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左侧边栏](http://www.du8.com/images_www/icon_haveleft.gif)
导 言
在我们古老神州的辽阔大地上,有名山大川、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平湖秋潭、古洞幽壑,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山水胜境;其问又遍布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繁花芳草,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加上日月星辰的朗照,冰雪雨雾的烘托,从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历代的人们在各地山水胜境中建筑亭台楼阁、园林别业、古寺佛塔、竹篱茅舍,编织出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逸闻掌故,题刻了许多情味深长的诗文、对联、书画,这就形成了同自然景观相映生辉的人文景观。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山水诗并不仅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西方人则称为自然诗或风景诗。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许多山水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惊奇、喜爱、沉醉、赞赏之情。这种审美型的山水诗,是典型的山水诗。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内容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简略的自然景物描写,甚至有一些情景交融的画面。但总的来看,山水景物描写的份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它们只是诗人借以引发、陪衬、烘托、渲染或比喻诗人思想感情的片断。《楚辞》中的自然山水描写,比《诗经》具体、生动、细致,笔墨也多了一些,显示出作者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但是,山水景物在作品中仍然处于陪衬附属地位,诗人并未把山水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然审美意识,欣赏和表现山水自然美的能力也越来越高。汉末建安时期,无论在诗歌还是辞赋、书札中,都普遍地大量地描绘自然山水。建安文人擅长运用自然景色画面来渲染悲壮动荡又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氛,抒写慷慨激昂的情志,表现通脱潇洒的精神面貌。曹操的《观沧海》诗描绘大海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壮观,借以抒发自己的胸襟抱负。诗的境界壮阔,气韵沉雄,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随着以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魏晋玄学兴起,出现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的自觉。山水诗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一种文学潮流,终于在东晋形成,这比欧洲出现风景诗早了一千多年。刘宋诗人谢灵运,是以毕生精力创作山水诗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他对自然美的观察真切敏锐,以富艳精工的语言描绘山水自然景物的形状、质感、色调、氛围,使人读来有身历其境之感。他的山水诗兼具景趣、情趣、理趣,但三者尚未能融为一体。六朝山水诗人还有谢眺、何逊、阴铿等人,他们发展了大谢山水诗清丽自然的一面。
唐代疆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全面发展。唐王朝容许儒、道、释三家并存,人们的思想信仰自由,社会上盛行漫游和隐逸风气,诗人们喜欢游山览胜,与大自然亲密相处,人们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山水诗在这时登上了艺术的巅峰,涌现出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孟郊、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杜牧等大家名家,佳作如云,山水诗跃为诗国第一大宗。唐代山水诗表现了诗人们开阔的胸襟、广大的视野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洋溢着诗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思想境界高远,具有绚丽的浪漫色彩。诗人们不滞于山水外形的描摹,尤其重视捕捉山水的神韵,把握山水的个性特征,并把山水的个性同自己的个性结合起来表现,创造出人与自然高度契合、情与景水乳交融的意境。唐代山水诗具有多种体裁、风格、流派。山水诗艺术的成熟和突出成就,为唐代诗歌增添了绚烂夺目的奇光异彩。
宋诗是继唐诗以后,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仅次于唐诗的另一个高峰。宋代诗人善于学习借鉴唐诗并大胆开拓创新,使宋涛显示出与唐诗迥然有别的艺术特色。宋代山水诗的题材扩展到描绘海南的岛国风光。诗人们更广泛深入地把山水题材同政治斗争、反侵略爱国斗争、经济、科技、文化、民俗风情等社会生活内容结合起来。他们多从平淡无奇的自然小景和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对自然景物观察细、心眼活,运笔快,写景新颖、奇巧、灵活、深透、亲切。宋代山水诗中的五、六、七言绝句小诗数量多,质量高,很有味道。当然,他们也擅长运用散文的铺排手法刘自然山水作全方位的淋漓尽致的刻画。宋代理学盛行,诗人们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宋代山水诗普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邃的哲理。由于宋代山水诗人比唐代诗人有更渊博的学识和多方而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在诗中使事用典更精致隐秘,艺术表现技巧即"小结裹"也更细致微妙,在山水诗中穿插着人文意象,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同唐诗相比,宋代山水诗的流派风格更丰富多样,但在语言上普遍追求自然平淡和幽默诙谐的风格。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唐宋诗艺术的相异之处,然后用生动的比喻说:"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这个比喻也可看作是对唐宋山水诗不同意境和风格的绝妙形容。
金元时期的山水诗虽学唐宋,但尚未落人因袭模仿的窠臼,艺术成就虽不及唐宋,却也涌现出元好问、刘因、萨都刺、黄镇成、马祖常、贯云石、杨维桢等名家,创作出或雄奇或清寒、或呈北国阳刚之气或显南方阴柔之美的山水佳作。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和杨维桢。前者的山水诗主要学杜甫、苏轼,构思奇特,气势豪迈,状景生动;后者受李贺的影响,其"铁崖体"山水诗想象诡玮,造语奇崛,闪耀着浪漫异彩。
