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段玉裁
-----学衡·学术论衡 -----
“庶有達者,理而董之”段玉裁注
文/赵团员
按: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曾字喬林、淳甫,號茂堂,又號硯北居士,晚年自號長塘湖居士、喬吳老人。出身于清代江蘇省鎮江府金壇縣的一個耕讀世家。是著名的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文獻校勘學家。乾嘉學派中的著名學者,一代宗師。今年為其诞辰280周年、去世200周年紀念。故從其代表作《說文解字注》中摘取一段,其中段玉裁評價《說文》地位,自述身世,并闡發了其以小學治經學的思想。依原書句讀,改以新式標點,括號內為編者所加注。以便於讀者了解段玉裁其人其學。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縣萬歲里(今河南郾城人),著有《說文解字》等著作。《說文解字》是溝通古今文字的橋梁,學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清代,《說文》之學極盛,有《說文》四大家,而段玉裁居其首。
《說文解字》許慎後序:庶有達者,理而董之。(《說文解字注》78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段玉裁注:庶,冀也。達者,通人也。理,猶治也。董,督也,正也。督者如衣之循其裻(dú,衣背縫。)縫也。董與裻雙聲,督與裻叠韵。非通人不能治之,非通人治之不能正其訛缺。
自有《說文》以來,世世不廢,而不融會其全書者僅同耳食,强爲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其他《字林》《字苑》《字統》今皆不傳,《玉篇》雖在,亦非原書。要之,無此等書無妨也,無《說文解字》則倉籀造字之精意,周孔傳經之大恉,薶縕不傳于終古矣。
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隨宋南渡,(此處或暗示自己先祖與許慎第望相近)居金壇縣(今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大坝头村,清代属镇江府),十六代至先王父,諱文,食貧力學,善誨後進不倦,著書《法心得錄》。生先考,諱世續,事父母至孝,卅二歲喪親,終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貧好學,厲行授徒,嚴課程,善開導。謂食人之食而訓其子弟,必求無愧于心。每誦先王父詩句,云:不種硯田無樂事,不撑鐵骨莫支貧。以是律己,教四子,務讀經書,勿溺時藝。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生玄孫義正,恩賜“七葉衍祥”扁,幷拜白金黃緞之賜。八年(1803),年九十四,終于蘇,反葬于金壇大壩頭,著有《物恒堂制義》。
長子即玉裁也。年十三,學使者博野尹公諱會一,錄取博士弟子,授以《朱子小學》,生平敬守是書。年二十六,舉于鄉,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知縣,四十六以父年已七十一,遂引疾歸養。五十五,避橫屰(通“逆”,此處段用《說文》本字),奉父遷居蘇州閶門外下津橋。(横逆事,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有详细考证。段氏家人因迷信堪舆之術,遷祖墳,與所遷地地主有糾紛。段玉裁父段得莘以八十之年被毆打致傷。段家上告,官司延續三年左右,但最終敗訴。故段玉裁奉父遷居蘇州。)
始年二十八時,識東原戴先生(戴震)于京師,好其學,師事之,遂成《六書音均表》五卷,《古文尚書撰异》卅二卷,《詩經小學》卅卷,《毛詩故訓傳略說》卅卷,複以向來治《說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因悉心校其訛字,爲之注,凡三十卷。謂許以形爲主,因形以說音說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爲本義,乃知何者爲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之權衡也。故《說文》《爾雅》相爲表裏,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注明,《說文》《爾雅》及傳注明而後謂之通小學,而後可通經之大義。始爲《說文解字讀》五百四十卷,既乃檃栝之,成此注,發軔于乾隆丙申(1776年),落成于嘉慶丁卯(1807年),剖析既繁,疵纇不免。召陵或許其知己,達者仍俟諸後人。(按,《說文解字注》刊成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當年九月,段氏離世。)
原创 共享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目录
(古代部分编选)
說文解字木部殘卷&清/莫友芝 摹刻&2
唐寫本說文木部殘本&8
說文解字口部殘片&11
說文解字繋傳&南唐/徐鍇&12
