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eb.it.nctu.edu.tw/~lccpan/newpage32.htm 九思亭
杜甫研究資料輯錄
杜甫及其家族
本檔於1996.10.2.自\tn\tn7移出另成今檔:\tn\tndufu
▲杜依藝(審言父)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
==========================================================================
~w2z2fk;
▲杜審言(必簡)(甫祖)(?--708)
~w1z1fm;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六杜審言
卷八頁一○二陳子昂、一○九崔融
卷九頁一一三李適
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
卷二○頁二八二嚴武
唐才子傳卷一
全文卷二四一(五)三○八八宋之問:祭文
全文卷二六八(六)三四四三武平一:請追贈杜審言表
全文卷四九七(一一)六四一六上右權德輿:杜亞神道碑銘
舊書卷四七(二)二○七六經籍下
卷七八(四)二七○八張行成傳附張易之、張昌宗傳
卷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九
卷一九○中文苑中(六)五○二五宋之問傳
卷一九○下(六)五○五四文苑下杜甫傳
新書卷二○一文藝上(七)五七三六
杜審言詩注 徐定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二
杜審言考 傅璇琮 文收氏著《唐代詩人叢考》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八○年一月
第一版 一九九六年二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頁二一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頁三四
杜審言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頁一○○至一
一二
新唐書杜審言本傳筆字說 鄧仕樑 香港.能仁學報 二期 一九八四年
杜審言雅善五言尤工書翰,恃才謇傲,為時輩所嫉。自洛陽縣丞貶吉州司戶,
又與群寮不?。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共搆之,審言繫獄,將因事殺之
。審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醼,密懷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並亦
見害。季重臨死,歎曰:「吾不知杜審言有孝子,郭若訥誤我至此!」審言由
是免官歸東都,自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蘇頲為墓誌,劉允濟為祭
文。則天召見審言,甚加歎異,累遷膳部員外。(仁愛出版社唐劉肅大唐新語
卷五頁七九孝行N○.5)
==========================================================================
▲杜并(審言子)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六頁七九杜審言
==========================================================================
▲杜閑(審言子)(甫父)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
==========================================================================
~w2z2fk;
▲杜甫(子美)(712--770)59
~w1z1fm;
杜氏世系(據《杜詩詳注》,清.仇兆鰲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當陽侯預─┬2錫─3?─4?─5?─6乾光(齊司徒右長史)───┐
├2躋 │
├2耽 │
└2尹 │
┌────────────────────────────┘
└─7漸(梁邊城太守)
│
8楊(周硤州刺史,見孝義傳,子廉卿)
│
├─9某─10某─11易簡(登進士,累轉殿中侍御史,咸亨中,吏
│ 部員外郎)
└─9某(隋河內郡司功參軍、獲嘉縣令,見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
│
└─10依藝(監察御史、河南鞏縣令)
│
└11審言(修文館學士、尚書膳部員外郎)─┐
┌────────────────────────────┘
├─12閑(朝議大夫)─13甫(甫弟有穎、觀、豐、占,未知行列,故不序)
│ ├─14宗文
│ └─14宗武─15嗣業
├─12并(兗州司馬,終奉天令,見國史)
├─12專(歷開封尉)
└─12登(武康尉)
傅氏索引頁
================
增訂再版唐代文學論著集目(羅師聯添主編,王國良先生補編,台灣學生書局,民國
六十八年七月初版,七十三年十一月增訂再版)(韓文集目待錄):
錄於85.6.24.
中文
傳記
專書
杜工部年表及杜詩年表 鞏固編 文學叢刊第一集 民一八 成都大學文學系印
杜工部草堂詩年表 梁造今編 文學叢刊第一集 民一八、一○ 成都大學文澩系編
印
杜工部年表初稿 楊益恆編 文學叢刊第一集 民一八、一○ 成都大學文學系編印
杜甫生活 謝一葦 上海 世界書局再版 民一八
少零先生年譜會箋 聞一多編 文哲季刊一卷一至四期 民一九 武漢大學編印 又
見聞一多全集中,又開明書店排印本,又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下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一○
少陵新譜一卷 李春坪編 北平 來董閣書店排印本 民二四 又臺北西南書局印行
民六四、六
杜少陵評傳 朱偰編 重慶 青年書店排印本 民三○
杜甫傳 馮至 北平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八五頁 民四一(一九五二)、一一
愛國詩人杜甫 王進珊 上海 四聯出版社 民四三(一九五四)
杜甫年譜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 民四七(一九五八) 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
屈原與杜甫 吳其敏 香港 上海書局 三七頁 民四二、二
杜甫評傳 劉維崇 臺北ㄅ商務印書館 五四六頁 民五八
中國兩大詩聖-李白與杜甫 吳天任 臺北 藝文印書館 一五八頁 民六一、三
杜甫 汪中 臺北 河洛出版社 二二二頁 民六六、三
散篇
杜工部年譜一卷 宋.魯■編 民國三年天津華新印刷局排印本,杜工部草堂詩箋本
,巴陵琳瑯館印本,分門集注杜工部詩附刊本,清.道光山陰杜氏刊本
杜工部草堂詩年譜一卷 宋.趙子櫟編 清.光緒元年刊本。杜工部草堂詩箋內,古
逸叢書本、四庫全書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宋.梁權編 錢注杜詩說例內
杜工部年譜一卷 宋.呂大防編 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內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黃鶴編 杜工部詩集內,元廣勤堂刊本。錢注杜詩說例。集千
家注分類杜工部詩集內。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朱鶴陵編 杜工部詩集內,清.康熙九年刊本。杜詩集說,清
.乾隆福裕堂刊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邊連寶編 杜詩啟蒙內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蔡興宗編 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內
杜子美年譜一卷 清.顧宸編 杜詩註解內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楊倫編 杜詩鏡詮內,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范廷謀編 杜詩直解內
杜少陵年譜一卷 清.朱駿聲編 傳經室文集卷八,求恕齋叢書本
杜工部編年詩史譜目一卷 清.張溍編 讀書堂杜工部詩文集註解內。杜詩註解內。
杜詩註解殘存內,清.康熙間讀書堂刊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張遠編 杜詩會粹內,清.康熙間刊本
杜少陵年譜一卷 清.錢謙益編 杜工部集內,清.康熙間刊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清.仇兆鰲編 杜詩註解內,清.康熙間刊本
杜少陵編年詩目譜一卷 清.浦起龍編 讀杜心解附刊本
唐代兩大詩人杜甫、白居易得正義感及其他 陳叔渠 重慶 今文月刊一卷三期 民
三一、一二
記杜少陵浪跡四川 賀昌群 重慶 說文四期 民三五、五
少陵先生文心論 程會昌 重慶 文史雜誌五卷一、二期 民三四、一
杜甫的貧病生活 杜呈祥 重慶 文史雜誌六卷一期 民三五、七
杜甫在長安 馮至 上海 文學雜誌二卷一期 民三六、六
安史之亂中的杜甫 馮至 上海 文學雜誌二卷一二期 民三七、五
杜甫傳-從秦州到成都 馮至 上海 文學雜誌三卷二期 民三七、七
杜甫的童年 馮至 上海 文學雜誌三卷二期 民三七、八
杜甫的性格 彭清 新文化月刊一卷一期 民三九、三
杜工部的人格及其詩 王偉俠 藝與文一卷二期 臺北 路工月刊社 民三九、一一
蕭齋閒話-替杜工部算流水賬 陳定山 臺北 暢流五卷八期 民四一、六
杜甫的死 傅樂成 臺北 大陸雜誌六卷四期 民四二
杜甫與政治 傅樂成 臺北 事與言一卷四期(臺灣大學學田社) 民四三、六
杜甫之死 吳天任 香港 人生九卷三期 民四三、一二
談杜甫傳記(上)(中)(下) 杜呈祥 臺北 幼獅三卷二期至四期 民四四、二
、三、四
關於我寫「杜甫傳」 易君左 臺北 自由談六卷三期 民四四、三
杜甫的「三吏」和「三別」 王恢 香港 人生一三卷八期 民四六、八
杜甫 王怡之 臺北 中國文學史論集一 民四七、四
杜甫的「厚今薄古」精神 許永璋 北平 新建設一九五八年七月 民四七(一九五
八)、七
杜子美流寓成都的生活 葉耐霜 臺北 暢流一七卷一○期 民四七、七
杜甫的詩與生活 繆天華 崑崙四卷一期(臺北市師範大學崑崙編輯委員會) 民四
九、三
兩唐書杜甫傳訂誤 杜呈祥 臺北 師大學報六 民五○
杜甫的創作態度 李壽 臺北 建設九卷一一期 民五○、四
杜甫的家世與幼年 杜呈祥 大陸雜誌特刊第二輯 慶祝朱家驊先生七十歲論文集
民五一、五
杜甫與酒 陳定山 臺北 文星十卷二期 民五一、六
杜甫家世考 金啟華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見唐
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的一生 蕭滌非 「杜甫」 香港 上海書局 民五二
兩唐書杜甫傳補正(上)(中)(下) 胡傳安 臺北 大陸雜誌三○卷九、一○、
一一期 民五四、四、五
從唐詩看李杜的交誼 周子蒔 臺北 古今談八期 民五四、一○
杜甫的宗教思想 易君左 臺北縣永和鎮 藝文誌一期 民五四、一○
杜甫評傳 梁容若 見「文學十家傳」中 臺中 東海大學出版 民五五原刊 臺北
文壇四五期 民五三、三
杜甫的創作態度 易笑儂 臺北 建設一四卷一一期 民五五、四
論讀甫與韓愈 胡秋原 臺北 中華雜誌六卷二期 民五七、二
關於杜甫的少年與壯年-「文學十家傳」糾謬之一 高陽 臺北 中華雜誌六卷二
期 民五七、二
簡評洪業「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 梁子函 臺北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二卷一期
民五七、七
我怎樣寫杜甫 洪煨蓮著 陳澄之箋注 臺北 中華雜誌六卷一一期 民五七、一一
原刊香港人生二四卷八、九期 民五一、九
「杜甫傳」中幾個問題的商榷 馬興榮 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與陳光漢、馬興榮商榷「杜甫傳」中的幾個問題 馮至 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
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逝世一千二百年考證 王家鴻 陽明山華岡文學彙刊一(中華學術院中華文藝協
