굴어당

굴어당의 한시.논어.맹자

http:··blog.daum.net·k2gim·

淸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梁章钜 集成对联.沧浪亭

굴어당 2011. 12. 7. 20:45

淸風明月本無價:맑은 바람 밝은 달은 본디 값으로 칠수가 없고

近水遠山皆有情:가까운 물 먼 산은 모두 정이 있으이.

 

이 대련 一 副는 중국 소주 창랑정에 있으며 윗 구는 구양수의 창랑정에서 아랫 구는 소순흠의

과소주에서 한 구씩 集句한 것이다.

 

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

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

将“清风明月本无价”和“近水远山皆有情。”集成对联。

,,,,,,,,,,,,,,,,,,,,,,,,,,,,,,,,,,,,,,,,,,,

 

沧浪亭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体裁:【】 类别:【】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呼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迳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土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渌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9/poem_47893.shtml

,,,,,,,,,,,,,,,,,,,,,,,,,,,,,,,,,,,,,,,,,,,,,,,,,,,

《过苏州》

拼音:guò sū zhōu duyin("guo4 su1 zhou1");
朝代:宋   体裁:七律   作者: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疎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

见下面的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20239.html
宋代名园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过内外两道长廊,集园内古典建筑、红花绿树、
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体。沧浪亭石柱上的联语道出其中情趣: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更是一幅高超的集引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
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经大师契合,相映成辉。 
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
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情趣。
,,,,,,,,,,,,,,,,,,,,,,,,,,,,,,,,
欧阳修《沧浪亭》提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苏舜钦《过苏州》提到“近水远山皆有情”
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
将“清风明月本无价”和“近水远山皆有情。”集成对联。

,,,,,,,,,,,,,,,,,,,,,

过苏州

/**/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bk.view.catalog().start("0");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名称】《过苏州
  【年代】北宋
  【作者】苏舜钦
  【体裁】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过苏州
  东出盘门刮眼明①,萧萧疏雨更阴晴②。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③。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④。[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
  ②更:改变。
  ③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④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1]

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苏舜钦的写景诗意境开阔,清新可诵。这首七律也表现出这种风格。
  首联总写苏州风光之明媚爽目,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之江南景物特色。诗人喜爱苏州,留恋苏州之情,从“刮眼明”三字传出。
  陈衍宋诗精华录》称“三、四是苏州风景”,就是说写出了苏州风景的特点。

 

同时,这联诗也是这首诗中最工丽的,最精彩的。从句法上看,

 

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无心),紫蝶黄蜂俱有情”颇相近,

 

但苏舜钦另辟蹊径,别创意境,并非一味模仿。李诗表现的是“无赖者自无赖,

 

有情者自有情,与我总无与也”之心中隐痛,并非对浓丽春色的留连和陶醉。

 

这联诗还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颈联转入议论,诗人体会到万物的盛衰是有自然规律的,

 

可是人世间的万事也是有规律的吗?宠辱升迁,穷达进退,

 

却为什么往往被颠倒了呢?“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

 

许多古人的这类名句像狂涛巨浪在诗人的脑海中翻腾。至于世俗不识道德学问,

 

只认荣华富贵,那更是无可奈何了。
  尾联表达了离开苏州时的依恋之情。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

 

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一缺陷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尤其是尾联)

 

找到──煞费笔墨议论,而在议论中又缺少形象思维。[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舜钦像

[2]
苏舜钦
  (1008~1048)宋代诗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

 

苏易简之孙。公元1034年(仁宗景祐元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屡次上书朝廷,讨论时政得失。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

 

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

 

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1首。

 

有《苏学士文集》。[2]
(function(){window.rsInsertData=window.rsInsertData||[];rsInsertData.push([488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