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http://sou-yun.com/poemindex.aspx?dynasty=Tang&author=%e6%9d%9c%e7%94%ab&type=JieJu
共4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五言绝句
绝句二首(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显示自动注释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鹤林玉露》:
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
《艺苑卮言》:谢茂榛论诗,五言绝以少陵“日出篱东水”作诗法。又宋人以“迟日江山丽”为法。此皆学究教小儿号嗄者。
《杜诗详注》:扬慎曰: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今按此诗,一章而四时皆备。杜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似之。(五言绝句)大约散起散结者,一气流注,自成首尾,此正法也。若四句皆对,似律诗中联、则不见首尾呼应之妙。必如王勃《赠李十四》诗:“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皆语对而意流,四句自成起讫,真佳作也。……莫谓“迟日”一首,但似学堂对句也。
《读杜心解》:只写春景,未出意。
《唐诗笺注》:有惜春之意,有感物之情,却含在二十字中,妙甚。
《唐诗鉴赏辞典》: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王启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周溶泉 徐应佩)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王启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周溶泉 徐应佩)
其二(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先韵
五言绝句 押先韵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白:江山、花鸟、着眼易过,身在他乡,归莫有期,则所触皆成悲思矣。
《杜诗详注》:次章言春过可忧。杜诗如:“江碧鸟逾白……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
《读杜心解》:此则对景出情。
《杜诗镜铨》:佳句(“江碧”句下)。
《诗式》:因江碧而觉之逾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可悟炼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鸟,感物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于纸上。
归雁(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杜臆》:
“乱定几年归?”谓如此之乱,定是何年可归也。
《杜诗详注》:此是托物之寓意。……见江雁北上,故乡思弥切耳。
《唐宋诗醇》:自写心事,与王勃《九日》一绝正堪对照。
《读杜心解》:神味高远。
《唐诗近体》:自写心事,非赋雁也。情在语外,故佳。
绝句六首(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齐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齐韵 显示自动注释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其二(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歌韵
五言绝句 押歌韵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其三(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元韵
五言绝句 押元韵
凿井交棕叶①,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袅缆,小径曲通村。
其四(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萧韵
五言绝句 押萧韵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杜臆》:
一日之间,忽而急雨,忽而斜晖,理或有之。“斜晖转树腰”,晚日横穿树也,与“隔巢黄鸟并”,一时之景却有致。
《杜诗详注》:四章,悠雨悠晴之景。
《杜诗镜铨》:承树(“隔巢”句下)。承溪(“翻藻”句下)。
其五(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盐韵
五言绝句 押盐韵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其六(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五言绝句 押麻韵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杜臆》:
“江动”、“溪虚”二句似不可解,而景象却好。然江月,溪花,不无昼夜之别而并用之。如画家写花卉,春秋错列;虽名人不拘,而终不可为法。“帆过宿谁家”,因鸟之知止,而为当止不知止者虑也。诗本即景,而意出于景之外矣。
《杜诗详注》:六章,江溪春夜之景。江动月翻,恍如移石而去;溪虚云度,隐然傍花而迷;写景俱在空际。
《唐诗摘钞》:体物甚精。
《读杜心解》:此首笔意尤胜。
以下总评
《杜臆》:奔窜既久,初归草堂,凡目所见,景所触,情所感,掇拾成诗,犹之漫兴也。
《杜诗镜铨》:写所居景物,当在春夏之交,禽鱼花草,种种幽适,自堪入画,唯稍嫌太板实耳。
《读杜心解》:六绝兴与境会,触手成咏,绝句截中四者殊少,惟公独多。后人六言诗,往往用此体。
武侯庙(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庙在白帝西郊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岁寒堂诗话》:
此诗若草草不甚留意,而读之使人凛然,想见孔明风采。比李义山“猿乌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之句,又加一等矣。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云:上句想望其风采犹在,下句则伤其已死。
《批点唐诗正声》:格韵高雅“犹闻辞后主”句,武侯多少忠贞,尽在衷怀!
