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z.book118.com/readonline-2222-2211-1.aspx
唐诗选(上)----------------------- 页面2-----------------------
魏徵魏徵(五八○——六四三),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省掖县东北)人。隋未李密起兵造反,他从军掌管书檄,李密失败后他投奔唐主李渊。后来辅佐太宗,参预国政,成为一代名臣。累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一]
魏徵虽然对于他早年投笔从戎的经历津津乐道。,后来在唐朝表现出的才能却在政治而不在军事,所以当唐太宗将他和诸葛亮比较的时候,有人认为他不能比才兼将相的诸葛亮。唐太宗还将房玄龄和他并提,说玄龄的功绩是在贞观前天下未定之时“周旋艰险”,魏徵的贡献是在贞观后“安国利民,犯颜正谏”。不少封建史家认为,纳谏是唐太宗的一大美德,而敢谏则[二]
是魏徵的特出表现。唐柳芳称颂魏徵是“三代遗直”,吕温赞美他“危言[三]
正色,保太宗德”。唐太宗自己说,用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死了他就少了一面镜子。魏徵除在政治上匡助太宗以外,在文化事业上也是有贡献的。唐初搜集和整理图籍的措施就是出于魏徵的建议。当时编史的工作他又是总共事者,他自己也参加了《隋书》的编写,并得到“良史”之名。除史笔而外,魏徵的文章还见于他的许多谏诤和言事的上书,诗歌今存三十余首,绝大部分是郊祀乐章和奉和应诏之作,内容无非歌功颂德。只有《述怀》一篇是言志之诗,值得注意。《述怀》诗笔简劲,扫去浮华,行间贯注了慷慨之气,不同于陈、隋、唐初的柔靡格调,在陈子昂之前透露了五言古体诗向浑健精实转变的消息。[一]见《述怀》。[二]见《新唐书·魏徵传》引。[三]见吕温《吕衡州文集·凌烟阁勋臣颂》。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七] [八]
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一]题一作《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页面3-----------------------
潼关。[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板(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王绩王绩(五八五——六四四),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太原祁(令山西省祁县)人,一作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治)人,在隋官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人唐为太乐丞。有《王无功集》(一名《东皋子集》)。[一]
王绩出身世家,在隋在唐,官职都不高,自叹“才高位下”。并曾因[二]
“醉懦”罢官。他主要的生涯是在隐逸中消磨的,反正他有祖传的“东陂[三]
余业”,“园林幸足”,可以优闲地隐居。他是双重的隐土,不仅归隐故乡,而且退隐“醉乡”;事实上,他正在作官、尚未还乡的时候,也早已向[四]
“醉乡”里逃避。除掉那篇有名的《醉乡记》,他写了《五斗先生传》、《祭社康新庙文》、《独酌》、《醉后》等诗文来宣扬喝酒的妙处,宣扬所谓“可以全身、杜明塞智”的“酒德”。这当然渊源于道家常讲的“醉者神[五]
全”的议论。他举了刘伶、阮籍、陶潜等酒人为先例,但是他对喝酒的态度更认真,把喝酒的借口更夸大,所提倡的不是怡情解闷的陶醉,而是以哲学理论为幌子的麻醉了。[六]
王绩有时说儒、释、道三家都引起自己的反感,有时说三家思想基本[七] [八]
上可以调和,然而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最深。他一方面说“周、孔制[九]
述,未尝复窥,何况百家”:另一方面,他却“床头素书数帙,《庄》、[十]
《老》及《易》而已”。通过晋代王弼的阐释,儒家的《易经》早变为《老子》和《庄子》的补编或附录了。王绩的言论和作风也接近他所向往的那些师法老、庄的魏、晋名流;正象嵇康、阮籍一样,他鄙弃儒家的礼法[十一]。在魏、晋人里,他称道最多的是陶潜,诗文里或则称引他的说话,或则运用----------------------- 页面4-----------------------
他的故事。王绩为人行事那样的爱慕陶潜,作起诗来就也不免受了陶潜的一些熏染。他的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一部分篇章还能平淡自然,摆脱南北朝的雕饰华靡的习气。在南北朝久经酝酿的五言律体,也到他手里渐趋成熟。[一]《自撰墓志铭》。[二]《无心子传》。[三]《游北山赋序》。[四]他的朋友吕才记他任六合县丞时,“笃于酒德,颇妨职务”;待诏门下省时,一日给酒一斗,人称他为“斗酒学土”;因太乐府史焦革善酿酒,“苦求为太乐丞”,得“饱美酒”。详见吕才《东皋子后序》(《全唐文》卷一六○)。[五]见《庄子·外篇·达生》、《列子·黄帝篇》。[六]《游北山赋》:“觉老、释之言繁,恨文、宣之技痒。”“文宣”,指周文王和孔丘(宣尼):孔丘谥“文宣王”是唐玄宗开元二七年(七三九)的事,远在王绩身后了。