會編) 民五九
杜甫的家世 龔嘉英 文藝復興一卷五期 民五九、五
杜甫的交遊 費海璣 見文學研究續集 臺北 商務 民六○、一 原刊幼獅二六卷
五期 民五六、一一
杜甫的人生觀 費海璣 見文學研究續集 臺北 商務 民六○、一 原刊幼獅二六
卷五期 民五六、一一
關於杜甫 孫次舟 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
六○、一○
杜甫的創作態度 廣田 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一○
詩聖杜甫誕辰紀念 易大德 臺北 文藝復興一六期 民六○、四
杜甫的創作態度 易笑儂 臺北 暢流四五卷三期 民六一、三
詩聖杜甫 杜若 臺北 臺肥月刊一三卷九期 民六一、九
論杜甫 周策縱 香港 明報八卷四期 民六二、四
杜甫是死於飽亦死於毒?-謹與黃思騁先生商榷 李沃波 香港 東西風一卷四期
民六二、二
關於屈原與杜甫 周策縱 香港 明報八卷七期 民六二
杜甫的生日 鄭騫 臺北 幼獅三九卷一期 民六三、一
詩聖杜甫的被捧與被鬥 龔嘉英 臺北 中華詩學六卷三期 民六三、三
詩聖杜甫.坎坷一生 唐潤鈿 臺北 文壇一六七期 民六三、五
杜甫的酒癖 黃守誠 花蓮 師專學報六期 民六三、六
再論杜甫 洪業 臺北 清華學報十卷二期 民六三、七
唐詩人杜甫病因究證 朱少雄 高雄 黃埔學報六期 民六三、九
杜甫的佛教信仰 曾志罡 臺北 中國天主教文化六期 民六四、六
杜甫所欲師事的古人 陳香 臺北 藝文誌一二二期 民六四、一一
說杜甫 夏敬觀 見唐詩說 臺北 河洛出版社 民六四、一二
鼓吹中興的詩聖杜甫 鄭經生 臺北 中央月刊八卷三期 民六五、一
詩聖杜甫 龔嘉英 臺北 夏聲一三四期 民六五、一
杜甫與禪學之因緣-兼論其思想歸趨 王熙元 中國學術年刊一期 民六五、一二
承先啟後的詩聖杜甫 汪中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一○卷三期 民六六、三
杜甫 馮作民 見中國五大詩人 臺北 廣城出版社 民六六、三
杜甫的人道精神 李炳南 臺北 幼獅月刊四七卷三期 民六七、三
作品
專書
杜甫詩裏的非戰思想 顧彭年 上海 商務印書館 一二二頁 民一七
李白與杜甫 傅東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二二
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 郭紹虞纂述 照偶叢書館印本 民三一 又文學年報一期 民
二一、七 又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
、一○
工部浣花草堂考 吳鼎南編 成都 新新新聞館排印本 民三三 又見文學年報一期
民二一、七
杜甫論 王亞平 重慶 商務印書館 二三八頁 民三三、九
杜甫詩論 傅庚生 上海 文藝聯合出版社 三五一頁 民四三(一九五四)、一二
詩聖杜甫 蘭茜 星州 星州世界出版社 九六頁 一九五五
杜甫研究 蕭滌非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二冊 民四五-四六(一九五六-一九五
七)
杜詩散繹 傅庚生 西安 東風文藝出版社 二八七頁 民四八(一九五九) 又見
香港建文書局 民五二
杜甫 劉開揚 上海 中華書局 三冊 八八二頁 民五○(一九六一)
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 中華書局編輯部 北平 中華書局 二七三頁 民五一(一九
六二)
杜詩通論 張織雲 臺灣 中庸出版社 民五○
杜詩欣賞 孫克寬 臺北 學生書局 民五一
杜甫研究論文集二輯 中華書局編輯部 北平 中華書局 二九六頁 民五一(一九
六二)、三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第二集下冊 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讀杜詩說 清.施鴻保著 張慧劍校 北平 中華書局 二四六頁 照片二 民五一
(一九六二)、一二 又臺北 中華書局劇手稿本排印 民五九、九
「杜甫」(作家與作品叢書) 上海書局編輯部 香港 太平書局 四○三頁 民五
二
杜甫 蕭滌非 香港 上海書局 二九六頁 民五二(一九六三)
錢牧齋箋注詩補 彭毅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之一 二四九頁 民五三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葉嘉瑩 臺北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民五五
杜詩研究 劉中和 益智書局 民五七、九初版 民六二、六再版
杜甫七律研究與箋注:上部杜甫七律研究 一六九頁 下部杜甫七律箋注 二四八頁
簡明勇 五洲出版社 民六二、三
杜甫詩史研究 李道顯 臺北 華岡出版部 民六二、一○
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 胡傳安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六四、七
作者:胡傳安
發行人:胡 軌
出版社: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六六之一號三樓
台北市漢中街五十一號
郵政劃撥:二七三七號
印刷者:嘉利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四版(版權頁紀年有誤)
基本訂價:一元五角
行政院新聞局核准登記證:局版台業字第○一四三號
本書榮獲中正文化著作金牌獎
目錄
鄭騫先生序
自序
第一章 敘論 一
第二章 杜甫的生平及其詩歌成就 七
第一節 杜甫的生平 七
第二節 杜甫的思想行為 一八
(一)忠君 一九
(二)仁愛 二一
(三)明智 二九
(四)堅毅 三○
(五)幽默 三二
第三節 杜甫的詩歌成就 三二
(一)對文學的看法 三三
(二)杜詩的風格 三六
(三)杜詩的特色 四二
1.沉雄 四二
2.工妙 四三
3.比興 四四
4.用典 四四
5.史筆 四五
6.拗體 四六
7.口語 四六
8.拙句 四七
9.疊字 四八
1○.其他 四九
第三章 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 五一
第一節 杜甫對韓愈的影響 五一
第二節 杜甫對張籍的影響 五七
第三節 杜甫對白居易的影響 六四
第四節 杜甫對元稹的影響 七六
第五節 杜甫對李商隱的影響 八一
第六節 杜甫對王安石的影響 八七
第七節 杜甫對黃庭堅的影響 一○九
第八節 杜甫對陳師道的影響 一二四
第九節 杜甫對陳與義的影響 一三四
第十節 杜甫對陸游的影響 一四一
第四章 結論 一八七
附錄一:本文重要參考書目 一九一
附錄二:兩唐書杜甫傳補正 一九七
附錄三:杜甫的家世及其人格 二四三
放眼世界、心憂天下的杜甫 二六七
copied from d:\summary\index\tang on 1996.10.6.
=================================================
杜甫作品繫年 李辰冬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二四九頁 民六六、二
杜甫詩律探微 陳文華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六六、六
散篇
杜詩證選 李詳 國粹學報六卷二期、七卷四期 民前一、民一
李杜詩之比較 胡小石 國學叢刊二卷三期 民一三
杜詩中之文學批評 段熙仲 金陵光一五卷一期 民一五、一
杜工部七言絕句之研究 段凌長 孤興九期 民一五、七
校宋殘本草堂詩箋跋 傅增湘 圖書館季刊一卷三期 民一五、九
杜甫 聞一多 新月一卷六期 民一七、八
杜甫地圖十幅 陳鳴西 文學叢刊一期 民一八、一○
鍍詩地名考 陳鳴西 文學叢刊一期 民一八、一○
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大綱 李辰冬 燕大月刊五卷一、二期 民一九
讀李杜詩集後的批評 白璧 春筍二卷二期 民一九、一○
箋杜工部秦州元集詩二十首 高耀林 金大文學院季刊一卷二期 民二○
杜甫詩研究 振作 搖籃一卷一期 民二○、一
庾信哀江南賦與杜甫詠懷古跡詩 陳寅恪 北平 文學月刊一卷一期 民二○、四
讀杜劄記 邵祖平 學藝一二卷二期 民二一
浣花草堂志 李瑋 清華周刊四○卷一期 民二二
杜甫論 吳經熊 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三卷二期 民二五、七
杜詩「詠懷」、「北征」諸篇之研究 摩訶男 學風三卷三期 民二二、四
杜詩「船」字之意義 陳友琴 青年界四卷四期 民二二、一一
李天生論杜詩律 陳友琴 青年界四卷四期 民二二、一一
杜甫詩中的唐代社會 耕南 珞珈一卷六期 民二三、四
杜詩漫潭 吳烈 國民文學一卷二期 民二三、一一
杜甫六絕句淺釋 陳友琴 青年界八卷五期 民二四、一二
李杜卒於水食辨 盧振華 北平 師大月刊三十期 民二五
杜陵詩史之批評 趙宗湘 國青月刊三卷二期 民二五、三
林譯英文石壕吏 張友梅 圖書展望一卷七期 民二五、四
少陵詩論 羅庸 新苗二期 民二五、五
杜園說杜 梁運昌 藝文雜誌一卷三期 民二五、五-六
六朝文學對于李杜詩的養響 豐田穰著 姜時彥譯 天地人月刊一卷一○期 民二五
、九
杜甫生平及其詩歌的時代劃分 毓靈 北西論衡四卷九期 民二五、一二
說杜 玄修 同聲月刊一卷七、八期 民二六-二七
杜甫詩裏關于飲食的描寫 張帆 進德月刊二卷六期 民二六、二
杜甫詩中之宗教 志喻 逸經二卷八期 民二六、四
杜甫及其詩之研究 由毓淼 文學年報三期 民二六、五 又見「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一○
漎逼首詩看杜甫沉鬱的境界 洪銘水 香港 民主評論一二卷一期 民三○
論杜甫詩的儒家精神 黃芝岡 重慶 學術雜誌一卷一期 民三二、九
杜甫詩法十講 邵祖平 重慶 文史雜誌五卷一、二期 民三四、一
「夢」在杜詩裏 馮柱 文藻月刊一卷四期 民三七、四
杜甫與佛 梁實秋 臺北 自由中國二卷一期 民三九
杜甫草堂營建始末詩解 呂佛庭 臺北 大陸雜誌三卷九期 民四○
杜嚴唱和詩箋 周一鷗 臺北 暢流五卷五期 民四一、一二
唐詩與杜詩 白如初 臺北 建設一卷七期 民四一、一二
杜甫愛國詩箋 周一鷗 臺北 暢流五卷九期 民四一、六
杜甫羌村三首 王季思 語文學習二五(四五-五○) 民四二(一九五三)、一
○
長安十年少陵詩(上)(下) 何林 臺北 建設二卷二至四期 民四二、九
杜甫 馮鍾芸 見祖國十二詩人 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系編 北平 開明書店(開明文
史叢刊) 民四二(一九五三)、二
今日草堂 楊居人 新觀察一七(一六-一七) 民四二(一九五三)、九
杜少陵為詩中秦始皇 李雄 臺北 反攻一二三期 民四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劉諍 語文學習一九五五-六(三二-三六) 民四四
、六
杜詩研究(一)-(四) 蕭滌非 文史哲一九五五-四(三○-三七)、一
九五五-五(四八-五二)、一九五五-六(三二-四五)、一九五五-七(四四
-五一) 民四四、四、五、六、七月
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潭丕模 古底唵文學研究彙刊一期(六二-七八) 民四
四、一○
杜甫與謝靈運 張秉權 大陸雜誌一一卷九期(四-九) 民四四、一一
杜詩中之馬 杜呈祥 臺北 師大學報一期 民四五
杜甫寫典型-分析「前出塞」、「後出塞」 馮文炳 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一
九五六-(九九-一一○) 民四五、一
杜甫的體格與思想(上)(下) 張秉權 大陸雜誌一三卷三期(一三-一六) 一
三卷四期(二一-二七) 民四五、八
論杜甫從秦州入蜀諸篇中的自我形象 王我 東北人民大學文文科學學報一九五六-
四(五三-六一) 民四五(一九五六)、一○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 北平 人
民文學出版社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杜詩講稿 馮文炳 東北人民大學文人科學學報一九五六-四(四五-六八)、一九
五六-四(二一-五一) 民四五、七、一○
后山詩與杜甫 陳惠源 臺北 華國一期 民四六
杜甫的病 張秉權 金匱論古綜合刊一期(二一-二四) 民四六
目前杜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評「杜甫詩論」和「杜甫寫典型」 吳代芳 文史哲一
期(五三-五九) 民四六(一九五七)、一
和傅庚生先生商討關於杜甫思想問題-杜甫詩論第一章讀後 裴精忱 文史哲三期(
五○-五三) 民四六(一九五七)、三
杜甫研究(下卷)引言 蕭滌非 文史哲五期(六七-六八) 民四六(一九五七)
、五