《杜臆》:“辞后主”,谓《出师》二表,至今神采如生,岂真作南阳卧龙哉!……昔人诗:“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小儒乱道。
《杜诗详注》:朱鹤龄曰:此诗后二句,人无解者。武侯为昭烈驱驰,未见其忠,惟当后主昏庸而尽瘁出师,不复有归卧南阳之意,此则云筲万古者耳。曰“犹闻”者,空山精爽,如或闻之。
《而庵说唐诗》:子美感公之忠,悲公之志深矣。
《唐宋诗醇》:十字中包括武侯一生行迹,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读杜心解》:后二语隐括两《出师表》而出之,诗中字指后主者,表上于后主时也。朱氏分别两主,疏解尽忠之说,多少痕迹!其疏“犹闻”二字:“空山精爽,如或闻之”,却有味。
《唐诗绳尺》:词意悲婉,丹青工于绘画者,得丹青之妙理。
《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流宕。“落”字、“长”字作势,转出“犹闻”二字,最有力,后二句谓其死犹未已,是加一倍写法,方写得武侯之神,奕奕如在。
《古唐诗合解》:唐仲言曰:刘会孟谓落句“惜其已死”,其说平平,读者多以为是,殊不知庙既古矣,尚论其人之存否耶?意子美必无此语。
八阵图(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虞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虞韵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诸葛亮八陈图有三,一在夔,一在弥牟镇,一在棋盘市,此在夔之永安宫前者。
《东坡志林》: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杜工部集》:钱谦益笺: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公诗意亦如此。
《杜诗详注》: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达之说也。
《唐宋诗醇》: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读杜心解》: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诗法易简录》: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诗境浅说续编》: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人绝句精华》:“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超纯斋诗词》: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唐诗鉴赏辞典》: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吴小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吴小林)
复愁十二首(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齐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齐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野鹘①翻窥草,村船逆上溪。
其二(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微韵
五言绝句 押微韵
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归。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其三(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歌韵
五言绝句 押歌韵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臆》:
“故园今若何?”问也,下二句答。味其答意,则已无家可归矣,安得不愁!首尾二句“尚防”“早已”相应,见乱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先从“万国”说到“故园”,复因今日说到昔时。二十字中,其如是曲折,非子美不能也。
《义门读书记》:如此说,转自悲凉,偏留余味。
《唐诗别裁》:先言今,追言昔,“早已”两字,无限情伤。
《读杜心解》:“昔归”二句,悠然不尽。“昔归”已如此,今复何如耶?
《杜诗镜铨》:(“早已”)二字含蓄。
其四(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微韵
五言绝句 押微韵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年深荒草径,老恐失柴扉。
其五(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寒韵
五言绝句 押寒韵
其六(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尤韵
五言绝句 押尤韵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杜臆》:
定胡虏易,定人心难。人怀幸功之心,此干戈所以不息也。
《义门读书记》:此言中国习于逆乱,人心不靖,乃更可忧。
《读杜心解》:首句,扑下口气,勿呆看。邵长蘅曰:有喜乱乐祸之惧。
其七(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阳韵
五言绝句 押阳韵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花门小前好,此物弃沙场。
《杜臆》:
“贞观之弩”、“开元之弓”,因喜“花门小箭”而弃之,此必实事,然寓意深远。
《杜诗详注》:国家兵仗虽精,而收功反在花门,慨利器不足恃,而虏性终难测也。
《读杜心解》:中国之“弩”、“张”,不如回纥之小箭。此不特慨兵之拫威,盖深以回纥为不可狎而警之。
其八(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五言绝句 押麻韵
引用典故:驾鼓车
《杜臆》:
内厩之马,先架“鼓车”,勿问河北诸将,欲朝廷修文德以来之也。
《杜诗详注》:郭子仪将略威名,足以慑服降将。今置之闲散,犹“翔麟”之马,不用于战阵,而先驾鼓车矣。彼河北诸将,竞相角胜,谁复起而问之乎?