[七]详见《答程道士书》。[八]唐人早看到这一点,陆淳《删东皋子集序》:“何乃庄叟之后,绵历千祀,几于是道者,余得之王君焉。”(《全唐文》卷六一八)[九]《答程道士书》。[十]《答冯子华处士书》。[十一]《答冯子华处士书》:“糠秕礼义。”《赠程处士》:“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祭处士仲长子光文》:“道性既丧,仁义锋起;祭非古也,礼之为始,吾从其俗,敢告夫子。”(“夫子”指仲长子光)这完全是老子所谓“大道废,有仁义”,“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一八、三八章),同时也可解释他《重答杜使君书》讲的丧礼正是所谓“吾从其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一]
[二] [三]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四] [五] [六]
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七] [八]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九]
[十] [十一]
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一]这首诗以一连串的问句表示作者的故园之思,写法可能受到魏晋时《门有万里客》、《门有车马客》等乐府诗的启发:“忽逢”二句和陆机诗“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就很相似。后来王维那首传诵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正是受到这种手法的影响。本篇题中的“乡人”就是朱仲晦。《全唐诗》卷三十八载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诗。[二]“旅泊”,羁旅漂泊。[三]“敛眉”,悲哀之状。[四]“衔杯”,饮酒。[五]“屈曲”,详细周到。[六]“衰宗”,指自己的家门:相当“敝族”、“寒家”之类。[七]“若个”,哪个(谁)。[八]这两句问柳行分布是疏是密,茅斋裁划是宽是窄。[九]这两句是说自己问这问那不过出于羁旅者的关心,请对方尽管答复,不要迟疑。[十]“下泽”,车名。下泽车是一种短毂的车,适于在沼泽地上行驶。----------------------- 页面5-----------------------
[十一]“莱”,植物名,即”“藜”,新叶和嫩苗可以吃,坚老的茎可以做杖。野望[一]
[二] [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四] [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蔽。[一]这是王绩的最被人传诵的一首诗,作于隋未社会纷乱的时代,作者这时虽然已经过着隐居的生活,反映在这首诗里的思想感情却是一种彷徨无依的苦闷,见出世乱的影响。[二]“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于此,因自号“东皋子”。“皋”,水边地。[三]“徙倚”,犹徘徊,彷徨。[四]“禽”,猎获物,包括鸟和兽。[五]“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未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首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本篇“长歌怀采薇”是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片段,借以抒发他的苦闷。有人以为这里是作者用伯夷、叔齐首阳采薇来比况自己,似未切合诗意。王勃[一]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王绩的侄孙。曾为沛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有《王子安集》。[二]
作者曾慨叹说:“七岁神童,与颜回早死何益!”没料到自己的生命[三]
比颜回短促。这样一个年寿不长的人,偏偏又常有光阴虚度的感伤;才高自负的傲兀情绪和位卑不遇的牢骚情绪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在他的文里。他的诗数量较少,不象文那样充分表现出他的精神面貌。的确,文是他创作里的主要部分。当时“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齐名,[四]
可能原指他们的文而言,后人评诗也借用“四杰”这个称号来统括他们。[五]
“四杰”名次一般都说王、杨、卢、骆,其实当时并无定论。以年辈而论,卢、骆当居前;以诗的高下而论,卢、杨应在后。王勃的诗正象他的文,标志着新旧的过渡。虽然还保留排偶,却不象六朝有些作品那样堆垛得密不通风;虽然也点染词藻,却不象六朝有些作品那样浓厚得掩尽本色。传诵的佳句象“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咏风》)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清新、质朴的风格对于熟悉后来王维和杜甫诗的读者或许会引起一些联想。不过,王勃[六]