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南宋/李燾&388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撰、宋/徐鉉 校定&677
《十駕齋養新錄》論說文&清/錢大昕&775
《蛾術編》說字三—四&清/王鳴盛&777
《經韻樓集》論說文&清/段玉裁&787
《問字堂集》論說文&清/孫星衍&788
說文管見&清/胡秉虔&790
說文釋例&清/王筠&799
說文舉例&清/陳瑑&193
說文發疑&清/張行孚&195
說文爾雅相為表裏論&清/徐養原&244
說文補例&清/張度&244
許君事蹟考&清/嚴可均&249
許君年表攷&清/陶方琦&251
許君疑年錄&清/諸可寶&258
許叔重木主結銜議&清/孫星衍&266
說文統系圖&清/桂馥 定、羅聘 匯&267
說文解字繋傳&南唐/徐鍇&270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撰、宋/徐鉉 校定&270
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南宋/李燾&270
說文解字篆韻譜&南唐/徐鍇&271
汗簡箋正&宋/郭忠恕 撰、清/鄭珍 箋正&305
集篆古文韻海&宋/杜從古&384
六書故&元/戴侗&431
惠氏讀說文記&清/惠棟&813
說文解字述誼、附說文新附通誼&清/毛際盛&860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1
《說文》劉字攷&清/段玉裁&402
與江晉三說《說文》牙字&清/段玉裁&403
說文解字義證&清/桂馥&404
說文句讀&清/王筠&228
文字蒙求&清/王筠&544
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569
六書假借經徵&清/朱駿聲&327
小學識餘(選篇)&清/朱駿聲&355
說文解字通正&清/潘奕雋&360
說文釋例&清/江沅&396
說文解字補說&清/吳善述&419
說文廣義&明/王夫之&426
說文答問&清/錢大昕&471
《蛾術編》說字五—十八&清/王鳴盛&476
說文五翼&清/王煦&535
說文音義&清/王煦&564
說文拈字&清/王玉樹&581
說文廣義&清/程德洽&652
說文疑疑&清/孔廣居&71
王氏讀說文記&清/王念孫&122
讀說文證疑&清/陳詩庭&125
席氏讀說文記&清/席世昌&130
讀說文雜識&清/許棫&210
兒笘錄&清/俞樾&215
說文職墨&清/于鬯&234
說文外編&清/雷浚&252
形聲類篇 &清/丁履恒&330
說文假借義證&清/朱珔&353
象形文釋&清/徐灝&779
說文解字理董(前六卷缺)&清/吳穎芳&1
說文解字理董後編&清/吳穎芳&96
說文正字&清/王石華&130
說文逸字&清/鄭珍&160
說文逸字辯證&清/李楨&186
說文佚字攷&清/張鳴珂&224
諧聲補逸&清/宋保&247
說文新附攷&清/紐樹玉&290
說文新附攷校正&清/王筠&324
說文新附攷&清/鄭珍&327
說文辨字正俗&清/李富孫&363
說文重字攷&清/俞正燮&412
說文重文本部攷&清/曾紀澤&413
蘇甘室讀說文小識&清/何壽章&427
文字通釋略&清/鍾祖綬&429
說文籀文攷證&清/葉德輝&501
說文古籀疏證&清/莊述祖&529
說文古籀補&清/吳大澂&598
字說&清/吳大澂&641
名原&清/孫詒讓&651
說文聲系&清/姚文田&667
說文諧聲譜&清/張惠言 張成孫&701
說文聲類&清/嚴可均&746
說文解字音均表&清/江沅&778
諧聲表&清/江有誥&137
說文解字均隸&清/丁楙五&142
說文解字舊音&清/畢沅&189
說文舊音補注&清/胡玉縉&194
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清/鄧廷楨&207
說文聲訂&清/苗夔&223
說文審音&清/張行孚&249
說文聲母歌括&清/宣澍甘&318
說文讀若字攷&清/葉德輝&343
說文古本攷&清/沈濤&381
最錄段先生定本許氏說文&清/龔自珍&538
汲古閣說文訂&清/段玉裁&540
訂說文顯然誤字說&清/段玉裁&559
說文解字校勘記殘稿&清/王念孫&560
說文解字斠詮&清/錢坫&565
說文補考&清/戚學標&768
說文又考&清/戚學標&775
說文校議&清/嚴可均、姚文田&781
說文解字校錄&清/紐樹玉&60
說文辨疑&清/顧廣圻&304
說文韻譜校&清/王筠&311
說文校定本&清/朱士瑞&349
說文繋傳考異&清/汪憲&360
說文繫傳校錄&清/王筠&392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清/莫友芝&444
說文二徐箋異&清/田吳炤&457
說文大小徐本錄異&清/謝章鋌&502
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清/田潛&520
說文說(選錄)&清/孫濟世&583
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清/邵瑛&588
說文引經證例&清/承培元&771
說文本經答問&清/鄭知同&57
湖樓筆談說文經字&清/俞樾 輯、宋文蔚 疏證&71
說文引經攷異&清/柳榮宗&82
說文測議&清/董詔&108