杜甫「戲為六絕句」釋義 阮廷卓 新中國評論一三卷一期(二八.二三) 民四六
、七
談「石壕吏」 蕭滌非 語文學習一九五七-七(七-九) 民四六(一九五七)、
七
杜甫的作品和他的思想性格 沈嘯寰 讀書月報七期(一九-二一) 民四六(一九
五七)、七
談四句杜詩的表現方法 許永璋 人民文學九三期(一○七-一○八) 民四六、八
「三吏」、「三別」散繹 傅庚生 人文雜誌五期(七一-七九) 民四六
杜詩札叢(一)-(四) 夏承燾 文學研究一期(一一四)(一四○)、二(三八
)(一二六) 民四六(一九五七)、三
中國詩之分析與鑑賞示例(杜甫八陣圖) 陳世驤 臺北 文學雜誌四卷四期 民四
七、六 又見陳世驤文存 臺北 新巢叢書之一一 民六一、七
杜詩札記 夏承燾 文‵學遺產增刊七輯(一三二-一四○) 民四八(一九五九)
論杜詩的世界觀-杜詩研究第二章-中文系杜詩研究小組 西北大學學報(人文科學
)一、二期(二九-四四) 民四八(一九五九)、一二
杜甫的道路 劉大杰 唐詩研究論文集(一五○-一五七) 北平 人民文學出版社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略論杜甫的諷刺 李汝倫 唐詩研究論文集(一八三-一九七) 北平 人民文學出
版社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學習人民語言的詩人-杜甫 蕭滌非 唐詩遺究論文集(一五八-一六九) 北平
人民文學出版社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是什麼力量促使杜甫成長的-對傅庚生先生「杜甫詩論」的一點一意見-西北大學中
文系杜詩研究小組 人文雜誌一期(三九-四一)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與傅庚生先生商榷「情思之本」的問題 西北大學中文系杜詩研究小組 人文雜誌一
期(三四-三八) 民四八(一九五九)、二
杜甫草堂 黎本初 文藝世紀三(二-三) 民四八(一九五九)、三
杜詩研究(一-二四) 劉中和 臺北 中國語文六卷一其-一四卷四期 民四九、
一-五三、四 又專書 臺北 益智書局出版 民五六
杜甫與唐詩 饒宗頤 香港 文學世界二五期 民四九、三
韓國之杜詩 李丙疇 臺北 大陸雜誌二三卷五期 民五○
杜甫研究(上)(下) 孫陵 臺北 反攻二四五、二四六 民五一
杜甫與高適-杜詩札叢之一-夏承燾 日本 中國文學報一七(一一九-一二二)
一九六二、一○
論杜甫夔州詩 饒宗頤 日本 中國文學報一七(一○四-一一八) 一九六二、一
○
別裁偽體轉益多師-記念杜甫誕生一二五○周年 蕭滌非 廖仲安 文學評論 一九
六二-三(八二-九三) 民五一(一九六二)、六
論杜甫入蜀以後的絕句 夏承燾 文學評論一九六二-三(九四-九八) 民五一(
一九六二)、六
杜集敘論 萬曼 文學評論一九六二-四(三六-五五) 民五一(一九六二)、八
試溣杜甫律詩的格綠 陸志韋 文學評論一九六二-四(一三-三五) 民五一(一
九六二)、八
杜甫夔州詩 賴愷元 臺北 新天地一卷八期 民五一、一○
杜甫的詩歌創作 傅庚生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見「杜甫」 香港 上海書局
杜詩的韻律和體裁 蕭滌非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見「杜甫」 香港 上海書局
杜甫的文學思想 馬茂元 民五二(一九六三) 又見「杜甫」 香港 上海書局
從文學史觀點及學詩方法試釋杜甫「戲為六絕句」 徐復觀 香港 民主評論一四卷
四期 民五二、二 又見中國文學論集 臺中 民主評論社 民五五、三
杜甫瑞鷓鴣詞考 虞莎 「文史第二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四
「杜臆」前言 顧廷龍 「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試論杜甫在湖南作詩的編次問題 魏澤一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
一九六三)、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
六九、九
談宋紹興刻王原叔本杜工部集 元方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
六三)、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
、九
杜甫詩論旁探 卞孝萱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九
杜詩中所反映的戰爭問題 乙丁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詩中之史 賀昌群 「文史第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一○
試論杜甫的絕句 熊柏畦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對婦女的態度 馬錫鑑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九
尺幅萬里-杜甫藝術漫談 霍松林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
三)、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
九
讀杜詩七言絕句散記 曾緘 「文學遺產增刊一三輯」所收 民五二(一九六三)、
九 又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六九、九
杜詩的氣魄 蔣和森 香港 藝文叢錄四期 民五三、四 又見中國藝林叢論七期
臺北 文馨出版社 民六五、二
杜甫的紀行詩 吳蕤 香港 人生二八卷二期 民五三、六
關於杜甫詩歌藝術特色的一些評論 王水照 文史哲一九六四-三 民五三、七
論「戲為六絕句」與「論詩三十首」 郭紹虞 學術月刊一九六四-七 民五三、七
論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 力揚 文學評論一九六四-四 民五三、八
如何正確評價杜詩-讀杜甫研究的 一點體會 維章 文史哲一九六四-五 民五三
、一○
就有我無我之說看杜詩 張健 香港 人生二九卷五期 民五三、八
杜甫的一諷諭詩 隅齋 藝林叢錄五期 民五三、一二 又見中國藝林叢論七 臺北
文馨出版社 民六三、七
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上)(下) 葉嘉盈 臺北 大陸雜誌三○
卷一、二期 民五四、一
略論杜詩的批判繼承問題 馬茂元 北平 新建設六期 民五四(一九六五)、六
杜甫詩中的儒家思想 黃得時 臺北 孔夢學報一○ 民五四、九
杜甫代表作品及其思想之探討 洪順隆 臺北ㄅ中國一周八○九 民五四、一○
說杜甫贈李白詩一首,談李杜之交誼與天才之寂寞 葉嘉盈 臺北 現代文學二八
民五五、五
杜甫在日本 梁容若節譯 臺北 出版月刊一八 民五五、一○ 又見梁著「中國文
學史研究」附錄一 三民書局 民五九、一一 原著者日本神田喜一郎 見京都大
學中國文學報一七 九六二、一○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試析 陳志誠 香港 人生三二卷三期 民五六、七
盛唐李杜及其詩風 鍾仁傑 臺北 暢流三五卷一一期 民五六、七
杜詩研究序 梁實秋 臺北 中國語文二一卷五期 民五六、一一
杜甫詩的研究報告 劉中和 臺北 中國語文二二卷二期 民五七、二
杜甫「遺恨失吞吳」之解釋 潘銘燊 文訊一一 民五七、三
杜甫詩繫年辨證 彭毅 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一七 民五七、三
「八陣圖」闤論 陳世驤 臺北 清華學報新七期 民五七、八
杜甫望嶽詩演義 王福民 臺北 文壇一○○ 民五七、一○
略論前人對杜甫詩的評價 宋廓 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
學社 一九六九、九
杜甫詩旁探 金啟華 見唐詩研究論文集-杜甫詩研究 香港 中國語文學社 一九
六九、九
杜詩的風格及其寫實精神 業龍 大陸雜誌三八卷一○期 民五八、五
杜工部集源流 葉綺蓮 書目季刊四卷一期 民五八、九 又建 近代文史論文類輯
「杜甫和他的詩」下集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一○
杜甫詩及其生平 胡傳安 淡江學報八期 民五八、一一
杜工部集關係書存佚考(上)(中)(下) 葉綺蓮 臺北 書木季刊四卷四期至五
卷二期 民五九、六、九、一二月
讀杜偶得-叢菊兩開的注解正誤 龔嘉英 文藝復興一卷一○期 民五九、一○ 又
見大陸雜誌四○卷一二期 民五九、六
泛論杜詩的內容與型式 陳香 東方雜誌四卷六期 民五九、一二
杜甫對唐代詩人的影響 胡傳安 淡江學報九期 民五九、一一
杜詩流傳考述 龔嘉英 文藝復興一卷一一期 民五九、一一 又見大陸雜誌四二卷
三期 民六○、二
評李杜詩 傅庚生 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
六○、二
論杜詩的用字 馮鍾芸 見近代文史論文類輯「杜甫和他的詩」上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六○、一○
閱屈復批本讀杜心解題記 汪中 國文學報創刊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民六一
、六
杜甫其人其詩 默竹 臺北 今日中國一一 民六一、三
讀杜偶得 龔嘉英 臺北 中華詩學七卷一期 民六一、七
分析杜甫的「秋興」-試從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 梅祖麟 高友工合著 黃宣範
譯 臺北 中外文學一卷六期 民六一、一一(原著刊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語言學
期刊UNICORN 第一期)
杜甫三首七言律詩中的對比 傅述先 臺北 中外文學一卷九期 民六二、二
杜甫對陸游之影響 胡傳安 臺北 淡江學報一一期 民六二、三
談杜甫詩中仁民愛物之儒家精神 汪中 臺北 中央月刊五卷五期 民六二、三
杜甫寄李白詩 文疊山 臺北 中華詩學八卷三期 民六二、四
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 何三本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六卷四期 民六二、四
杜甫七律的研究 簡明勇 臺北 師大學報一八期 民六二、六
讀杜初籤 吉川幸次郎 臺北 書和人二一八期 六二、九
老杜的一首詩 費海璣 臺北 中華詩學九卷四期 民六二、一○
杜詩費箋自評 費海璣 臺北 現代國家九卷一○六期 民六二、一一
杜甫與芭蕉之比較研究 劉明傑 臺中 樹德學報二期 民六二、一二
杜甫對王安石之影響 胡傳安 臺北 商專學報三期 民六三、一
杜甫的「麗人行」 成惕軒 臺北 中華詩學一○卷三期 民六三、三
杜甫對江西詩派之影響 胡傳安 臺北 淡江學報一二期 民六三、三
杜詩流傳考 龔嘉英 臺北 中華詩學一○卷四期 民六三、四
杜詩流傳考 龔嘉英 臺北 中華詩學一四期 民六三、四
杜甫詩史研究提要 李道顯 臺北 華學月刊二八期 民六三、四 又見木鐸三、四
期 民六四、一一
古典集-對幾首杜甫王維詩的再體認 潘柏世 臺北 哲學與文化八期 民六三、一
○
杜工部和嚴武軍城早秋詩箋證 嚴耕望 華岡學報八期(慶祝錢賓四先生八十歲論文
集) 頁一四九至一五八 圖一 民六三、七 又見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
臺北 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五月初版 頁三一七-三二六
杜甫「北征詩」的用韻 Stimson Huph M. 作 何大安譯 臺北 幼獅月刊四一卷一
期 民六四、一
詩聖杜甫及其詩(上)(下) 張墓周 臺北 中華文藝八卷六九期之一 民六四、
二、三月
雜談杜詩登岳陽樓 張夢機 臺北 暢流五四卷四期 民六四、四
杜甫北征與韓愈南山詩的比較 張夢機 臺北 學粹一七卷二期 民六四、六 又見
氏著《思齋說詩》 臺北 華正書局 民六六
一、論風格北征沉壯鬱勃南山奇崛壯麗
二、參筆法北征工敘情事南山巧摩物狀
三、究聲律北征南山平側相諧皆合古調
四、探章法北征開闔盡變南山鍼縷細密
杜甫變體七絕的特色 張夢機 臺北 幼獅月刊四四卷三期 民六五、九 又見氏著
《思齋說詩》 臺北 華正書局 民六六、一
一、拗體成詠
二、蹈實存真
三、議論入詩
四、偶句對結
五、聯章表意
六、沉鬱生情
說杜 張夢機 文收氏著《思齋說詩》 臺北 華正書局 民六六、一 頁一七二-
一 八六
杜甫〈登岳陽樓〉 張夢機 文收氏著《思齋說詩.思齋雜稿》 臺北 華正書局
民六六、一 頁二一○-二二四
方回、紀昀批杜甫詩平議 張夢機 文收氏著《詩學論叢》 臺北 華正書局 一九