存诗不多,而语意每每重复,这也足以说明他的意境的局限。[一]据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文编》里《书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王子安年谱》的考订,王勃生于高宗永徽元年(六五○),卒于上元二年(六七五)十二月。[二]《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三]例如《春思赋序》、《守岁序》。[四]《旧唐书》卷一九○上记张说与崔融论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朝野佥载》卷六论卢照邻自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讲的都是文。[五]张说《裴太尉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以骆为首。《旧唐书·文苑传》又以杨炯居首,以下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六]《别薛华》“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重别薛华》“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页面6-----------------------
《秋日别王长史》“别路余千里,深恩重百年”;《麻平晚行》“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临高台》“锦衾夜不壁,罗帏昼未空。……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秋夜长》“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铜雀伎二首》“锦亥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二] [三] [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五] [六]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这一篇是送别之作。当时作者供职长安,他的杜姓友人从长安外放到蜀州(洽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少府”,当时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二]首句写杜少府的出发地。“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宫门前的望楼叫做“阙”。“辅”,护持,夹辅。“三秦”,承汉初的旧称(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封秦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辅三秦”,以三秦为辅。一本作“俯西秦”,说长安城阙俯临西秦(指长安西去凤翔一带),似不如概言“三秦”较为浑括,和下句“五津”相称;为了两个数字的对仗,也以作“三秦”为是。[三]“五津”,指杜少府所去的地方。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的一段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句说遥望杜的目的地,但见风烟杳渺而已。[四]这两句说我游长安,君行人蜀,同是为了作官而奔走(宦游),彼此都是既去乡又别友,离别之意正复相同。[五]这两句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象近在咫尺。这意思本于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荀不亏,在远分日亲。”但此二句更精炼,更概括。[六]“‘歧路”,分路。“沾”,湿。最后两句说我们不要象儿女子似的,在临分别的地方(也是临分别的时刻),让眼泪沾湿了袖巾。曹植《赠白马玉彪》诗也有“优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之语,意亦相似。山中[一]
[二] [三]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一]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此疑咸亨二年(六七一)寓巴蜀时作(见《春思赋》),故有‘长江悲已滞’之句。”宋玉《九辩》开端四句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号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分送将归”。这首诗写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而触动家乡之念,和《九辩》这几句相似。后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可以概括这首诗里的感慨。