說文引經攷證&清/陳瑑&156
說文經字攷&清/陳壽祺 輯、宋文蔚 疏證&195
說文引羣說故&清/鄭文焯&230
說文經字攷疏證&清/錢人龍&235
說文經字正誼&清/郭慶藩&248
說文分韻易知錄&清/許巽行&280
說文引經異字&清/吳雲蒸&454
說文賡纂&清/周繪藻&473
說文字原&元/周伯琦&487
說文偏旁考&清/吳照&500
說文字原考略&清/吳照&525
說文字原集註&清/蔣和&578
說文建首字讀&清/苗夔&667
說文部首均語&清/黃壽鳳&673
說文部首歌&清/馮桂芬&678
說文字原韻表&清/胡重&682
新訂說文部首六書例讀&清/饒炯&692
說文楬原&清/張行孚&713
說文提要&清/陳建侯&735
敘、六書研究
文字&唐/封演&750
六書略&南宋/鄭樵&751
六書長箋&明/趙宧光&776
敘、六書研究
六書統&元/楊桓&1
《蛾術編》說字一—二&清/王鳴盛&373
說文統釋序&清/錢大昭&383
段若膺說文解字讀序&清/盧文昭&396
倉頡篇集本序&清/孫星衍&397
六書說&清/江聲&398
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清/戴震&401
六書論序&清/戴震&402
轉注古義考&清/曹仁虎&403
釋能&清/段玉裁&410
六書轉注錄&清/洪亮吉&410
說文義例&清/王宗誠&465
說文解字索隱&清/張度&468
六書例說&清/謝崧梁&477
六書類籑&清/吳錦章&482
六書古微&清/葉德輝&567
說文學史研究
光祿觀察公段氏說文簽記&清/王念孫&603
段氏說文訂&清/紐樹玉&607
說文段注訂補&清/王紹蘭&653
說文解字注匡謬&清/徐承慶&88
說文段注拈誤&清/朱駿聲&171
說文解字段注攷正&清/馮桂芬&176
說文段注校三種&445
徐星伯說文段注札記&清/徐松&446
龔定庵說文段注札記&清/龔自珍&446
桂未谷說文段注鈔&清/桂馥&449
桂未谷說文段注補鈔&清/桂馥&452
說文段注撰要&清/馬壽齡&458
說文解字注箋&清/徐灝&556
說文訂訂&清/嚴可均&472
說文校議議&清/嚴章福&475
說文答問疏證&清/薛傳均&568
文字蒙求廣義&清/蒯光典&587
越縵堂讀《說文》學名著&清/李慈銘&699
越縵堂讀《說文解字》&清/李慈銘&713
雪堂《說文》研究(《增訂殷虛書契考釋》選錄)&清/羅振玉&718
說文解字研究法&馬敘倫&1
說文研究法&陳晉&63
說文解字通論&陸宗達&113
許慎與說文解字&姚孝遂&173
說文解字講稿&蔣善國&230
許慎與《說文解字》研究&董希謙&271
說文解字導讀&張舜徽&316
說文解字與漢字學&王寧&338
說文學導論&余國慶&367
《說文解字》論綱&鐘如雄&426
《說文解字》第一&朱自清&519
《說文解字》與訓詁學&陸宗達、王寧&521
《說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閱讀中的應用&陸宗達、王寧&524
《說文》“讀若”的訓詁意義&陸宗達、王寧&526
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的不同&陸宗達、王寧&529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陸宗達、王寧&531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陸宗達、王寧&532
論《說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說文同文》&陸宗達、王寧&534
字書的興起&王力&536
文字形聲義&黃侃 述、黃焯 編&539
說文綱領&黃侃 述、黃焯 編&556
《說文解字》與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陸宗達、王寧&563
《說文解字》與本字本義的探求&陸宗達、王寧&570
《說文解字》評介&吳永坤&578
答四川國學學校諸生問說文書五通&劉師培&604
許書述微&張文澍&607
說文解字研究法&種因&610
說文綱領&金毓黻&617
許慎及其說文解字&周祖謨&623
說文要略問答&得一&629
說文略說&黃侃&631
說文借體說&潘重規&655
說文研究法示例&黎錦熙&661
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陸宗達&662
《說文解字》《釋名》兩書簡析&殷孟倫&667
再論《說文》非形聲字的歸部&薜克繆675
談談《說文解字》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劉又辛&678
《說文》的幾則訓詁所說明的一個理論和方法問題&齊沖天&682
《說文解字》對辭書編纂法的貢獻&洪篤仁&684
《王篇》和《說文》比較&洪成玉&687
《說文解字》研究的現代意義&李國英&690
《說文解字》與漢字規範&史鑒&693
論《說文解字》——並論漢字之功能&楊向奎&694
中國古代文字學的建立與許慎《說文解字》的地位和影響&鄧文彬&697
《說文》編纂的《易》哲學視界&姚淦銘&700
《說文解字》中“先古籀後篆”研究&尹彰浚&703
《說文》委婉釋義芻議&古敬恆&706
談談許慎及其《說文》跟讖緯的問題&王顯&708