九三年五月初版
與葉嘉瑩教授論杜甫秋興八首書 周策縱 臺北 大陸雜誌五○卷六期 民六四、六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集說 區靜飛 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六四
杜詩特色的探討 王雲生 臺北 暢流五一卷一二期 民六四、八
杜甫詩之情與境 潘柏世 鵝湖一卷七期 民六六、一
杜詩巴峽在哪裏? 蟫ㄏ 見中國藝林叢論七期 臺北 文馨出版社 民六五、二
杜甫贈蘇渙詩的「昨夜舟天接」 鄭騫 臺北 幼獅月刊四四卷三期 民六五、九
「杜甫詩史研究」的方法與創見 李道顯 臺北 師專學報五期 民六五、一二
思齋雜稿-杜詩登岳陽樓臺 見思齋說詩 臺北 華正書侷民六六、一
杜詩探討 杜若 臺肥月刊一八卷四期(二九-三五) 民六六、四
杜詩研究 黎盛榕 中國國學五期(一七九-一九○) 民六六、四
讀杜隨筆 鄧紹基 藝文志第二輯(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
杜詩仇注獻疑 吳汝煜、謝榮福 草堂 一九八七年七月
杜甫詩中的倫理精神 汪中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一○卷一一 民六六、一一
附錄
杜詩引得 北平燕京大學引得編彙處 北屏變京大學引得印刷廠所排印本三冊 一六
二九頁 民二九
杜詩書目彙稿 陳炳良 陳煒良 香港 文學世界 民四九、三
杜工部集錄簡目 鄭光華 圖書館學報四期(二○九-二一五) 民五一、八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上編一-三冊 華文軒輯 北平 中華書局 民五三(
一九六四) 又臺北 明倫出版社
杜工部關係書目 梁一成編 臺中 東海大學圖書館學傲
杜工部詩話集錦 魯質軒輯 臺北 中華書局 民五六
杜詩研究書目的疏理與提要 陳香 臺北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逼○卷四期 民六六、
四
日文
傳記
杜甫 高木正一 東積 中央公論社 二○九頁 一九六九、四
杜甫-沉痛漂泊詩聖 福原龍藏 東京 講談社(講談社現代新書) 二七六頁
一九六九、一二
杜甫道 土岐善■ 光風社書店 一九七三
杜甫-旅 田木繁 創樹社 一九七五
杜甫傳 田中克己 講談社 一九七六
杜甫家出生及最後 菅谷軍次郎 宮城學院女子大學研究論文集七期
一九五六、六
詩通見杜甫傳記 兒玉六郎 鹿兒島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紀要一一期
一九五九
杜甫秦州(二)大谷健一 東京 大修館輸燕 漢文教室四二 一九五九
杜甫最後 菅谷軍次郎 東京(散文會) 散文二八期 一九六○
杜甫誕生千二百五十年 筧文生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 一九六二、一○
房琯杜甫 竹島淳夫 中國使研究五期 一九六八、四
杜甫晚年 田中克己 東京 成城大學文藝學部研究室 成城文藝五一期 一九六
八、九
杜甫小論 細田三喜夫 長崎大學教育學部人文科學研究報告一九期 一九七○、三
杜甫自然人生觀-星光對象 西本巖 支那學研究三五期 一九七○、
一
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關于杜甫」 鞍翁俊六(書評) 九州大學中
國文學會 翁國文學論集四期 濱一衛先生退官記念號 一九七四
杜甫成都旅 望月真澄 山梨縣義女子短大紀要八期 一九七六
「唐書」杜甫暗中傳說 黑川洋一 大阪大學 教養部人文社會科學二四
期 一九七六
作品
專書
杜詩諺解 森大來(槐南) 新詩綜初集至十三集 一八九九
杜詩講義三冊 森槐南 東京文會堂刊 一九一二
杜詩講義 鈴木虎雄 續國澤漢文大成本
「杜甫、人、詩」 齋藤勇 研究社 三七二頁 一九四六、九
(書評)吉川幸次郎 展望一三期 「中國私」 細川書店 一九四七、一
(書評)「桃源」編集部 桃源二期 一九四七、一
杜甫私記(第一卷) 吉川幸次郎 筑摩書店 三○八頁 一九五○、三
(書評)栗山龜藏 東京支那學會報七期
(書評)日夏耿之介 日本讀書新聞 一九五○、五
(書評)Keene D.L.(FEQ. XII4, Aug, 1953)P.427-29
杜甫人、詩 齋藤勇 研究社 二七二頁 一九五二、一二
杜甫- 吉川幸次郎 東京 創元社 二○九頁 一九五二、一二
(書評) 讀書春秋412(23) 栗山龜藏 東京支那學會報一三(40)
杜甫草堂記 土岐善■ 東京 春秋社出版 三四一頁 一九六二
杜詩(一)(二) 鈴木虎雄譯注 東京 岩波書店出版(一)二五九頁 (二)二
六九頁 一九六三、一、五月
杜詩講義 吉川幸次郎東京 筑摩書房出版 一九六三、四
杜甫門前記 土岐善■ 東京 春秋社出版 一有六五、四
杜甫遺產-人間實存的探求 吉川利一 東京春韭庵(杜甫研究一)出版 二八
五頁 一九六五、六
杜甫物語 目加田誠 鼕京 社會思想社(現代教養文庫) 二八六頁 一九六九、
三
杜甫 黑川洋一 東京 筑摩書房 一九七三、三
杜詩抄 雪嶺永瑾 東京 光風社書店 一九七一、一
(土屈)辰雄杜甫詩- 內山知也 木耳社 一九七六
散篇
李白杜甫 谷溫 東京 斯文一七卷三期 一九三五
杜甫詩就 豐田穰 東方學報(東京)十三冊之一 一九四二-三
杜甫詩就 豐田穰 史學雜誌五一卷一期 一九四二-四三
杜甫對句一考察 高木正一 中國文學報一(一九-四九) 一九五四
、一○
杜少陵月夜詩釋 吉川幸次郎 展望一「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六、一
杜少陵春雨詩釋 吉川幸次郎 展望五「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六、五哀江
頭、哀王孫、喜達行在所 吉川幸次郎 批評五八期 一九四六、一○北征-杜甫傳
一節 吉川幸次郎 世紀II-2 一九四七、二杜甫陸游 今田哲夫 大華文
藝一期 一九四七、一○
成都石笱六秦寺 榎一雄 東洋學報XXXI-2 一九四七、一○
浣花草堂(杜甫研究) 田木繁 III-1 一九四八杜
少陵九日詩釋 吉川幸次郎 人間I「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六、一勝跡
吉川幸次郎 飛鳥II-1 「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八、一杜甫 藤林廣
超 「中華名家吉行錄」 弘文堂 一九四八、二
秦州杜甫 吉川幸次郎 新文學V-2 一九四八、二
杜甫憂鬱 吉川幸次郎 八雲一四「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八、三
杜甫家系 吉川幸次郎 東光六期 一九四八、一○
杜工部集 吉川幸次郎 「解說世界名著」第一集 京都文化局文化課「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八、一一
初月-杜詩評釋 吉川幸次郎 表現II-四「杜甫-」 創元社 一九四九、
四
杜甫 吉川幸次郎 新潮XLXII-四「杜甫-」 創元社 一九五○、四
杜甫研究 田木繁 一三 一九四九、一二
杜甫小記 吉川幸次郎 讀書春秋一-五「杜甫-」 創元社 一九五○、八
杜甫飲酒 吉川幸次郎 .「杜甫-」 創元社 一九五
一、一
愛國詩人杜甫 野原四郎 歷史評論三一期 一九五一、一○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中鳥久萬吉 雅友九-一一期 一九五二、九-一一
杜甫 高木正一 世界歷史事典XVI 平凡社 一九五三、一
杜甫偶釋 吉川幸次郎 改造三四卷一期(一六八-一七一) 一九五三、一
杜詩鑑賞-「贈衛八處士」 桑原武夫 世界八六期(一五四-一六四)
一九五三、二
杜甫題畫詩就 和田利男 群馬大學紀要人文科學篇(一五九-一六九)
一九五三、三
杜詩性靈 伊藤正文 近代三期(五一-五二) 一九五三、七
杜甫問題-開元天寶期 伊藤正文 近代四期(五五-七二) 一九五三、九
杜甫 ■川臨風 中國文學大綱九 一八九九
選詩杜詩連章法(一)杉木行夫 島根大學論集(人文科學)六 (四三-六
一) 一九五六、二
讀杜小錄 水原渭江 支那學報創刊號(三○-三六) 一九五六、三
杜甫「秋興八首」序說 黑川洋一 中國文學報四(一-一八) 一九五六、四
選詩杜詩-連章法(二) 杉本行夫 島根大學論集(人文科學)七期 (六
一-七七) 一九五七、三
選詩杜詩-連章法(三) 杉本行夫 島根大學論集八期(三七-五九) 一
九五八、二
選詩杜詩-連章法(四) 杉本行夫 島根大學論集(人文科學)九期(一-
一四) 一九五二、二
杜甫「登岳陽樓」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考 黑川洋一 中國文
學報六期(四五-六二) 一九五七
杜詩色彩感 西本嚴 支那學研究二四卷二五期 一九六○
杜甫「四松」 吉川扣祕葉式@中國名著(九八-一○六) 一九六一、一○
杜甫 竹島淳夫 中國研究一期 一九六二
杜甫敘景一考察 高木正一 立命館文學一五四期(一-一八) 一九
五 八、三
杜甫現悲秋感情-楚辭九辯影響 淺野通有 國學雜誌五九卷三期(二
五-三二) 一九五八、三
杜詩繪畫性 和田利男 漢文教室五九(三○-三三) 一九六二、三
杜工部集傳本系統表 嵯峨寬 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誌二期(二-七) 一九五九、
一○
吾道長悠悠-杜甫自覺 小川環樹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一-八) 一九六二、一
○
放翁杜甫 一海知義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一四八-一六一) 一九六二、一○
乾坤天地-杜甫世界觀手 入谷仙介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九-
二三) 一九六二、一○
杜詩於抒情 倉田淳之助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二-三七) 一九六二、一○
杜甫馬、鷹詩 高木正一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四五-七○) 一九六
二、一○
杜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考 田中謙一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九五-一○三) 一
九六二、一○
日本杜甫 神田喜一郎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一八六-一九五) 一九六二
、一○
杜甫月 吉川幸次郎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三八-四四) 一九六二、一○
陸游目詠杜甫 前野直彬 中國文學傲一七期(一六二-一八五) 一九六
二、一○
杜甫元結、「篋中集」詩人 伊藤正文 中國文學報一七期(一二三-一四
七) 一九六二、一○
詩家杜甫 伊藤正文 神戶大學文學會研究二九期(一五-三六) 一九六
二、一二
杜甫飲中八仙歌譯註 入矢高義 墨美八六期
「秋興八首」表現孤立感 川北泰彥 中國文藝座談會-一四期 一九六
三、一二
杜甫發現(一) 近藤春雄 漢文教室六七期 一九六四、五
「麗人行」淺說 前川幸雄 漢文學一二期 一九六五、九
夔州杜甫-回想詩 三寶政美 集刊東洋學一五期,一九六
六、五
杜甫「登岳陽樓」詩-王粲「登樓賦」關係 星川清孝 斯文四
六期 一九六六、八
杜甫論 黑川洋一 見中國文學論集 寂川幸次郎編 東京新潮社出版 一九六六、
一二
杜甫詩論詩-京都大學文學部最終講義 吉川幸次郎編 東京 展望一○一期
一九六七、五
杜甫陰鏗 吉川幸次郎 立命館文學二六四期(橋本博士喜壽紀念東洋文化論叢)
一九六七、六
杜甫七言律詩完成 高木正一 京都立命館大學 立命館文學二六四期(橋本博
士喜壽紀念東洋文化論叢) 一九六七、六
杜詩就社會詩變遷(上)-兵車行石壕吏 川北泰彥 長崎造船大
學人文社會科學篇八期 一九六七、一○
宋本杜工部集流傳吳若本問題 黑川洋一 吉川博士退休紀念中國文
學論集 東京筑摩書房 一九六八、三
杜甫詩-唐詩鑑賞 何其芳著 今村與志雄譯 東京漢文教室八五期 一九六八
、七
杜甫詩佛教 小川環樹 大谷學報四八卷二期 京都 大谷大學大谷學會 一九
六八、一○
杜甫憶良-社會派作家比較 龜山明生 東京 中央大學國文一一期 一
九六七、一二
杜甫「秋興八首」 星川清孝 東京支那學報一五期 一九六九、六
三十歲以前杜甫詩 鈴木修次 漢文教室九四期 一九七○、一
杜詩飲中八仙歌譯補註-製做黏愛考.逃禪解 國枝稔 岐阜大學教育學部研究報告
(人文科學)一八期 一九七○、二
杜甫憶良-人間寫實方法基盤 龜山明生 中央大學國文一三期 一九七○、
三
「烽火連三月」考-數詞聲調 松浦友久 城南漢學一二期(戶用浩曉
教授退職記念號) 一九七○、一○
85.7.21.