[二]这两句写因见长江逶迤东去,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感叹长期留滞,“念将归”,如解咋想到宋玉《九辩》中的“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一语,也可以通。[三]“高风”,秋高气爽时的风。张协《七命》:“高风送秋。”这两句深入一层,表示秋未的景象更增加旅客的悲感。卢照邻卢照邻(六三七?——六八○?),字升之,幽州范阳(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一带)人。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后调新都尉,因染风疾(风痹症,一说即麻疯)辞官。住太白山中,服丹中毒,手足残废。后----------------------- 页面7-----------------------
居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禹县北),自号幽忧子。曾作《五悲文》、《释疾文》自述所苦。终于不堪疾病的折磨,自投颖水而死,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幽忧子集》,诗存九十余首。“四杰”的诗,五言律体(这是当时主要的诗体)较多。他们有心矫正六朝诗中浮艳的倾向,但仍不能摆脱这种影响。卢照邻诗常有忧苦愤激之词,流露不平之气,有时用《离骚》体来表达。卢、骆都尝试作长篇歌行,铺张叙写,参用赋法,但不平板。(这种歌行的形式唐以前也有过,例如齐陆厥的《京兆歌》)和梁文帝的《从军行》。这种形式又用于赋,如庾信的《对烛赋》、《春赋》、《镜赋》等几乎通篇是五七言相间的诗。)卢的《长安古意》和骆的《帝京篇》都是脍炙人口的长诗,对当时的歌行有一定影响。长安古意[一]
[二]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三]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四]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阀连亮垂凤翼。[五]
梁家画阁中大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逢相识[六]?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七]。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颅绣孤驾,好取门帘帖双燕[八]。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九]。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十]。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十一]。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没金堤[十二]。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十三]。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氢[十四]。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十五]。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十六]。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十七]。汉代金吾千
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十八]。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十九]。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二十]。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二十一]。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二十二]。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二十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祸[二十四]。[一]本篇托古咏今,写汉代长安上层社会某几种人物骄横奢淫的生活和穷居著书的文士相对照。“古意”二字表示这是拟古之作。汉魏六朝以长安洛阳这类名都为背景,以豪家贪族、公子王孙、侣优、侠客这类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不少的,本篇确也有所吸取,特别是和左思《咏史》“(济济京城内”)颇有类似之处。但作者刺时的用意还是不难看出。本篇内容一大特点是突出统治阶级当权者的矛盾斗争,这很可能是为了影射唐高宗时代大臣互相倾轧的事。[二]这四句说长安路上车水马龙往来子豪贵人家。“狭斜”,小巷。“七香车”,用七种香木制成的车。“玉辇”,一般指皇帝所采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贵人的车。“主第”,公主家。[三]这四句说从早到晚华美的车辆往来不绝,和晴暖春天的朝日、晚霞、花树、啼鸟合成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宝盖”,即华盖,车上所竖的伞状车篷。盖的支柱雕成龙形,龙口好象衔着车盖。“流苏”,一种装饰品,在彩绣的球形物上缀有下垂的丝缕。车盖上的立风嘴端挂着流苏。“游丝”,虫类吐出的丝,飘扬于空中,叫做游丝。----------------------- 页面8-----------------------