許慎與名字訓詁學&吉常宏&718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董希謙&721
許慎里居新考&頓嵩元&724
許慎故里考辨&張汝鯉&726
許慎的語文學說及其思想基礎&周遠富&729
許慎生平事跡考辨&頓嵩元&732
字聖許滇評傳&王蘊智&737
說文解字重文提要&周炳蔚&1
文源&林義光&30
說文闕義箋&丁山&144
說文定聲&張長&174
說文綜合研究&顧蓋丞&346
說文匡鄴&石廣權&504
說文舉例七卷&陳衍&542
說文解字約注(上)&張舜徽&572
說文箋識四種&黃侃箋識、黃焯 編次&710
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馬敘倫&801
說文古均二十八部聲系&權少文&861
說文古音譜&劉賾&584
史籀篇疏證&王國維&704
說文古文考&胡小石&727
說文古文疏證&舒連景&761
說文中之古文考&商承祚&806
隸定古文疏證&徐在國&838
說文數名古文考&舒連景&45
說文所稱古文釋例&孫次舟&46
黃侃手批說文解字&黃侃&66
《說文》小篆研究&趙平安&549
說文解字考正&董蓮池&598
小學答問&章太炎&980
釋史、釋由、釋辥、釋天&王國維&1
釋朱&聞一多&6
積微居小學述林&楊樹達&9
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楊樹達&56
小學札記&劉賾&102
釋靁、釋[臣戈]、釋一至十之紀數字、釋穆、釋禾、年、釋男、釋尼、釋臣、釋庸、釋殷、釋[辛/隹]、釋斤、釋斧、釋㯱、釋甲、釋[𥃇]、釋[冎]、釋歺、[歺/水]、[歺歺/口]、[虍/歺虍歺/口]、[虍/歺/口]、釋勹、鳧、[倗]、釋[𠣴]、釋厷、釋更、釋[宀/工工/𠬞]&于省吾&236
字例略說&呂思勉&262
說文解字文攷&呂思勉&284
《說文解字》補釋&徐復&308
石刻篆文編字說&商承祚&309
說文植物古名今證&胡先驌&336
說文植物古名今證(續前期)&胡先驌&339
讀說文記&方秋士&344
讀說文記(續第四期)&方秋士&348
說文解字六書疏證&馬敘倫&351
說文經字攷疏證&陳延傑&353
說文漢語疏&劉盼遂&357
數名古誼&丁山&373
釋武(附容肇祖案語)&商承祚&376
釋朱&商承祚&377
說文集釋&陶惟坻&378
說文集釋(續)&陶惟坻&390
說文練習筆記&王靜安 講授、劉盼遂 記&412
說文疑義舉例&金毓敵&417
立字質疑&商承祚&419
說文心部諸形聲會意字詮釋&徐復&419
說文疑義舉例&徐復&422
釋申、釋靁&商承祚&426
讀說文虫、蛀、蟲三部札記&王善業&427
說文解字辨證&陳衍&431
說文解字講記(節錄)&馮振心&450
說文師說&劉盼遂&481
說文師說別錄&劉盼遂&484
薪春黃先生講授說文記錄&徐復&490
說文中譯音字之研究&鄭師許&493
讀說文別釋&高潛子&498
說文講疏&吳承仕&499
菊漢大師說文講記&徐復&505
說文識小錄&唐桂馨&506
說文別釋&高淞荃&530
說文今義&陳培壽&540
訂笑&萬博哉&542
說文解字從刀諸字伸誼&鮑鼎&543
釋年、釋弘、釋白、釋競、釋鼎&商承祚&549
節註說文議&呂思勉&550
說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張政烺&551
則、灋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孫常敘&554
牛訓理解&郭紹虞&563
天干地支之起源與作用&羅君惕&564
說“嵒”“嚴”&裘錫圭&569
說字小記&裘錫圭&571
《說文》與出土古文字&裘錫圭&576
夭、矢、吳辨——《說文》平議之一&湯餘惠&578
《說文解字》匡謬(四則)&劉釗&579
益、易同源嬗變探析&王蘊智&581
《說文解字》的形和義&趙誠&584
談談《說文》言部幾個字的義訓&董蓮池&587
《說文》“諸,辯也”試解&董蓮池&589
“腹,厚也”舊訓質疑&呂朋林&590
談攷古資料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性&劉釗&591
《說文解字》新證&王貴元&601
“穆”字的形義探索&董蓮池&602
《說文解字》多義字探析&車先俊&603
論《說文》中的旁見說解&黎千駒&605
太平經與說文解字&饒宗頤 講演&606
“隻”字小攷&李天虹&608
《說文》收字釋義文獻用例補闕——以簡帛文獻證《說文》&張顯成&609
張家山漢簡與《說文解字》合證——《說文解字校箋》補遺&王貴元&612
《說文》“厂”及“厂部”之字試說&江學旺&613
“稽”字攷論&劉釗&617
古漢字形義探索三篇&董蓮池&619
《說文》聲訓五則&姚炳祺&620
聲訓源流暨《說文》聲訓&孫雍長&622
說文解字所用字體說&董衆&625
篆書各字隸合為一字篆書一字隸分為數字舉例&杜鎮球&633
古文字形體訛變對《說文解字》的影響&董琨&634
古重文攷&劉師培&636
說文重文疏敘&劉盼遂&638
上黃季剛師論說文重文書&劉盼遂&639
漢字義讀法之一例——說文重文之新定義&沈兼士&640
大徐本重文初探&范進軍&652
《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黃天樹&655
《說文解字》重文聲符替換類型及其對應規律&王平&658