================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二文宗頁二○
卷六頁七九杜審言
卷一○頁一四○薛稷、
卷一五頁二二六鄭繇、二三二崔國輔
卷一六頁二四○裴迪
卷一七頁二四九李邕
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二六七、二七○、二七二李白
卷一九頁二七五崔宗之
卷二○頁二七九、二八○鄭虔、二八一、二八二嚴武
卷二二頁三一八任華、三二○賈至、三二九元結、三三一張均
卷二三頁三四四張彪、三四六李之芳、三四七孟浩然、三四九孟浩然、三五三岑參
卷二四頁三五九韋迢、三六○郭受
卷二五頁三七六、三七七薛據、三七八劉虛、三八五孟雲卿
卷二六頁三八九盧象、三九二王季友、三九五蘇渙、四○四畢燿
卷三二頁五○四王表
卷三四頁五一九、五二六韓愈
卷三八頁五七九、五八一白居易
卷四六(下)六九八劉猛
卷五四(下)八二一鄭顥
卷五六(下)八五六雍陶
卷五七(下)八七四段成式
韓昌黎集卷四頁一三七:送孟東野序
唐詩紀事卷一八
唐才子傳卷二
全唐詩外編二二一、二五二
全文卷六五四(一四)八四三一元稹:墓係銘
舊書卷九二(四)二九六一韋陟傳
卷一九○下文苑下(六)五○五四本傳
新書卷二○一文藝上(七)五七三六
杜詩詳注(附杜工部年譜) 仇兆鰲 中華書局 一九七九
杜甫卷
杜甫評傳 陳貽焮
杜甫評傳 劉維崇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六九年 五四六頁
杜甫評傳 陳香編著 國家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十月
杜甫之死及其他 丘良任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一九七九年第四期頁六七
-七二
杜甫交游補箋 李雲逸 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一九八六第四期(總第五
二期)頁三七-四一
杜甫連章詩研究 廖美玉 六七年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杜甫之收京三首 廖美玉 東海中文學報 二期 一九八二
杜詩對唐代政治社會之反映 勞顯吾 六八年珠海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甫夔州詩研究 許應華 七十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甫寫實諷諭詩歌研究 金龍雲 七十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詩絕句發盞之研究 周益忠 七十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甫律詩研究 徐鳳城 七二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律對句疊字所見之聲情 馮永敏 七二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甫詠物詩研究 簡恩定 七一年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清初杜詩學研究 簡恩定 七四年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杜詩中的意象表現 簡恩定 古典文學 五輯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船山論杜詩雜議 簡恩定 古典文學 六輯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論杜詩沉鬱頓挫之風格 蕭麗華 七四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詩「沉鬱頓挫」新解 蕭麗華 國立編譯館館刊 一六卷一期 一九八七年六月
論杜詩沉鬱頓挫之風格 蕭麗華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 三一期 一九八七年六月
杜甫 蕭麗華 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甫長安期之詩研究 鄭元準 七四年高師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詩戰爭思想研究 陳菁螢 七四年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杜甫入夔以後的七律 黃素娥 七四年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甫秦州詩研究 方秋亭 七七年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詩修辭藝術之探究 林春蘭 七三年高師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天寶之亂與李白、杜甫 張若香 七一年能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論杜甫前期的詩歌 鄺健行 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五七-七六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懷麓堂詩話」論杜甫 陳國球 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
文集頁二八三-三○二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從世故與真淳論杜甫的人格性情 楊承祖 第一屆國際唐代燢術會議論文集頁三八七
-三九七 臺灣學生書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杜詩用事後人誤為史實例 楊承祖 史語所集刊 五四卷一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
從事故與真淳論杜甫的人格性情 楊承祖 第一屆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一九八九年
二月
杜甫傳記研究中之畸變 楊承祖 文收林天蔚﹑黃約瑟主編《唐′宋史研究》 香港
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一九八七年
寂寞與超越-試論杜甫長安出遊詩四首 方瑜 第一屆國際唐代燢術會議論文集頁
三九八-四一三 臺灣學生書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杜甫夔州詩析論 方瑜 幼獅出版社 一九八五
浣花溪畔草堂間-論杜甫在四川的詩 方瑜 古典文學 二輯 一九八○年十二月
杜甫古諷所表現的「詩律細」 李立信 第一屆國際唐代燢術會議論文集頁四一四-
-四四二 臺灣學生書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謝靈運、杜甫與中國詩歌傳統 呂正惠 第一屆國際唐代燢術會議論文集頁四四三-
-四六○ 臺灣學生書局 一九八九年二月
韓、杜關係論之察考 李建崑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
二七五-二九八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杜詩中的顏色字研究 潘麗珠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
二九九-三一○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論杜甫奇數句詩 李立信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五二
一-五四二 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
李、杜詩裡的妻子形象 筧久美子 南京大學一九九○年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
文
杜詩八期論 裴斐 文學遺產 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晚唐人對李、杜、韓、白的看法和評價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陳志誠 南京大學一
九九○年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文收唐代文學研究 第三輯 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頁五三二--五四六
杜詩制題 汪中 南京大學一九九○年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文收唐代文學
研究 第三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頁二六二--二六
七
杜甫在秦州、杜甫在隴南 林家英 南京大學一九九○年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
文
關於杜甫世界觀和創作方法問題 王達津 唐詩叢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
二月第一版頁七至二三
杜甫創作思想試論-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王達津 唐詩叢考 上海古
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頁二四至三三
杜甫詩辨偽札記 吳企明 唐音質疑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第一版
頁二三至三二
不廢江河萬古流-紀念偉大詩人杜甫誕生一二七○周年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
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頁二○二至二一○
杜甫壯遊蹤跡初探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頁
二一一至二六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辯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頁二六三至二七○
張忠綱校注杜詩話五種序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
一版頁二九七至二九七
杜集書目提要評介 陳貽焮 論詩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頁
二九八至三○○
長吉與杜﹑韓 錢鍾書 談藝錄頁六九 開明書店
少陵七律兼備眾體 錢鍾書 談藝錄頁二○二 開明書店
學杜芝陳後山﹑楊鐵崖 錢鍾書 談藝錄頁二○二 開明書店
杜樣 錢鍾書 談藝錄頁二○二 開明書店
義山學杜 錢鍾書 談藝錄頁二○三 開明書店
唐人以時事入詩不始于杜甫 韓理洲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六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頁一二二
讀杜甫的洗兵馬 劉長典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六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八月第一版 頁一二八至一三五
題杜子美墳是偽詩嗎? 周寅賓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六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
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頁一九六至一九九
「眼花落井水底眠」試解 劉紹曾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六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
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頁二二八至二三○
杜甫的詩論與詩-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的最后一課 日.吉川幸次郎著 孫昌武譯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七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 頁五四至八
二
試論杜甫的言家事詩 于翠玲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七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六年一月第一版 頁八三至九四
杜甫與裴? 鍾來因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九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三月
第一版 頁一八二至一九四
讀詩札記(杜甫的丹青引) 金性堯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九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 頁一九五至二○七
讀詩札記(古柏行) 金性堯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九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七年三月第一版 頁一九五至二○七
讀詩札記(杜甫與李白) 金性堯 唐代文學論叢 總第九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
九八 七年三月第一版 頁一九五至二○七
再論杜甫墓的位置問題 張中一 唐代文學研究 第一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
八年三月第一版 頁二五四至二六二
評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永懷五百字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
年九月第一版 頁八三至八七
略論杜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本原和發展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
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 頁八八至九○
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箋補正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
第一版 頁九一至一○九
論杜甫的三吏﹑三別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
版 頁一一○至一二六
杜甫在四川的詩歌創作活動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
月第一版 頁一二七至一五八
杜甫五律例解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 頁
一五九至一七六
杜甫兩湖晚期詩作述評 唐詩論文集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九月第
一版 頁一七七至二一六
庾信哀江南賦與杜甫詠懷古跡詩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陳寅恪 九思出版社 一九七
七年六月一日增訂二版 下冊 頁一一二三至一一二六
杜甫變體七絕的特色 張夢機 唐詩論文選集 呂正惠編 長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四月初版 頁二四九至二七○
杜律四聲遞用法試探 陳文華 唐詩論文選集 呂正惠編 長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
四月初版 頁二七一至二八四
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 陳文華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一一月
杜詩與日常生活 呂正惠 唐詩論文選集 呂正惠編 長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四月
初版 頁二八五至二九八
論杜甫戲為六絕句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蔡英俊 唐詩論文選集 呂正惠編
長安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四月初版 頁二九九至三三六 原載古典文學 六輯 一
九八四年十二月
李杜比較觀 唐詩散論 葉慶炳 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一 洪範書店 一九七七年八
月初板 頁四一至八四
杜甫詩學探微 陳偉 文史哲出版社 文史哲學集成一三一號 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
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 張夢機 漢光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日
初版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日二版
目次
序例 九
上篇 杜詩.律髓.律髓刊誤緒說 一三
一、杜詩的價值及其影響 一四
二、方回瀛奎律髓的詩觀 二○
三、紀批瀛奎律髓的論旨 三一
下篇 律髓方.紀二家批杜詮評 三九
一、登覽類 三九
二、朝省類 四九
三、風土類 五七
四、春日類 六○
五、夏日類 六九
六、秋日類 七二
七、晨朝類 七九
八、暮夜類 八六
九、節序類 九○
一○、晴雨類 九五
一一、酒類 九八
一二、梅花類 一○一
一三、雪類 一○四
一四、月類 一○九
一五、閒適類 一一七
一六、送別類 一二七
一七、拗字類 一四一
一八、變體類 一五五
一九、著題類 一六四
二○、陵廟類 一七二
二一、旅況類 一八○
二二、忠憤類 一八五
二三、消遣類 一九八
二四、遷謫類 一九九
二五、疾病類 二○二
二六、釋梵類 二○五
結語 二一三
附錄
瀛奎律髓所選杜詩一覽表 二一七
重要參考書目(篇目附) 二二三
杜詩散繹 傅庚生 香港建文出版社 一九七一年九月
杜甫和他的詩(上)﹑(下) 由毓淼等 臺灣學生書局 近代文史論文類輯三 一
九七一年十月初版 一九八二年二月再版
杜甫及其詩研究 由毓淼 (上)頁一至二八
杜甫的創作態度 廣田 (上)頁二九至四六
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 郭紹虞 (上)頁四七至一一○
論杜詩的用字 馮鍾芸 (上)頁一一一至一四四
評李杜詩 傅庚生 (上)頁一四五至二○一
關於杜甫 孫次舟 (下)頁一至三六
少陵先生年譜會箋 聞一多(匡齋) (下)頁三七至一三六
杜工部集源流 葉綺蓮 (下)一三七至二○七
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 胡傳安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一九八五年七月初版
杜甫卷(唐宋之部全一冊) 華文軒編 明倫出版社 一九七○年六月初版
杜甫年譜 臺灣 西南書局 一九七八年九月一日初版
杜甫年譜新編 李書萍編著 臺灣 西南書局 一九七五年六月一日再版
論注杜詩 王利器論學雜著 王利器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月北京第
一版 頁一至三
記杜甫有後於江津 王利器論學雜著 王利器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
月北京第一版 頁四至九
杜集校文釋例 王利器論學雜著 王利器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一九九○年一月北
京第一版 頁一一七至一四七
神功接混茫-論杜甫的詩 黃國彬 文收氏著《中國三大詩人(屈原﹑杜甫﹑李白
)新論》頁三三至八二 台灣:皇冠出版社 皇冠叢書第一○七一種 一九八四年
十一月第一版
李白對杜甫的影響 黃國彬 中外文學 一一卷五期 一九八二年十月
杜甫心影錄 黃坤著 漢欣文化公司 一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杜甫 梁實秋 ?