[四]这四句写汉宫楼阁的壮丽(因上文写到花,带出,‘游蜂戏蝶”,就便借蜂蝶的眼写那些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宫内景色)。“千门”,指宫门。“复道”,连接楼阁的架高的通过,因为不止一层,所以叫复道。“交窗”,即《古诗》所写的“交疏结绮窗”,就是花格子窗。“合欢”,一种图案花纹,格子连成合欢(俗称夜合花)图案。“双阙”,汉未央官有东阙、北阙。“甍(音萌)”,屋脊。“垂凤翼”,汉建章宫圆阙上有金凤。[五]“梁家”,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在洛阳大造第宅,楼阁周通。这里借指长安的豪贵之家。“金茎”,即建章宫内铜柱,汉武帝所立,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承露盘。“中天”、“云外”形容高。这两句说豪家贵族有楼阁高耸,可比汉宫的铜柱。[六]这两句承“梁家”句,写楼前有个男子望见楼上的一个女子而生爱慕,自叹虽能相望而不得相知,并设想纵使能在陌上相逢也未必匣能相识。“楼前”,就是“梁家画阁”之前。“讵”,岂。[七]“借问”,向人打听。“吹萧向紫烟”,是借传说中的仙女,指楼中的那个女子。传说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从丈夫萧史学吹箫作凤鸣。秦穆公筑凤台给他们夫妇居住,后来他俩都成仙飞去。“紫烟”,指云。“向紫烟”,即指飞升。“芳年”,少年。这四句说打听得那位象仙人秦弄玉似的女子是一位舞女,但愿能象比目鱼鸳鸯鸟似的和他一同生活。这都是那“楼前相望”人心中的话。[八]这四句写那位舞女的心思,她也在羡慕鸳鸯、比目,渴望有个称心的配偶。“君不见”的“君”字系泛指。“生憎”,最厌恶。“帐额”,帐檐。“孤鸾”,象征独居。“双燕”,象征获得爱情和自由的幸福生活。这正是这位被人象笼鸟养着玩的舞女所不能希望得到的权利。[九]这四句写那舞女的居处和妆饰。“翠被”,用翠鸟羽织成的被。“郁金香”,一种名贵的香,传说出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罗帏”句,说帐子和被用郁全香薰过。“蝉鬓”一种发式,即将两鬓梳得象蝉翼,也象缥缈的云片。“鸦黄”,嫩黄色。六朝和唐代女子在领上涂黄为饰,叫作“额黄”(李商隐《无题》:“八字宫眉捧额黄”):又叫“鸦黄”(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袁宝儿)》诗:“学画鸦黄半未成”)。这种涂黄的动作叫作“约黄”。这里说“初月上鸦黄”就是额黄画作初月形,即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所谓“约黄能效月”。李贤墓壁画,女子额上点黄色,正作小小初月形。[十]这四句写贵家的歌童舞女,作为主人的随从,宝马香车,穷极奢丽(《后汉书·梁冀传》写梁冀夫妇游览时,“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讴竞路”,就是这种情况)。“铁连钱”,青色有圆钱斑纹的马。“娼妇”,这里即指上文所说“鸦黄粉白”的那一群豪贵之家的歌舞女,和下文的娼家稍异。“屈膝”,又作“屈戌”,用于屏风、窗门、橱柜门等物的一种金属零件,以两金属片相钩连,可以转折。今名铰链或阖页。“盘龙”,即屈膝上的雕纹。“娼妇”句是“鸦黄”二句的补笔。“车中出”已经让读者联想到车门,这里就将车门上的屈膝描写一笔,使人想见车子的华美奢侈。以上三十二句写长安车马、宫阙、第宅的繁华富丽,中间插叙了贵家舞女们的生活。[十一]“御史”,掌弹劾的宫。“廷尉”,掌刑法的官。“乌夜啼”、“雀欲栖”是有关御史和廷尉的典故。《汉书·朱博传》说长安御史府中柏树上有乌鸦栖宿,数以千计。《史记·汲郑列传》说翟公为廷尉,罢官后门可罗雀。这两句表示时间已到暮夜,同时表示执法官门庭冷落,无人过问,和下文所写那些违法犯禁的侠客之流肆无忌惮,宿娼寻乐,对照起来,可见御史、廷尉实际上不能执行他们的任务。[十二]“朱城”,宫城。“”,车帷。“金堤”,喻坚固的石堤。这两句也是写日暮时朱城只隐隐可辨,金堤上车子遥遥隐没在夜色中。[十三]这四句说那些豪纵任侠的子弟邀结侠客共宿娼家。“挟弹飞鹰”,指王孙公子尚武好猎的豪纵生活。《后汉书·袁术传》:“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杜陵”,汉宣帝的陵墓,在长安东南。“探丸”、“借客”,指杀吏和助人报仇等蔑视法律的任侠行为。《汉书·尹赏传》载,长安少年有专门刺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每次行动前设赤白黑三种弹丸,使各人摸取,拿到赤丸的去杀武吏,拿到黑丸的去杀文吏,拿到白丸的为行动中死去的同伙办丧。又《汉书·朱云传》说朱云“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借客”就是助人。“渭桥”,横跨渭水的一座桥,在长安西北。----------------------- 页面9-----------------------