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黃宇鴻&660
說文或體字攷敘例&董璠&662
大徐本《說文》小篆或體初探&張標&664
《說文》篆文校正芻議&詹鄞鑫&668
雲夢秦簡與《說文》的用字&魏德勝&671
論《說文》俗字研究及其意義&黃宇鴻&676
《說文解字》中俗體字的產生與發展&羅會同&678
五代以來《說文》逸字研究&樊僅利&679
疑形聲&孔令穀&681
說文解字省形類字疑誤辨正&李家祥&688
《說文解字》中的亦聲字——音義關係研究之一&顏亨福&692
說文讀若考例言&方勇&694
說文重文讀若轉音攷&鐘歆&697
說文漢讀通假說&宋為霖&705
說文讀若探源&楊樹達&713
《說文解字》的“讀若”&楊劍橋&727
《說文解字》“讀若”作用類攷&馮玉濤&729
《說文解字》讀若音訂&陸志韋&735
《說文》今音討論&崔樞華&768
《說文》形聲字“讀若”注音條例考&王卯根&772
《說文解字》大徐反切今音標註存在的問題&王平&774
《說文》“讀若”性質研究綜述&楊宏&776
凡某之屬皆從某攷敘&張智敏&778
《說文解字》“從某,象某”析&趙伯義&787
說文一曰研究&周聰俊&790
《說文解字》“一曰”試析&葉友文&861
《說文》“連篆讀”發覆&張涌泉&865
《說文解字》連篆讀攷&李英&868
《說文解字》“從某,某亦聲”辨正&尹黎云&871
《說文解字》“省形”分析&馮玉濤&879
談《說文解字》“同意”&易敏&883
《說文》“同意”說評述&趙錚&885
說文解字引群書攷&馬宗霍&1
說文解字引通人說攷&馬宗霍&42
說文解字引方言攷&馬宗霍&103
說文解字引經攷&馬宗霍&193
說文解字引漢律令攷&王仁俊&458
說文序引尉律解&張政烺&462
說文引秘書為賈逵說辨正&丁聲樹&465
《說文》兼采三家詩釋例&李先華&468
《說文解字》引《詩》異文對理解詩意的價值&曹兆蘭&471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註評&梁光華 註評&475
說文解字校箋&王貴元&572
正續一切經音義提要&丁福保&768
《六書故》所引唐本《說文》考&黨懷興&784
《六書故》所引蜀本《說文》考&黨懷興&787
說文古本攷校勘記&本學門編輯室&788
說文校案(二則)&奚世榦&796
說文解字詁林後敘&丁福保&798
說文解字之宋刻本——孫刻說文解字校勘後記&周祖謨&802
陶刻孫本說文解字正誤&周祖謨&812
汲古閣刻《說文解字》略考——兼與潘天楨先生商榷&孔毅&813
《本草綱目》所引《說文》考&錢超塵&815
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周祖謨&817
關於唐本《說文》的真偽問題&周祖謨&829
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與大徐本小篆比較研究&王平&830
唐寫本《說文》管窺&徐時儀&833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為李陽冰刊定本考&李家浩&838
日藏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原件與大徐本小篆形訛字考訂&王平、臧克和&841
《說文解字》版本考述&王貴元&848
桐人?相人?——說文校訂之一&瞿潤緡&850
70年代出土的竹簡帛書對《說文解字》研究之貢獻&陳徽治&852
劉寶楠《論語正義》徵引《說文解字》略論&班吉慶&854
《原本玉篇》引《說文》箋校補&馬學良 遺著、劉又辛 校補&856
說文部首箋正(附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舉要)&宋育仁&1
說文部首均語&章太炎&84
說文部首述義&徐紹楨&88
說文部首講義&唐玉書&137
說文部首&胡小石&212
說文部首形義通釋&董蓮池&264
說文部首今語解&錢玄同&370
說文部首均語註補誼&章仲銘 原注、徐復 補誼&375
《說文解字》部首與甲骨文&黃天樹&392
《說文解字》部首與甲骨文(續一)&黃天樹&397
《說文解字》與甲骨文(續二)&黃天樹&400
《說文解字》540部首述議&鄒曉麗&405
《說文》部首部內字形義關係攷&王力波&408
說文解字序&章太炎&410
許慎說文解字敘講記&馮振心&416
說文解字敘上&洪誠 選註&424
《說文解字序》偶箋&張建木&430
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上篇)&李孝定&435
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下篇》&李孝定&461
中國文字&董作賓&477
中國文字略說&錢玄同&485
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王國維&488
史記所謂古文說&王國維&488
漢書所謂古文說&王國維&490
說文所謂古文說&王國維&490
說文今敘篆文合以古籀說&王國維&491
四籀文大篆、五古文、六科斗書、七鳥虫書虫書、八隸書左書史書&啟功&492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林素清&502
