)官人休要多夸奖 香君怎能比凤凰 衣着雄姿添俊秀 山花借得玉兰香'+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47").appendChild(E);B++;C();});};C();})();/*]]>*/桃花扇
1958年,中国京剧院曾依照欧阳予倩编剧的《桃花扇》本排演,由郑亦秋导演,杜近芳(饰李香君)、叶盛兰(饰侯朝宗)、李世霖(饰杨文聪)、苏维明(饰阮大铖)、侯玉兰(饰李贞丽)、孙盛武(饰柳敬亭)、骆洪年(饰苏昆生)等联合主演。
'+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48").appendChild(E);B++;C();});};C();})();/*]]>*/桃花扇
桃花扇 (1963)
出品点位:西安电影制片厂
制作团队:
孙敬 .... 导演
梅阡 .... 编剧
孔敬 .... 编剧
吕万营 .... 编剧
罗真 .... 导演助理
王志雄 .... 摄影
宋国毅 .... 特技摄影
洪嘉惠 .... 录音师(收音)
孟福印 .... 录音师(收音)
薛效强 .... 剪辑
董萍 .... 美工
胡强生 .... 美工
樊步义 .... 作曲
魏瑞祥 .... 作曲
油达民 .... 指挥
龚万里 .... 指挥
李淑君 .... 演唱
王秀英 .... 服装指导
张锡九 .... 道具
柏顺富 .... 化妆
程克林 .... 化妆
李恩德 .... 化妆
陈镐庄 .... 灯光(照明)
孙超德 .... 美术(制作设计)
陈清甫 .... 背景设计
金紫光 .... 顾问
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队 .... 伴奏
上海电影乐团民族 .... 伴奏
上海合唱团 .... 演唱
演员表:
虞俊芳 .... 郑妥娘
郑大年 .... 杨龙友
丛肇桓 .... 吴次尾
马中元 .... 苏昆生
孙元勋 .... 马士英
崔书凤 .... 卞玉京
智一桐 .... 陈定生
毕福生 .... 阮宪五
王墨农 .... 刘肇基
李倩影 .... 李贞丽
马长春 .... 小红
金馥丽 .... 寇白门
许虹 .... 九夫人
潘芄 .... 田仰
王丹凤 .... 李香君
冯喆 .... 侯朝宗
韩涛 .... 阮大铖
周文彬 .... 柳敬亭
易东林 .... 史可法
'+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49").appendChild(E);B++;C();});};C();})();/*]]>*/桃花扇
孔尚任经典之作《桃花扇》的爱情典故。欧阳青在歌曲《桃花扇》
中展示了反串艺术的神奇魅力,一人分饰两角,将男性的刚毅与女性的
柔美在这首歌中演绎得相当完美。欧阳青的男声音色干净清亮,酷似费玉清;
而女声则带有黄梅戏中挥笑百媚的韵脚,完美的搭配在由古筝、琵琶、笛子等古典
民乐组成江南小调的配器中,将中国风的唯美展露无疑,由新锐制作人舒鸣为其量身打造。
桃花扇
词曲/编曲:舒鸣
演唱:欧阳青
相思声色在阁楼的模样
欲见花容而彻夜惹惆怅
听风吹雨婉而美若诗句
写叙用折页芬芳赠你
春色已去冷秋月悟单影
落叶散尽念你灵秀清逸
别时相望隔山伤心几许
等你相逢在冬化烟雨
风借残月隔山凝望你
寄思几缕随心随雨落满地
吾虽被风尘所衣 风尘蜕去还楼里
楼里多风情 却只等你
风借残月隔山凝望你
寄思几缕随心随雨落满地,
血溅桃花灼成扇 扇去人空几时还
烟雨间 莫太晚
'+J(A[B][2],18)+'('+A[B][3]+"\u5f20)
";baidu.g("bacb-window-inner-5241550").appendChild(E);B++;C();});};C();})();/*]]>*/'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100년 후 - 조지 프리드먼. 김영사, p372, 2010. 1 (0) | 2011.05.01 |
---|---|
21세기 노스트라다무스.조지 프리드먼(Friedman)생크탱크 스트랫포(Stratfor) CEO (0) | 2011.05.01 |
대학 중퇴 천재들 (0) | 2011.04.30 |
'IT 샌드위치'의 비극 (0) | 2011.04.30 |
정민의 세설신어] [102] 북원적월(北轅適越) (0) | 2011.04.3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