“芙蓉剑”,春秋时越国所铸的好剑,传说秦客薛烛善相剑,曾评越王出示的“纯钩”说,“如芙蓉始生于湖”(见《吴越春秋》)。这里泛指宝剑。“桃李蹊”,桃李树下的小径。以“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一则因为桃李可喻美色;二则用《汉节·李广苏建传賛》引“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的谚语,暗示那也是人来人往,别有一种热闹的地方。[十四]“啭”,宛转歌唱。“氛氢”,指香气浓郁。[十五]“北堂”,指娼家内部。“南陌”,指娼家门外。“人如月”,形容娼女貌美。“骑似云”,形容马多,也就是客多。[十六]“北里”,长安妓女聚居之处,即平康里。“五剧”,《尔雅·释宫》“剧旁”注:“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路交错叫做“剧”。“三条”,三面相通的路。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三市”,每天的三次集市。左思《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庭。”这两句说北里附近有市场和许多街衢相通连。[十七]“佳气红尘”,写车马杂杏的热闹气氛。[十八]“金吾”,即“执金吾”,官名,统率禁军,负巡防京师的责任。这里泛指禁军的军官们。“屠苏”,酒名。“翡翠”,形容酒的颜色。“鹦鹉杯”,用鹦鹉螺(形状略似鹦鹉的一种海螺)加工制成的酒杯。这两句说大批禁军军官来娼家饮酒。金吾宿娼当然是放弃职守,违反纪律的行为。[十九]“襦”,短衣。《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芗(香)泽。”这里用其中一二字面,描写同样的情况。“燕歌赵舞”,战国时燕、赵二国歌舞发达,并以“多佳人”著称。以上二十句以娼家为中心,写王孙公子、侠客、军官等人物荒淫逸乐的夜生活。[二十]这四句说在上文所写的人物之外另有一种豪华人物,就是掌握文武大权的最高官僚。他们彼此倾轧,互不相容。“转日回天”,形容权力之大。“天”“日”有时用来比君主:“转日回天,: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操纵皇帝。“灌夫”,是一个勇猛任侠、好使酒骂座的将军,汉武帝时被丞相田蚡陷害,族诛。田纷杀了灌夫又打击仓护灌夫的窦婴。窦、田先后掌权,结果是窦婴与田纷斗争失败,论罪被杀。“判”,同“拼”。“萧相”,指萧望之。萧望之在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元帝时为前将军,曾自谓“备位将相”。结果他被中书令宦者石显陷害,自杀。一说指萧何,但萧何虽曾因触怒汉高祖下过狱,并未有不见容于同朝权臣的事。[二十一]“青虬(音求)”,龙类。屈原曾想象用它来驾车(见屈原《涉江》)。这里借指骏马。“紫燕”,骏马名。这句说坐在车上驾快马。在春风中飞驰,极言其得意之状。[二十二]“五公”,指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五个汉代著名的权贵(见《文选》班固《西都赋》李善注)。[二十三]这四句说随着时间飞逝,世事转眼改变,那些豪华的人和物都已烟消灰灭。以上十二句写权臣倾轧,得意者骄横一时。作者突出地揭露权臣倾轧的现象,在所举的实例中,虽然不曾明白议论谁是谁非,语气中还是有所同情或讽刺。[二十四]“扬子”,指扬雄,曾闭门着《太玄》、《法言》。作者以扬雄代表仕宦不得意而终能以文学垂名的人,意在自况,,“南山”,即终南山。“桂花”,这里以桂花的香气比扬雄的文名。未四句以穷居著书的扬雄和上文所写各种豪华人物作对照,结束全篇。这显然受到左思《咏史》(“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影响左思也是以扬雄和金(日?)、张(汤)、许(广汉)、史(高)等权贪对照而更强调扬雄的声名,道:“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样的结尾,对作者一类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骆宾王骆宾王(约六四○——约六八四),婪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附近)人,初为道王(
李元庆)府属,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人朝为侍御史,后被----------------------- 0-----------------------
贬为临海县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宾王代他作《讨武曌檄》,一时传诵。敬业失败后,宾王的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等传说。请代陈熙晋笺注的《骆临海全集》是辑订骆宾王诗文最完善的本子。骆宾王的诗整炼缜密,长篇最见才力。他有一二篇五言律诗(例如本书所选的《在狱咏蝉》),精工谐亮,也不在沈佺期、宋之问之下,但更擅长的还是七言歌行。《帝京篇》、《畴昔篇》等诗慷慨流动,排比铺陈而不堆[一]