存在爭議的籀文&潘玉坤&524
《史籀篇》年代攷&潘玉坤&527
籀文形體淺論&潘玉坤&529
《說文》籀文研究&趙衛&531
《說文》前敘稱經說&李學勤&544
試說張家山簡《史律》&李學勤&546
論《說文》及壁中古文經書&錢玄同&548
論孔子壁中書的文字類型&李學勤&552
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曾憲通&553
《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黃錫全&561
《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李守奎&575
小篆為戰國文字說&徐無聞&577
《秦文字集證》序&李學勤&585
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北文&586
二六大篆、小篆、八體、六書、雜體篆(秦系、漢以後的篆書)&唐蘭&589
二七隸書、楷法、八分、飛白&唐蘭&591
隸變研究&趙平安&594
六書解例&馬敘倫&641
六書微&陳啟彤&667
六書述義&姜忠奎&683
六書條例&吳承仕&876
小篆形聲字研究&李國英&910
論六書次序質顧惕生先生&陳德基&1
六書次第說&劉大白&3
六書總論&鄭師許&7
六書札記&粟孚&13
書許氏說文解字六書正論後&孫海波&14
六書誼增“記號”一書為七書說&陳奇猷&16
六書古義&張政烺&17
六書發微&蔣志范&28
六書發微(續)&蔣志范&31
六書次第當遵許書說&許本裕&34
六書簡論&陸宗達&36
六書獻疑&俞敏&40
六書撥疑&楊柳橋&43
六書說&羅君惕&45
試論漢字的起源及六書之次序&傅毓鈐&50
六書第三耦研究&王伯熙&53
六書說申許&陳振寰&62
文字孳乳之一斑&楊樹達&66
“六書”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兼評王寧先生的漢字構形理論&鄭振峰&72
論傳統“六書”之本原意義&白兆麟&75
文字的構成&唐蘭&77
文字中的加旁字&楊樹達&89
漢字記錄語言的方式&林澐&92
甲骨文字和漢字的構造&陳夢家&99
漢字基本類型的劃分&裘鍚圭&104
20世紀漢字結構類型理論的新發展——以“三書說”和“新六書說”為例&林志強&111
敘丁氏說文解字詁林補遺附釋六書三事&吳稚暉&114
象形古義攷(節要)&吳其昌&117
象形通論&鄭師許&123
指事通論&鄭師許&129
論六書指事之原&陳啟彤&134
指事說&彭裕商&135
《說文解字》指事發微&趙伯義&138
廣會意&陳柱尊&141
初期意符字之特性&沈兼士&143
主名與官名的會意字&楊樹達&145
形聲釋例&陳兆年&148
形聲字之字義與形旁之關係&陳兆年&152
形聲闡微&陳柱&157
形聲緣起&陳兆年&160
形聲釋例&林尹&161
說文形聲字之分析&甄尚靈&164
論漢字意符之範圍&甄尚靈&176
文字聲轉注聲廣例&吳予天&189
說文解字形聲條例述補&殷孟倫&193
論《說文解字》的形聲字&王寧、李國英&208
《說文》諧聲探索&趙誠&213
說文聲韻鉤沈&何琳儀&245
論漢字形聲字的義符系統&李國英&248
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吳振武&252
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黃天樹&255
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陳世輝&273
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間題&陳韻珊&279
《說文》省聲字研究&車先俊&294
《說文解字》的省聲&曹先擢&298
《說文》省聲的是與非&宋易麟&299
《說文》“省聲字”中的非形聲字&嚴和來&300
《說文》省聲研究&何九盈&301
“省聲”說略&李敏辭&309
轉注說&劉師培&312
轉注&白沙&313
轉注說&汪榮寶&314
轉注淺說&許篤仁&317
轉注理惑論&聞宥&323
轉注正解&劉大白&326
轉注平議&陳柱尊&328
轉注平議(續)&陳柱尊&334
轉注論&孟堅&337
轉注例異說攷&錢用和&339
轉注正義&李翹&341
說文轉注攷敘&姜忠奎&345
六書轉注甄微&劉盼遂&346
論轉注&陳啟彤&349
訂轉注&向楚&352
轉注說源流述評&白兆麟&354
論轉注&梁東漢&357
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澐&359
說文假借攷&丁福保&364
說文有借形寄聲之例說&曾廣源&366
造字時有通借證&楊樹達&368
論假借&張雙棣&374
假借簡論&周盈科&377
假借簡論(續)&周盈科&382
假借質疑&周大璞&386
假借轉注再研究&陸錫興&388
語言、歷史、文化研究
新方言&章太炎&392
文始&章太炎&425
論《說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說文同文》&陸宗達&489
說文同義詞研究&馮蒸&491
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崔樞華&556