明代山水诗既有复古,又有新变;不乏佳作,却缺少大家。前后七子的山水诗模拟盛唐,多雄豪之风,但创新不足;"吴中四士"的山水诗清丽俚俗;杨慎的山水诗裱丽典雅;徐渭的山水诗豪放不羁,饶有画意;汤显祖的山水诗以灵警见长。公安派袁宏道提倡独抒性灵.他的山水诗将性灵、山水、自然真趣融合为一;竞陵派也主张表现川陛灵",追求深幽孤峭的风格。这两派诗人的山水诗都显示出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趣味,但前者清丽明快,生机勃勃,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后者力图纠正前者的俚俗、浅露,却陷入了偏狭、怪僻、阴冷的境界之中。
清代诗歌包括山水诗创作,开辟了超明越元、差可抗衡唐宋的繁荣局面。山水诗的描写题材范围比历代广阔,长篇古体山水涛和大型山水组诗的数量也超过历代。诗人们学习借鉴散文的离合伸缩之法,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笔墨,营造出变幻多姿、真切又新奇的山水意境。清代山水诗人大多具有"缒幽凿险"的好奇精神与探险勇气,有恣肆的才力、纯熟的白描功夫以及深厚的学问功底。清代山水诗的体裁、类型、风格、流派之多,在中国山水诗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例如:钱谦益的审美型和寄托型的山水长篇组诗,开一代山水诗风;吴梅村的虚构型、激楚型与闲适型山水诗,艺术个性极鲜明;写景诗人顾炎武创造了怀古型、政治型、非政治型山水诗;写境兼造境诗人吴嘉纪,也有忧思型、审美型的实景与虚景山水诗;造境诗人屈大均的山水诗富于民族意识、浪漫精神与隐逸思想;浙派初祖朱彝尊在抗清、游幕、归隐时期的山水诗,分别显示出民族意识、唐音风韵与宋诗格调;神韵诗人王士稹的山水诗,兼有阴柔优美和阳刚壮美的风格,艺术表现高超,影响深远,堪称大家;宗宋诗人查慎行的山水诗豪放灵动又劲峭清冷,其白描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浙派代表厉鹗写山景清幽静寂,写水景清柔平缓,写山林佛寺之景饶有禅意,又善于在七古山水诗中展现阳刚壮美之境;性灵派主将袁枚将自然山水拟人化、性灵化,无论写名山胜水还是写僻地小景,无论长篇或短制,都是想象奇警,生气蓬勃,情趣横生;性灵派到将赵翼写祖国西南云贵高原风光,气劲笔硬,意境雄丽奇恣,又多理趣;性灵派殿军张问陶擅长以白描之笔造空灵之境,多情乏理。常州"二俊"洪亮吉与黄景仁,前者西域山水诗充溢奇境豪气;后者占体山水诗寄托哀思,近体山水诗多纯审美之作,风格多样,状景精练传神。岭南二家黎简与宋湘,黎写西江山水多奇峭之境,写水乡田园多清丽画意;宋写惠州西湖诗意境平和,其出守滇中的山水诗境界雄大。千姿百态的清代山水诗,可谓集历代山水诗风格之大成。
以上粗略的勾勒足以表明,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流派如林,成绩卓著,影响巨大。从谢灵运起,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杰出诗人没有不写过山水诗的。而且,山水诗往往是杰出诗人作品中最能显示其高洁审美情趣与高超艺术功力、最有艺术光彩的部分。富于诗情、画意、理趣的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巾的璀璨明珠,是中国历代人民大众深心喜爱、品赏不厌的文学珍品。
中国古代山水诗不仅开华夏古国万里江山的雄丽画卷,而且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风貌、精神品格、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美学特征。
第一,山水诗思想内涵高广清远、丰富深厚,是由于它们根植于古代儒道佛三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土壤,正如有学者所论:"儒主山水--人世--人格审美观,充实了山水诗的思想内容,饶多阳刚之美,堪称山水诗之骨;道主山水--道--仙境审美观,激活了山水诗的生命精神,阳刚与阴柔之美兼而有之,允为山水诗之气;佛主山水--涅粲 佛土审美观,美化了山水诗的艺术精神,偏得阴柔之美,可谓山水诗之神。当然儒道佛的影响又是互相参合的,......就具体诗人而言,这些影响更是互相渗透又多元统一,交织着个性化的种种参合、变异与创获。"①正是儒道佛整合互补的广泛深刻的影响,使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思想崇尚、精神旨趣、格调气韵同中多异,各标风韵,异彩纷呈。
第二,根植于儒道佛深厚土壤的古代山水诗,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特质,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自然审美观。其内涵是:人与自然、仁心与天地万物感应参合、和谐交融为一体。中国历代山水诗人普遍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人与自然山水形神相感相通,人以此参契天地万物之道,从而达到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孙绰说:"浑万物于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天台山赋》)柳宗元亦云:"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等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创造的思想基础;山水诗,则是这种"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物象化、艺术化与普及化。
第三,心物交融、情景契合的山水诗创作实践及其理论总结,产生并不断完善了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和最基本的美学性格--意境说。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王士稹的"神韵说"、叶燮的《原诗》、刘熙载的《艺概》,直到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重要的诗学论著,都把"意境"看作是中国诗歌艺术之魂。这些诗论家揭示了心与物、情与景、形与神、真与幻、写实与写意、写境与造境、有限与无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地阐述了意境理论。山水诗所营造的含蓄蕴藉、圆融浑成、意在象外的完美意境,为意境说提供了典范。历代诗论家探讨意境理论,都以山水诗为主要研究材料。古代山水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又是当代诗人们创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的新山水诗所必须学习借鉴的宝贵遗产。
第四,中国古代山水诗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民族传统艺术特色。钱锺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指出,中西文艺家对于诗画的相通互补有着极其相似的认识与论述。但西方文艺家同时注意区分并强调诗与画的不同,中国文艺家则历来强调诗与画的一致性。苏轼的名句"诗画本-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千主簿所画折枝首》其一)最简明地表达了这一共识。山水诗所表现的对象是形态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富于空间感的自然山水,凶此诗人必然运用类似绘画的"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等岂术技法,使诗中有画境画意。唐宋以来,山水诗与山水画一直有共趋合流的走向,即画家融诗情入画,使山水画诗化;诗人融画技入诗,使山水诗状景如画。自觉地使诗画参融互补的千古楷模首推王维。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历代杰出的诗人大都在山水诗的画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佳作,或如丹青泼洒,或似水墨渲染,或展开山水长卷,或描绘溪山一角,显示出意象生动、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空间感强、元气淋漓、意境浑成等类似山水画的视境、情调、气氛,成为中国诗歌独树一帜的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特色,并为西方诗人所赞赏、推重。