杜甫 汪中 河洛圖書出版社
杜甫 劉開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八月第一版
杜甫 劉開揚 國文天地
中國八大詩人 蔡義忠 南京出版社
談杜甫的詩學理論-兼論與其繪畫理論的異同 李栖 中國國學第二十期 一九九
二年十一月出版 頁一二三至一三四
杜詩欣賞 孫克寬 學生書局
盛唐三大家-李白、王維、杜甫 洪順隆
中國歷代詩人選-杜甫詩選 仁愛書局編輯部選注 王記書坊 一九八五年三月出
版
杜甫心影錄 黃坤 漢欣文化 一九九○年十一月六日 臺灣初版
唐詩新賞-杜甫 張淑瓊編 地球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四月出版
杜甫生平及其詩學研究 胡豈凡 文史哲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版
杜甫研究 郭運通 漢風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初版一印
杜甫研究 鍾國樓 齊魯書社
杜詩品評 楊慧傑 東大圖書公司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葉嘉瑩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杜甫敘論 朱東潤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五月初版
古今詩史第一人 蕭麗華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栖〈談杜甫的詩學理論:兼論與其繪畫理論的異同〉(《中國國學》20,民國
81-11)(後收氏著《題畫詩散論》,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2)
杜甫詩史 金啟華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四月
杜詩修辭藝術 劉明華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一月
詩聖杜甫-以詩作傳以史證詩 龔嘉英 施淑玉印行 一九九三年五月
方回﹑紀昀批杜甫詩平議 張夢機 文收氏著《詩學論叢》 臺北 華正書局 一九
九三年五月 原載中國學術年刊 八期 一九八六年六月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 張夢機 中央大學 人文學報 第一二期 一九九四年六月
詩史之外-論杜甫草堂詩風的豐富性 侯迺慧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六八期 一九
九四年三月
論杜詩之用字造句(上﹑中﹑下) 黃振民 中國國學 第十九至二一期 一九九一
至三年十一月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 陳永明 文收氏著《中國文學散論》 臺北 書林出版公
司 一九九四年三月
略辨杜甫的禪學信仰 陳允吉 文收氏著《唐詩中的佛教思想》 臺北 商鼎文化出
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原名《唐音佛教辨思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八
年)
杜詩外漸攬勝 李明濱 臺中 東海大學 中國文化月刊 第一六五期 一九九三年
七月
拙杜論 楊勝寬 杜甫研究學刊 一九九三年三月
沉鬱頓挫論 王南 文學遺產 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論杜詩直起法 陳祥耀 文學遺產 一九九三年一期
李白之死與杜甫之死 日.前野直彬 文收氏著《春草考-中國古典詩文論叢》
日.秋山書店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版
杜甫研究之現狀 日.加滕國安 日本.中唐文學會(一九九○年創立,原名「中唐
文學研究會」,一九九四年七月改名)第二屆研究會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大阪
)
杜詩裡的「陶謝」-以「真」字為線索 日.森博行
李白與杜甫的長安生活情況 紀孟漫 巨流圖書公司 一九八一
李白與杜甫交往相關之詩 曹樹銘編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六六年七月
杜甫詩研究 簡明勇 學海出版社 一九八四
杜甫詩傳 李森南 洪氏基金會 一九八○
安史之亂對杜甫之影響 政大:中華學苑 二四﹑二五期 一九八一
杜黃吳體詩析辨 曹淑娟 中國學術年刊 四期 一九八二
萬里悲秋常作客-析論杜甫七律壓卷作「登高」 沈謙 中外文學 一二卷一期
一九八三年六月
杜甫秦州詩風格試探 莊耀郎 師大國文學報 一二期 一九八三年六月
論杜甫詩中之李白其人其詩 舒衷正 中華學苑 三一期 一九八五年六月
杜詩為史詩說析評 楊松年 古典文學 七輯 一九八五年八月
咫尺應須論萬里 廖慧美 東海中文學報 八期 一九八八年七月
江南逢李龜年詩是杜甫作的嗎? 趙良璧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八九年一一月號
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詩 柳存仁 上﹑下二篇 分見香港.明報月刊一九八一年八﹑
九月號
杜甫的詠史名篇悲陳陶 韓國磐 香港.抖擻 五一期 一九八二年
杜甫詩研究二講 陳蝶衣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八六年七月號
也談杜甫明妃詩 施友朋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八七年十月號
杜甫淺嘗 毛一波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八七年五月號
杜甫浣花草堂在哪兒? 高維嶽 香港.抖擻 三九期 一九八○年
草堂與寺院 章群 香港.明報月刊 一九八六年十月號
略論杜甫君臣觀的轉變 葛曉音 《漢唐文學的嬗變》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
年十一月 頁四○五
李、杜詩裡的妻子形象 (日本神戶大學)筧久美子 南京大學一九九○年唐代文學
國際學術討論會論 文 文見唐代文學研究 第三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
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頁二五四--二六一(改題〈以女性學觀點試論李白杜甫寄內
憶內詩〉)
簡論杜甫的山水詩 李芳民 唐代文學研究 第四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
三年十一月第一版 頁一四四--一六一
論杜甫的文化心態結構 楊恩成、杜曉勤 唐代文學研究 第五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頁二六六--二七四
論杜詩直起法 陳祥耀 唐代文學研究 第五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十月第一版 頁二七五--二九○
由新發現的韋濟墓誌看杜甫天寶中的行止 陳鐵民 唐代文學研究 第五輯 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頁二九一--二九六
論杜甫的文學史觀 莫礪鋒 唐代文學研究 第五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
四年十月第一版 頁五七八--五八八
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 袁行霈 文收氏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 頁二二三-二四○
杜甫的人格與風格 袁行霈 文收氏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
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 頁二六一-二八○
杜甫詩話校注五種 張忠綱校注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七月北京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
目錄
序 陳貽焮
前言 張忠綱
諸家老杜詩評 宋.方深道輯 一
杜工部草堂詩話 宋.蔡夢弼集錄 七八
杜工部詩話 清.劉鳳誥撰 一四一
養一齋李杜詩話 清.潘德輿撰 二一九
續杜工部詩話 蔣瑞藻輯 二七九
論李杜對二謝山水詩的因革 莫礪鋒 文收《謝朓與李白研究》 茆家培、李子龍主
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九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七一
杜詩檠詁 鄭文 成都:巴蜀書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杜甫〈諸將〉「曾閃朱旗北斗殷」解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
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四七-一○五三
讀馮至先生〈杜甫傳〉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五四-一○六二
少陵先生文心論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
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二五五-一二七○
杜詩偽書考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二七一-一二九三
杜詩集大成說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
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三二三-一三四三
憂患感和責任感-從屈原、賈誼到杜甫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
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三四四-一三六一
七言律詩中的政治內涵-從杜甫到李商隱、韓偓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
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三六二-一三八
六
火與雪:從體物到禁體物-論白戰體及杜、韓對它的先導作用 程千帆 文收氏著《
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三
八七-一四○八
白戰體:禁體物詩,世人簡稱之為禁體;因為蘇軾詩中有「白戰不許持寸鐵之句,
又被稱為「白戰體」。在中國古代文論中,體兼有樣式、風格及表現手法諸義,
。禁體、白戰體之體,係指表現手法。
老去詩篇渾漫與-論杜甫晚期今體詩的特點及其對宋人的影響 程千帆 文收氏著《
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四
○九-一四二九
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讀杜甫〈飲中八仙歌〉札記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
》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四三○-一四
四六
他們並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讀杜甫等同題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詩札記 程千帆 文收氏
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
一四四七-一四六五
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讀杜甫詠物詩札記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四六六-一四八四
崎嶇的道路與偉麗的山川-讀杜甫紀行詩札記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
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四八五-一四九九
杜甫在夔州詩中所反映的生活悲劇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
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五○○-一五○八
晚年,回憶和反省-讀杜甫在夔州的長篇排律和聯章詩札記 程千帆 文收氏著《程
千帆選集》下冊 遼寧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頁一五○
九-一五二四
杜詩五種索引 鐘夫、陶鈞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 五種:錢注杜詩、杜詩鏡銓、杜詩詳注、讀杜心解、全唐詩
●:檢索記號:86.8.11.
============================
▲李白與杜甫
郭沫若著
帛書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七月
1996.9.13 copied to d:\leebai\summary4
1996.9.22.copied to c:\tn\tnleebai
1996.9.22.copied to c:\tn\tn7
目錄
一、關于李白
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
李白的家室索隱
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待詔翰林與賜金還山
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安祿山叛變與永王璘東巡
李白在長流夜郎前後
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
李白與杜甫在詩歌上的交往
二、關于杜甫
杜甫的階級義識
杜甫的門閥觀念
杜甫的功名慾望
杜甫的地主生活
杜甫的宗教信仰
杜甫嗜酒終身
杜甫與嚴武
杜甫與岑參
杜甫與蘇渙
三、李白杜甫年表
============================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
(臺北,文津出版社,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5○,八十二年九月初版)
一九九○年陝西師大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霍松林 五九五頁
83.6.20.鍵錄
第六章 杜甫詩歌:仁的境界
一﹑杜甫與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
(一)杜甫與儒家的人性思想
(二)杜甫與儒家的證治思想
(三)我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二﹑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
(一)「惻隱仁者心」的意義
(二)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情懷
(三)親人之情與朋友之情的深度
(四)仁者愛及自然萬物的情懷
三﹑杜甫在政治上的道德主體精神
(一)致君堯舜與格君之非
(二)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
(三)君無道則不赴召
(四)期待君主改過政治自新
四﹑杜甫詩史精神
(一)詩人國身通一精神
(二)良史精神
(三)庶人議政﹑貶天子之精神
(四)民本精神
(五)平等精神
五﹑杜甫:儒學復興運動的先聲
六﹑從大自然汲取生機-杜甫與自然
七﹑以氣韻為美
朱梅韶:〈杜甫七律詩句中「虛詞」運用之現象〉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會》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系﹑所主辦,中國文學研究所語言學專題研究室主編,復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
二月初版,頁二一七至二三一
已轉拷至\tang\report.txt 83.7.13.
摘要:
一﹑前言
二﹑杜甫運用虛詞的修辭技巧
(一)對偶
(二)鑲嵌
(三)類疊
(四)層遞
三﹑結論
杜甫能在七律嚴格的聲律要求下,妥切的運用虛字入詩,非但沒有讓詩歌失去
原有的節奏與韻味,反而始得詩歌的韻律節奏,更為靈活,意味更為雋永。這
正是他在詩意雄渾,聲律精嚴之外,在中國詩壇中綻放耀眼的光芒,物獨步千
古的原因之一吧! 83.7.9.
黃金文:〈杜甫〈秋興〉八首之音韻風格研究〉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會》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系﹑所主辦,中國文學研究所語言學專題研究室主編,復文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
二月初版,頁二三三至二五五
已轉拷至\tang\report.txt 83.7.13.
摘要:
一﹑引論
二﹑秋興八首的聲母風格
(一)聲母運用狀況
(二)聲母發音部位之使用率
(三)同句雙聲
三﹑秋興八首的韻母風格
(一)介音的運用狀況
(二)主要元音的運用狀況
(三)韻尾的運用狀況
四﹑秋興八首的生調風格
(一)聲調的運用狀況
(二)平仄對比
(三)異句的雙聲現象
(四)異句同韻
五﹑結論
(一)關於聲母
(二)關於韻母
(三)關於聲調 83.7.9.
(一八七)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
,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
,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七五六)
,祿山陷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右
拾遺....子宗武,流落江湖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
,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
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誚。元和中,詞人元鴆論李、杜之優劣...