說文引伸義攷&陳仲&705
說文雙聲疊韻聯語攷釋&吳庭讓&709
許氏說文所稱別國殊語與揚氏方言異同條證&李道中&710
從《說文》中的諧聲字看上古漢語聲類&管燮初&726
從《說文》讀若看古音四聲&謝紀鋒&730
論《說文》意義體系&宋永培&737
《說文解字》中互訓詞分析&王若江&742
《說文解字》與同源字探索&王貴元&745
《說文解字》與南陽俗語&聶振弢、聶振歐&748
運用《說文解字》考察聯綿詞的成因和特點&陳淑梅&750
《說文·𠬞部》同源字及“右文說”&胡從曾&753
《說文》對反義同義同源關係的表述與探討&宋永培&756
論《說文》中詞義的系統性&黎千駒&761
《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盧鳳鵬&763
《說文解字》的同義詞及其辨析&鐘明立&767
字形分析和同源詞係聯&董蓮池&770
漢語詞源研究的回顧與思攷&王鳳陽&771
《說文》的語義學價值&洪成玉&794
《說文》訓“詞”例攷釋兼及許慎的虛字觀&王平&796
《說文》聲訓被釋詞和訓釋詞異源關係初探&楊華&798
《說文解字》與粵方言本字考&黃宇鴻&800
《說文解字》中的聯綿詞研究&劉曉英&803
論《說文》的方言研究&華學誠&805
《說文解字》的訓釋與雙音合成詞的內部語義關係&王軍&807
《說文》對上古漢語字詞的系統整理&宋永培&810
說文稽古篇&程樹德&1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黃德寬、常森&27
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臧克和&85
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宋永培&236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王寧&308
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雷漢卿&356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科技&王平&455
論以說文證史必先知說文之誼例&柳詒徵&538
答柳翼謀先生&顧頡剛&539
與顧頡剛先生論說文書&疑古玄同&542
新史料與舊心理&魏建功&547
論說文誼例代顧頡剛先生答柳翼謀先生&容庚&553
說文界說是確切顯現兩漢的社會意識&陳竺同&554
說文為漢代社會意識之寫真&陳竺同&558
說文為漢代社會意識之寫真(下)&陳竺同&563
《說文》所反映的古代葬俗&趙小剛&568
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許嘉璐&570
從《說文·女部》字窺古代社會之一斑&何毓玲&574
《說文解字》馬部字的文化蘊涵&白振有&575
《說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內涵&張玉梅&577
從《說文解字》看古羌族對華夏農業的貢獻&趙小剛&579
部首﹁女﹂的文化義蘊&陳楓&582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宗教崇拜——《說文》漢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一&黃宇鴻&585
徐鍇的說文學&周祖謨&589
徐鍇及其《說文解字繫傳》&張慶綿&591
徐鉉的語言文字觀&張秋娥&594
徐鍇《說文解字繫傳》的學術成就&銳聲&597
徐鍇的語言文字觀&張秋娥&599
徐鍇的“詞”理論及其影響淺探&肖瑜&602
徐鍇卒年考&孫艷紅&603
《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楊恆平&605
段注說文正字&胡宗&607
段注說文解字斠誤&衛瑜章&637
說文段注指例&呂景先&715
說文段注改篆評議&蔣冀騁&740
段注訓詁研究&馬景侖&788
段注訓詁研究&馬景侖&1
說文段注研究&余行達&71
集漢學派文字學大成之段玉裁&胡朴安&146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陸宗達、王寧&158
段玉裁的《說文》研究&王力&159
錢辛伯讀說文段注札記&周雲青&162
段注說文武斷說舉例&劉世昌&169
正段&羅君惕&182
論段氏說文解字注&周祖謨&185
斠段&趙世忠&194
段玉裁說文學之研究&唐文播&199
余杭章公評校段氏說文解字注&章太炎&202
段氏說文注所標韻部辨誤&許世瑛&205
說文引經段說述例&徐復&241
《說文段注》與漢語詞匯研究&郭在貽&250
《說文》“詞”字段注質疑&李華年&258
從《說文段注》看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郭在貽&259
《說文段注》與漢文字學研究&郭在貽&264
《說文段注》對說文學的貢獻&郭在貽&267
《說文段注》之闕失&郭在貽&271
段玉裁《汲古閣說文訂》與《說文解字注》——兼及段氏校改《說文》文字的緣由&經本植&279
《說文解字讀》考&張和生、朱小健&283