山水诗在表现雄壮或幽美的自然山水风景巾渗透着诗人挚爱自然与人生的情怀,蕴含着诗人澄怀观道、感悟宇宙和人生奥秘的理趣,可以澡雪尘滓,陶冶心灵,升华人们的精神品格,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其他题材的诗歌所不可替代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从而引起古今诗论家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涵咏研究,撰写出数量丰富的诗话、论文、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山水诗的研究逐步发展深入。近十年来,涌现出一批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照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明显提高了研究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品位。1990年和1991年,还先后出版了两部《中国山水诗史》(一为丁成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为李文初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把对山水诗的局部研究引向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书中评述中国山水诗的发展流程,并努力探索山水涛的艺术发展规律。由于山水诗的发展与中国诗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与艺术(尤其是绘画和园林建筑)、哲学、宗教、美学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凶此,研究山水诗可以丰富并深化对于中目诗歌、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美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代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营养,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基于对山水涛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我们选定了编写《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这个课题。这部书稿是在几位编写者对各个历史阶段山水诗分别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硎:上,分工合作写成的:韦凤娟(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编;王英志(苏州大学)--第六编;尹恭弘(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之一、二、四,第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张品(北京广播学院)--第四编;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导言;第三编;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二节之三,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韩经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二编;廖可斌(浙江大学)--第五编绪言与第一章第一节。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参考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注明出处。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分为六编,即: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先秦至隋)、第二编《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唐)、第三编《山水诗的第二个艺术高峰》(宋)、第四编《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金元)、第五编(《11水涛的复古与新变》(明)、第六编《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清)。本书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在叙写山水诗的发展而貌时,注意把山水诗的创作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审美风尚,同诗人的生活状况、山水游踪、人生态度、自然诗观紧密结合进行考察,并努力从中归纳出前后相承的内在的艺术精神、文化精神,使这部山水涛史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为了使本书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本书注意引录历代山水诗的名篇佳作,予以或详或略的评析,文字力求准确精练、生动流畅,有一定的散文格调和文采.不用或少用那些含义晦涩不明的西方现代学术名词概念。
这里还应当说明,先已问世的两部山水诗史,为我们这部书的编写提供日很好的参照。没有这两部书编著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的编写工作肯定要艰难得多。在此,我们谨向先行者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谢意。我们这部书在总体框架上并无多少创新,但格局宏大,经营细致,论述的角度、写法多有不同,有不少新观点、新材料,评论到的诗人和诗歌流派更多,也更注意联系山水诗人的自然诗观来准确把握其诗歌艺术特色。作为后来者,理应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但由于我们的学识水平有限.这部书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盼请读者和学界同行多多指教。
本书初稿完成后,曾送请邓绍基、刘世德、陈铁民、陈祖美、石昌渝等先生审阅,承蒙他们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在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凤凰出版社(原名江苏古籍出版社)乐意出版这部书稿,这一热心扶助学术事业的精神,我们十分感激。