.甫有文集六十卷。(舊書一九○下文苑下(六)五○五四杜甫傳)(參見新
書二○一文藝上(七)五七三六杜審言傳附杜甫傳)(全文六五四(一四)八
四三一元稹:墓係銘)
================================
反芻集(僅錄與杜甫相關題目)
作者:廖仲安
出版社: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出版
地址:北京阜成門外花園村
發行:北京市新華書店發行
印刷者:八九九二○印刷廠排印
出版日期: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次印刷
印數:一-四○○○冊
統一書號:一○四二七.○○三
定價:人民幣5.○○元
ISBN:
登記字號:
責任編輯:
美術設計:
購買者:潘呂棋昌
購買日期: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購買地點:新竹.臺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購價:新臺幣二二一元(精裝)
目錄
二、談杜詩 五
一○、別裁偽體,轉益多師-紀念杜甫誕生一二五○周年 八六
二一、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二四
二二、「白日」還是「白首」? 二三○
(談「白日放歌須縱酒」一句中的「白日」、「百首」異文問題)
三一、漫談杜詩中的忠君思想 二七五
三五、楊慎與杜詩 三○五
三七、〈洗兵馬〉繫年辯 三一一
三八、唐詩鑒賞三題 三一九(僅錄其與杜甫相關部分)
(二)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 三二○
(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三二四
三九、杜甫研究情況綜述(一九八二年) 三二八
四○、談〈無家別〉 三四二
四三、杜詩注本述評 四○九
五三、〈洗兵馬〉繫年再辯-答徐樹儀同志 四八二
五四、杜甫研究情況綜述(一九八三年) 四八九
五五、談〈哀江頭〉 五○二
五六、讀詩瑣掇 五○七(僅錄其與杜甫相關部分)
(五)杜甫〈歲晏行〉「刻泥為之最易得」別解 五一○
(六)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發端四句用庾信〈擬詠懷〉發端韻 五一一
(七)元雜劇〈李逵負荊〉曲詞用杜詩 五一二
(九)黃節所作盧世■《讀杜私言》序 五一三
================
杜少陵先生評傳
杜甫:712--77○ 59
朱(人契)著
重慶.青年書店排印本 一九四一年
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龍泉街三七號 電話:3914979 3926106)
一九八○年四月初版
目錄
第一章 杜甫之生平及其事蹟
第一節 家世
子美世系表(頁三)
2
┌錫
1 ├躋 9 10 11
當陽侯預─┼耽 3 4 5 6 7 8 ┌□─□─易簡
└尹─□─□─□─乾光─漸─叔毗─┤9 10 11 12
└□─依藝─審言─┬閑─┐
├升 │
├專 │
└登 │
┌──────────────────────────────┘
│ 14
│13 ┌宗文
└甫─┤ 15
└宗武─嗣業
乾光:齊司徒﹑右長史。
漸:樂邊城太守。
叔毗:周硤州刺史見孝義傳。
依藝:監察御史﹑河南鞏縣令。
易簡:登進士,累轉殿中侍御史。咸亨中吏部員外郎。
審言:修文館學士﹑尚書膳部員外郎。
閑:兗州司馬,終奉天令。
升:國史有傳。
專:開封府。
登:武康尉。
子美母系表
1 2 3 4 5 6
唐太宗─紀王慎─義陽王悰─女適崔氏─女適杜閑─杜甫(頁五)
第二節 生卒年月
子美卒年,為代宗大曆五年(七七○)秋冬之交,地點為長沙﹑岳陽之間。則自
大曆五年上推五十九年,為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當為子美誕生之年。(頁
八)
第三節 幼年游學情況
一﹑子美家世,本出襄陽,自曾祖依藝,為鞏縣令,始徙河南。考其居處,蓋常
在偃城(今河南偃師縣,在鞏﹑洛之間),而首陽山下,實為其祖宗墳墓根本
之地。...蓋子美遠祖當陽君嘗葬郾師首陽山下;祖審言,祖母薛氏,繼祖
母盧氏,亦並葬首陽;子美歿後四十年,亦葬首陽山前。故偃師實惟其真正故
鄉,童年游釣之所在也。(頁九至十)
二﹑杜甫之游吳﹑越,乃在開元十九年(七三一)(二十歲)。嘗游金陵,登瓦
官,下姑蘇,渡浙江,游剡溪。飽覽南朝文物,久之方歸。(據送許八拾遺歸
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於許生處乞瓦官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壯游二詩)
(頁一一)
三﹑按南北朝對峙,文物中心,久在江左,文學無論矣,以藝術而言,如顧愷之
之畫,瓦官閣之建築,皆驚心動魄,千古傳名者。至如詩人,若鮑照庾信,陰
鏗何遜,為少陵之所心折者,並在南朝。故少陵吳越之游,於其文學修養,藝
術鑑識,關係至大。(頁一二)
第四節 中年之壯游
一﹑玄宗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二十四歲),子美自吳越歸關中,赴京兆貢
舉,不第,是為子美仕途失意之始(據舊書文苑傳﹑新書本傳﹑朱鶴齡年譜﹑
杜甫壯游詩)。(頁一二至一三)
二﹑當天寶三四年間(七四四至七四五)(三三至三四歲),子美在東都,始識
李白,相從賦詩,而有梁宋之游。...時高適蓋亦在東都,子美嘗從二子,
過汴州,酒魽,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據新書本傳﹑壯游﹑遺懷﹑惜
游)。(頁一四至一五)...其(與李白)相別蓋在天寶四年(七四五)之
秋。...自是以後,白南游江去,而子美則北游歷下,後經天寶末年之亂,
會晤實稀矣。(頁一六)
三﹑按子美下考功第,在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東游梁﹑宋﹑齊﹑趙,凡八
九年,則西歸長安,當在天寶四五載(七四五--七四六)間也。(頁一六至
一七)
四﹑天寶六載(七四七)(三六歲),詔天下有一藝者詣轂下,子美應詔,李林
甫命尚書省皆下之,遂賀野無遺賢,...是為子美仕途第二次之失意。天寶
八載(七四九)(三八歲),公遂赴東都矣。(頁一七)
五﹑天寶十載(七五一)公年四十,在長安進三大禮賦。...三賦辭氣壯偉,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頁一八)
六﹑天寶十一載(七五二)(四一歲),子美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
列選序。(頁一八)
七﹑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四四歲)子美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冑曹參
軍。是年十一月,往奉先縣探家世,有詠懷五百字,未幾而安史之亂作矣。(
頁二二)
第五節 天寶亂後之流離生涯
一﹑天寶十五載(即至德元年,七五六)(四五歲)八月,自鄜州赴彭原行在,
為賊所得,羈於長安。(頁二三)
二﹑少陵陷城中凡歷八月,感懷家國,世事日非,沉鬱悲痛,結於中腸,其第一
流佳作,亦於此時產生(如月夜﹑哀王孫﹑哀江頭﹑悲陳陶﹑悲青等)。而
春望一首,尤傳誦千古。(頁二三)
三﹑至德二年(七五七)(四六歲)夏,少陵自京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有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詩),朝廷愍其生還,拜左拾遺(述還詩)。
第六節 劍南之漂泊
一﹑少陵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四八歲)十二月一日,發自同谷(今甘肅成縣
),沿西漢水源,渡棧道,逕劍閣,以抵成都。以行程之遼遠及當時交通之艱
難而論,少陵道達成都,是否在乾元二年除夕以前,殊成疑問。少陵寄題草堂
詩云:「經始上元始,斷手寶應年。」則草堂之建,蓋在上元元年(七六○)
(四九歲),可斷言也。(頁三○)
二﹑少陵初抵成都,寄居浣花溪寺,時高適為彭州刺史,裴冕為成都尹,兼劍南
西川節度使,嚴武為巴州刺史,皆少陵故人,頗不落寞。後卜居浣花溪西,建
草堂(有卜居詩)(頁三一)
三﹑草堂背成都郭,在西郊碧雞坊外,萬里橋南,百花潭北,浣花水西,歷歷可
考。陸放翁云:「少陵有二草堂,一在萬里橋南,一在浣花。皆見於詩中。」
按放翁在蜀久,不應有誤;然融會而貫通之,少陵在成都,實無二草堂也。(
頁三一)
四﹑永泰元年(七六五)(五四歲)四月,嚴武卒於成都,少陵失所依恃,遂度
得不去蜀矣(有去蜀詩)。至於少陵與嚴武之交友,可謂全始全終,新唐書杜
甫傳,言嚴武欲殺少陵,流俗傳聞,未卒為徵。(頁三八)
五﹑大曆三年(七六八)(五七歲)正月,遂去夔出峽,而作江漢之游矣...
總計少陵在蜀,前後凡歷九年(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曆三年),而在夔獨留
三年(大曆元年至三年);平生所作詩凡千四百三十九首,而在夔者乃三百六
十有一,誠其文藝上之黃金時代也。故其第一流傑作,七律如秋興八首﹑詠懷
古蹟五首﹑諸將五首,五排如謁先主廟,七古如古柏行,五古如八哀詩。懷念
舊游,如昔游﹑壯游﹑遣懷等詩,寫景狀物,如白帝城最高樓﹑返照﹑夜﹑閣
夜﹑見螢火各首,論詩遣懷,則有解悶十二首﹑偶題等作,皆文章炳煥,流傳
千古,而沉鬱蒼涼,尤其特色。(頁四二) 84.4.2.
第七節 江漢之流寓
少陵出峽以後,流寓江漢,其事蹟略述如下:大曆三年(七六八)(五七歲)春
,發自白帝城,放舟出瞿唐峽(有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
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三月抵江陵,...流連至秋(有秋日荊南述懷三十
韻)。...是年秋,即去江陵,移居公安山館(有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
及移居公安山館詩)。...大曆四年(七六九)(五八歲)春,少陵又事南征
(有南征詩),舟次潭州。...大曆五年(七七○),公年五十九歲,夏四月
,避牂玠亂,再入衡州,欲如郴州,依舊氏崔偉(時摧為郴州錄事,少陵有奉送
二十三舊錄事之攝郴州詩),因至耒陽,泊方田驛,嘗游嶽廟,為暴水所阻,耒
陽聶令知之,書致酒肉,迎公而還(有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
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里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秋迴
棹(有迴棹詩)北歸,過南嶽入洞庭湖(有過南嶽入動庭詩,仇兆鰲依鶴注編在
大曆四年正月自岳陽之潭州時作,殆自岳陽過南岳而入洞庭也,誤甚矣),卒於
途次。詩人元稹為之墓銘。此一代詩人,遂長眠終古。(頁四五至四八)
第八節 著述(附年表)
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總分為二十四卷,凡可依年編次者一邊四百三十九首
,逸詩十一則,雜有贗篇。後世治杜詩者,遂以之為定本也。(頁四九)
第二章 杜甫之交游
少陵交游甚廣,散見其詩集而常有酬酢者,不下數十人......其實能當交游之
名,而能交互影響思想學問者,凡得七人:一曰李白,二曰高適,三曰岑參,四曰
王維,五曰孟浩然,六曰嚴武,七曰鄭虔。(頁六九至七○)
第一節 杜甫與李白
一、少陵初識太白,蓋在少陵詩進士不第,東游齊趙之時,適太白不為權貴所容
,懇求放還,遂於天寶三四載間(七四四-七四五)邂逅於東都,同作梁宋之
游,頗有方外之志。(舉〈贈李白〉詩二首、寄李十二白十二韻為例)(頁七
○)
二、嘗與太白同尋范十隱居,醉眠共被,情同手足。又嘗與太白、高適過汴州,
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舉〈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昔游〉、〈壯游〉、〈遣懷〉為例)(頁七二)
三、天寶四載以後,白游江東,而少陵則歸至西京,一則浪跡江湖,一則營營祿
仕,此後是否再相謀面,殊成疑問。惟太白對於少陵,印象極深,故分袂以後
,少陵仍常有詩遺白,極言其馳念之殷,所可異者,太白除〈魯郡東石門送杜
〉及〈沙丘城下寄杜甫〉二詩以後,無一詩酬答少陵,其失傳耶?抑未嘗作耶
?(舉〈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
〉諸詩為例)(頁七三至七四)
四、天寶十五載(肅宗至德元年)(七五六),永王璘反於江陵,沿江東下,欲
據金陵,時白在匡廬,被脅從軍。璘敗當誅,郭子儀請解官以贖,乾元元年(
七五八),有詔長流夜郎。少陵哀其冤,憐其才,常有詩贈之。(舉〈天末懷
李白〉、〈寄李十二白十二韻〉為例)(頁七四至七五)
五、白與少陵,同為絕代詩人,精神相感,印象極深,故少陵有夢李白二首,實
為招魂大招遺音,千載之下讀之,猶如親歷夢境。嗣後白承恩放還,客游江左
;少陵則流落劍南,消息久隔,二人之往還,遂從此斷矣。(舉〈夢李白〉二
首、不見為例)(頁七六至七八)
第二節 杜甫與高適
一、適與少陵為貧賤之交,二人嘗共李白同登吹臺,慷慨懷古,意氣凌雲。又嘗
共少陵薛據登慈恩寺塔,各有吟詠(見〈同諸功登慈恩寺塔〉詩)。適從哥舒
翰,少陵有詩寄之云。(舉〈送高三十五書記〉為例)(頁七八)
二、適從哥舒翰,少釐有詩寄之(〈送高三十五書記〉)......後高適從軍,日
漸得志,年過五十,始學為詩,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
,為時稱頌。少陵有詩寄之(〈寄高三十五書記〉,此詩蓋適從哥舒翰時作;
〈寄高三十五詹事〉,此詩蓋天寶末年亂後作)。(頁七九至八○)
三、少陵罷官後,流離秦州同谷間,益不得志,「無錢居帝里,盡室在邊疆」,
喻己之蕭索,而高適則出鎮要害,扶搖直上。少陵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
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頁八一)
四、及少陵入蜀,景況艱難,嘗因崔五侍御寄高適一絕,求濟急難。適能急人之
急,供以祿米,此後往還,見於二人酬酢詩中。時適由彭州(今成都北彭縣)
輾轉遷蜀州刺史時也。(舉〈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奉簡高三十五使
君〉、高適〈贈杜二拾遺〉、〈酬高使君相贈〉、〈奉寄高常侍〉諸詩為例)
(頁八二)
五、少陵與適之交,晚年彌篤。二人皆生長中原,為貧賤之交,遲暮客蜀,每因
故人而思故鄉,此高適之所以有〈人日寄杜二拾〉遺之作也。廣德元年(七六
三),高適自西川召還,為席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少陵有詩贈之(見上錄
〈奉寄高常侍〉)永泰元年(七六五),嚴武卒於成都,少陵泛江東下,行至
忠州,聞適已卒,窮途潦倒,復喪故人,少陵此時傷感,可以想見。大曆五年
(七七○),少陵流離瀟湘、衡山間,偶檢故帙,得適人日見寄之詩,自傷零