砌,是初唐仅有的大篇。《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一]见《旧唐书,骆宾王传》。在狱咏蝉[一]
[二] [三] [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五] [六]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唐高宗仪风三年(六七八)作者因为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望,被诬以赃罪,下狱(据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在狱中写了这首诗。诗前有一篇序,说明用意是抒写忧郁;作者因蝉起兴,又借蝉自况。序较长,今不录。[二]“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三]“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日:‘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因以“南冠”指囚徒。作者是南方人,又正在坐牢,所以用“南冠”来自称。“客思(读去声)”,客中思乡的情绪。“侵”,一作“深”。[四]“玄鬓”,指蝉。“白头”,指作者自己。汉乐府《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作者忧心深重,所以自谓“白头”,并不是以老人自居(时作者不足四十岁)。“吟”,谓蝉鸣。[五]这两句描写蝉的艰苦,比喻自己的处境。作者在此诗序中说“失路艰虞,遭时徽”,就是这里“露重”、“风多”所指。序中又说:“人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说明作者以蝉羽和蝉声比喻自己,目的是希望有人怜悯他的沦落。[六]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把它当作清高的象往;汉代人甚至把蝉的形象作为贪官冠上的装饰,取其“居高食洁”。这里作者仍是以蝉自喻,借此表示希望别人相信他清白无辜,代为表白。(骆宾王又有《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和《萤火赋》作于同时,都有自鸣冤痛,希望昭雪的表示。)杨炯杨炯(六五○——六九二),华阴(令陕西省华阴县)人,十一岁时举神童。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有《盈川集》。杨炯恃才倨傲,为时人所忌。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人称王、杨、卢、骆,他却自称“愧在卢俞,耻居王后”。从诗的造诣说,他在四杰中独创性最差。现存杨炯诗三十三首,词藻虽富,内容却较贫乏,显著地表现了陈、隋遗风。从军行[一]
[二] [三]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调旗----------------------- 1-----------------------
[四] [五]
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二]这两句说报警的烽火照耀西京(即长安,唐时国都,今西安),壮士的内心不能平静。“烽火”,古代边境告警的火。在边境到内地的大路上,沿路筑高台,台上置桔槔,桔槔上有柴草笼子,称桔槔烽。唐朝的制度,根据敌人进扰情况的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最高四炬。一炬至所管州县,两炬以上都到京城。此处言“照西京”,表明敌情严重。[三]这两句说朝廷调兵,将军窄命出师,强劲的骑兵包围了敌方重镇。“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凤阙”,汉武帝所建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后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概称。“铁骑(音季)”,精壮的骑兵。“龙城”,匈奴的名城,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地。[四]这两句通过战地凤光的描写,暗示戍卒艰苦,战斗激烈。“调”,指脱色,失掉鲜明。“旗画”,军旗上的彩画。[五]未两句以感慨的语气作结,意在歌颂从军卫国。与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壮士耻为儒”,意思相同。“百夫长”,下级军官。《史记·周本纪》注称百夫长为。“卒率”。陈子昂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在武后初当政时,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后重视,授以官职。初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屡次上书言事,言多切直,不怕触忤权贵。他对于当时政治经济措施的利弊确实有所了解,议论益国、利民、刑狱和边事问题,都针对事实,不是书生的空言。他曾主张息兵,但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对于契丹的叛乱,他曾自请从军征讨。对于从雅州进攻羌人他却极力劝阻,认为对国家人民有害,只对“奸臣”、“贪夫”有利。这都能表现他是有识见的。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子昂从武攸宜北征契丹,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一再进言,为武炊宜所憎恶,受到降职处分。圣历元年(六九八)子昂辞官[一]
