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daum.net·k2gim·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3-1)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3-1)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正如陈廷悼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沉则不浮,郁则不薄。”(《白雨斋词话》卷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纤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
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及活动:①诗的开头是如何体现“行色匆匆,笔势汹涌,风雨骤至,不可逼视,”(《唐宋诗醇》)的艺术效果的?②“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③“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④你能否用杜甫的口吻转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以《兵车行》为例,说说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Z.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及活动:①首联、额联写了哪些景物?主体景物是什么?这个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②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请结合第一个注释作简要分析。
③诗末“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等等。
3.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阅读第七个注释,了解王昭君其人其事;初读全诗,了解王昭君美丽、孤独、思乡、幽怨的形象特点;介绍杜甫生平,明确此诗“悲昭君以自悲”的写作目的;有条件的话,可链接王安石的《明妃曲》,比较二诗不同的情感和写法。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及活动:①诗的开篇为什么要写景?“但见”二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②额联前后两句的关系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颈联中“无”、“只”二字是否矛盾?为什么?④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从写法上看有什么作用?等等。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1.“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伸恨”。其中在“点行频”这一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行人”在“伸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2.诗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如贯珠,琅琅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人还运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1.诗人将自己凄冷的情怀寄寓在壮远的景色描绘之中(寓情于景)。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况的。通过写景来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人如微风细草、独舟危墙。诗人所写的辽阔的平野、浩瀚的大江、闪烁的星星,恰好烘托出了自己的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哀苦无告的凄J沧情怀。
2.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画图省识春风面)、孤独(独留青家向黄昏)、思乡(环佩空归夜月魂)和幽怨(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女子形象。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俊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家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3.《客至》和《宾至》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语带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积累与应用”指导】
1.略。
2.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3.略。
参考资料
兵车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行二。原籍襄阳,曾祖时迁居河南府巩县(今属河南)。祖审言,有诗名。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人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归洛阳,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迪同游梁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明年,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令尚书长官考试,为奸相李林甫所排,无有第者。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十三载,复进《封西岳赋》,命宰相试文章。十四载摧河西尉,不赴,改授右卫率府胃曹参军。安史乱起,闻肃宗立,奔赴行在,遂陷贼中。至德二载五月,脱身赴凤翔,拜右拾遗。因上书营救房溶,触怒肃宗,墨制放还哪州省亲。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二年,以关辅饥谨,弃官赴秦州,旋居同谷。贫益甚,决计人蜀。上元元年春,至成都,于烷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兼有唱酬。宝应元年,严武还朝,送之至绵州。会徐知道叛,道阻,乃人梓州。广德元年,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赴。二年,严武再镇蜀,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永泰元年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甫携家下至云安。大历元年二年间,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漂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之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之苦难及朝廷政治之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于此颇多反映。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以前,为其创作丰收时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以及《秦州杂诗》、《同谷七歌》等,于国步之艰难,生民之疾苦,个人之困厄,无不尽收笔底,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人蜀以后至去世以前,虽闲适之作渐多,而军国大事,犹时时在念,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大麦行》、《克禄坂行》、《冬狩行》等,为数亦不少。而此一时期,律诗益精,如《春夜喜雨》、《诸将》、《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均脍炙人口,成为典范之作。因其诗能全面反映当时政治、军事、社会情况,故世称“诗史”(孟柴《本事诗》高逸第三)。其诗风“沉郁顿挫”,感情深挚。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然各有所长,严羽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元镇评其诗日:“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唐故工部员外
(选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名家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泞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窗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枪、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人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侄桔,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祀”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默武带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 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作者郑庆笃)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웨덴 스톡홀름/구시가의 중심, 감라스탄 (0) | 2011.05.07 |
---|---|
漢江 - 28개 다리 (0) | 2011.05.07 |
추강선생시秋江先生詩 4편 (0) | 2011.05.06 |
뽀롱뽀롱 뽀로로>는 왜 인기가 많은가요? (0) | 2011.05.05 |
북한의 중국식 개혁·개방 가능한가? - 탈북자 출신 정치학 박사의 시각. 김정은 시대에도 개혁·개방 어렵다 (0) | 2011.05.05 |
'http:··blog.daum.net·k2gim·'의 다른글
- 현재글沉郁顿挫的杜甫诗(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