落,復悲故舊,淚洒行間,因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之作。此後不久,
少陵亦竟客死岳陽矣。(舉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聞高常侍亡〉、〈追
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等詩為例)(頁八四)
六、按盛唐詩人中,擅邊塞詩歌者,無過高適、岑參,而激壯之音,亦以二子為
擅場。蓋適嘗從哥舒翰西征,而參則從封常清屯兵輪臺,故多豪放知氣。少陵
詩中有激壯似高、岑者(如〈王閬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別之作〉),未始非受二
子影響也。(頁八六)
第三節 杜甫與岑參
一、少陵之識岑參,蓋在天寶十載(七五一)奏三大賦之後,嘗與高適、薛據、
儲光羲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題詠。(舉〈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岑參〈與高適
、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儲光羲〈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高適〈同諸公登慈
恩寺塔〉為例)(頁八六至八七)
二、天寶之末,少陵嘗與岑參兄弟,頻游渼陂,有〈渼陂行西南臺與鄠縣源大少
府宴渼陂〉等作。(頁九○)
三、天寶十三載(七五四)秋,霪雨傷稼,關中大饑,宰相楊國忠禁言災事,下
情不能上達。少陵有〈九日宿岑參〉詩。(頁九○)
四、至德二載(七五七),少陵官在拾遺,與裴薦孟昌浩、魏齊聃、韋少游共薦
岑參......時參已為監察御史,薦後累堅至侍御史,有詩贈少陵(寄左省杜拾
遺〉)。(頁九一)
五、自少陵去朝,二人音書久隔。乾元二年(七五九)秋,少陵在秦州,有〈寄
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時參正出為虢州長史
時也。及少陵漂泊劍南,十餘年不通消息。後在雲安,得知岑參為嘉州刺史。
有詩寄之(〈寄岑嘉州〉)(頁九二)
第四節 杜甫與王維孟浩然
一、摩詰於少陵為前輩,故少陵甚推重之。乾元元年(七五八),少陵有〈奉贈
王中允維〉詩,為其辯冤(案:辨安史亂中陷賊任官之冤也)(頁九四)
二、又,解悶絕句論摩詰詩云:「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寒籐。最傳秀句
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時摩詰弟縉為相國,縉黨附元載,人不足取,特
以一詩學可稱,故連類及之......此詩蓋言右丞雖歿,而秀句猶傳,況有相國
詩名,則風流真可不墜。其推重右丞,可想見也。(頁九四)
三、少陵與浩然本無深交,然心嚮往之......(舉〈遣興〉五首、〈解悶〉為例
)。(頁九五)
第五節 杜甫與嚴武
一、嚴武與少陵,同出房琯門下,故房琯罷相貶官,二人亦俱貶。至於武對少陵
,世交甚厚,兩為成都尹,皆特為汲引,後且表為幕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
緋魚袋,少陵之所以能安居草堂,不愁生計者,武之力有足多也。少少陵集中
詩,與武酬酢者,幾三十篇。(頁九六)
二、好事者流傳,謂武欲殺少陵。考《舊唐書》但謂「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武雖急暴,不以為忤。」初無欲殺之說。《新唐書》信小說家言,始有下說
:
武以市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
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
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就
,得止,獨殺彝。
按此說出《雲溪友議》,不可信。(頁九六至九七)
第六節 杜甫與鄭虔
一、考少陵初識鄭虔,當在天寶十二載(七五三)前後。(舉〈醉時歌〉為例)
(頁九八)
二、及虔貶台州司戶,少陵傷其臨老陷賊,又未及面別,有詩送之。(舉〈送鄭
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縣於詩(卷五(一)四二四)
〉為例)......此詩含無限痛楚,末聯又情見乎詞,後鄭虔竟病歿台州,二遂
成永訣,此詩真成讖語矣!後少陵過鄭虔故居,猶題詩誌感(〈題鄭十八著作
文故居〉)......及少陵至秦州,更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頁九八至
九九)
三、廣德二年(七六四)鄭虔卒於台州,少陵在蜀,有〈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詩〉......考少陵與鄭公,最稱莫逆,而所以能致此者,全在鄭公之道德文章
。蓋少陵與鄭,學術之交也,文章之交也,貧賤之交也。按鄭虔為一代大儒,
造詣最深,少陵之博雅,或不無受其影響。(舉〈八哀〉詩為例)(頁一○○
至一○一)
四、少陵交游,自不祇以上七人,如李邕、房琯、蘇源明、蘇渙,或所服膺,或
所傾倒,皆有詩章,情見乎辭。然關係不若前七人重要,故不復一一具也。(
頁一○二)
第三章 杜甫之思想及其個性
第一節 杜甫之政治思想
第二節 杜甫之社會思想
第三節 杜甫之個性
第四章 少陵詩學之淵源及其流變
第一節 少陵之論詩
少陵論詩,凡有六絕句,解悶十二首﹑偶題一首,茲據論如左:
一﹑總論詩之流變,獨重風騷,兼推漢魏,而代有傳人,亦不抹殺一切。
二﹑論古人,宗法蘇李,推許庾信。
三﹑論近人,推服王楊盧駱。
四﹑論當代,於自許之外,獨重太白;而於孟山人﹑王右丞,雖與少陵詩不同調
,亦有公論。
五﹑論為詩,當上攀屈宋,直追漢魏,清詞麗句,必與為鄰,新詩吟成,不厭推
敲;而「轉益多師是汝師」,乃所以成其大。
六﹑少陵於論詩之外,又以搖落之悲,過於宋玉;去國之哀,有似庾信,故於二
子文章,尤為私淑。(頁一一三至一一八)
第二節 少陵詩之淵源
嘗考其詩之淵源,可得結論如左:
一﹑少陵之詩,喜論時政得失,蓋得力於風雅。
二﹑少陵五言古詩,蓋接響於蘇李,嗣音夫漢魏。
三﹑少陵七言古詩,蓋拓宇於離騷,比肩乎四愁。
四﹑少陵近體詩,蓋上承陰何,下接沈宋。(頁一一九)
第三節 少陵詩之流變
少陵詩歌淵源流變圖(頁一三三)
風雅 ┐
騷 │ ┌孟郊(得其氣燄)
賦 │ ├張籍(得其簡麗)
蘇李五言 │ ├姚合(得其清雅)
漢魏樂府 ├─杜少陵─┼賈島(得其奇僻)
顏謝徐庾 │ ├杜牧薛能(得其豪健)
陰何沈宋 │ ├陸龜蒙(得其贍博)
王楊盧駱 ┘ └李商隱(得其穠豔)
第五章 少陵詩在詩史上之地位
第一節 各家之批評
第二節 少陵詩之特色及其在文學史上之地位
一﹑少陵一生詩學經過之階段,首為復古。觀其入蜀以前所作,古風多而近體少
,且上承風騷,刻意漢魏。...入蜀以前,可謂為杜詩第一階段,即復古時
代。(頁一四八)
二﹑少陵入蜀以後,所著詩篇,近體多於古風,夔府時代,為律詩之黃金時期。
至於五古,則晚年別有一種累滯寒澀之筆,已非中年可比。入蜀以後,蓋為開
創時代。(頁一四八)
三﹑至於少陵詩之獨創一格,可謂前無古人,後少來者,厥為其長篇紀事詩是也
。...下列諸篇,尤其著者:(一)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二)北
征(七百字);(三)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一百字);(四)洗兵行(
三百三十六字);(五)草堂(三百字);(六)夔府書懷四十韻(四百字)
(排律);(七)往在(三百三十字);(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一千字
)(近體排律);(九)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四百字)(排律);(一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四
百字)(排律);(一一)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三百字)(排律);(一二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三百
字)(排律);(一三)送重表姪王(石水)評事使南海(三百八射字);(
一四)入衡州(四百四十字);(一五)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
親友(三百六十字)(排律)。
四﹑少陵詩之特色:
(一)中國文人多憂亂傷離,少陵雖多亂離之作,但並不悲觀消極,英人所謂
「悲而不弱」(Sadness but not weakness),少陵足以當之。
(二)中國文人多頹廢,六朝文人尤甚,少陵則始終積極,不特其對於國事政
治,常懷更新之希望;即以其致力於詩而論,兀兀窮年,死而後已,亦非頹
廢詩人所可冀及也。
(三)中國文學多帶山林主義,如所謂竹林七賢,以及傅玄何晏之流,常抱遯
世之見,而多茍且偷安之思。少陵雖亦愛自然,然其人生觀則為入世的,在
顛沛流離之中,未嘗忘懷國家大事,所謂「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少陵正可以當之。
(四)中國文人多抱個人主義,既少共同生活及共同意志,尤少共同情感及共
同想像;故大多數作品,僅注助陶冶個人性靈,極少發揚團體觀念。即或有
之,其團體觀念亦僅至家族為止,家族以外,即為天下,民族與國家之團體
觀念,未嘗顯著。惟劉琨始有深刻之民族意識,惟少陵始有明白之國家關念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惟少陵可以當之。
以上,泛論少陵之精神,亦即其詩之一般特色也;至若以詩論詩,純本文藝
之眼光而評論其文藝上之特點,則亦有下列數點可得而述者:
(一)體勢大而風格善變也。
(二)其五言古詩,憲章漢魏,祖述六朝。材力標舉,篇幅恢張,縱橫馳驟,
無施不可,集開元之大成也。
(三)其七言古詩,胡應麟嘗極稱之曰:「初唐七言古,以才藻勝;盛唐以風
神勝;李杜以氣概勝;而才藻風神稱之,加以變化靈異,遂為大家。」意曰
:「李杜歌行,雖沉鬱逸宕不同,然皆才大氣雄,非子建淵明,判不相入者
比。」
(四)其五言律詩,胡應麟亦嘗言其特色:「五言律體,肇自齊梁,而極盛於
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閒遠,此
其概也。...太白風華逸宕,特過諸人,而後之學者,才非天仙,多流率
易。唯工部諸作,氣象嵬峨,規模宏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
倪,千古以還,一人而已。」
(五)其七言律詩,胡應麟亦嘗論之,曰:「近體,盛唐至矣;充實輝光,種
種備美,所少者,約大曰化耳,故能事必老杜而後極。杜公諸作,正所謂正
中有變,變而能化者。今其體調之正,規模之大,人所共知;惟變化二端,
勘覈未徹,不知變主格,化主境;格易見,境難窺。變則標奇越險,不主故
常;化則神動天隨,從心所欲。七言近體諸作,所謂變也。」
(六)其五言排律,高(木秉)嘗推崇之,曰:「排律之作,其源自顏謝諸人
...梁陳以還,儷句尤切。唐興始專此體,與古詩差別,...開元後,
作者之盛,聲律之備,獨王右丞李翰林;諸家皆不及,諸家得其一概,少陵
獨得其兼善者:...其出入終始,排比聲韻,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
不可也。
(七)其七言排律,集中不多覯,惟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等一二首而已,此體
自來未能成功,因其束縛性靈太深,而過於雕鑿故也。
(八)其七言絕句,雖少歎唱之音,卻別有沉著大方之處。胡應麟評曰:「自
少陵絕句對結,詩家率以半律譏之,然絕句自有此體,特杜非當行耳。」(頁
一四八至一五五)
==========================================================================
▲杜宗武(甫子)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
==========================================================================
▲杜嗣業(甫孫)(宗武子)
傅氏索引頁
臺灣中華書局唐詩紀事卷一八頁二六四杜甫
==========================================================================
~w2z2fk;
▲杜易簡
~w1z1fm;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集說 區靜飛 六三年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氏索引頁
舊書卷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八
新書卷二○一文藝上(七)五七三六附杜審言傳
(一七三)杜易簡,襄州襄陽人,周硤州刺史叔毘曾孫也。九歲能屬文,及長,博學
有高名,姨兄中書令岑文本甚推重之。登進士第,累轉替殿侍御史....易
簡頗善著述,撰御史臺雜注五卷、文集二十卷,行於代。易簡從祖弟審言。
(接上段)審言,進士舉,初為隰城尉。雅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然侍
才謇傲,甚為時輩所嫉。乾封中,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預選,試判訖,謂
人曰:「蘇味道必死。」人問其故,審言曰:「見吾判,即自當羞死矣!」又
嘗謂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誕如此....審言子并....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嶺
外。尋召授國子監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年六十餘卒。有文集十卷。次子閑
。閑子甫,別有傳。(舊書一九○上文苑上(六)四九九八杜易簡傳)(參見
新書二○一文藝上(七)五七三五杜審言傳附杜易簡傳)(全文二四一(五)
三○八八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全文二六八(六)三四四三武平一:請追
贈杜審言表)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시가의 이미지,저자 천즈어|역자 임준철|한길사 |2013.09.25 (0) | 2014.11.01 |
---|---|
[고려대 한자한문연구소] 제1회 동아시아 漢籍 교류 국제학술대회 안내 (0) | 2014.10.30 |
年譜:李 杜 合 譜 (0) | 2014.10.22 |
두보칠률전주,정녕 (0) | 2014.10.21 |
규슈대학 조선사 연구실 (0) | 2014.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