回乡。武三思嘱令县令段简诬陷他,下狱死。有《陈拾遗集》。陈子昂的文学创作和主张在唐代极有影响。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子昂的文章力矫当时浮艳之弊,虽不能尽删骈俪,大都朴实畅达,取法古代散文。他的诗要求追步建安、正始的作者,反对只[二]
重彩丽的齐梁诗风,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代表他实践的成绩,这些诗或感怀身世、或讽谏朝政,慷慨幽郁,类[三]
似阮籍的《咏怀》;虽有时“词烦意复”,甚至不免“拙率”,比较盛唐李、杜等大家,艺术创造方面有所不及;但因为这些诗趋向端正,内容具有现实意义,不能不承认它们是革新风气的优秀作品。难怪它们被稍后出现的[四]
现实主义大诗人社甫和主张“为时为事”而写诗的白居易所称道。子昂的五律不屑精雕细琢,往往气味雄厚,在初唐也是突出的。[一]据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见《脩竹篇序》。[三]清李慈铭评语,见《越缦堂读书记》八。[四]杜甫《陈拾遗故宅》诗:“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司”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 2-----------------------
鲍鲂有。《感兴》诗十五首。”白居易还将陈、杜并提,如《初授拾遗》诗云:“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可见子昂在唐诗人眼中的地位。感遇一[一]
[二] [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喉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幙南[四] [五]
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六]
孤。[一]作者三十八首《感遇》诗写平生遭遇所引起的感想,往往关涉当时社会政治,富现实意义。各篇不是作于一时,所咏不止一事。本篇原列第三首,感慨将帅无能,丧师辱国,北方武备空虚,人民得不到保护。万岁登封元年(六九六)曹仁师等二十八将攻契丹,全军覆没,大将都成了俘虏。诗中所谓“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等语都为此事而发。[二]“苍苍”,青色。关塞都在山岭,远远望去,其色青苍。“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缅”,邈远。开头两句是说丁零塞从来就是荒远之地。[三]“亭喉”,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亭堡。“摧兀”,险峻貌。这两句一面说亭堡险峻,一面说丧师暴骨,暗示将帅对付敌人的轻率和无能。[四]“幙”,通“漠”,指沙漠。“模南”,大沙漠的南边(今属内蒙)。[五]“汉甲”,即汉军(以汉喻唐)。“享匈奴”,从事于对匈奴的战争(借指当时对契丹的战争)。[六]末两句是说人们只见沙场上战士死伤(即上文所谓“暴骨无全躯”)之惨,却想不到北方人民中许多遗孤的可怜。[一]
二[二] [三]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四] [五] [六]
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七] [八]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一]本篇原列第十九首,批评武后建造沸寺佛像,奢侈浪费,不恤民力。武后曾削发做过尼姑,当她掌权以后,和尚法明等人撰《人云经》说她是弥勒化身。武后因而尊崇佛教,借佛教作愚民的工具。她广建佛寺,规模超过宫阙。曾造大佛像,小指尚容数十人,又造“天堂”来容纳这样的大像。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因之耗竭。这首诗指出此种行为既不合贤君“尚俭爱民”的美德,又不合佛家“清净慈悲”的宗旨。[二]“圣人”,这里指传说中或理想中的贤君,同时也是对当时皇帝的尊称。“忧济”,关心、救助。“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가훈과 유언으로 만나는 아버지.정민교수의 한국한문학 (0) | 2011.08.21 |
---|---|
주자가훈(朱子家訓)번역 /羅千洙.구도의 길에서 전재 (0) | 2011.08.21 |
唐诗选(上) (0) | 2011.08.21 |
唐诗选(上) (0) | 2011.08.21 |
Annie Laurie(애니 로리)-John McDermott (0) | 2011.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