論段玉裁對(說文》形聲字的改說&劉成德&28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詞義引申研究方面的貢獻&黃大榮&290
試論《說文繫傳》對段《注》的影響&米萬鎖&293
《說文解字注》詞義引申發凡&呂朋林&294
《說文解字注》和《廣雅疏證》的右文說&胡繼明&298
《說文段注》音辨&何九盈&301
《說文段注》的同源詞研究&陸忠發&321
評段玉裁的轉注觀——六談六書之轉注&孫中運&322
段玉裁對《說文》省聲字的研究&趙永會&324
對《說文段注》有關“引申規律”論述的整理研究&宋永培&326
段玉裁的轉注論及其運用&李傳書&330
段玉裁訓詁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李傳書&332
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對文字學的理論貢獻&李奇瑞&334
《說文段注》同義詞論證方法述略&鐘明立&337
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觀&鄭賢章&339
對段玉哉《說文解字注》詞義引申分析規律的初步整理&李峻岫&341
《說文段注》俗字類型考略&劉洋&342
段注辨析同義詞的方法&鐘明立&343
《說文段注》據求本字本義校改例&楊光榮&347
《說文段注》詞義考釋論略&李先華&34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釋名》的校釋&李茂康&351
《段注》與《釋名》&毛毓松&355
《段注》所謂《篇》《韻》的考察&張標、任敏&357
《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徐道彬&361
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連綿詞觀&趙錚&365
簡論段玉裁與桂馥&韓偉&367
談談徐承慶對《說文解字注》的匡謬&董蓮池&369
桂氏馥之文字學&胡朴安&372
桂馥的《說文》研究&王力&375
試論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及其六書研究特點&韓偉&377
桂馥文字學思想探析&劉若一&379
朱氏駿聲之字學&胡朴安&380
朱駿聲的《說文》研究&王力&386
引伸元和朱氏轉注說&朱蒼許&389
朱駿聲與《說文通訓定聲》&房建昌&393
朱駿聲轉音理論初探&楊一青&394
從右文說看《說文通訓定聲》&朴興洙&399
再論《說文通訓定聲》&白兆麟&402
王氏筠之文字學&胡朴安&404
王筠的《說文》研究&王力&411
讀王氏說文釋例&于鬯&412
說文句讀識語&王軒&414
試論王筠對漢字學的貢獻——讀王筠《說文釋例》&陳淑梅&416
《說文釋例》對漢語文字學理論構建的貢獻&李傳書&418
王筠“分別文”、“累增字”及“重文遞加字”淺議&孫風華&420
三錢之文字學&胡朴安&423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陸宗達、王寧&429
論章太炎、黃季剛的《說文》學&陸宗達、王寧&431
李陽冰篆書考&周祖謨&435
論鄭樵的《六書略》&張標&446
黃侃先生《說文》學探論&黃建中&449
魯迅與《說文解字》&崔石崗&454
鄭珍《說文逸字》論略&袁本良&455
顧野王之《說文》研究索隱&姚永銘&457
《六書故》的“六書”理論和語言學思想&陳會兵&459
“說文學”源流攷略&張其昀&462
宋元明六書學研究&黨懷興&582
乾嘉以後諸儒之六書說&胡朴安&679
說文解字詁林敘&丁福保&688
許學管窺&陳煒湛&692
對《說文解字》學術價值的再認識——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王寧&694
十五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董蓮池&696
丁福保和《說文解字詁林》&韓華梅&698
二十世紀的《說文》字體研究&黎千駒&699
章黃學派與20世紀的《說文》學&張標&701
《說文》學的回顧與前瞻&張標、陳春風&705
20世紀的“說文”字體、漢字形體結構與六書說研究&黎千駒&709
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分類總目錄&717
(图片来自网络。进入后台查看往期。)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学衡】微刊由北大学人发起,意在承续民国《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宗旨,秉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主张,介绍、反思古今中外之学术,分享新的知见与思考。文章力求内容原创、思维敏锐、文字雅洁,栏目涉及学术、学人、文艺、时评等等。《礼记》言:“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愿海内有同志者助我臂力,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