《读杜心解》:为朝廷不问河北,而反词以醒之也。……讽意在第三挑出;举国骄惰之象,在第四指点出。
《杜诗镜铨》:邵云:将骄卒惰之意,隐隐言外。
其九(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庚韵
五言绝句 押庚韵
《杜臆》:
食粮有兵,御敌无兵,此承平之弊,而古今之通患也。
《杜诗详注》:卢元昌曰:……时鱼朝恩以神策军屯禁中,分为左右相,居北军右。公曰:“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隐述祖制,以讽时事。
《读杜心解》:为宠任宦官,专掌禁旅而讽也。首句勿呆认,亦是反呼下文之词。……下以正言点破之。盖唐初府兵,藏之于民。卢氏所谓“隐述祖制,以讽时事”是也。
以下总评
《杜诗详注》:卢世㴶曰:此诗中五首所论时事,词气渊然黯然,偏有雅人深致。
《义门读书记》:数诗之中,多感慨时事,所谓“意有余”也。
《杜诗镜铨》:邵云:非杜能事,聊存一格。
《千首唐人绝句》:刘云:首章愁吐蕃侵陵,次章愁内乱不正,三章愁借兵贻患,四章愁藩镇割据,五章愁宦官擅权,所言皆国家之荦荦大端。措危言谠论于二十字中,纵横激越,时意味弥醇,在唐人五言绝中,未可多得。
其十(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支韵
五言绝句 押支韵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其一十一(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五言绝句 押麻韵
引用典故:无钱对菊
其一十二(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鱼韵
五言绝句 押鱼韵
引用典故:江总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余。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银鱼也)。
绝句九首 其七(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五言绝句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其八(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齐韵
五言绝句 押齐韵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其九(唐·杜甫)
五言绝句 押先韵
五言绝句 押先韵
设(一作谩)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一作飞)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七言绝句
赠李白(唐·杜甫)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显示自动注释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显示自动注释
《杜诗解》:
此岂“脱身幽讨”犹未遂耶?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言不如葛洪求为勾漏令而得遂也。看他用“相顾”字,每每舍身陪人,真是盛德前辈。此用“丹砂”,与前用“青精”、“瑶草”同意(首二句下)。去又不遂,住又极难,痛饮狂歌,聊作消遗。飞扬跋扈,谁当耐之?一片全是忧李侯将不免(“痛饮狂歌”句下)。
《诗笺》:少陵称太白诗云“飞扬跋扈”,老泉称退之文云“猖狂恣睢”。若以此八字评今人诗文,必艴然而怒,不知此八字乃诗文神化处,惟太白、退之乃有此境。王、孟之诗洁矣,然“飞扬跋扈”不如太白;子厚之文奇矣,然:“猖狂恣睢”不如退之。
《杜诗详注》:此章乃截律诗首尾,盖上下皆用散体也。下截似对而非对:“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此句中自对法也。“空度日”对“为谁雄”,此二句又互相对也。语平意侧,方见流动之致。敖英曰:少陵绝句,古意黯然,风格矫然,其用事奇崛朴健,亦与盛唐诸家不同。
《读杜心解》:白为人,喜任侠击剑。夫士不见则潜,失职不平,祸之招也。下二,写出狂豪失路之态。既伤之,复警之。
《杜诗镜铨》:蒋云:是白一生小象。公赠白诗最多,此旨最简,而足以尽之。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杜诗解》:
……此皆却将诗笑题。盖春夏乐事,备足无涂,其涂事事皆在可缓。无端无事讨事,又想数松(竹)点缀。静坐三思,不觉自笑……因而自言自语,自嘲自笑,故诗中皆作推敲商榷之语。
《杜诗详注》:此截律诗下闪句。
《诗式》:首句言韦尝到绵竹为令,所谓平叙直起也。二句入绵竹,所谓从容承之也。三句言少甫宅里未尝有此物,写题中觅绵竹三字原理,转变得好。四句写“觅”字如顺流之舟,与上首格律同。少陵诗多悲壮一派,此独婉转。[品]清逸。
'http:··blog.daum.net·k2gim·'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搜韻.詩話 (0) | 2015.01.11 |
---|---|
古风 (380) (0) | 2015.01.11 |
唐 杜甫全部 (1154)律诗 (606)绝句 (41)排律 (116)古风 (380)句 (4)乐府曲辞 (7) (0) | 2015.01.11 |
(唐·杜甫)排律 共116 (0) | 2015.01.11 |
태동고전연구소 한학 연수생(장학생) 모집 (0) | 2015.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